艺术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编导思维与素材课的配合及开发论文_白玫

艺术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编导思维与素材课的配合及开发论文_白玫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师学院儿艺系 310000

摘要 结合课程内容链接教材,探讨多种类型且有成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专业 舞蹈编导思维 素材课

艺术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包括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儿童舞蹈创编,实用儿童舞及舞蹈赏析、校园舞蹈排练等课程,舞种类型丰富且风格迥异,肢体运动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学生在学习各类课程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逐渐建立舞蹈意识和逻辑,并最终形成舞蹈编导思维!艺术教育专业的舞蹈编导课程在身体素质和知识素材的储备达到较高水平后,进入三年级才开设;由此可见,素材课与舞蹈编导思维形成与运用有着紧密的关系。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有一种误解认识,认为儿童舞蹈的编导课程不是以专业舞蹈编导的标准来作要求,所以并不注重编导思维的培养,其实编导思维并不仅仅是创作思维,学习编导思维也不仅限于创作舞蹈,它在学习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舞蹈编导对于思维的要求是创作,思维的结果是动作,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则可以把编导思维转换为学习能力,运用思维的对象是学习,其结果是把技法贯通于学习过程,以宏观、全面的眼光看待所有的舞蹈课程,不仅能清晰地理解技能课中“动作”的本身,更有具备编排节目的能力。那么二者之间如何作用,又怎样体现在课程教学之中是本文重要探讨的。

一、艺术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舞蹈编导思维

作为专业的舞蹈编导,自身的编导思维将是其艺术工作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舞蹈编导思维形式多样,其中较为典型且适用于艺教学生的思维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顺势思维是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它遵循事物和生活的客观规律,符合东方思想逻辑。顺向思维一切以“顺”势为引导,先建立合理关系,从初始理解动作,从身体顺应到逻辑的反映回到动作中去;而逆向思维与之相反,打破固化模式,在非正常的逻辑顺利中寻找突破,往往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两种思维都有助于非专业的舞蹈学生尽快协调身体语言的开发,快速建立起舞蹈意识,促进领悟动作要领和激发灵感。

2、链接性思维

链接性思维是将已有的材料,通过新的组织建立而联系在一起,产生出新的灵感和表现方式。在舞蹈学习中可以表现为寻找不同风格、不同舞种舞蹈语言的共通之处,产生新的适用于本专业理解的动作表达形式。链接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是更深层次的消化和挖掘。

3、调度性思维

调度性思维通常是指编导对舞蹈画面、舞台空间和整体布局进行协调和把握的思维能力。调度性思维是综合的能力体现,除了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还要突出个体的独立性,艺教专业的舞蹈课程教材全面多样,要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成效又同时具备自身的专业特点,需要的恰好就是协调调度的能力,学习过程使用调度性思维,能融会贯通本专业的知识特性,把握好主干课与拓展课程的关系,将会是高质量的学习思维模式。

4、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舞蹈编导必备的专业素养。“创新即创造”,舞蹈的创作思维是形象思维的最高形式,不管是感性创造还是理性创造,思维的结果都是作用于动作,各门舞蹈课程也都围绕着动作与形象,因为舞蹈艺术离不开外化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运用着创新性思维;不管是舞蹈编导、舞蹈演员、舞蹈教师还是学生在进行艺术活动的过程时一定伴随着二次转化的发生,这本身就是创新,当我们明确认识这个思维能力并重视起它的培养,创作将会是随时随地可能产生的动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舞蹈编导思维与艺术教育舞蹈课程中的“素材课”的配合

艺术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中几乎每门课都是主干课 ,而当我们舞蹈编导用舞思维的角度去看时,这些课程又都是可以成为素材加以应用的,二者之间不断转换、互为作用。

1、基础训练课程的配合

基训课程一般有芭蕾基训和中国古典舞基训,这两门课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了不同的肌肉发力方式,随着肢体语言发生的不同,心理感受和外在表达也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个过程中舞蹈运动的逻辑模式也将不同。如果把芭蕾看作是理性的舞蹈逻辑,中国古典舞就是相对感性的舞蹈逻辑,学生可以通过关联的思维方式将两门课程对比和融合,最终转换为自身的舞蹈能力,这种转换过程既建立了舞蹈思维模式又加强了舞蹈技术技巧能力,也将技术专业课转换为舞蹈编导课程的素材课。

2、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配合

民族民间舞课程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民族动作学习了解各族民族文化习俗,训练肢体语言同时,更关注内心情感的表达,民族民间舞是以感性思维带动动作思维。以“人”“心”“景”“情”为发生点,产生动作动机,再通过动作形象为思想和精神传情达意,民族民间舞蹈非常注重空间、构图,通过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强化调度思维的作用,学生将认识到感性思维、舞蹈动作与调度相互配合到舞台呈现的过程。

3、实用儿童舞蹈课程的配合

实用幼儿舞蹈是艺术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的重要构成,与民族民间舞共同之处在都追求情绪情感的直接表达,它多采用活泼热列、乐观而直接的表达方式,它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是与少年儿童的身体特征和精神面貌相符合的,情感反映在思维形式中,继而体现在动作上。儿童舞蹈作品中有很多模拟性舞蹈形象,通过对这些舞蹈角色的形式模仿和情感体验后,内心感知积累到一定层级,便会出现创作的动力和灵感的源泉,于是原有的形象思维将上升到创作思维的高度,自然会产生出体现创新思维的新的作品,这也是此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

三、艺术教育专业舞蹈素材课的开发及措施

目前艺术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基本依托于舞蹈专业的课程内容,虽然在部分课程中有所区别但差别并不太大,所以课程的开发有很大的空间。

1、(1)每门课增加表演组合的数量。 以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为例,目前传统性组合占据大部分的学习内容,这些保留的经典组合虽然是不可或缺的宝藏,但对于艺术教育专业面对的小学年龄段并不十分符合,所以需要运用编导思维在学习过程,创新出适合小学生理解,表演性更强的小组合,培养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2)开设歌舞剧表演课程。 歌表演是儿童舞蹈表演的重要形式,它的带入性和趣味性很强,歌舞剧表演同样如此,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不仅舞蹈的表现力、舞台表演力得到提升,在创编能力上也同步得到提高。

2、把握课程间的关联性。 艺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课程的主干方向和性质,需要把主干与辅助课程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理,选取教材中专业共性较强的部分延续在每门课的教学环节中,使艺术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性明确并得到强化训练。

3、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时刻贯穿编导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舞蹈的编导思维的存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开发,形成良好的专业的思维模式,把理论与实践、动作形象与逻辑思维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成为符合艺术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要求的合格人才。

总之,艺术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建立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而对于舞蹈这个艺术形式,离不开的是内在与外在的相互转化,舞蹈逻辑与舞蹈动作的不可分离性,注定二者要在课程的学习中相伴随行,所以素材课与舞蹈编导思维的配合及开发也将在实践中体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何群 . 舞蹈创作思维 . 中国书籍文库 . 2013年

[2]牛晓牧 . 试论舞蹈学习的思维扩展问题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1年

论文作者:白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9

标签:;  ;  ;  ;  ;  ;  ;  ;  

艺术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编导思维与素材课的配合及开发论文_白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