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构建企业在岗职工技术培训模式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构建企业在岗职工技术培训模式研究

何 为,何 苗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元628017)

[摘 要] 基于平台的复合培训模式,以科技服务平台为基础,融入行业、对接企业、依托政府,服务区域经济,借助培训云平台开展高质量的培训服务,可定制培训,模块化培训,混合式培训满足不同企业的培训需求,提升了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助力了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培训模式,对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培训品牌,提升院校的美誉度,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

[关 键 词] 在岗职工;技术;培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国力的竞争人才是核心根本,人才提升的途径具有多样性,而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深入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科学合理的在岗职工技术培训模式,积极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为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现状分析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是根本,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欧美等知名企业极度重视职工的培训,视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其有完善的、可持续的职工培训方案,并结合企业发展和职工的职业生涯定制。如西门子公司创建了多级培训制,设立了“学徒基金”,学徒接受培训必须拿到职业岗位证书才能入职。通过多级培训实现人才职业能力,专业素养的梯度提升,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从而保障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谷歌公司则采取个性化培养方式,针对员工的个人工作领域、发展潜力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并配以绩效评估体系来保证培训的质量。国内的大型企业重视员工培训,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计划,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而中小企业普遍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培训资源,培训效果利用率低,导致企业培训员工的意愿不强烈。面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必须深入调研,从需求出发,对接企业,改变企业管理理念,优化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充分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为高质量职业培训的开展铺平道路。

“从今年8月起,总行对新发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给予15个基点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兴业银行重庆分行中小企业部副总经理樊玉霞介绍,在激励机制上,银行也已经出台具体办法,为鼓励员工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单笔落地将有1000—2000元的奖金。“在产品上,我们还开发了‘无还本续贷’产品,帮助一批资质好的企业客户缓解现金流困难,减轻还贷压力。”

二、企业在岗职工培训的意义

(一)在岗职工培训可提升企业竞争力

强化在岗职工的培训,可提升职工的专业素质,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可激发企业的活力,培训体系的构建可将企业发展规划同职工职业发展有机融合,既培训企业所需专业能力同时满足职工成长的需要,可极大地增加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一个有完善培训与评价体系的企业,将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二)在岗职工培训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企业形象,塑造企业文化

1.定制培训

(三)在岗职工培训是高效益投资

高职院校经过优质校、示范专业等建设项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专业实力得到提升,实验设施设备得以极大的完善,如我院的DMG 多轴实训室、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FANUC 数控系统应用中心、中兴ICT 基地等,先进的实训设施可满足企业员工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适应行业发展的技能需求,满足专业技能的持续性发展,公司可以减少设备的采购资金,同时使员工学习到最先进的技术技能。

三、高职院校培训的优势

(一)国家政策支撑,服务区域经济,开展高质量培训

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的企业类型,对培训的需求是不同的,培训需求会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针对该培训需求特点,依托学院的优势可开展定制培训,培训时间、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及内容、绩效评定均以企业要求为主,以适应不同企业的培训需求。

(二)合理的专业设置,先进的实训设施可满足培训需求

企业追求的是效益,而在岗职工的培训是高效益投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提出:人的素质(知识、才能和健康等)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的产物。在岗职工的培训可提升员工专业的素养、精湛的技能及管理水平,从而保障企业产品的质量,提升企业的美誉度,由此在岗职工培训投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三)完善的管理,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保障培训质量

2.模块化培训

四、建立常态化的在岗职工培训模式

(一)基于平台的复合培训模式

混合式培训主要依托信息化的培训平台将基础理论培训内容通过平台实施,以解决在岗职工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的现实需要,可大量节省职工在培训过程中往返培训点的时间,同时员工可自主选择学习时段,平台对员工的学习行为可进行跟踪记录,具有高效性、可监控性。而需实践的职业能力专项培训到实训中心进行,依托VR、MR 等先进的信息手段,可增加培训的吸引力,提升员工培训的兴趣,从而提升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强国需要文化自信,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一个基于企业文化需求的职工培训体系可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发展、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职工培训是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点,在培训中去感知企业文化,在培训中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分享与互助激励,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实现职工个体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的融合。在培训中可让员工从感知企业的文化,了解企业的前世今生,认同企业文化提升到传承与发展的新高度。

职教20 条明确了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培训,同时积极落地相关培训的支撑政策,在这利好前提下,高职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提升专业水平,积极对接区域的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开展可定制的高质量的培训,为企业服务。

链路聚合技术可以通过配置负载均衡来实现数据流量的负载分担。我们可以手动通过基于源ip,目的ip,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进行配置。

高职院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监督体制,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培训方案的有效实施,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可监管培训的流程、环节,控制培训质量;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工程引进行业领军人物,能工巧匠进入教学岗位,他们拥有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经验、卓越的技能及优秀的教学团队,可大大提升培训的质量。

模块化培训可分不同的层级,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培训,以初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要求为纲,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测评;职业综合能力以高级工培训为目标,以职业资格等级认证为测评;职业拓展能力以中高级管理人员为培训目标群体,通过培训以拓展管理人员的视野,提升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式等多个维度,以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模块化培训具有体系的完备性和可持续性。

本研究显示术后平均住院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异只有2 d,是可以接受的。本研究只是单纯的以年龄划分,无差异化的研究分析了ERAS方案对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接下来的研究中,会对老年患者存在的合并症、一般并发症等进行分层统计分析,以便明确是否需要个体化实施。本研究的另一客观局限性是选择年龄70岁的临界值;由于对老年患者的定义尚未确定,本研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3]和大肠癌协作组[24]的数据,定义老年为70岁及以上者。在现有的文献中,1/3的研究临界值为70岁,其余的研究年龄临界值选择75岁或80岁[25]。

3.混合式培训

学院搭建科技服务的平台,主要负责对接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平台职能对外负责企业需求的调研,同时及时反馈于企业;融入行业协会,同行业协会共享企业信息,获取行业发展的动态,远景规划;主动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撑,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解决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障碍,同时及时地对施政情况进行反馈和建议。对内负责搭建培训云平台,将企业培训需求进行精细化处理,拟定培训制度,培训目标、方案,过程监督反馈机制,依托培训平台搭建复合培训的模式。

由巴丹吉林单站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剖面图(见图5)可见,6月4日08:00水汽辐合中心在700 hPa附近,但700 hPa以下为辐散,6月4日20:00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均为负值,表明水汽输送明显,充沛的水汽输送,是此次降水量级较大的主要原因。

(二)高质量的培训可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实力

学院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与融合,可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发展规划,同时对行业的诉求有了深刻的认识,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结合职教“1+X”证书制度可以更深入地优化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实训设施,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还可引进优秀的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培训的反哺不断提升专业实力,打造专业特色。

企业成本控制中,对于成本动因的选择需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并根据具体动因数据的获取方式和难度等合理的选择成本动因。同时成本动因选择的是否合理与机场资源成本分配结果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成本动因的选择中,需要坚持以成本动因的全面分析为导向,提升作业成本法的作用和意义。

(三)复合式培训可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在岗职工能力

复合式可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服务,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极大地降低人力培养成本和设备采购成本,通过培训提升了在岗职工的岗位技能,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塑造,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五、小结

基于平台的复合培训模式贯彻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深度融合了校企合作,知行合一,不断凝练专业特色,优化专业设置,整合开发教学资源,提升师资力量,完善实训设施,打造了专业特色。同时还为企业提升了在岗职工的职业技能、管理能力,促进了企业文化的传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担当。

参考文献:

[1]李志坤.浅谈科技馆职工的在岗培训[J].科技风,2013(22).

[2]李会凤.如何做好职工的在岗培训工作[J].现代商业,2013(8).

[3]李书文.在岗职工技术培训误区[J].中国培训,1998(4).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54-02

①本文系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8 年课题“基于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构建企业职工在岗培训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何为(1987—),男,四川广元人,讲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产教融合、数控机床维修、数控加工与原理、工业自动化等。

◎编辑 陈鲜艳

标签:;  ;  ;  ;  

高职院校构建企业在岗职工技术培训模式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