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和“教”,让“学”引领“教”之路--对习题“写作导语”教学的思考_导游词论文

因“学”设“教”,让“学”为“教”领航——习作“写导游词”教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作论文,导游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导游词”一课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习作课。教学内容比较特殊,虽然与景有关,但与写景的习作有很大的区别。从2014年7月底沈阳会议确定“写导游词”这一教学内容开始,我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在磨课团队的陪伴下,经历钻研、实践、纠偏、再实践等过程,慢慢成长,以下几个方面记忆尤为深刻。

      一、因“学”设“教”,不拘泥

      (一)淡化“世界遗产”

      “写导游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习作内容。本次习作内容是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在习作之前,教材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

      基于这样的内容要求,我们编制了《旅游情况调查》,调查学生参观游览过的“世界遗产”,调查学生对“世界遗产”的了解情况。结果发现,没有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世界遗产知之甚少,参观游览过的更是凤毛麟角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明显不切实际。另外,桂林的孩子使用的是S版语文教材,他们连《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些课文都没接触过,要把“世界遗产”这个概念弄清楚就更不容易了。

      研究后我们认为,教学要基于教材,但不应拘泥于教材。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导游词的习作中,不提“世界遗产”这一概念。但在课前谈话环节,安排了“世界遗产”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二)选择阅读链接

      导游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要把导游词写好,架构相关阅读与习作的桥梁必不可少。源于这次习作的单元内容,首先想到在《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中找一个片段改写成导游词,来做学生习作的范文。但是,浏览了S版语文教材,发现十二册教材里没有它们的踪影。反复考量,觉得S版语文三上“祖国山河”的一组课文《庐山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与写导游词相匹配,这三篇中以《赵州桥》为佳。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三上也有《赵州桥》一文,为在浙江试教提供了可行性。于是选择了内容比较集中的介绍赵州桥栏板上的图案这段文字,改写成导游词,作为学生写导游词的范文。

      (三)调整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的内容要求是“可以写景点风光,也可以写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习作并不局限于景点风光、故事、传说。他们的介绍涉及景点的风景特色、历史典故、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传说故事等内容。那么,是紧扣教材,还是开放内容?反复斟酌之后,觉得习作的内容应该开放,只要学生能抓住重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清楚即可。

      在教学中,“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这一要求,我们发现不应该一刀切,不是所有的参观游览,都要向游客提示注意事项,而且在不同的景点,不同的时候,面对不同的游客提示的注意事项也有区别。于是我们在教学中改为“有时还要向游客提示适宜的注意事项”。

      二、因“学”设“教”,不越位

      (一)把握年段特点

      刚开始设计教学,是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景点的几个方面,或者选择一个景区的几个景点分工合作写导游词。先让学生根据分工独立完成一段导游词,然后合成一篇文章,并且让学生设计游览路线图,进行合作讲解。这导致课堂上学生忙于挑选、忙于分工、忙于画图……

      这样的设计,是受困于“导”,认为导游词就应该围绕“导”来做文章,全不顾学生的学习实际。更为严重的是忽视了年段的特点,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这样的要求明显偏高。在六年级的口语交际里才有“按照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示意图,向游客介绍某个名胜古迹或自然景点”的内容要求。

      依据四年级上册的特点,在后来的设计中非常明确地把本次习作定位在“根据自己的选择推荐写一段导游词”。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选择内容和了解导游词的表达特点上,并且设计分层习作要求:

      请选择一项内容写导游词:

      ①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导游词,可介绍景点风光或景点故事、传说等。

      ②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导游词,既介绍景点风光,又介绍有关景点的故事、传说等。

      (二)关注习作本体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情趣盎然的课堂认同为精彩。为了追求课堂的情趣,我安排了分量很重的模拟导游讲解环节。先是组内轮流模拟导游讲解,推选最佳,然后根据被推选同学的内容,组建2~3个导游团(同景点不同内容组团或者不同景点组成一日游黄金路线),上台讲解,并且给其他同学下发了“五星级导游评价表”,给展示的小导游打分。为了营造气氛,还为学生准备了导游用的工作牌和三角旗。学生表现也很卖力,劲头十足,几位同学还导得像模像样。

      “是习作还是口语交际?”一语惊醒沉醉其中的我。是呀!这样的设计很显然是口语交际越位,习作本体缺失。我竟然还沾沾自喜、乐此不疲。

      孰轻孰重、孰主孰次明晰之后,我们将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的重点放在讲评和修改上,只在修改之后视课堂教学情况指名1~2个同学进行模拟讲解。

      (三)设计对比探究

      按照常规的教学策略,习作课往往会先出示“习作提示”,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习作提示”,进行讨论、分析、讲解,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这样做,不去说学生是否真正明晰了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教在前,学在后,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越位还是很明显的。

      那么,怎样做到“学为中心”,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呢?我们设计了对比探究的环节。先让学生欣赏“赵州桥”景点导游讲解,然后回顾《赵州桥》课文片段,接着出示“赵州桥”导游词。让学生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并进行小组探究:

      ①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经过对比探究,并结合自己的旅游经验,明白了导游词的内容可以介绍景点风光,也可以讲解有关景点的故事和传说等,有时还要向游客提示注意事项,还了解到导游词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导游与游客的互动交流。

      三、因“学”设“教”,不失位

      “学为中心”的课堂,不是简单的放手,而是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在学生学习的困难处,在学生学习的疑惑处,需要教师的启示和引领。在“写导游词”的教学中,我们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作了精心设计。

      (一)依据学生生活,编制“前置性学习单”

      没有对景点的了解和资料的收集,在课堂上让四年级的学生凭记忆写导游词肯定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收集可用的材料呢?我们依据桂林学生的情况,编制了这样一份“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让学生提前一天完成。

      

      课堂上,通过展示优秀的资料收集单,并对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表扬学生的课前资料收集成果,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前学习收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习作兴趣。有了这一“前置性学习单”的支撑,学生的导游词习作就大大降低了难度。

      (二)创设真实习作情境,关注学生学习情绪

      创设情境是习作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一开始我们创设的情境是“桂林山水旅行社准备编写《桂林金牌导游词》一书,向大众征集导游词”。这犯了很多习作课的通病,创设的是一个伪情境。

      针对上课的环境和参与活动的人,我建构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为全国各地来桂林参加活动的老师推荐桂林值得游览的景点,为自己推荐的景点写一份导游词”。这样的学习任务,完全是为了交往、交际的需要,让写作成为儿童表情达意、与人交往的途径,由单纯的文章写作转为功能性表达。

      在梳理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单时,教师选择优秀的资料单拍照插入课件,并且将更多的学生姓名输入课件统计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挥一挥手表达自己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学生完成习作后,在模拟导游讲解的环节,教师根据模拟导游的内容,从手机中找出自己游览时在该景点拍摄的照片,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又一次创设真实的情境,让表达与生活合拍、与儿童心灵共振。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习作评价清单”

      习作教学,评改是关键,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评改环节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没有明确的评改目标,没有清晰的评改依据,学生的发言是零碎的、跳跃的,常常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特别是导游词的习作,因其特殊性,更要精雕细琢评改环节。在这里,教师绝不能失位。我们根据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评价清单”:

      

      一方面学生可以对照“评价清单”反思、修正自己的习作;另一方面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评价清单”有理有据地对他人的习作作出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将习作课堂的讲评环节落到实处,提高实效。

      实践证明,“前置性学习单”的运用,真实的习作任务驱动,“评价清单”的设计,都充分显示了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功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标签:;  ;  ;  ;  ;  

因为“学”和“教”,让“学”引领“教”之路--对习题“写作导语”教学的思考_导游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