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与学的实施策略探索论文

《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与学的实施策略探索

王德青,王新宇,李凯风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摘 要: 大数据时代,加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培养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目标。针对《高级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强调“思想、方法、应用”的教学理念,探索“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管理部门沟通、授课团队建设、学生探索性学习三个视角提出《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与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 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研究性学;多维能力

一 引言

大数据时代来临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伴随“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结构难辨、规模庞大的数据库逐步建立并日趋复杂。一方面为经济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支撑,另一方面多源异构的复杂数据使得传统的数量分析方法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诸多局限性,导致“数据丰富但信息匮乏”、“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的困境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窘境,如何跟进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大数据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地革新数量分析的方法论课程体系?如何优化课程内容衔接、创新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何探索一套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性课程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推进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上述问题的回答,无论对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教研相长还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都是难以回避的重要议题。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科研”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最显著特征。夯实研究生的数量分析能力是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奠定研究生学术研究基础、提升其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1]。《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具有浓厚的方法论色彩,国内外诸多知名高校将其设置为经济管理专业本、硕、博三个学习阶段的核心工具类课程。当前,无论是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还是授课方式与考核标准,《高级计量经济学》尚未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普适性的授课方式,引致研究生数量分析能力的提升效果不甚理想。这其中既有研究生入学背景参差不齐和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差异较大的客观原因[2],也有教学内容衔接不合理、授课方式缺乏创新的主观因素[3]。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多年的《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总结,剖析制约研究生数量分析能力提升的梗塞因素,探索“研究性教学”授课方式在《高级计量经济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以期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模式参考。

二 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北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和训练研究生对存在不确定性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认识和发现能力,特别是基于模型结果的实证分析能力。国内高水平大学都非常重视《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厦门大学洪永淼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4],并将不同层级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设置为经济类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中山大学王美今教授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可信性和切适性问题进行了阐释[5]。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就《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6];东南大学徐盈之教授就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7]。当前,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的普遍共识,但限于不同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学与管理部门缺乏沟通等原因,《高级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凸显诸多问题。

(4)综合考虑投资收益、相邻空冷岛凝汽器的投资、复杂性、运行调节难度和阀门的可靠性、严密性要求,空冷凝汽器散热面积增加16.7%或33.3%较为合理,即扩大利用临机空冷岛的1排或2排空冷散热器组最优。

(一) 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衔接脱节,内容体系的设置缺乏系统性

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同属高等教育范畴,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业标准相差较大,但高层次的教育质量必须以扎实的低层次教育为基础,不同层次课程教学的合理衔接对于各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目前,本科阶段初级《计量经济学》涌现出的教材难以数计,与之配套的实现软件也日趋完美。反观研究生阶段的《高级计量经济学》却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尽管也有诸多教材冠以“高级”之名,但内容体系却不符其“高级”之实。事实上,作为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且要求较高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本科、硕士、博士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考核要求相差迥异[3,4]。本科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方法,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内容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其建模素材多是常规的结构化数据,课程考核多次用统一标准的闭卷考试形式。研究生阶段所研究的不确定经济现象的表征数据不再局限于结构化数据,此时《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重在教会研究生掌握数量分析的先进方法和工具,同时专业方向差异对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大大提高,考核标准也更宽泛灵活。 然而,现实中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分属教务部和研究生院两个部门管理,教学任务也由不同的教学团队负责。本科多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型教师承担,教学内容有既定的课程标准,而《高级计量经济学》多由科研一线的教学科研型教师承担,重在介绍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的前沿成果及其应用,课程内容并无明确的教学大纲。受课程考评标准、教师教研能力、学生数理基础等方面制约,不同层次教学团队之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授课内容或是大幅重叠,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课时;或是存在大片真空地带,先进计量工具讲授前不得不花费大量课时补习计量分析基础。经过多年的课程调研我们发现,不同层次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脱节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学过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相差较大;另一类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或是入学前的专业不是经济管理类。面对上述两难窘境,《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对一些计量经济学基本问题点到即止,已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研究生对不加深化的课程内容缺乏新鲜感,片面的课程认识也会影响其后续学习动机;如果直接讲解方法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于毫无计量经济学基础的研究生来说,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会使其望而却步,甚至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如此以来,这两类研究生都对高级计量经济学失去兴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毋容置疑,相对初级、中级计量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对数理统计基础和经济学理论均有更高的要求。当前,《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与本科阶段的先修课程衔接不合理,因此必须优化培养方案,理顺不同阶段的课程体系。

(二) 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鉴于此,笔者对倒置A2/O工艺系统的硝化效果、反硝化脱氮效果和反硝化除磷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进一步提高脱氮除磷效果的潜力,旨在为污水厂的生产运行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科研”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最显著特征,因此研究生层面的教育教学必然要突出创新思维的训练和科研素养的培养。先进的数量分析模型是研究生探索不确定经济规律的必备工具,研究生阶段的《高级计量经济学》必须要以数量分析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为核心课程内容[2,7],如此以来,课程教学由处于科研一线从事数量分析研究的科研型教师承担更为合适。一方面,教师能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素材,增强其科学研究的成就感;另一方面,研究生掌握的是最新计量分析模型,具备了深层次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并将其提炼为科研成果的能力,高效产出的科研成果能够激发其学术研究的动机。此外,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反馈和实践应用中的问题咨询,也是教师进一步深化其科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然而,现实中授课团队的组建并未曾考虑不同教师的相对优势,授课素材局限于“一本教科书”的教学要素,既定的教材内容缺乏先进性、开放性和前瞻性;同时受其他层次教学任务的时间安排所限,授课团队教师的学历背景与专业特长没有与课程的教学安排实现最优的匹配,也就难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授课团队的教学效率。究其原因在于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对科研与教学并重认识不到位,没有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手段。

(三) 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错位,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既要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专业领域逐渐分化,不同专业涌现的数据类型及所需的计量分析工具差异较大。如金融方向研究生重在掌握时间序列数据的建模方法,产业经济学研究生所需的则是空间计量建模,而博士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已有的计量模型,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针对问题准确选择、交叉运用、有机嫁接各种模型。尽管诸多高校针对《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普遍强调教师单方面“教”的改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改革与之配合,因此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模式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切入点。研究性学习是“问题驱动”的发现式学习,倡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尤为适用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方法类课程学习。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给学生所提问题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式、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团队必须创设具有层次性研究课题。课题来源可以基于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导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以及结合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自主选题。需要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创新多元化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课程考试的考核方式,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勇于探索。要改变学生长期习惯的被动学习方式,多维能力目标下优化研究课题,旨在激发其创新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力。策略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从学的视角将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式、模块化分解,通过设置科研任务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并辩证思考。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课程考核应更多关注学生研究过程中的积极态度、付出的努力,对研究选题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质量、过程积极和努力程度进行合理赋权,综合评价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思维。

三 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北部湾是我国大西南的海上通道,也是著名渔场。随着海上运输作业越来越繁忙,船舶通航密度越来越大,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愈加重要。粤桂海事部门高度重视北部湾区域海上交通安全,广东海事局局长陈毕伍、广西海事局局长黄军根带队乘坐南海最大的海事执法船“海巡31”轮参与本次巡航行动。粤桂海事部门共出动海巡船艇4艘、执法人员48名,巡航里程约500海里。巡航期间,海事执法人员对琼州海峡、北部湾、石油平台、中越边界中线、白须公礁水域、防城港航道等通航水域进行巡查,查处海上船舶违法违章行为,维护正常通航秩序,防范船舶污染海洋环境,保障水上交通运输安全。

(一) 加强不同教学部门之间的沟通,优化本、硕、博的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

研究型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强调科研与教学并重[1]。没有研究的教学是对书本传递的僵化教学,如何使科研和教学同频共振、协调发展是研究型高校建设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1,7]。承担《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并承担数量经济分析的科研项目,多年的科研经验积累不仅使这类教师深谙计量经济分析的各个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其最新科研成果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先进工具。事实上,计量经济系的理论体系庞大,并且新方法、新理论不断涌现,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让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完全掌握各自所需的方法工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需要引入模块化、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以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式、探索性学习能力。将科研成果引入《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讲授自己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经验优势。一方面,教师的科学研究往往与经济热点主题密切相关,有利于创建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形象具体的案例库,案例的动态更新改变了教材中实例素材的一成不变。另一方面,教师结合其科研项目的关键问题,可以创设问题导向型的探索式教学,将研究问题的选择依据、解决方案的思考过程、方法的选择和优化等直接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高效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科研项目中尚未完全解决的开放问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讨论素材,这不仅可以给研究生提供具体的研究切入点,而且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反馈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炼新的研究方向,申请新的课题,真正实现教研相长。

在“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背景下,基于“主题研究”和“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将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有机统一,契合大数据时代数量分析方法论课程教学的特性,是破解不同层次课程内容衔接不合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高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科研的基础上教学”,而且要求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团队之间尊重个体差异、寻求共性、共同学习与研究、相互提高的共赢过程。本文秉承“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教学理念,从以下方面探索《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二)坚持“创新”理念,加强教师科研成果的课程转化

图1 《高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阶段课程讲授内容的深度、教学方式要有所不同,三者前后的合理衔接对各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负责本科教育的教务部门和负责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院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需要组织负责三个层级教学的教师在充分沟通和论证的基础上,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并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且无缝对接的内容体系。同时,为了能及时反映国内外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应实时掌握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以及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最新进展, 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对教学文件进行修订更新,规范教学大纲,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从而形成框架齐全、特色鲜明的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具体地,由于本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目标性及长期性等特点,强调基本知识和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其讲授内容应以基础计量经济学为主,包括经典的回归分析和初级的时间序列模型。因此,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兼顾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数量分析的主要流程,特别是要基于成熟的计量软件和典型的经济管理案例重现计量建模的整个过程,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较少涉猎。硕士研究生应该注重科研素养的培养,特别是能够交互运用各种计量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硕士阶段应强化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明确经典模型的有效性假定前提、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思路,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非模块化模型”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并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博士研究生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熟练运用方法的能力,特别是“非模块化模型”和扎实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因此,《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应该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的灌输式教学,要倡导问题导向、方案驱动的自主探索学习,其课程内容要兼具前沿型、理论性、普适性和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在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结合开放式的现实经济现象,鼓励学生自行提炼学术问题、收集相关数据、选择与提升模型、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方面综合考核学生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相比传统讲授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专题选择、课程组织、学生指导、课程考核等多方面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管理部门对研究性教学的教师评价应给予更大的激励和政策倾斜,如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等。

(三) 寓学于研,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量经济学探究的是数据蕴含的数量规律,不能回避抽象的数学表达和复杂的数学推导[2,7],但模型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的工具,方法手段要服从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经济学课程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该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泛化推广能力”。然而,《高级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对统计分析思想和数学推导证明的广度和深度又是要求最高的。实践教学中往往“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素质培养”。尽管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程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对如何交互地使用各种计量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感到茫然,此与设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则是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沿用封闭的灌输式教学传统,多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引导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事实上,研究生层面的数量分析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过程不仅要讲授经典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模型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学术研究的创新思维。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大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引入专题启发式、问题探究式、案例讨论式、项目参与式等教学模式,创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强化实际训练的机会,搭建起计量方法通向经济管理应用的桥梁。

研究性教学是融教学、科研、学习于一体的新型教育理念,是“双一流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高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需要微观个体的教师、学生和宏观层面的学院、学校同频共振。具体的有效实施策略如图1所示。

四 结语

“研究性教学”强调科研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高效提升研究生数量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授课团队组建、教与学的理念转变视角探索了《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1.基于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凝练的实验案例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的关键。为此,教师需要兼顾课程内容的经典理论基础和最新前沿发展,将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转化为专题式的课程教学素材,并创设专题启发式、问题探究式、案例讨论式、项目参与式等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师个体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和提升科研能力,关注最新的研究前沿以拓展计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带动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1986年春天,成都的郊区龙泉驿书房村村支书发现很多城里人到他们村看桃花,从中发现了商机,于是积极筹办1987年3月的首届桃花节,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农家乐”的雏形,从此,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特色的“农家乐”在我国广泛开展起来。

2.“问题导向”的研究性学习是提升研究生数量分析能力的实施途径。研究生专业的差异性、计量基础的层次不齐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应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选取科学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学习,从“知识-能力-素质”的多维目标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3.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保障。为此,教学管理部门需要统筹安排,保证本硕博阶段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同时考虑专业培养的差异性和教室的相对优势优化授课团队配置,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倾斜鼓励授课教师将研究性教学落实到地。

参考文献

[1] 刘智远.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34.

[2] 张卫东, 黎实.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50):90-92.

[3] 王锋等. 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探讨-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 教学研究, 2016, 39(1):66-70.

[4] 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 经济研究,2007,(5):1-14.

[5] 王美今,林建浩.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J]. 经济研究, 2012,(2):120-132.

[6] 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

[7] 徐盈之. 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2):227-228.

本文引用格式: 王德青,等.《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与学的实施策略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6(26):133-13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26.049

基金项目: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与案例教学项目:“基于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2016Y03-YJSJG009);中国矿业大学金融学优秀教学团队培育建设建设项目(2017TDPY07)。

作者简介 :王德青,男,博士(后),副教授,管理学院统计学科负责人,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与应用。

标签:;  ;  ;  ;  ;  

《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与学的实施策略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