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和关注阅读是重要的:高中文言法新探_文学论文

引导和关注阅读是重要的:高中文言法新探_文学论文

贵在导,重在读——高中文言文教法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论文,文教论文,高中论文,法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也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由此可见,高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得让学生将文言课文“读懂了,读通了”,在内容的“理解”上下一番大气力;然后才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纵观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许多教师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要么把文言文上成纯粹的古汉语课,重在串讲课文。解释字词:要么就上成文章分析课,重在分析层次结构。常常是教师在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堂下听得昏昏欲睡。因此,如何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及早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则成了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那么怎样的教法才能适应新大纲的教学要求呢?笔者认为“贵在导,重在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所说:“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来贯穿整个文言课堂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等。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愿将自己的具体做法写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一、以默读为先,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读的方法有很多,诸如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读……但我以为,在这众多的读法中,应以学生的默读为先。因为我们知道,大凡入选高中课本的文言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很值得品读一番的,尤其是一些传统篇目,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鸿门宴》等,皆是语言生动,情节感人的美文,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作为教师就不应越俎代庖,喧宾夺主,而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去整体感知文章。所以,我每上一篇文言文新课,必安排时间给学生默读,目的便是通过课堂时间,强化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那么如何默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显然,好的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两步法阅读,具体步骤是:第一遍默读,重在速读。即不看注解,不查字音,不分层次,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如果阅读功底比较差的学生,可用此法读二遍,甚至三遍。)第二遍默读,重在细读。即依据课文下方的注解,逐字逐句读,一旦遇到不懂的字词,就联系上下文,运用连猜带想法,以求尽快读懂、读通。由于这个方法既实用又有效,所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二、以范读为辅,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

如果说默读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那么教师的范读,则起着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的作用。但在现时教学中,却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做不到,或根本不屑于做。究其原因,有的是自己的普通话说不好,怕范读课文露马脚,让学生笑话;有的虽然普通话说得好,但却认为没有必要范读,既费时又费神。凡此种种,皆说明一点,就是这些教师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对此,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早有论断:“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又说:“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更何况语文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情感色彩的学科,这种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必须创设一种氛围,设置某种情境;必须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想让学生变成审美的主体,教师就要成为审美的导师。

正因如此,我非常注重范读。具体安排在学生感知全文之后。每次范读,我都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章的语音、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方面下功夫。尤其像《鸿门宴》《荆轲刺秦王》这样精彩的篇章,更是认真揣摸人物的语言特色,随人物把握好语气、语调。我之所以这样做,目的便是通过自身的实践行为,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古文的音韵美,从而激发他们诵读的欲望。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因为每当我范读时,学生都显得格外精神,有的竟悄悄跟着我读,甚至有学生课后跑来对我说:“老师,听你朗读真是一种享受。真没想到,看起来枯燥难懂的古文,在你的口中却是如此好听易懂,要是我读得能像你那样好听,就好了。……”由学生发自肺腑的言谈中,你可以想见,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难道能轻易放弃这引导学生的好机会吗?

三、以诵读为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默读是为了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但仅是粗读而已;范读是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但仅是辅助而已,唯有学生的诵读才是最重要的。对此,古人早有精辟的论述。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故以诵读为主导是我文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我始终认为,一节文言文课,如果自始至终都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那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

在默读、范读之后,我重在抓学生的诵读。方式有多样,不过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主要以齐读,分读为主。通过齐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查自纠读错的地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与纠正。比如学生在齐读《〈指南录〉后序》第一段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读“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一句时,受前面双音节词的影响,将“士萃”两字读到了一块,可见学生对这个句子的含义并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就让学生停下来,要求他们认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在那里停顿才对?学生经过品读,思考,很快就发现,“士”是名词,充当主语,而“萃”是动词,聚集之义,充当谓语,故不能连读。试想,如果不通过齐读,又怎么知道学生不懂?这样,既指导了学生的诵读,又解释了句子的含义,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说齐读强调的是学生的共性,那么分读则是体现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故我更多的时间是指导学生分读,重点是教学生如何有感情地诵读,其中尤其强调语音和语速两方面。为强化学生做好这两点,每次诵读前,我都要求学生先读准字音,再划出每句的最佳停顿处,最后再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该句的轻重音、快慢音。比如《劝学》一文的最后三句,我就指导学生先划停顿点:“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然后再让学生找出其中需读重音的词:六、二、非、无可、躁。告诉学生凡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都需读重音;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读轻音。习惯成自然,经过反复的指导之后,学生很快就把握了诵读的方法,诵读的兴趣自然也就增强了。不仅如此,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除了许多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会迎刃而解以外,更重要的是文章的层次思路也在诵读中得到了解决。比如《六国论》一文,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很快就理解到了全文的层次是总分总。就文中的第3段而言,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不难咀嚼到其层次思路是:先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再合说燕赵灭亡的原因,最后提出假设,总说三国。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诵读教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另一方面,课文所关涉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也都可在指导学生的诵读中解决。因此,教诵读实际上就是教语言,教学生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教诵读实际上也是教能力,教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默读→范读→诵读,以“读”来贯穿整个文言教学,便是我教学的特点。当然“贵在导、重在读”并不可能是唯一最佳的文言教法,但我以为无论哪种教法,都应以学生为根本,以激发主体潜能为目的。我想,只有这样的教法,才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标签:;  ;  

引导和关注阅读是重要的:高中文言法新探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