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应遵循的原则论文_王 刚

教师培训应遵循的原则论文_王 刚

——从一个受训者角度谈教师培训

◇ 王 刚

(四川省三台县灵兴初中 三台 621100)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而这次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改变了观念,是否具备了新的教育技能、技艺,教师是否真正改变了自己不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成分。教育部和国家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全国举行了可以说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教师培训。作为一名接受培训的学员,笔者想谈一点对教师培训的看法。笔者认为对教师的培训应该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就是指培训者(培训师、专家、教授)在进行培训讲座时,对要引用的在教学中的错误或者不好的个案时要严谨对待。(笔者之所以强调着一点,因为我知道在理论和学术方面的内容,每一个培训者都很注重的,不会有不当或错误。)笔者之所以只谈案例引用问题,是应为这问题容易被培训者忽视。我们一些培训者再引用案例的时候没有充分去考证这个不良(或错误)案例究竟在一线教师的教学中是否普遍存在?占多大的比例?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教学现状?

例如:在1988年,成都泡桐街小学一位老师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一位学生说:“老师这个故事是假的。”老师问:“你为什么说它是假的呢?”学生说:“因为邱少云叔叔是侦察员,身上带有武器弹药,火都把人烧焦了,弹药不爆炸吗?” 这位老师事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愣了一会儿就把学生批评了一顿说:你敢否定英雄!这个个案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还有人拿它来作为批评的例子。这个案例是否是具有普遍性?笔者认为应该调查一下。笔者曾经在2005年参加过新课改培训,因为当时笔者担任语文课和地理课教学,也就参加了这两科的培训。

第一次语文培训,哪位专家痛批语文教学,几乎是全盘否定,笔者当时就想:你早干什么去了?

第二次参加地理科培训,讲课的还是哪位专家,他先讲了些关于地理方面的东西,却突然转向批评语文教学的种种不是。笔者当时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不科学的做法。

笔者认为:如果所举的案例只是个别的,不具有代表性,那就少采用,最好不采用,可以把它作为个别交流。如没有具体的搞清楚你所要引用的错误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就随便引用,那既是对自己的学术不负责,也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一大批的一线教师,让受训者在心理上觉得:这不是在接受培训,而是在被奚落,被歧视,被羞辱。这种现象在各地的市、县级培训中比较常见,笔者认为要注意避免出现类似情况。“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培训者一再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那么培训者是不是应该做个榜样:尊重一下受训者呢?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我想每个初中毕业生都知道。

同样的学员,有的培训者在做讲座时,学员很认真,积极参与交流、分享,课堂很和谐。而有的培训者在做讲座时,下面却不安静,甚至躁动起来,为什么?这应该引起培训者反思。笔者清楚地记得,2013年7月27日到8月15日的培训,时值三伏天,尽管有空调,但顶楼楼层太低,还是很热,每一个坐在中间的学员因出汗多,裤子都是贴在屁股上。但就是在这样炎热的天气,我们的学员依然是那么专注、投入的学习。很多教授专家都夸赞不已。那种学习劲头绝不仅是因为新奇,而是培训者讲得太好,太吸引人了。很多培训者讲完后,学员争着一起合影。九月份何太平教授、刘永康教授的讲座讲到过了吃饭时间,也没有人抱怨,依然听得那么投入;李华平教授讲文本解读的方法,学员总是听得意犹未尽,总想他把那本几十万字的书讲完。他们是多么渴望能够多学些新知识啊!他们不奢求成大师、专家,就希望学了有用。

二、实用性原则。

作为对一线教师的培训活动,首先要注意到这不是学术交流,必须考虑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因为一线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或者说能力去搞高深的理论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换句话说,任何先进的理论,培训者都要考虑把它转化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东西,这样讲了才有生命力。培训者的责任就是再把先进理论讲给受训者的同时,要在理论与实际可操作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或路径。也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我国早已有定论)。

当然,这里所说的实用性还要注意城乡差别。众所周知,我国的城乡差别很大。把在城市里学校可行的和有成效经验方法作为培训内容,这本是好事,培训者的用意是好的,但在因材施教这个原则上就说不过去。

在生源方面:现在许多城市的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他们到农村收生,城市公立学校也到农村招生,他们都给许多优惠政策,把绝大部分的优生招走了,留下的学生几乎全是三等生,有少量的二等学生,如果不针对这个档次的学生设计教学,那么学生就会怎么跳也够不着,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当然,笔者知道任何先进的方法都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但如果在接受培训时就能学到有用的东西,不是可以减少摸索的时间长度吗?在教育环境方面:许多农村孩子的家长在外打工,孩子由婆婆爷爷、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照顾,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到位,甚至不理解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我们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师要求学生买一本字典,有的家长都要告到教育局长、县长那里去,他们认为:国家实行免费实施义务教育,学费都不交,老师要求买字典就是乱收费。

笔者在成都的嘉祥外国语学校、川师大第一附属实验中学、石室联中、盐道街中学听过课,这些学校的学生学语文的工具书有词典、成语词典、常用古汉字词典。先进的理念该学、要学。只要学习了有用,就应该学,必须学。中国有百分之七十的人生活在农村,我们的研究者应该用自己用的理论和智慧去研究一下农村中小学的成功经验,让农村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听了、学了好的方法有用,容易操作,而不是让受训者在接受培训时就觉得望尘莫及。目前我有部分专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是,他们很少有人把农村教育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他们出名后,研究重点都放在研究城市里的名校教育教学上。其实导致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教学成绩差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且马克思原理的普遍性也讲究与个别性相结合。世界上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三、前瞻性。

作为培训者,必须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前瞻性,不能只能停留在现在,更不能停留在过去;应该给受训者大体上勾勒出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要不然教育怎么“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家和哲学家下一番功夫,站在哲学的高度去思考和研究人类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教育要怎么样去为未来做些准备。笔者认为教育理论具有了前瞻性,就必然会具有世界性。“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也就不是很难的事情。我们天天讲创新,但你的教育理论都不具有前瞻性,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创新又从何而来呢?如果我们的教师教育(习惯的称呼是师范教育)、教师培训具有了前瞻性,还有必要大喊培养创新精神吗?那时,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一种教育常态,国家的富强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这一点要求可能有些高,但是我相信中国专家、学者们的智慧,以他们的睿智是能做到的,只要他们愿意做,中国的教育也可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激励性原则。

如果把培训只看作是破除不合理旧观念,建立一种新理念,那大可不必搞什么培训。你看文化大革命破了那么多,搞培训了吗?培训者肯定明白培训的目的:树立新理念,传授或者启迪新方法。那么为着这个目标,就应该多激励受训者,激发出他们投身教育改革的欲望、热情,这样才不会枉费纳税人的钱,培训者才能自豪地说:我们真的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才会得到受训者的钦佩,他们才会视你为良师益友。作为成年人(三、四十岁的人),他需要的是提醒、启发,甚至是批评(只要中肯),但是他绝不接受挖苦和羞辱,这是人的起码尊严。所以,笔者希望培训者对受训者要多给些激励,而不是想到怎么样让人发笑,这笑后面的辛酸要去体会一下。一句“万岁”,让鲁迅弃医从文;你的一笑有可能把你讲的一切冲刷掉。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培训者都不能对自己的受训者实施自己讲的理念,又怎么希望受训者去实施你的理念?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尽完善,也没什么高深理论,尽请大家指正。

论文作者:王 刚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4

标签:;  ;  ;  ;  ;  ;  ;  ;  

教师培训应遵循的原则论文_王 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