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发展与升级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国中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 1001-7348(2000)11-14-02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谁占有高新技术优势,谁就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中低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产业革命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建立新产业,而是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本文着重从分析中低技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入手,分析了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才能谋求中低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1 中低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1.1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仍然是中、低技术产业
关于高、中、低技术产业的衡量标准,至今没有统一。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OECD)是按研究开发(R&D)的含量对产业进行分类的。R&D含量小于1%,为低技术产业,在1%~3%之间为中技术产业,大于3%为高技术产业。如果套用经合组织的定义,我国国民经济的低技术产业特征非常明显。我国工业的研究开发含量仅为0.18%左右,即大致相当于低技术产业和中技术产业的“分水岭”(1%)的1/6!从整体上看,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乃至全部企业都属于低技术产业。我国研究开发含量最高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研究开发含量为0.75%,也只能“屈居”低技术产业之列!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主体技术需要大规模更新,各行各业都提出更新基本设备的要求。例如,钢铁企业,虽然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技术结构水平仍然落后。再如我国的汽车工业,其引进的主要车型目前虽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但国外同类车型早已更新换代。所有这一切,说明庞大的中低技术产业群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中低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是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1.2 中低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是我国经济繁荣的基础
中低技术产业往往被称为“夕阳产业”、“劳动密集性产业”。但是,当今发达国家中低技术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给中低技术产业属性作了新的诠释和新的定位,这注是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例如,美国的汽车工业、机械制造、金属冶炼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因新技术的注入成为了技术密集型部门,提高了竞争力。这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中低技术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现代化产业。若不对它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它就可能会“日落西山”,而若不断对它进行产业内升级,它又会脱胎换骨,日益振兴,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中低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是我国经济繁荣的基础。
1.3 中、低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中低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对自身予以改造,即吸收高新技术成果。这是因为,一方面中低技术产业要为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满足性能要求的生产装备;另一方面中低技术产业要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市场空间。只有中低技术产业广泛迅速地吸收高新技术才能推动和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长期以来,人们在高新技术发展上还存在着一种模糊的认识,将发展高新技术等同于尖端技术的发展,即新兴的微电子技术、光电子一体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实际上,由于高新技术的基础性和广泛渗透性,已与许多中、低技术和产品结合为一体,并使一些中低技术升级为高新技术。实际上,在目前技术——经济规范下的高新技术的主要基础创新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业已完成,现在对这些基础创新进行开发利用的产品创新以及用此来改造中低技术产业则是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方向。
2 中低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中的一些问题
(1)不少地方政府只对于组建当地的大型企业集团很感兴趣,而对中小企业的作用重视不够。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弃而不管的态度。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技术联系、营销联系、资金联系的链条不断延伸,而企业之间各种价值链条的延伸并不是平行的。因此,一方面需要促进大企业的发展,利用大企业具有资本规模较大,新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力较高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当作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中低技术产业发展与升级没有能够形成有机联系,用高新技术改造中低技术产业的工作进展不大,这与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无不相关。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攀高,一味追求高、精、尖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弃中低技术产业的发展于不顾。高技术产业没有很好地向低技术产业渗透、附值;中低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也没有充分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消耗。以机电产品为例,机电系统的产品早有85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但仍以普通机械产品占主导地位,机电一体化及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不大。1996年,机电一体化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不足20%,产品成套水平低,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所需产品如楼宇建设、交通建设所需设备不多。机电工业系统虽有一批高精度、高效率的设备,但整体工艺装备仍然比较落后,技术构成基本上处于传统技术层次,机械化、自然比较落后,技术构成基本上处于传统技术层次,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所占比重很少,制造工艺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的不多,数控机床的普及尚待进一步推广。
只要研究过历次产业革命的历史就会发现,技术革命是为原来的产业服务,为解决生产实践中提出的技术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成功地实现产业革命,取决于传统中低技术产业部门对技术革命所作出的反映,以及双方结合的紧密程度。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中低技术产业发展脱节,是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升级缓慢,带有方向性的致命问题。
(3)长期以来我国存在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倾向。企业应转变思想观念,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当作生产技术升级换代的重要战略来抓。
3 促进中低技术产业发展与升级的措施与对策
(1)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搞好大企业的同时,毋忘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公平、更为宽松的环境,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各级政府紧迫而长期的任务。①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的方向应以主导产业即支柱产业的关联度为基准,成为其有力支撑的专业化配套和服务性产业群。②尽快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明确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能和权限。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能可以包括: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提供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等。③加强大型优势企业与优秀中小企业在资本、技术、产业、区域等方面的纽带联系,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扶植大批的中小企业发展,使优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资产链条、技术链条、产业链条、营销链条、资金链条“挂起钩来”,建立起支撑大型优势企业科研、生产到产销活动的周围关联企业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④加强大型优势企业与劣势中小企业在资本、技术、产业、区域等方面的纽带联系,鼓励具有优势的大型国有与非国有企业采取诸如兼并划转、出售改制、承包租赁、合资嫁接、挂靠联合、分立等等形式改造与扶植中小型劣势企业的发展,使得一大批中小型劣势企业能够搭上大型优势企业的“快车”,走出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落后的低谷,形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生力量。
(2)以行业技术进步为动力,努力寻找高技术产业与中低技术产业的结合部。①建立新型的专业化协作关系。根据生产过程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的要求,建立各种新型的专业化协作关系,形成关系密切、运行高效的分工协作链条。②扩大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环境,促进跨地区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技术联系、营销联系、资金联系的链条不断延伸。具体来说,一是通过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联合,借助某一企业的品牌优势,实现企业扩张,拓展市场;二是通过生产原料的企业同加工企业的联合,共同建设原料基地,建立密切的产销关系,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益。③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新机制。我国科技与人才优势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一些科研单位,他们是高新技术的载体。我国的工业技术基础主要在企业,他们是中低技术产业的中坚,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把两者有机结合,迈出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步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战略。
(3)在提高技术引进的层次,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开发、创新上有新的突破。①根据产业政策结合国内实际需要和外汇支付能力,由综合部门(经贸委)会同各主管部门,共同拟定引进设备和国内推广技术的目录清单,据此给技改企业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投资优惠和外汇使用上提供政策扶持。引进设备和技术的目录清录是国家产业政策的细化和具体化。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产业政策的实施之所以行之有效,有这种可操作性的具体条目是重要原因。有了设备清单,企业的技术改造才有章可循,从而避免盲目引进。②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资金的投入。我国长期以来存在重经济增长数量轻增长质量的倾向。有资料显示,日本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资金的比例为1:10,而我国却为17:1。转变轻消化、吸收的观念,解决消化、吸收的资金问题,是搞好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前提。③企业自身建立起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像海尔、科龙那样,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开发力量,重视并抓好引进装备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④从今天“引进”起,就要抓紧消化吸收,既想到明天的“更新”,更要想到后天的“创新”,使引进的高技术迅速打上具有自己特色为自己所拥有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