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加入WTO后的比较优势促进畜牧业发展_比较优势论文

充分发挥加入WTO后的比较优势获取畜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充分发挥论文,比较优势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加入WTO后,我国各项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进口某种产品的成本与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成本比较的大小。如果进口的成本大于生产的成本,就是有比较优势;如果进口成本小于生产成本,就是无优势。

依照“中美农业协议”的有关条款,到2004年,我国为加入WTO在与畜牧业有关的农产品贸易方面作出了如下承诺: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从目前的24%~32%下降到17%;玉米的关税配额从450万吨增加到720万吨,私营公司的经营份额从25%提高到40%;大豆的关税不超过3%,进口量无限制;豆粕的关税不超过5%,进口量无限制;牛肉的关税从目前的45%下降到12%;猪肉的关税从目前的20%下降到12%;鸡肉的关税从20%下降到10%;酸乳,奶酪的关税从50%下降到10%~12%;冰淇淋的关税从45%下降到19%。

由此看来,我国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将取消大部分畜产品的贸易保护,对外贸易将彻底放开。即拆除了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修筑起来的贸易保护的“柏林墙”,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趋利避害,采取有力措施,充分享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并最大限度地避免经济全球化给畜牧业带来的消极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趋利避害呢?这就是要切实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即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品的生产而从事机会成本较小的产品的生产,以便获取国际竞争力。为此,让我们分析养猪业,肉鸡业,肉牛业,奶业,养羊业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如下:

(一)养猪业

如果不考虑猪肉质量上和卫生标准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有生猪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1998年我国生产每公斤生猪的平均生产成本约为7.05元(其中农户散养6.94元,专业户6.82元,国营集体7.42元)。美国为7.17元。在每公斤生猪生产的总成本中,我国的劳动力费用为0.76元(其中农户散养1.36元,专业户0.44元,国营集体0.41元),美国为1.01元;我国的饲料费用仅为4.00元(其中农户散养3.55元,专业户4.13元,国营集体4.40元),美国为5.13元。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农户散养和专业户的生猪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而国营集体的生猪生产成本已经超过美国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以下四点:

1、由于对出口的活猪与猪肉的质量要求较高,目前出口的活猪和猪肉主要来自具有一定饲养规模的猪场,即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国营集体猪场和专业户。因此生产成本一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我国出口活猪或猪肉的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要大大低于内销活猪或猪肉的比较优势;

2、加入WTO后,如果我国最终将猪肉进口的关税税率降低到12%,由于生产成本与关税因素的影响,加上中国人喜欢消费新鲜猪肉的习惯,进口的新鲜猪肉(主要是“冷却肉”)有可能打入我国的高档消费市场(如大城市的超级市场),但由于我国主要依靠饲草长大的散养猪具有成本比较优势,因此国外的进口猪肉很难在我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3、虽然我国对港澳,东亚和东南亚出口活猪,猪肉及其制品具有运输成本上的优势,但如果不提高其出口质量,则出口量将出现下降趋势。从现在起应当把提高我国现代化养猪水平,提高疫病控制能力和解决猪肉药物残留等问题放在首位;

4、我国农户散养猪之所以具有比较优势,主要是因为农户的饲料机会成本大大低于国际机会成本,如比美国低30.8%。

据分析,虽然中国各省农户散养生猪均具比较优势,但主要由于各地区的饲料资源机会成本不同,因此,存在着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其中以云南、江西、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湖南、内蒙、青海、宁夏、安徽、广西最具竞争力,通常用社会净收益(Net Social Profitability即NSP)来表示一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取的收益。如果NSP>0,则该国生产该农产品有利可图,资源配置具有一定效率,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该国适合发展该农产品生产;如果NSP<0,则该国农产品生产无利可图,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如果NSP=0,则该产品生产处于利益平衡点,资源配置效率为0,云南的农户散养猪的NSP为1.32,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于西南地区的四川(0.29):重庆(1.13),略低于贵州(1.78)。

(二)肉鸡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肉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最迅速,最典型的行业,建立起较完善的一体化的经营体制,从80年代末进入一个超高速增长时期,1993~1995年肉鸡产量年增长约在2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1999年禽肉产量达到1116万吨,但自1996年以来,我国肉鸡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滑坡。2000年肉鸡的年增长率仅为4%。我国肉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高,据统计,美国的肉鸡的生产和加工成本比我国低约30%,肉鸡生产成本中60%~70%是饲料,而我国的饲料价格普遍比国际水平高,加上饲料转化率低,这就使得我国的肉鸡缺乏竞争力(见表1)。1997年美国出口禽肉(包括禽杂碎)256万吨,出口金额为23.8亿美元,平均每吨93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禽肉32.1万吨,出口金额为6.08亿美元,平均每吨1894美元。1997年我国国内市场西装鸡的平均价格为11.88元/公斤,同年美国出口肉鸡的平均价格约合7.33元/公斤。我国国内肉鸡价格比美国出口价格高62%。尽管我国屠宰厂劳动力成本低于对方,但由于我国肉鸡生产的饲料价格高和饲料转化率低,因此我国肉鸡生产成本高。这不但抑制了我国肉鸡出口,而且为外国肉鸡大举进口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每年通过走私等非正常渠道进入中国的肉鸡产品达到100~150万吨,占到中国肉鸡年产量的20%~25%,由于我国肉鸡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外,开放市场意味着肉鸡产品,特别是高卫生标准,无药残的国外名牌产品和翅、爪、内脏等国外所谓加工副产品将批量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表1 中国与美国肉鸡生产主要指标对比(采集1999年1月2日数据)

单位中国 美国

玉米价格

 元/公斤

 1.1  0.79

豆粕价格

 元/公斤

 1.7  1.38

肉鸡料价格

元/公斤

 1.46 1.09

商品代雏鸡

元/只1.9  1.41

活毛鸡成本

元/公斤

 2.49 1.91

饲料消耗增重 公斤/公斤

2.20 1.91

屠宰厂劳动力成本

 元/小时

 2.49 41.50

资料来源:“中国畜牧水产报”,1998年11月7日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的肉鸡产品在国际市场并不具有价格优势。因此,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加入世贸组织,并将肉鸡产品的进口关税从目前的20%降为10%,从理论到实践,都会对国内的肉鸡生产和贸易带来较大的冲击。要克服国内仔鸡生产成本比别人高62%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事。但是,由于我国人民以及东南亚国家人民对家禽的消费同西方人有所区别,即西方人喜欢吃白羽鸡,我国人民和东南亚国家人民喜欢吃黄羽肉鸡和鹅肉等特种禽类,因此,我们可以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肉禽业,其中包括黄羽肉鸡和养鹅业等。

经验证明,发展养鹅业,如同在养猪业中散养猪比规模化养猪生产成本低一样,具有生产成本比较优势。不仅如此,鹅肉与猪肉相比,还具有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和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等优点(见表2)。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养鹅业发展很快。1985年全国鹅的年末存栏只有1.5亿羽,1998年达到4.2亿羽,占家禽总量36亿羽的11.4%,鹅肉产量达到80多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1.5%,占禽肉总产量1092万吨的7.3%。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食鹅肉热正在逐步升温,人们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习惯到习惯,例如,过去东北三省只养鹅而不吃鹅肉,现在有了很大改观,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鹅肉店铺,生意开始红火。国外亦是偏爱鹅肉,现在西方国家将鹅肉作为节日的佳肴。圣诞节鹅肉价格比鸡肉贵2~3倍。

表2 鹅肉和猪肉蛋白质,脂肪,胆固醇,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蛋白质

脂肪  胆固醇 

 铁

 (%) (%)

(mg/100g) (mg/100g) (mg/100g) (mg/100g)

鹅肉

17.911.2 47 3.8

1.3617.68

猪肉

13.528.8 80 1.0

0.6911.97

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方面会对我国的肉鸡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也为我国特色家禽其中包括养鹅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肉牛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肉牛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我国牛肉产量仅26.9万吨,1985年46.7万吨,1990年增加到125.6万吨,1999年达到510万吨,2000年535万吨,2001年预计可达570万吨。我国牛肉产量20年来增加18.7倍,平均每年递增16.1%。其中近5年来增加50%。2000年,牛肉产量最多的省份是河南(82.2万吨);其次是山东(65.5万吨);河北(61.9万吨);吉林、安徽、辽宁、黑龙江、四川、新疆各20万吨。1999年人均牛肉消费量也由过去的不到1公斤增加到4.1公斤。

1999年全世界牛肉产量前10名国家是:(1)美国(1212.4万吨,下同);(2)巴西(605.0);(3)中国(510.0);(4)阿根廷(290.0);(5)澳大利亚(200.4);(6)印度(166.0);(7)法国(156.7)(8)德国(135.3);(9)加拿大(122.5);(10)乌克兰(74.0)。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3大牛肉生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人均产量大大低于先进国家水平。目前世界平均每4.5人一头牛,其中,美国2.7人一头牛,加拿大2.3人一头牛,巴西1.1人一头牛,澳大利亚0.7人一头牛,法国2.9人一头牛,我国为10.0人一头牛;世界人均牛肉产量9.74公斤,美国42.4公斤,加拿大34.9公斤,巴西31.6公斤,澳大利亚99.4公斤,法国24.6公斤,我国仅4.1公斤。1999年美国人均消费牛肉45.3公斤,澳大利亚40.2公斤,我国4.1公斤。另外,我国的牛肉出口量很低。1999年,牛肉出口前10名是:(1)澳大利亚(124.5万吨,下同);(2)美国(105.6);(3)巴西(55.0);(4)加拿大(49.0);(5)新西兰(42.0);(6)阿根廷(33.5);(7)爱尔兰(30.0);(8)印度(29.9);(9)乌拉圭(22.0);(10)德国(21.0)。在上述两个进出口大国即澳大利亚和美国中,澳大利亚为纯出口国,其出口顺差为124.3万吨;而美国出口逆差为-24.8万吨。其进口的牛肉主要是草地饲养出来的牛肉,出口的牛肉则是经过育肥场饲养出来的牛肉,后者比前者的价格高。我国近年来出现了牛肉进口不断增加,而出口不断减少的趋势。1998年进口0.5万吨,出口6.6万吨,顺差6.1万吨;1999年进口0.6万吨,出口3.6万吨,顺差3万吨;2000年进口0.64万吨,出口1.71万吨,顺差1.08万吨。出口创汇2353万美元。2000年我国牛肉出口量占产量的0.32%;占世界出口总量的0.29%。我国牛肉主要出口到香港(1.05万吨,占61%);以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朝鲜等国家。我国进口的牛肉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加拿大,阿根廷等国家。

虽然如此,我国的牛肉生产存在成本比较优势。由于我国肉牛生产的劳动力,饲料等要素的价格较低,因此我国高档牛肉的价格比进口的低50%~100%。这种情况可以从我国近年来进口牛肉受到抑制看出,如自1993年以来,鲜,冷,冻牛肉进口量一直保持在每年2-3.5千吨,仅在近年才逐步增加到0.5~0.6万吨,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牛肉生产具有一定的价格比较优势,如果能把质量搞上去,出口量是会增加的。我国在加入WTO后,即使关税税率降低到12%,国产牛肉价格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另外,目前国外疯牛病呈肆虐之势,而我国至今尚未发现疯牛病,因而存在着扩大出口的可能性。

(四)奶业

1994年美国鲜牛奶的平均生产成本为12.90美元/100磅(约合人民币2.33元/公斤),1995年为12.49美元/100磅(约合2.26元/公斤)。同期,我国鲜牛奶平均生产成本分别为1.16元/公斤和1.56元/公斤。其中黑龙江省(中国最大的奶源生产基地)生产成本仅分别为0.79元/公斤和0.94元/公斤(见表3)。

表3 全国及4省市鲜牛奶生产成本 单元:元/公斤

1991

1993 1995 1997 1998

黑龙江 0.59…

0.94 1.04 1.10

内蒙古 …1.29 1.46 1.08 0.72

北京 0.79

1.23 1.64 2.06 1.90

上海 0.81

1.46 1.86 1.82 1.81

全国平均0.76

0.97 1.56 1.80 1.71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价格司:各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效益资料汇编”,按当年价格。

一方面,由于中国目前人均奶消费量低,市场潜力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牛奶生产成本低,因此,在目前国际市场乳品普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一些乳品生产大国把眼睛盯住中国这一潜在的乳品市场,许多国外知名企业也纷纷来中国投资兴办乳业。这些情况说明,加入WTO不会对我国乳业产业很大的冲击。相反,加入WTO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乳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加快我国奶源基地建设,提高乳品的加工能力和质量,增强国产乳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养羊业

养羊业在我国可分羊毛业和肉羊业。羊毛业是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我国优质细羊毛紧缺,加入WTO无疑会对我国羊毛产业带来一定的冲击。长期以来,国产绵羊毛的产量,质量和结构均不能满足毛纺工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进口羊毛的头号大国。但是,国产绵羊毛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从1997~1999年南京羊毛市场上国毛与外毛价格比较来看,同等支数(64支和66支毛)的国毛毛条价格均低于澳大利亚自梳毛条的价格(见表4)。

表4 南京羊毛市场进口毛与国产毛价格比较 单位:元/千克

1997

1998

1999.6.25 1999.12.3

64支澳原毛 47.5

39.3 36.0 40.7

64支澳毛条 59.3

51.0 50.5 52.4

64支国毛条 47.2

40.8 …

41.4

66支澳原毛 56.8

43.0 39.5 50.0

66支澳毛条 70.8

59.8 55.5 61.4

66支国毛条 53.7

47.0 42.0 46.0

资料来源:南京羊毛市场提供资料。

在目前情况下,国毛制品主要在国内市场,主要针对中、低等收入人群的消费,外毛制品主要用于出口和满足国内中上等收入人群的消费。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低价位的国毛还是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另一方面,从毛纺工业对羊毛细度需求来看,对66支纱以上的高档精梳用毛需求量日趋增加。而我国生产的优质细羊毛的数量不仅少,而且羊毛的细度结构和档次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如果不尽快发展我国自己的高档精梳用毛生产,我国进口羊毛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羊肉生产。在我国,羊肉一直是养羊业的第二位产品。1999年我国羊的存栏量为26903.5万头,羊肉产量256.5万吨。近20多年来,养羊业由于受到化纤工业发展的影响,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日益减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羊肉的消费量逐年增加,国内外养羊业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已由毛用转向肉毛兼用和肉用的方向发展。我国这种趋势的明朗化可以从以下4点看出:1、羊肉产量迅速增长。1988年羊肉产量为80.2万吨,1999年上升到256万吨。1980~1990年,羊肉生产平均每年以近13%的速度增长;1990~1997年,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2、我国的山羊数量发展较快。山羊存栏数由80年代后期的9000多万只增加到1.7亿只。而山羊主要用于产肉;3、人均羊肉消费增长较快。80年代后期,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1999年增加到2.1公斤。4、近年来我国农区养羊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山东省和河南省,是我国的重要农区,种植业以粮食为主,1997年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5万吨和25.2万吨,居全国第1位和第4位。目前农区的羊肉产量约占全国羊肉产量的80%。1999年,世界羊肉总产量1128.0万吨,我国占22.7%。1998年,我国的羊肉出口0.6万吨,进口1.1万吨,逆差0.5万吨。1998年出口羊肉2836吨,其中,香港2187吨,澳门236吨,马来西亚212吨,以色列50吨,阿联酋47吨,新加坡22吨。平均出口价格为1698美元/吨;进口9194吨,其中,新西兰8988吨,澳大利亚29吨,平均进口价格为533.5美元/吨。由于这些国家羊肉产量低,不会对我国构成威胁。

综上所述,在保证畜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除规模化肉猪和肉鸡生产外,我国其他畜产品均具有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其所以如此,是由于规模化肉猪,肉鸡是一种比较严重依赖粮食的畜种,而粮食在我国是比较优势度低的农产品。所谓比较优势度是指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一国生产某种农产品为获取一单位收入所需投入的成本在扣除价格和汇率等因素影响后与1的差额。表5所列是1997年我国若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度。

表5 1997年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度

资料来源:程国强:WTO农业规划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

由表5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除大米外,其他均不具备比较优势,即小麦需投入1.18单位成本才能获取1单位收入;玉米需投入1.12单位成本才能获取1单位收入;大豆需投入1.10单位成本才能获取1单位收入,这就是我国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10%~70%的原因。虽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生产成本将因国内国际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最小化,但据估计,我国在加入WTO后,至少得5年以后才能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这样在未来的5年中,我国的饲料粮供应主要靠国内生产,这就不可避免要提高饲料粮的机会成本。由于肉猪肉鸡等重依靠粮食畜种的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60%~70%,这就要降低主要依靠粮食生产的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草食动物(包括农户散养猪)由于饲料中的精料成分含量较低,因而受粮食机会成本影响相对较小,这就为提高我国草食动物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条件。在我国北方,无霜期较短,为了克服草食动物越冬时掉膘的损失,往往需要补饲较多的精料,因而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本,而在南方,特别是在云南省一些四季如春的地区,饲养牛羊几乎不用精料,这就更能发挥饲料机会成本低的优势。

二、对策措施

(一)调整与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综上所述,在保证畜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除规模化肉猪和肉鸡生产外,我国其他畜产品均具有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其中,特别是牛羊等草食动物生产更具优势,与众多的种植业产品的劣势地位相比,牛羊等草食动物生产在整个农业中应列为优势产业。

我国是养猪大国。1993年,世界人均猪肉产量为13.2公斤,我国为23.8公斤,是中国唯一超过世界人均产量水平的肉类。猪肉既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也是我国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稳定我国居民猪肉的供应,是关系到人心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但由于国内猪肉生产与消费的发展空间已很有限,今后生猪生产的发展,应当坚持稳定数量,主攻质量。

1995年,全世界蛋鸡存栏129.52亿只,我国拥有28.02亿只,占世界蛋鸡存栏的21.63%。同年全世界鸡蛋总产量为4315.9万吨,我国为1399.5万吨,占世界鸡蛋产量的32.4%。同年我国人均鸡蛋占有量11.36公斤,已超过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由于禽蛋是鲜货,不易贮存和运输,加入WTO后,受其影响不大,应保持稳定。同时,应积极利用我国禽蛋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扩大禽蛋特别是禽蛋制品的出口。

今后肉鸡生产发展的重点应首先扩大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肉鸡生产,以占领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地区市场。同时通过加快产品品种更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以大型出口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现代营销体系,保持和拓宽日、韩及欧盟市场。

要大力加快奶业发展,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奶源基地建设。除了进一步发展原有以供应大中城市鲜奶需求和以生产奶制品为目的的黑龙江和内蒙等奶源基地外,还应积极支持以鲜销为目的的农区地方奶源基地的发展。山东省曹县五里墩村中大公司原先为了给从国外引进的良种肉牛胚胎移植补奶,而从北京引进良种奶牛品种。后来由于当地城乡居民对牛奶有较高的需求,通过用奶粉替代肉牛犊牛补饲,逐步发展起了拥有以供应周围12个县居民鲜奶为目的的500头产乳母牛的奶源基地。这个“无心插柳柳成行”的经验,一方面说明过去某些人认为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没有吃奶的习惯是没有根据的;另一方面发展地方小型鲜奶供应基地有较大的潜力,并可收到投资小,见效快的目的。

大力发展细羊毛特别是优质细羊毛生产,是我国羊毛业的唯一出路。这对增加农牧民收入,巩固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要通过引进良种,改良草地,改善绵羊毛剪毛,分级,测试,定价,包装和销售技术,逐步增加毛纺工业急需的精纺细羊毛供应,替代部分进口羊毛。

发展草食动物生产是符合国情的战略选择。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例如,1996年,平均每小时劳动力价格,德国为31.88美元;日本23.66美元;美国为17.2美元;我国职工为0.32美元,农村劳动力仅0.18美元;同时,我国有丰富的青粗饲料资源。由于劳动力和青粗饲料等生产要素价格较便宜,可以通过反刍动物过腹还田,大力发展牛、羊肉生产,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并创造条件,逐步增加出口世界的主要牛肉生产国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新西兰以及其他几个欧洲国家,要么拥有大片的草场,要么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见表6)。与美国和澳大利亚不同,中国的粮食不富裕,也没有大量的特别是高质量的草场资源可资利用。因此,中国的畜牧业首先要选择不严重依赖粮食的畜种,即草食动物,其次在发展草食动物中,要充分注意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非粮食和大片草场),即农作物秸秆,零星草地,同时补充酒糟、豆腐渣、蔗渣、豆粕、菜籽粕、棉籽粕、糠麸等副产品,以及各种水果屑、蔬菜叶、树叶等资源。在快速育肥的条件下,采用部分粮食。

表6 有关国家牛肉生产与饲料资源状况

国家

人均粮产量

人均草原面积

人均牛肉产量

人均肉产量

(公斤)

 (公顷)

 (公斤)(公斤)

澳大利亚 822.37

23.50 103.34 190.54

阿根廷

 628.063.79 69.09

95.33

巴西

 293.101.19 20.17

51.19

美国

 1375.200.93 42.87 125.99

加拿大   1663.251.00 33.95 110.06

法国 923.36 0.19 28.91 106.28

英国 338.50 0.19 24.09

56.53

泰国 395.76 0.01 5.3826.22

日本 111.95 0.01 4.8526.74

印度 235.92 0.01 2.78 4.95

中国 328.87 0.33 2.0435.09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年鉴,1994。

在我国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有以下几点好处:1、可以节省粮食。研究表明,秸秆经过氨化或青贮处理,在肉牛的日粮中粮食约占30%的条件下,喂用秸杆每增加1公斤活重,可以节约精料1.65公斤。2、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闲散的资源。我国的肉牛饲养以“分尸繁殖,规模育肥”较合适。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都难于做到的。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农业劳动力。经验证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牛业,只有在劳动力价格非常便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这就为收集各种零散的饲料资源提供了条件;3、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我国每年大约产4.9亿吨秸秆。秸秆过腹还田,可以避免因燃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加强对我国畜禽疫病的防制

目前,我国的畜禽疫病防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发挥比较优势的瓶颈,其理由如下:

1、由于畜禽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大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我国近20年来新出现的传染病达20种之多,加上原有的疫病,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目前我国的猪、牛、羊、禽等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1倍以上,其中猪的死亡率为8%~12%,家禽死亡率20%,牛死亡率为5%,羊死亡率7%~9%,每年因疾病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0~300亿元,因疫病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兽医卫生和其他损失约700亿元,我国饲养每只鸡平均的疫苗和药物费用为美国的10倍。

2、由于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以及我国动物疫病和卫生的法律,法规与兽医组织机构同国际不接轨,影响了我国畜产品出口,与1997年我国的肉类,蛋类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5%和41%形成鲜明的对照,1998年,肉类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0.8%,蛋类占1.8%,而且1996年以来出口呈下降趋势;由于同样的原因,虽然近20年来,我国的牛肉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80年到2000年,牛肉产量从26.9万吨,增加到510万吨,增长18.7倍。目前我国的牛肉产量仅低于美国(1212.4万吨)和巴西(605.0万吨),成为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但我国却是个牛肉出口小国。2000年我国进口牛肉0.64万吨,出口1.71万吨,顺差1.08万吨。同年我国牛肉出口量占产量的0.32%;占世界出口总量的0.29%。与此同时,肉类进口量却猛增,以禽肉为例,1998年进口20万吨,走私入境在10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1/5左右。

3、畜禽疫病和有害药物残留已成为调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障碍,虽然从总体来说我国的畜牧业在加入WTO后较之种植业来说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畜禽疫病和肉类中有害药物残留问题,使畜产品不仅不能扩大出口,而且限制了内需的扩大,一个时期以来,欧洲的疯牛病,英国的口蹄疫,比利时的二恶英等事件使消费者感到惶惑不安;目前国内畜产品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人吃了猪肉中毒;鸡肉药残超标,特别是激素超标,使人常吃鸡肉产生不良反应;往牛肉里注污水坑害消费者等等,在传媒上时有报导,但一直解决不了。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畜产品市场疲软,影响了畜牧业产业的进一步扩大。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有关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政府部门立法多,立法机构立法少,例如,经过全国人代常委会会议通过的立法只有《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食品卫生法》(1995),《动物防疫法》(1997)等少数几部,其他大量的法律,法规,如《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1959),《家畜家禽防疫条例》(1985),《兽药管理条例》(1987),《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1996)等都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和发布,或是由部门起草国务院发布。这种以部门(起草)立法,带来很多弊端,主要是法与法之间不衔接,或者与国际组织有关规定和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不接轨,例如,《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将新城疫列为二类病,将鸡瘟(A型流感)作为一类病,与OIE的《动物卫生法典》将新城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A类病,有很大区别,另外,《食品卫生法》和《动物防疫法》中都规定屠宰和加工部门的企业兽医人员对本单位生产的产品实行自检,这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不接轨。

(2)执法主体多头。上述法律、法规分别由农业部、卫生部、内贸部、商检、动植检、外经贸部等人为分割执法,各自为政,互相扯皮,不仅与国际不接轨,外国人很难理解;另外形成分段,分部门管理的局面,即动物饲养运输由农业部门兽医检疫;屠宰加工由企业的兽医进行兽医监督;肉品进入市场由工商和卫生部门执法;进出口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由于我国有关动物防疫和食品安全的兽医监督不是全过程的,而是分段的,造成责任不明,很难实行有效的管理。

(3)我国未实行兽医官制度。依照现行动物防疫法,农业部门的兽医行政机构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但执法人员(兽医师)没有严格的资格论定,特别是现有的农业部门的兽医行政机构,分中央(部),省,市(地),县,其中少部分是作为公务员编制的政府工作人员,而大部份是实行块块管理的畜牧兽医(总)站,属事业单位编制的非政府工作人员,严格说来农业部门的兽医并无执法的资格,至于属事业单位编制的兽医执法机构,往往国家财政只拨款一部分工资,另一部分需自己找米下锅,由于执法与服务合为一体,这就难免发生执法商品化的现象。由于目前我国的畜禽防疫工作隶属于各级行政领导,为了避免因发现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有些地方采取不报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许多动物卫生检疫所(站)的检查人员把肉类及其制品的检查看成是一种买卖行为,即只要交钱,不问是否合格,照样盖章放行。由于执法不严,目前我国的疫病严重。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1、进一步完善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改主要由政府部门(起草)立法为全部由立法机构立法,并作到和国际接轨;

2、改革我国现行的兽医体制,通过立法建立我国的国家兽医官体制,任命国家兽医官,鉴于我国幅员广大,可在农业部设兽医局及其派出机构,任命国家兽医官;并在省建立省级兽医机构任命省兽医官,明确各自职责;

3、实行动物防疫垂直管理体制。为了防止地方利益对防疫执法的影响,需要实行防疫垂直管理。各级动物卫生防疫(所)一律不受地方行政束缚,收费直接上交中央财政。在防疫队伍中加强执法纪律教育,严肃查处徇私枉法的行为,对不合格的人员调离防疫执法队伍;

4、加大疫病防治力度。要从加强防疫体制建设,建立健全法制,建立完善疫病监测技术体系,稳定和加强基层畜禽疫病防检队伍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力争在3~5年内控制主要疫病的蔓延;

5、建立无污染的肉类出口保护区,扩展出口市场。目前我国只建立了10个无特定病疫区,国家投资仅2.4亿元。规模小,投资少。今后宜在若干肉类主产带建立封闭的无污染的肉类生产保护区,并在肉类的生产,加工贸易的卫生质量标准上同国际接轨。国家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三)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畜牧业的增产作用

21世纪的生产特点是高效。其途径是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的贡献是很大的。据统计,1979~1999年,科技进步对我国肉类生产的贡献率达64.17%,其中,良种技术占19.92%;饲料技术占40.11%;防疫技术占20.01%。饲养及管理技术占19.96%。在新的世纪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将会更大。

目前,我国的肉类生产较之先进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例如,在肉牛生产方面,现在我国的肉牛出栏率仅19.11%,不仅低于美国(36.78%),荷兰(49.15%),意大利(75.35%),日本(30.57%),韩国(27.67%)等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1%);我国的肉牛胴体重为200公斤,低于美国(311公斤),荷兰(253公斤),意大利(246公斤),日本(394公斤),韩国(258公斤);我国平均每头存栏牛的产肉量仅38公斤,美国为114公斤,荷兰为124公斤,意大利为157公斤,日本为120公斤,韩国为71公斤;再如,在养猪生产方面,我国平均每头母猪每年仅分娩1.7胎,美国为2.28胎,我国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16头,美国的20头;我国仔猪存活率仅84%,美国为95%;我国肉猪平均出栏率仅100.9%,世界先进水平为160%;我国生猪肉料比为1:3.9-4.5,英国为1:2.85,丹麦为1:3.20;美国为1:3.37。我国的畜牧业生产水平低是由于科技含量还比较低,由此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上述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落后,是良种、饲料、防疫、饲养及管理技术几方面落后的综合表现。为了提高我国的科技含量,需要在这几方面同时努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不断提高纯种肉牛个体产肉性能上下功夫。正因为如此,培育了许多专门化的优良肉牛品种。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的专门化的肉牛品种有60多个,其中英国17个,法国、意大利、美国、前苏联各11个。例如,中小型早熟品种有:海福特(产于英国)18月龄体重可达500千克以上,屠宰率为60%~65%;肉用短角牛(产于英国)17月龄体重可达500千克,屠宰率为65%以上;安格斯(产于英国)12月龄体重可达400千克,屠宰率60%~65%;大型品种有:夏洛来(产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周岁牛体重可达500千克以上,屠宰率可达60%~70%;利木赞(产于法国中部利木赞高原)周岁时体重可达480千克左右;肉乳兼用或乳肉兼用品种有: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成年公牛体重平均800-1200千克,母牛650-800千克。用这些肉牛品种与我国黄牛杂交效果表明,可使牛体格加大,体型改善,犊牛生长快,杂种优势明显。例如,据河南省舞钢市报道,用西门塔尔牛与我国黄牛杂交的西杂一代牛的初生重为33千克,本地牛仅为23千克;6月龄,18月龄体重分别为144.28千克和317.38千克,而本地牛相应为90.13千克和210.75千克。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为了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步伐,应实行种畜场(包括冷冻精液站,胚胎移植站)企业化经营。山东省曹县中大集团公司为一民营企业,总资产5000万元以上。1997年从加拿大引进盖洛威,利木赞,西门塔尔特级血统良种肉牛胚胎,生产145头特级,8头一级良种肉牛。建成了拥有年产100万份冷冻精液和1000枚胚胎生产能力的肉牛繁殖中心。目前正通过与周围村庄联合建立配种站(点),建设优质肉牛繁殖基地。收到了投资少,见效快,效率高的好处。该公司的经验证明,实行种畜场管理政企分开,有利于克服领导搞“形象工程”,形式主义的弊端。

(四)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唯有通过不断提高商品的市场份额,才能创造价值。而在这方面,畜产品加工起着重要的作用。畜产品通过加工可以完成农产品运销的三大功能:(1)形态效用。畜产品在原料形态下,体积庞大,不便于运输和贮存;没有为烹调作准备,不适合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的特点。通过加工,使畜产品从一种形态改变为另一种形态,使之缩小体积,并进入加工或半加工状态,适于消费;(2)位置效用。肉类主要生产在农业地区,距离大城市消费中心较远,如果出口距离产地就更远。通过加工,去除了几乎占活畜体重一半的废物,不仅减轻了重量,而且缩小了体积,加上适合的包装,使之易于改变位置,从而使在一个地方似乎无使用价值的畜产品由于改变地理位置而变成很有使用价值的物品;(3)时间效用。通过加工和包装,使之适于贮藏,从而延长消费的时间。

在这方面,我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发达国家人均肉制品消费已占肉类总产量的60%~70%。我国实行规模化,科学化生产的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大约4%。目前欧洲国家人均肉制品占有量约50公斤,我国不足2公斤。目前我国从事肉制品加工生产的主要是个体户,其生产方式为作坊式生产,设备简陋,加工简易,产品档次低,卫生质量差。因此,今后要建一批大规模的科技含量高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并同农户建立一体化联系,以便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带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根据调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加工的肉类食品的需求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例如,在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中,人均年收入为1727元的最低收入户加工食品消费量占畜产品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4%;人均收入为7171元的阶层加工食品消费比重提高至15.6%;人均收入为14575元的最高收入阶层的加工食品消费比重将近20%。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对加工畜产品需求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时间观念也在变化,即不愿把时间耗费在自制食品上,由此带来对加工食品的需求上升;(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越来越追求消费的方便性和安全性。近年来各种大众化方便食品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全国已有1018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商标使用权;(3)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的选择性增强,对食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与多层次的趋势;对营养保健食品,儿童与老年食品,休闲食品与节日食品的需求量呈现增长的势头,采用高新技术研制和深精加工的新型食品不断出现;(4)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趋势增强。据统计,目前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已达到11.8%。所有这些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都将为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应是新时期的畜牧业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于畜产品加工的内容比较多,现以养猪业为例简介如下,草食动物产品可参照。

猪肉制品加工。分腌腊制品,肠类制品,酱卤制品等。其中,腌腊制品加工包括:火腿、咸肉、广东腊肉等制品;肠类制品加工包括:用我国原有加工方法生产的产品,即“香肠”或“腊肠”和用从外国引入加工方法生产的产品,即“灌肠”。这两种肠类制品的主要区别是:香肠的主要原料是猪肉,而灌肠除猪肉外,一般都混有牛肉。在加工方法和技术要求上,加工香肠时,瘦肉和肥膘大多切成小块。在辅助材料和调味品方面,香肠多使用酱油,而灌肠不用。但灌肠需要添加淀粉。此外前者在生产过程中,有较长时间的日晒和挂晾。我国生产的香肠种类按产地分,有广东香肠,南京香肠,北京香肠,哈尔滨香肠等;灌肠类在我国生产的历史不太长,因味美价廉,综合利用率高,产品率高,品种繁多并且便于大规模连续生产,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目前从国外引进较多的自动生产设备。灌肠的种类有几十种,如红肠、菜肠、里道斯肠、蒜泥肠、植物加工肠、维也纳肠等。酱卤制品是红烧的熟肉制品,分苏州酱汁肉,苏州酱肉,北京天福号酱肘子,无锡酥骨肉,天津酱肉,天津酱猪头肉,上海五香酱肉等。干制品包括:猪肉松、肉干、肉脯等。

猪副产品加工。分肠衣、猪鬃、猪骨、脏器制剂、皮革加工等。在这些方面,深加工的潜力也是很大的。

畜产品经过加工,不仅可以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增加附加值,提高畜产品的利润率,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当前要抓好肉类屠宰加工企业的整顿工作。随着国家对黄牛和屠宰政策的放开,以及80年代末受出口市场的拉动,全国先后建立了100多个现代化的肉牛屠宰厂,另外也涌现了大批的肉牛屠宰专业户和专业村。据估计,年屠宰5000头以上的肉牛屠宰村,河北省有100个,山东省有80个,安徽省30个,河南省8个。此外还出现了若干全国闻名的肉牛屠宰乡,如河南的马庄乡,安徽的长官镇,河北的北务村,山东的刘庙村等,其年屠宰量分别达到25万,15万,12万和6万头。目前的状况是:1、屠宰加工能力过剩。90年代末以来,由于牛肉出口量逐步减少,加上众多的个体屠宰户争抢牛源,使多数机械化屠宰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2、秩序混乱。目前我国的牛肉尚无统一的分级标准。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往牛肉里注水。例如,天津市蓟县每年销往北京市的牛肉达8000多吨,其中1000多吨是注进肉里的污水;3、牛肉深加工受阻。由于大多数个体屠宰户和屠宰村都没有冷藏设备,通常都是当天早晨屠宰当天销售,因而绝大多数牛肉都是只经过初加工后被消费掉。据估计,目前我国经过深加工的肉类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

这一切有损于我国肉类的国际形象。由于存在上述问题,所以当欧洲牛肉生产受到疯牛病“围剿”,世界牛肉和牛肉制品销售受到重创时,我国的牛肉并未填补这一巨大的市场。为此,要下大力整顿肉类屠宰业。鉴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肉牛屠宰管理条例,建议参照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对现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对凡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特别是不符合关于定点屠宰厂(场)的水源,屠宰间,屠宰设备,运载工具,技术人员,肉品品质检验人员等条件规定的企业,限期改正及取缔。严格禁止出售未经卫生检疫部门检查合格的肉类,严格禁止出售注水肉。同时开展牛肉分级研究工作,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分极标准。

同时,要把建立我国肉牛国际名牌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国的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黄牛等四大地方品种具有肉质好,风味好等优良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国外顾客欢迎,目前的问题是品种退化,生产性能不高,国际知名度低,今后要选用国外优良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同时加强对外宣传,树立民族品牌。

(五)减少周期性波动带来的损失

如上所述,新时期即买方市场时期的畜牧业的重要特征是带有许多市场经济的特点,而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例如,我国的肉猪生产自1978年以来的20多年中共发生过5次周期性波动,周期分别是4年,2年,4年,2年,5年。平均每隔2~5年就来一次波动。其中最近一次波动即1996年下半年至1999年上半年的波动,时间最长,振幅最大。生猪出栏数由1996年的41225万头增至1998年的49585万头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生猪收购价由1996年7月的每公斤7.17元增至1997年4月的8.33元后逐步降低到1999年4月的5.11元。由于价格波动,在低谷时农民养猪亏本,纷纷出现农民宰杀母猪现象。由此带来经济损失。其他畜产品如肉鸡,鸡蛋,牛奶,肉牛等也有类似现象。

关于造成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既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

首先,在宏观经济方面,西方经济学家在解释经济周期现象时,提出了许多理论,其中较有名的有下列几种:1、消费不足论。这种理论认为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过多,用于消费的部分不足。储蓄过多消费不足又由于收入分配过于不均等所造成。同可以投资的数量相比,富人得到了过多的收入,如果收入分配均等一些,储蓄就不会过多,消费也就不会不足;2、投资过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衰退的原因在于基本建设投资过速。经济扩张时,用于生产资本品(和耐用品)部门的发展超过了消费品部门的发展。经济衰退时,资本品(和耐用品)下降速度也比消费品快。资本品(和耐用品)投资的波动造成了整个经济的波动。3、心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于公众心理反应的周期变化。这种理论用心理上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的交替来说明繁荣和萧条的交替。人们对前途抱乐观态度时,投资和生产增加,经济走向繁荣;人们对前途抱悲观态度时,投资和生产下降,经济走向衰退。

从当前的情况看,第一种理论即消费不足论可以用来说明目前我国的情况。根据统计,我国出现了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的趋势。1990~1995年,最低的20%的人口拥有的收入6.4%下降到5.5%;第二个20%的人口拥有的收入由11.0%下降到9.8%;第三个20%的人口拥有的收入由24.4%下降到14.9%;第四个20%的人口拥有的收入由24.4%下降到22.3%;而最高的20%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却由41.8%猛增到47.5%,其中最高的10%的人口拥有的收入由24.6%增加到30.9%。由于收入分配不均,造成消费不足。一些偶然性收入多的人收入水平很高,银行储蓄很多,按照常规消费钱花不出去,但绝大多数靠工资收入的人的常规消费普遍不足,加上当前城市居民因住房,医疗等改革措施的实施支出增加,由此造成畜产品消费减少,如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肉类购买量为23.98公斤,比1996年的24.33公斤下降1.4%。由于绝大多数靠工资收入的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农民生产的农畜产品也卖不出好价钱。从而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消费也不足。因此解决收入悬殊问题,特别是大幅度提高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的收入,是避免畜牧业周期性波动的最大保证。关于解决收入悬殊问题,目前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如给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下岗人员增加工资和补贴,征收利息税,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属于这一类。相信经过不断努力,我国消费不足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其次,在微观经济方面,目前我国的畜牧业大多数没有建立应付经济波动的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生产者数量众多的现象。几乎每一个养畜农户或企业都是独立的生产决策者,因此带有相当程度的同步性,即生产有利可图时,大家一哄而上,造成生产过剩,将价格压低到生产成本以下;当生产出现无利时,又都压缩生产,造成供应短缺,提高畜产品价格。

2、畜牧业生产有较突出的滞后性。在畜牧业生产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扩大再生产通常采取规模经营的形式。由于从计划到筹集资金,建设,准备饲料,并使之投产需要花2~3年的时间。因此市场上供应短缺的信号不能马上在产量上得到反应,畜牧业生产的这种滞后性容易给生产者造成错觉,总认为畜牧业生产发展太慢,于是进一步受到鼓励大力发展生产。

3、信息传递手段单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达国家为了克服单纯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危机,广泛地推行了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由此使生产的经营管理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生产经营决策由农民转交给了营销企业,在许多领域实行了按订单生产;二是传递需求信息手段由单纯的发布价格信息转移到合同制生产。由于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在一些领域实现了所谓用看得见的手代替看不见的手。从而使生产的盲目性大大地得到克服。我国的畜牧业生产由于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的缺陷,因此一体化进程慢,使大多数生产依靠单纯发布价格信息。

为了克服周期性波动,从产业本身来说,需要采取下列几点措施:(1)加强经济波动的预警研究,及时预测波动的发生;(2)大力推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增加按市场需求生产的份额。

标签:;  ;  ;  ;  ;  ;  ;  

充分发挥加入WTO后的比较优势促进畜牧业发展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