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南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_南方丝绸之路论文

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丝绸之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14)03—0001—06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及东南亚国家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我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符合全方位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也是我国与周边国家沿着历史足迹,共同延续几千年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的重要宣示。新南方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北方丝绸之路连接,又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向南连着南太平洋区域,向西连着印度洋区域。因而新南方丝绸之路是构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陆上丝绸之路民意基础较好的一段。

      一、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的陆上对外交通线

      (一)历史上的南方丝绸之路走向

      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西南通往印度的民间商道,是中国通往域外的最早的国际交通线。在汉武帝时期开通北方丝绸之路以前,已有一条跨越西南高原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据考证,这条路的开通至少比北方丝绸之路早两个世纪。印度这个文明古国就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开始知道中国,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也由此将印度载入汉文史册。这条古道在中国境内是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的。灵关道由蜀(成都)经临邛(筇崃)、灵关(芦山)、笮都(汉源)、邛都(西昌)、青蛉(云南大姚)至大勃弄(祥云)、叶榆(大理);五尺道由蜀(成都)经僰道(宜宾)、朱提(云南昭通)、味县(曲靖)、滇(昆明)、安宁、楚雄到叶榆(大理);灵关道和五尺道在大理汇合后一路往西,称为永昌道;永昌道出大理、翻博南山,经永昌(云南保山)、滇越(腾冲)到缅甸、印度等地。在古代,这条路是川、滇、缅、印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南方丝绸路出境通往缅甸、印度的古道有两条,一条是自永昌道西行至高黎贡山上的诸葛亮城分开的。一路南经龙陵、瑞丽到缅甸掸邦,经太公城至卑谬,再到印度的曼尼普尔等地;另一路则从西北经腾冲至缅甸的密支那、猛拱,再到印度的阿萨姆等地。

      南方丝绸之路还有两条重要支线,它们是“步头路”和“茶马古道”。步头路是从五尺道安宁一带岔出南下,经建水、元江然后顺红河出海;茶马古道则从五尺道和灵关道的汇合处大理岔出北上,经丽江、中甸,进入西藏。所以,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西南高原,实际上成为了东西方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中间区域,起到了地理枢纽作用。

      (二)中国古代向西陆上环状交通线

      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张骞沿北方丝绸之路到大夏(中亚古国名,今阿富汗一带),见到四川的物品,而大夏商人能到印度贩运这些物品,可见印度与大夏是有道路沟通的。后来玄奘西天取经也是沿北方丝绸之路经大夏至印度的。由此可见大夏是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季羡林先生说:“这条丝绸之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路,而是路线颇多……我只着重指出,这一条路也通到的印度,在一千多年长时间内,它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干线。此外,还有通过西藏的路。还有川、滇、缅、印路等等,在陆路方面,也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当然还有海路。所有这些路,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变化,时通时阻,变幻不定。”[1](P16)可以说,南方丝绸之路从四川出发经云南出境,经缅甸、印度东北部到印度阿萨姆或曼尼普尔,沿印度河流域,最终到达大夏(阿富汗),与北方丝绸之路汇合,由此向东就可回到长安(西安)。形成了两条丝绸之路的对接和紧密联系。这是中国古代向西的陆上环状交通线。

      (三)中国古代向西海上、陆上环状交通线

      唐代以后,随着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东南沿海港口纷纷兴起,中国的经济重心移向东南,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贸易重心转向海路。于是,从中国合浦、广州、泉州等沿海港口出发,南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西抵印度半岛、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部的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

      但是,由于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以及云南各族人民在与周边国家人民长期交往中形成的睦邻友好和亲缘关系,缅甸等国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同中国的贸易从未中断过。宋代,缅甸蒲甘王朝多次通好中国,国家间的正式交往史不绝书,《诸蕃志》《南诏野史》《宋史》《宋会要辑稿》《东华录》等书都记载了缅甸送白象、香料等物品给大理国,并记载了三佛齐国、大食国使臣前来通好的史实。元代,从云南到缅甸等地设有专门的驿道和驿站,加强了古道的维修和管理。明清时期,东南亚、南亚等国与中国的往来仍不绝于途,并且存在着从缅甸摆古、曼德勒等地到云南永昌(保山)的专门进行大象贸易的道路。也通过陇川进入缅甸,沿伊洛瓦底江南下至曼德勒,再行五日至摆古(即今勃固)。勃固是古代缅甸临海商业重镇,南距缅甸最大出海港仰光50公里。经缅甸出海,到达锡兰(斯里兰卡)或印度南部沿岸。这说明南方丝绸之路通过云南出境,经缅甸、越南、孟加拉国、印度都可与海上丝绸之路汇合,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向西的海上和陆上的环状的大通道。

      因此,云南不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连接了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中国、缅甸、孟加拉国、印度等印度洋沿岸国家之间网状的丝路交往体系。陆上丝绸之路,以蜀地(四川)为起点,经云南,过缅甸,到印度阿萨姆或曼尼普尔,沿印度河流域,最终到达克什米尔与中亚相接,与北方丝绸之路重叠交汇。海上丝绸之路:一条是缅甸方向,沿着伊洛瓦底江利用仰光一带的港口出海,到达锡兰(斯里兰卡)或印度南部沿岸国家;另一条是越南方向,从昆明、安宁出发后往南到红河,经越南出海,进入南太平洋沿岸国家。

      二、新南方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南方丝绸之路的“新”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使这条千年古道从民间通道上升为相关各国政府认可和支持建设的交通运输通道;二是对陆路口岸采取通关便利化政策措施,使民间贸易上升为正常贸易;三是采取人员出入境便利化措施,让沿线人民更加自由地交往,推动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合作;四是扩大走廊沿线人文交流,继续几千年来的民间友好关系。

      云南北上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孟”的独特区位优势。这使得云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突出地缘优势的省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继承先辈敢为人先的传统,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睦邻外交方针的实现做出了贡献,不断夯实着“一带一路”的基础。

      一是互联互通取得进展。在航空方面,昆明开通了到仰光、曼德勒、达卡、加尔各答等地的航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也相继开通了到孟印缅三国的航线。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已成为全球百强机场之一,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2013年昆明机场累计完成运输起降架次25.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96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9.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7.1%、23.8%、11.9%[2],位列全国千万级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率第一。在陆路交通方面,云南为加快实现通江达海、沟通“两洋”的夙愿,积极改善交通条件,全方位开放交通建设领域,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打通出境、出省动脉,拓宽省内城际干线,改善边远民族地区交通设施,以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和桥头堡建设,推进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开放。目前,云南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连接周边国家的高等级公路网已初步形成。同时,孟缅、印缅、印孟间也加快了交通线路的连接,如印度援建了印缅友谊公路,并正在推进印缅泰三国高速公路建设;印孟间恢复了达卡至加尔各答的铁路联系;孟缅间也签署了建设相互连接公路的协议等。

      在四国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按照亚洲公路网的规划路线,孟中印缅协调办公室和印度工商业联合会等民间组织成功举办了昆明一加尔各答汽车路考和集结赛,这为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孟中印缅四国经贸合作大幅度增加。在贸易领域,中国与印孟缅贸易额从2000年的44.53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818.95亿美元。云南与印孟缅的贸易额也从2000年的4.16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28.03亿美元(见表1)。2013年云南与南亚国家贸易额达7.8亿美元,增长35.6%。在投资和工程承包领域,2000年以来四国相互投资显著增长。2000年中国在孟印缅完成的承包工程营业额为4.08亿美元,2012年达103.53亿美元。2003年中国对孟印缅的直接投资为156万美元,2012年达4.08亿美元①。云南有不少企业如云南建工、山灞等企业都与印孟缅开展了合作。

      

      云南与东盟经济合作也快速发展。据统计,2001年云南与东盟贸易总额为7.09亿美元,东盟是云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云南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09亿美元,是2001年的14倍,占全省外贸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2.2%升至42.2%。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对东盟实现进出口达57.9亿美元,增长35.8%,占全省与东盟贸易额的53%;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达33.3亿美元,增长55.1%,占全省贸易额的30.6%;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达14亿美元,激增21倍。在双向投资方面,截至2001年底,云南累计利用东盟的合同投资额为2.46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1.5亿美元。2002年云南实际利用东盟投资额为229万美元,2013年达2.6亿美元。在经济合作方面,东盟国家是云南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劳务合作市场。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目前,云南接待的海外游客中,一半以上来自东盟国家,东盟已成为云南省主要的游客来源地之一。2013年中国与东盟已提出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云南不仅是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点省份,而且是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

      三是对外开放平台不断增加。云南已形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孟中印缅次区域两大合作机制,建立了云南—越北、云南—老北、云南—泰北等合作机制。在昆明连续举办五届“南亚国家商品展”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在2013年6月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在会展期间,举办南亚商品展览展示活动、南亚国家投资促进会、南亚商品采购大会、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中国—南亚友好组织论坛、中国—南盟经贸高官会、中国·东南亚·南亚电视艺术周、东盟华商会暨亚太华商论坛、GMS经济走廊活动周、中国侨商投资贸易促进会、中国—东盟行业合作昆明会议等系列活动,共签订投资合作项目467个,签约金额5956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合作项目409个,总投资5378亿元;外资项目58个,协议外资94.34亿美元[3]。现南博会已成为集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展会,成为中国与南亚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桥梁,成为中国和南亚国家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国务院还批准了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红河保税区、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尤其是2013年5月和10月,李克强总理和曼莫汉·辛格总理年内实现互访,把“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写进了《中印联合声明》里。为了落实中印两国总理的建议,2013年12月在昆明召开了孟中印缅四国联合工作组会议,由四国政府部门官员、学者、金融等机构代表共同组成联合工作组研究了四国联合研究计划,确定了联合研究框架和研究时间表,签署了“纪要”和“联合研究框架”等文件,这标志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由“二轨”上升到了“一轨”,开始进入了四国政府务实推动的阶段。

      四是友好往来日益密切。云南与孟、缅、印的人员交流不断增加,高官互访频繁。1999年以来,云南省领导层多次出访印孟缅三国,印孟缅的高级官员也纷纷到云南访问,包括印度前总统、孟加拉国总理、缅甸领导人以及三国的许多部长等都曾率代表团访问云南。昆明已与缅甸仰光、曼德勒、孟加拉国吉大港、印度加尔各答结为友好城市。四国间经贸、旅游、文化、教育、学术等交流也不断增多。例如教育,随着云南在孟印缅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东南亚、南亚来云南的留学生逐年增多。云南已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留学的重要基地,现有东南亚、南亚留学生近万人。云南大学等高校还招收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博士生。另外,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还在孟加拉国、缅甸等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汉语教育中心。在学术交流方面也日趋活跃,云南省社科院等许多科研机构及高校与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以及国外的印度中国研究所、加尔各答阿萨德亚洲研究所、印度政策研究中心、孟加拉国政策对话中心等智库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在昆明举办的主要国际论坛有:“中国—南亚智库论坛”、“昆明—加尔各答(K2K)合作论坛”、“中印合作论坛”等。

      三、推动BCIM经济走廊和GMS升级版建设,促进云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建设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如果孟中印缅毗邻地区的经济走廊建设不成功,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没有新的突破,21世纪的“一带一路”就难以实现。美国著名战略学者卡普兰描述孟中印缅地区合作的影响时指出:“这里好比世界人口的驾驶舱,因为东南亚地区有5.68亿人,中国13亿人,印度次大陆15亿人,都扎堆聚集在这里。”事实上,云南当前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GMS(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BCIM(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开放两翼,分别连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因此,应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GMS为抓手,大力促进云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联手“缅孟印”加快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连接中印两大市场的桥梁,沿途连接中国、缅甸、孟加拉、印度,进而通过中印连接尼泊尔、不丹,通过缅甸连接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这条走廊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铁路、公路为载体和纽带,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基础,开展区域内投资贸易以及工业、农业、旅游、交通、服务等产业合作,构建沿线优势产业群、城镇体系、口岸体系以及边境经济合作区,促进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跨国流动,以及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分工、联动开发、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体。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动。

      1.回应孟中印缅论坛的共识,共推孟中印缅次区域自由贸易区

      孟中印缅合作论坛已经走过15年,在四国轮流召开了11届会议,每届论坛都形成了联合声明。这是四国参与各方形成共识的重要记录,孟中印缅次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是孟中印缅论坛提出的重要建议之一,包括加大贸易投资力度、促进贸易便利化、降低市场准入、消除非关税壁垒、加强海关基础设施建设、相互给予对方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确定一定数量港口开展转口贸易、消除边境贸易障碍、减少陆路贸易壁垒、简化手续以方便物资车辆人员过境、根据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增加服务贸易等其他形式的贸易、推动多模式互联互通等。

      2.加快交通、商贸、产业、人文走廊建设

      交通能源走廊:对内,国家应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模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连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对外,孟中印缅陆路交通以连接主要城市或中心城市为选线原则,优先考虑连接亚洲公路网和泛亚铁路规划路线。以下两条公路交通走廊可优先考虑。(1)亚洲公路网规划路线:昆明—曼德勒—因帕尔—达卡—加尔各答,连接孟中印缅四国,2012年和2013年这条路线完成过1次路考和1次汽车集结赛,但需要两次进入印度。(2)亚洲公路网南向路线:昆明—曼德勒—孟都—吉大港—达卡—加尔各答,这不需两次进入印度,且可连接各国的中心城市。另外,中缅和印缅可双边推动北线公路建设,即历史上的“史迪威公路”。中缅可继续延伸“腾密路”至印缅边境。印度已经提升改造印度境内的“史迪威公路”段,条件成熟时中印缅三国可重开这条公路。铁路可考虑泛亚铁路西线,印缅铁路走向基本和亚洲公路网走向一致,中缅铁路方向也大致和印缅铁路同向,可以形成对接。

      商贸物流走廊:对内,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对外,推动建立BCIM自由贸易区,实现区域内自由贸易。首先在四国中心城市、口岸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贸易区和金融服务区等。

      产业合作走廊:抓住全球产业重新调整和中国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推动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沿边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四国启动工业园区项目。优先启动云南(滇中产业集聚区)和西孟邦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印度已邀请中国公司在印度建“中国投资和制造业园区”,以缩小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已在北方邦、哈里亚纳邦、安德拉邦、古吉拉特邦等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可以考虑在四国交通沿线、中心城市、商贸节点市镇布局产业园区。可以建立农产品加工区、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等产业园区、印度软件、医药等高科技工业园区、纺织品工业园区、印度畜牧业及奶产业园区、特色农业种植园区等;在昆明、红河、大理、瑞丽、版纳、保山等建立金融中心、跨境旅游集散地、电子商务中心、跨境体育赛事基地等。

      人文交流走廊:依托昆明、瑞丽、磨憨、腾冲等国家一类口岸,以及仰光、曼德勒、德木、达卡、加尔各答等国外城市,建立人员便利化通道。开展教育、人力资源培训、语言文化交流、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和形成联合统一的旅游促销机制,开展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项目,举办边境省邦节庆活动。鼓励民间自驾车旅游、汽车拉力赛、边境文化旅游、民族体育赛事等项目,让边境地区的人民广泛受益。

      (二)打造GMS升级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作为GMS合作重要成员国之一的中国,应积极推进GMS升级版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应主要从以下方面推动GMS升级版,加快“一带一路”建设。

      1.从多边框架推进GMS升级版的建设

      2011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十年(2012-2022)战略框架》发布。“新战略框架”提出了三个战略目标:推动次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繁荣、公平的发展;在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为跨境贸易、投资、旅游等合作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促进次区域可持续发展。就其内容来看,“新战略框架”已经属于GMS升级版范畴。在下一阶段,中国应以GMS多边合作为基础,积极落实和推动“新战略框架”的相关安排及合作内容。

      2.从双边框架推动GMS升级版的实现与发展

      中国应当在推进多边合作的同时,积极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以双边促多边。就GMS国家来看,大部分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尤其是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帮助其发展工业。因此,中国应以大国的姿态,积极推动与GMS国家开展双边全面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水平,加快与周边国家共建“一带一路”。

      3.继续完善云南与GMS各国之间全面的互联互通体系

      云南应当积极推动国家在公路、铁路、民航、电信等方面与GMS国家的互联互通,建立起高效的互联互通体系,发挥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桥接”作用。积极利用中国与东盟全面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电信、能源等领域互联互通合作的机遇,全面贯通云南与GMS国家基础设施网络,打造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4.积极打造GMS旅游走廊

      云南应充分发挥与GMS国家开展旅游合作具有的地缘位置毗邻且旅游资源互补性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推进云南与GMS国家旅游走廊建设,并针对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规划的旅游走廊路线,打造中国云南与GMS国家的旅游圈。旅游圈的路线可选择昆明—仰光—曼谷—金边—河内—南宁—昆明。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旅游圈线路旅游资源的营销与推广;促进旅游沿线通关便利化,积极推进免签制度的实现。

      5.加强金融开放与合作

      云南是参与跨境人民币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省份。应进一步完善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在昆明设立GMS发展银行,推动GMS的货币合作,推进GMS各国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建立多边货币互换体系。积极促进我国与GMS国家银行间业务往来和信息交流,建立相互代理关系。可以向GMS国家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扶贫和生活日用品工业等领域的优惠贷款,为“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夯实民意基础。

      6.继续加强在GMS框架下的项目合作

      在升级版建设中,项目合作仍然是重点,包括农业、替代种植、科技、环保、能源、信息等。在推进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应积极与GMS国家探讨其希望开展合作的项目,使合作得以有效推进。

      7.积极推动建立GMS自由贸易区

      GMS五国中有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与云南接壤,昆曼公路又使云南与泰国连接。中国可以在云南先行设立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落实“曼谷协定”、中国—东盟新一轮关税减免、削减非关税壁垒,以及服务贸易安排等方面为周边国家做出示范,以此推动中老、中越、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8.全面加强云南与GMS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

      这些合作包括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青年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学者的交流与合作、领导人之间的定期互访等。此外,可以根据各个国家国情的不同,确定符合需要的人文交流项目。

      ①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标签:;  ;  ;  ;  ;  ;  ;  ;  ;  ;  

建设南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_南方丝绸之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