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论文_张坤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论文_张坤

(山东职业学院)

心理学为人们洞察彼此的内心开启了一道希望的大门,在茫茫世界中为我们揭示了不一样的心理世界。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多种模式之一,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弥补了消极心理学的不足,引导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各种困境,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二者的有效结合使得在校大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身在学业、人际交往、心理以及生活上都能够具有责任意识,做一个具有职业道德的公民,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份子。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的广泛研究起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奇克森特米哈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人。主要在于解决个人和社会能够在生活中积极的面对各种问题,在科学文化学习中能够发现自己“沉睡”中的潜能,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发扬优良的道德品质,积极有意义的面对生活。

2017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幸福都是奋斗”,奋斗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积极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奋斗的过程也是幸福的。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积极的力量,同情宽容乐观坚持会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我认为,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一定会在奋斗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满意的情绪接纳过去的自己,乐观的看待即将到来的明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案让自己成为为一个幸福的人。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之间关系不仅体现在学生主观层面,也体现在教师教育层面以及学校社会环境层面。

2.1学生主观层面

从学生主观层面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表现为对于生活的成就感,对于工作的乐观自信,以及对于其他事物能够达到自身满意的积极体验。主观的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研究积极心理的重要核心内容,对于事情能够以积极型人格特质来解释。个人的积极人格特质不仅强调自身,同时也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总而言之,所有个人积极心理等品质都以主观幸福感为终点。

2.2教师教育层面

从教师教育方面而言,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是高效正字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个人需求进行知识灌输和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结合传统心理学和传统思维模式,化解部分学生的消极心理特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最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培育积极性人格,通过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面发掘他们的潜能,彰显独特的积极品质和个人品德。让学生能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他们政治自觉,思想自觉以及行动自觉。

2.3学校和社会层面

从学校和社会层面而言,学校内部环境和社会环境都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人的社会性离不开大众环境的熏陶。学校内部要发挥文化育人,在积极的环境中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培育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管理层面上按照国家的制度条例配比师生比例,在学校已有管理规模中,让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老师也将学生的相关情况汇报给家长,能够在三者之间建立顺畅的信息处理渠道,使得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便于学生在社会环境中能够面对复杂的情况,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和积极人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3.1思想教育理念层面

现代高校由于学生的扩招,教师顾及不到每一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时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将抽象的理论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没有研读学生的心里变化情况和实际需求,与没能够使得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理论升华并与实际结合。另一方面,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了自身的错误上,对于消极心理以及价值观念总以惩罚和批评的方式,忽略了积极性的体验。教师也没有主动去引导学生积极营造自身生活环境。

3.2思想教育方法层面

大学作为社会前沿,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和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承接高考的指挥棒下,注重学生的各科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漠视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这样一来,教育方法单化。使得说教的时间远远大于育德的时间,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里,会讨厌授课老师,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与指导,使得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不理想。因此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所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才能够以积极人格面对种种困难,追逐目标。

3.3思想教育环境层面

对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这个组织系统的构建是学者一直研究的话题,但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加强学生与环境的融合,缺少教师与家庭的沟通,学校与社会之间没有交接好接力棒。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理想信念和仁爱之心,在遇到各种学业和情感上问题时,学生有时不愿意与老师、家长沟通。使得学生以消极心态面对,所以思想教育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家长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学生更加积极的支持,让学生能够发挥才能。

四、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措施

4.1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李克强总理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论为教育理念,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和个人能力,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帮助学生以乐观而健康的心态面对困难和失败,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有力量。

4.2创新方式方法

希腊一位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说过:“人不是被时期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只是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型解释风格。例如,在学生的自尊心乐观的心态方面挖掘学生积极品格,增加学生归属感和安全感。

4.3创建积极的环境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教育事业具体要求强调高等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所以在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将其理念渗透到所有课程和所有环节,带着一颗宽容的心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和鼓励,加强学校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形成三者之间的合力,使其形成三方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陈银平.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5(07):87-90.

[2]王君君.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7):60-61.

[3]张婧.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的积极转向——积极心理学视角[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2(06):98-103.

[4]赵翔,田霞.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辅导员工作模式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7):57-58.

[5]陈鑫.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高教学刊,2018(04):191-193.

作者简介:张坤(1991年—),男,汉,山东日照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为山东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论文作者:张坤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论文_张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