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工业政策优先事项_国内宏观论文

1996年工业政策优先事项_国内宏观论文

1996产业政策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1995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按照预定的调控目标进行,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结构调控政策得到有效的实施。

(一)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平稳,总量调控和结构政策取得较好成效

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77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365亿元,增长4.5%,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8274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为24718亿元,增长14%,与上年相比,增幅有所回落;建筑业增加值为3556亿元,增长9.8%,增速回落较大。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18094亿元,增长8%,速度比前两年也有所回落。按现价计算的三次产业的构成由1994年的18.79∶48.53∶32.68变为19.69∶48.97∶31.34。第一产业增加了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0.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减少了1.34个百分点。

从劳动力的从业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据有关部门测算,1995年城乡社会劳动者总数将由1994年的61470万人增加到62150万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由1994年的55.12%、22.71%、22.97%变为54%、22%、24%。

以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和劳动力从业结构变化计算的产业结构总体变化率分别为2.68%和2.2%,前者高于上年2.2%的变动幅度,后者低于上年4.2%的变动幅度。从变化的方向和总体变化率看,结构变化比较平稳,没有大的波动,符合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平稳的主要原因是: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有效抑制了总需求的过快增长,三次产业的需求增长都比较适度。此外,国家在投资和信贷管理上坚持按产业政策要求配置资金,促进了供给结构的调整,增加了有效供给,总量调控与结构政策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基础产业得到加强,“瓶颈”制约有所缓解

按当年价格计算,1995年农业的增长速度分别比1993年和1994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得到加强。从农业内部看,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畜牧业、水产业也得到稳定发展。

能源生产稳定增长,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39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增长4.4%。增长最快的是电力,全年发电量100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了7.8%。至199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1465万千瓦。

交通方面,京九铁路等全国七大重点铁路建设工程按计划完成,公路和沿海主要港口的建设顺利进展,内河航运改善,民航快速增长,使整个综合运输能力增强,运力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86亿元,比上年增长42%。

目前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但并未消除。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生产的增长仍然不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交通运输运力不平衡,铁路主要干线还存在十几个限制口,东北等经济增长相对较慢的一些地区运力又相对过剩。能源的潜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在电力供求矛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高峰电力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仍然偏低,而且出于控制通货膨胀的需要,短时间内也难于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基础产业还难于通过自我积累扩大投入规模。

(三)制造业增长较快,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1995年,制造业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增速进一步回落。市场竞争的压力进一步加强。生产结构有所调整,名优新产品和一部分短线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多数产品稳定增长,有些长线产品产量下降。

1995年加工工业增长较快,主要是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作用强化的结果。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6.6%,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3%,比上年同期的增长速度提高了2个百分点,同时,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了42.3%。此外,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了适度增长,对投资品的需求也是加工工业较快增长的推动因素。

1995年加工工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国内加工企业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的能力弱,缺乏与国外厂商竞争的能力,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

第二,过剩的低水平生产能力不能及时退出,以及重复建设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在市场选择下,一些行业和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增加。

第三,在价格已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通过竞争形成的条件下,一些生产效率低、加工成本过高的行业和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加工工业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是我国产业素质差和产业结构水平低的反映。我国目前仍然继续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工制造企业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强的应变能力较差,技术开发投入和技术储备不足,还未能实施按结构变化趋势和长期效益导向的发展战略。

(四)对外贸易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和

结构调整受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也在加大

1995年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出口增长又快于进口增长,对外贸易及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加深。从出口方面看,国外市场的扩大使得企业在国内宏观政策从紧的条件下仍可通过开拓国际市场而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轻工业较快增长与此有很强的关联性,机械工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仍保持一定的增长也是与此密切相联系的。

从进口方面看,进出口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同时,依赖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产业和产品,受国际市场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的影响也更大;盲目过量进口某些国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垄断,也会冲击国内生产和市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五)第三产业增长稳定,但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加

1995年第三产业的增长较为平稳,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长也较为均衡。其中,运输邮电业增长较快,特别是邮电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金融业的增速减慢,房地产热受到抑制,增速比上年有所下降。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年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5%、9.5%、7.6%和10%。

1995年第三产业虽然保持了稳定增长,但近几年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制约增长的因素,一是资金进入第三产业的渠道和方式不够规范,形成一定障碍。二是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开发和房地产综合开发没有很好结合起来,影响到第三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三是第三产业中的行业有的受市场及政策影响处于停滞甚至萎缩,有的新兴行业则由于投入和人才不足成长较慢。

(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条件正逐步形成,但也存在一些难点

1995年,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我国对怎样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的完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行了新的探索。

第一,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在结构调整中,强调既要注重产业间的数量结构配置,更要重视产业素质的改善和产业结构质量的提高。

第二,把强化产业政策指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1995年通过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在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促进新产品开发、扩大零部件的生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强化市场竞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等家用电器工业以往投资分散、规模不经济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得到改善。在电视机生产行业,1995年18家主要彩色电视机生产企业的产量,已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0%,其中年产量超过100万台的3家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5%左右。国产彩电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第三,重视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的有机协调。1995年国家在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中,突出加强农业,支持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的重点建设;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行“增畅、限平、停滞”;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结构。

第四,不断完善调控手段及调控方式。对不宜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产业,采取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竞争性产业主要采取导向性的间接调控政策措施。

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难点,主要是:

第一,基础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有关行业内部的垄断性业务领域和经营性业务领域没有区分开,相关的投融资制度尚未很好建立起来,影响到经济效益和后续发展能力,支柱产业的成长还缺乏一整套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措施。

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有待新的实质性突破,企业对市场价格信号和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尚难以作出灵敏有效的反应,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第三,失业保障制度、职业再培训制度等不够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受就业压力的制约。

1996年实施产业政策的工作重点

1996年是我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9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按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使社会生产力有一个大的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实施的长期部署和指导方针。据此,1996年实施产业政策的工作重点是:

第一,继续充实产业结构调控的政策手段,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调控的政策体系。加强专项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推进一些重要产业促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对一些基础产业的竞争性业务和垄断性业务试行分业管理;对一些竞争性产业的市场竞争秩序加以规范。

第二,建立产业调整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公开向社会发布有关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和政府产业结构调控政策措施的信息,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和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

第三,结合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规范有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行为,强化其政策性功能,不断完善财政投融资制度,使国家产业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更好地协调起来。

第四,加强产业和产品的安全标准、技术标准以及环境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建立相关的认证机构,并采取措施促使这些机构从部门和行业所属机构过渡为社会性的机构,以此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产业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五,进一步搞好结构调控政策与总量调控政策的协调。在确保实现全年物价调控目标前提下,通过必要的价格调整对产业的比较效益进行适当调整。在控制投资和信贷总规模的前提下,按产业政策加大投资结构和信贷结构调整的力度,使结构调整为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创造条件。

第六,继续推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制定一批新的规模经济标准,并对以往的一些标准进行修订,鼓励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通过联合、合并和兼并扩大经营规模,促进经营集约化和规模效益的发挥。

第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劳动力再培训,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劳动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转移创造条件。

第八,加强国内产业政策制定与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提高产业政策的透明度。规范市场运行,逐步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鼓励内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结构水平。

标签:;  ;  ;  ;  ;  

1996年工业政策优先事项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