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对系统、协同、耗散结构、突变、信息和控制各论的哲学概括的再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唯物主义论文,突变论文,哲学论文,结构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格随着18世纪细胞、物质不灭能量转换和进化论这一自然领域中划时代的三大发现,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坚定基础,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上世纪末到现在,自然科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
——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蓬勃兴起;
——在原子裂变中发现了一系列基本粒子,人类对微观领域的认识日益深化;
——对宇宙空间的研究扩展到100亿年以上的时间和100亿光年以上的空间,形成新的宇宙学说;
——基因说和分子生物学使生物研究由细胞水平进入大分子水平,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 使遗传和生命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航天技术,深海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和光导纤维通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等迅猛发展。
从上世纪末自然科学划时代的三大发现起,经过科学界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整个科学技术无可否认地又取得了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各门学科之间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系统、协同、耗散结构、突变、信息和控制各门边缘学科的理论相继出现。随着自然科学的划时代的发展以及边缘科学的出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具体地研究并吸取自然科学以及各种边缘科学的营养,并从哲学的最高层次加以概括,既反对那种企图用边缘科学的具体内容来否定和取消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又反对简单地宣布边缘科学为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又反对简单地宣布边缘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内容以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层次并加以取消的倾向,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历史使命。本文试图在《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对系统、协同、耗散结构、突变、信息和控制各论的哲学概括的初步探讨》一文(发表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的基础上, 作进一步的再探讨。
一、关于辩证唯物论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种实验已经充分证明,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由物质系统组成的,物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以系统而存在的,大至整个宇宙,小至微粒子,无一不是以系统而存在着,因此,不能仅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了,而应当承认世界是由物质系统组成的了。那么,由此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无疑也是正确的,但仅仅如此认识也已经不够,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承认,物质系统第一,意识第二。这种认识,是不是以物质的结构代替物质的概念呢?回答是否定的。分子、原子、微粒子等等,是物质一个层次的结构,而系统却不是任何一个层次的结构,而是物质存在的共有的属性,是客观的存在。最大的物质系统和最小的物质系统都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应当获得辩证唯物主义的承认,所以就应当承认,物质系统第一、意识第二。照这样的思路深入下去,物质系统的存在包括发生、发展和消亡,是具有规律性的,这些规律性包括对立统一的规律性,包括质变量变的规律性,包括辩证否定的规律性,同时还包括系统协同、耗散结构、突变、信息和控制各论等边缘科学所反映的规律性。上述规律性,都应该从哲学的高度加以概括。此外,各种物质系统应当还具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规律性,掌握和运用这几方面规律性,乃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而无论是哪一种规律性,都具有可知性,人们都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深入地加以掌握。掌握了各种规律性,并在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加以运用,人们就可以对客观世界有所作为,发挥伟大的能动作用。
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不仅应该被承认是物质,而且应该被承认是物质系统。这对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也具有重要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乃是人们的头脑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时至今日,自然科学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已经证实,自然界从宏观的世界到微观世界,千真万确地是大大小小的系统。物质是以系统而存在的,为什么我们还要拒绝承认它们的存在呢?
辩证唯物论在对唯心主义论战中,争论的焦点从来是: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个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哲学工作者当然可以沿用物质这个概念。但是为什么不可以引入物质系统这个概念呢?既然,现代人类已经进入科学的新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新领域以及边缘科学的新领域,取得了新的阵地,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进而踞守新取得的阵地而一定要退却到原来的阵地?
承认物质系统先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就会使得人们不至于满足于只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从而促使人们深刻地记取客观世界的全部和局部甚至细部都应该是物质系统。既然是物质系统,它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或被人们的头脑所反映时,不会只经过一次或数次就能被人们准确地、完整地加以反映,而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实践而日益深刻地加以认识。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这样的基础上从一个又一个相对真理不断前进,以接近绝对真理。这当然只有百利而无一害。
因为,既然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系统,人们就必须不仅认识系统的本身,而且要认识它作为要素而所处的总系统以及和它并列的总系统的各个要素同一层次的诸系统,还要认识作为它的要素而被它包含在内的子系统。甚至还有总系统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大系统和子系统之下的更深层次的小系统。人们必须了解这些层次系统中的促使系统发生巨大变化的要素,选取其中的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要素——即协同论和突变论所称的起主要作用的主要豫参量,还有起次要作用的次要豫参量,甚至还要考虑到非豫参量的作用。要逐一研究它们的运动即涨落规律,了解它们的线性作用和非线性作用,掌握其发生变化的临界点即阈值,了解它们作为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所处的环境(对什么关系开放?交换哪些能量)等等,人们还可以凭借物质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与控制,以便于更好地利用一切可能,通过实践,促使物质系统向人们所期望的方面发展,从而达到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推动世界和社会不断前进的革命性实践的目的。
二、关于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既相互统一、依存、贯通和渗透又相互对立、排斥、否定和冲突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共存于同一体中,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定有一方上升到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状态,促使旧事物飞跃变化而发展成为新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运动变化呢?回答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的不平衡性、差异性,要在什么条件之下才能发生飞跃性的变化呢?回答是在量变到一定的临界点时(如堆放着的煤块在温度逐渐积累达到燃点时就会燃烧)。上述回答当然是对的。但是按照系统论和协同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的原理,却可以作了更为详尽而准确的回答:物质都以系统而客观地存在着、系统是开放的,而不是孤立的,它必然是外界开放并交换能量。它作为要素会有并列的的若干系统。它还有内部要素即包含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受到干扰产生不稳定性时,就会使系统离开稳定状态走向不稳定状态,时起时伏,时涨时落,它们在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与非稳定状态的临界点(阈值)时,能在系统从稳定状态到非稳定状态过程中起重大的以至决定的作用,决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环境适应性以至动态发展性等。这样的豫参量就是主要豫参量。而各种作用较此为次的、不容忽视的就是次要豫参量。各种作用都很小的就是非豫参量。有时次要豫参量甚至非豫参量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上升为主要豫参量。这些豫参量可按各自的发展方向分属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营垒或方面,使所在的系统成为一个对立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之内,主要豫参量、次要豫参量和非豫参量的作用都不容忽视,有时,有些游离于对立统一两方面之间,暂时不起作用的豫参量因其外部条件影响或内在因素时会发生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个系统内部诸要素的作用既是独立的,又是协同的。这种协同作用不等于各种独立作用简单相加之和而往往大过若干倍。上述客观存在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认真考察系统及其所处的总系统、所属的子系统以及与之并列的平行系统的起伏、涨落、临界点(阈值)突变以及协同作用,注意到过程之中的各种现象(信息)及相互关系(制约、控制),既重视系统本身的内在因素,更不忽视系统的外部环境。这样才不至于主观臆断、鲁莽草率。系统、协同、耗散、突变、信息、控制各论中的规律不能代替对立统一规律,却可以丰富与充实对立统一规律,从而使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更客观、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效。
三、关于量变质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的增加或减少,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影响事物的质,事物仍然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一旦量的变化超过出了一定的限度、超出了临界点,就会使事物发生质变。旧质变为新质,旧事物变成新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会开始新的量变。如此由量变而质变,又由质变而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事物的多样的无限的发展过程,推动世界不断前进。
这里需要认真考察的是事物之所以变的动因。为什么会变?原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和一些同等级的系统一起作为要素而组成包含它们的总系统,总系统之上还有更大的系统。同等级的系统和总系统就是系统的外部环境。在系统之内,又有作为组成它的要素的子系统,子系统之内还有更小的系统。从外延到内含,系统的层次都是多级的。一个系统的量变开始于它的子系统之间的差异、不平衡性。因为既然一个系统包含若干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就不可能绝对等同,就必然存在差异,必然不平衡,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无序的变化,系统仍然处于稳定状态。当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和外部(和它所归属的总系统以及共同属于总系统的同等级系统,都属于它的外部环境)交换能量时,这种差异和不平衡性便会迅速发展而发生剧烈变化,一旦超过临界点即阈值,就会从无序转化到有序,系统便处于不稳定状态,会产生质变,系统由旧质跃迁到新质。此后又重复前述过程,发生新的量变,然后再发生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需要掌握的是在质变的过程中,系统内的各要素即各个子系统的作用具有非对称,它们的作用不相等,有的是主要豫参量,有的是次要豫参量,有的是非豫参量。同时,它们的作用还有非均匀性,依时间、空间条件的不同,它们开放的指向不同、程度也不同,交换能量的大小也不相同。同时,它们作用虽然不同,但起作用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协同作用,具有相干性的。它们的作用不是各子系统的能量之和,而是交互影响,制约或助长,成若干倍增减的,甚至是不可估量的。
物质系统在质和量上的统一即是度,度是物质系统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一界限以内,量变引不起质变,超过这个界限,物质系统就发生质变。这个界限就是突变论中所指出的临界点(阈值),在这个临界点(阈值)之内的变化,会时起时伏,突变论称之为涨落,而一旦超过临界点(阈值)就发生突变。突变以后又会有新的涨落,新的突变,值系统再次质变。因此掌握物质系统的度,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否则,或者不及,或者超过。“过犹不及”,在实践中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关于辩证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内部,总有其肯定和否定的两个方面。肯定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促使其消亡的方面,这两方面互相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否定方面就会取得支配地位,从而战胜肯定方面,于是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这就完成了事物的否定,完成了旧事物到新事物的飞跃。在这以后,又会出现新的否定,再一次实现由旧事物到新事物的新的飞跃。这再一次的否定,并不是简单地回复到原来的状况,而是上升到更新的阶段。每当旧事物被新事物否定时,渐近中断,旧事物和新事物之间存在着一条确定的界限,这就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而同时,旧事物被否定,又是它的渐渐发展的结果,说明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这就是发展中的连续性。辩证否定就是这种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的统一,既是新事物变革旧事物的环节,又是新事物联系旧事物的环节。也就是说,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
物质系统包含着子系统,它的自我否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同本系统之间不可能不存在差异,各子系统之间也不可能没有差异,在系统开放时,各个子系统的发展当然不可能均等,其中有些发展快使系统走向不稳定,有些发展慢,使系统保持稳定,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趋势和不同的作用,发展快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点即阈值之后,便会否定整个系统;而发展慢的子系统,仍然保持了原来的某些属性,并把它带到由归系统发生质变以后而形成的新系统中去。很明显,在否定的同时又存在着否定,这就是非连续和继续性的辩证之统一所得而产生的原因之所在,也就是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的原因。
同理,由旧系统被否定而产生的新系统,又会遵循前述过程,发生再次的否定而产生更新的系统。这个更新的系统是否会是第一次被否定的旧系统的再现呢?当然,这不可能是旧系统的再现。因为,旧系统经过第一次否定之后被肯定的部份,不可能保存旧系统的全部归内容,而只能是它的一个部份。还有一部份是被变革的产生的全新的内容。在第二次否定的过程中被保存下来的,只不过又是部份的部份,有更多的部份又是被变革过的更新的内容。这就是辩证否定之所以具有不可逆性的原因所在。在这里需要掌握的是:不可逆性并不意味着系统的发展不会出现迂回曲折,而是被否定的系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重复出现。即使出现了迂回与曲折,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系统永远是并且终究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前进。
不容忽视的是:系统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可能处于平衡态,而应该是远离平衡态。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它所包含的子系统,由于功能上存在着差异,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有的子系统主要起联系的作用,有的子系统主要起变革的作用,所有的作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协同运作的。并且有起伏和涨落,有临界点(阈值),起伏涨落到超过临界点时,便会发生突变,系统经过自组织而发生质的变化,使系统被否定。而正是上述一切动态过程,向人们提供了更加深入地掌握辩证否定规律而更好地加以利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