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论中的生态思想探析论文_赵兴

庄子文论中的生态思想探析论文_赵兴

赵兴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庄子的代表作《庄子》集中反映了他重要的哲学思想,他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对当时社会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从“天道观”以及“逍遥游的游世精神”两个方面对庄子文论思想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庄子,生态思想

Abstract: Zhuangzi’s masterpiece Zhuangzi reflects his major philosophy. He aesthetic of nature-respecting has exert a profound impact not only on his time but also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ideas of Zhuangzi from his the natural view and traveling spirit of Peripateticism.

Key words: Zhuangzi, ecological thought

一、 引言

庄子(约前369—前286),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所化生的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的,都遵循自然的法则生存和发展。他的代表作《庄子》充分的阐释了他的崇尚自然的美学观,比如说“法天贵真”、“天人合一”以及“清静无为”等思想不但对后世的文论思想有很大的启发,甚至19世纪兴起的的生态文学也可以从庄子的文论思想中找到潜在的萌芽。本文旨在从“天道观”以及“逍遥游的游世精神”两个方面对庄子文论思想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

二、 “天道观”的生态美学思想

在庄子的文论思想中,他反对人为的艺术,追求的是天地自然之大美,是道的本真状态。正如《庄子·渔父》中所言:“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里借一位渔夫之口反对孔子所提出的宣传礼乐教义的思想,意在表明“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态度。由此庄子提出“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倡顺从天道,摒弃与自然相背离的行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知北游》)正是他这一观点的最好写照。天地有其伟大的美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有显明的规律却无法加以评议,说明天地的大美和四时的明法也用不着人类妄加评议,“至人”都顺应自然而又无所作为。这也很好的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与“自然”相一致的概念是“素朴”,庄子认为“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刻意》)“素朴”观点也强调真正的艺术是没有人为影响的万物的原生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齐物论》中庄子把音乐艺术划分为三类,即“天籁”、“地籁”、“人籁”,而只有“天籁”才属于“至乐”,因为它是“与天合者”,它本身所具有的“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特点与“道”不谋而合。这两点都说明了自然的才是至高的美,要剔除人为的雕琢,“顺应天道”,“取法自然”,保持事物的本性。

三、 逍遥游的游世精神

3.1“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庄子不愿与他所处时代的统治者同流合污,出于一种对世俗价值的离弃感,他选择了游世、遁世的生活方式。他的游世思想侧重于精神境界的超越性,集中体现在《逍遥游》一文中。

“乘天地之正之正,御六气之辨”是庄子所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只有达到忘我、无为、无所期待才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至人的忘我、神人的超脱外物、圣人的不逐名利,都是与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为真人”(《大宗师》),只有达到真正的忘我,个体与宇宙精神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看做宇宙的一部分,取消个人生命本身,才能体会到虚无,心灵也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

3.2实现方式—“心斋”和“坐忘”

要达到逍遥游的自由境界,并不是指身体上的自由,而是指心灵上的自由,而心灵上的自由是要通过不断的修养才能达到的。“若然者,登高不傈,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庄子·大宗师》 )这是说所谓的真人,是完全超脱了形骸,外界的一切即使能阻碍他的躯体,但他的精神世界却丝毫不会受到影响。要达到真正的超越心灵和精神上的,就需要通过“心斋”和“坐忘”来实现。

“心斋”和“坐忘”是一种超越自我,虚静恬淡而自由愉悦的心理状态,是主体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熏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简言之,“心斋”即是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到心再到气最后至虚,而“坐忘”即是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心斋”和“坐忘“其实可以合二为一,实质就是“虚”。摆脱感官和思维的束缚,忘记一切,达到一种“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只有达到虚静,才能通过直观的经验去把握客观世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即为天,合而为一,正如“庄周梦蝶”的故事一样,达到“物化”的境界,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绝对精神自由。这一“物化”过程所倡导的回归自然之道是庄子生态思想的鲜明体现。

四、 结语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游世精神”以及“自然素朴”等文论思想无不体现了其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庄子的生态思想对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相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庄子的思想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小国寡民”的局限性。在把其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要审时度势,结合当代的生态理论,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更好的为当代生态文明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何江南. 论庄子的齐物和逍遥[J]. 社会科学研究,2000

[3] 王克俭. 生态文艺学:为了人类“诗意地栖居”[J]. 浙江师大学报,2001

论文作者:赵兴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3

标签:;  ;  ;  ;  ;  ;  ;  ;  

庄子文论中的生态思想探析论文_赵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