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探究论文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探究论文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探究

肖 桥

(乐至县林业局,四川乐至 641500)

摘 要 退耕还林,顾名思义就是减少耕地,还原林地面积,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该工程对农村扶贫产生一定的影响,退耕减少了农民耕地,使种植业收入大大削弱,且还林后,新开发的林地不足以支撑农户生计问题。所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农村农户产生的影响要从长计议,并且要针对此情况研究新的方案政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农村扶贫;可持续发展

走出贫困奔小康,这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多年来,各种扶贫政策和机构相应出台,并且各种事业单位、国家机构也在组织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当前各地区的贫困人口不短减少。但是,部分地区贫困程度较高,主要是受地理位置影响,环境恶劣,各种资源匮乏,生存条件差,导致这些地方的人民生活水平很难得到改善,但这样的环境适宜林木和森林资源的种植开发。退耕还林工程在此地区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脱离贫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农村扶贫的三种方案

1.1 农村自我改善

部分农村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环境恶劣,各种资源匮乏,生存条件差,贫困程度较高,这种情况很难得到改善。受各方面影响,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各个设备和基础条件都跟不上,想要改善此种情况,必须更新设备,对该地区农业设施不足之处投入资金添加设备。比如:利用新技术,采用全自动的模式进行农田灌溉,硬化农村道路等,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在很大程度上为贫困农村提供了便利设备基础。大部分的贫困地区都使用此种方式进行扶贫减贫,这也是最基础和最主要的方式方法,同样也十分切合实际的,符合国家对农村扶贫所出台的口号和政策。

1.2 自愿搬迁改善

部分山区条件极差,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如果仍应用农村自我改善的方法进行减贫,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改善方式不妥当,甚至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贫困。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国家采用居民自愿搬迁改善的方式进行扶贫减贫,把在此类地区居住的农民找地方安置妥当,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补助,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这种自愿搬迁的改善方式,尤其是针对生活在高山沙漠地区的极其贫困人口效果十分显著[1]

1.3 利用特殊优势改善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特殊的地区可采用特殊的扶贫政策,但这样的情况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有一部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不适合人类生活,但其地理环境却十分适合林木的生长,而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还是十分的可观的。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完全可以利用其优势生存,把林木资源作为获取利益的主要来源,以此来改善贫困农村人民的生活问题。

2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

退耕还林口号喊出已久,是国家一直实施的政策性工程,这一政策的实施给国家和贫困地区人民带来很多好处,最基本的就是维护了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降低了自然灾害,对于农村扶贫方面的影响有。1)土地退耕还林充分利用了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特征,通过耕地和林地不断交换减缓了土地的养分流失,同时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给农民提供了基础生活条件。2)退耕还林是国家的政策性方针,失去耕地的农民会得到政府相应的补贴,改变了贫困的生活水平,也响应了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口号。

2.1 土地交换使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采用像元为140×132的InSAR真实数据生成的干涉图,并将本文方法和常用的InSAR干涉图解缠方法进行比较,其解缠结果如图3所示.

还林成型后,经济补助虽然没有了,但是林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是巨大的,农民依旧拥有收入来源。退耕还林工程对扶贫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林地可以多次利用,可以一边利用林地获得利益,一边重新种植第二波,剩下残余的林木可作为燃料使用,减少了农民对燃料的经济投入。2)对于林木果实成熟期可以打造果实生态园,靠旅游和采摘果实获得收益,靠原生态打出名号。这满足了当前城市人民对于绿色健康的需求,同时可以利用果实进行生产制造,开展副业,进行工厂生产,获取更高的利润。

受试人群可以是符合儿童FC诊断标准和适应证候标准的6个月~17岁(<18岁)的儿童人群。定位于改善小儿便秘症状或证候者,受试人群应只要求符合中医疾病及证候诊断标准。

2.2 对退耕农民实施经济补助

退耕还林是一项耗时比较长久的工程,林地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农户可以有多种选择。1)对土地多样化利用来产生其他的经济收益。2)可以选择外出就业。社会上需要劳动人民的工作有很多,经济收入也十分的乐观,有些甚至比务农收入还要高,同时还可以在外出就业期间接受新的理念和素质培养,使自己的头脑富有。

2.3 靠就业增加收入

对于退耕农民国家有明文规定,在林地产生经济效益之前的一段时间,会给退耕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助,保证他们的一切正常生活。从经济补助的力度上看,经济补助的期限完全可以达到林地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给予的经济补助包括吃喝等一切日用开支,等到林地生长产生效益之后,退耕农民可以在原来自己耕地面积所种植的林地上取得属于自己的经济效益,以此保证正常的生活。对退耕农民实施经济补助是最直接的补助方式,退耕农民不会有任何后顾之忧。

农民对于土地的利用主要就是耕地,把土地用来种麦子、玉米、大豆等,农民的收入来源大多也主要来源于种植业,相对比较死板。而且农民靠种植业增加收入是极其不稳定的。1)产量的高低要看天气,就像老百姓常说的“靠天吃饭”,遇到旱涝灾害自然就不能保证产量,同样不能保证收入。2)收购粮食的市场价格不稳定,收入也不能完全保证。但是自从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把耕地换为林地,改变了土地结构和类型,林地栽种过程中也会选择成活率高、经济价值高的品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根据土地类型合理的分配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使用比例,三者中的市场价格不存在同时性,从而也降低了市场价格对农民生活经济的影响,3种土地使用方式共同来承担农民的生活,基本上会使农民的生活经济处于稳定的状态[2]。这样来说,对土地的交换多样化使用,首先获得受益的就是农民,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多种方式的收入来源,降低了农民对市场价格的依赖性,对自己的经济收入有一定的把控度,最重要的是此种方法确实给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改变了贫困的面貌。

2.4 还林成型为主要扶贫来源

从Leech的礼貌原则看模糊语言应用………………………………………………………………………………杨翠芬(2.73)

3 林业、环境与扶贫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3.1 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

林业、环境与扶贫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于在退耕还林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中体现出扶贫的效果和力度,从而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这一过程的实施需要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和目标,而且要产生十分有效的成就,并能够保证此项发展计划顺利进行实施。

“真是太感谢乡亲们了,大家能来的都来了,这下不仅解了存储的困难,还有一大笔资金周转,为年底进货仓储攒下了丰厚的资金实力!”渔需店主老张看着一沓沓现钞,高兴地给还在老岳父家的妻子汇报着。

3.2 建立配合协调机构

要想建立完整和可行性高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必须要建立相关的机构进行商谈和实施监督,在制定和实施计划阶段,各个部门都要参加和发表意见,实施步骤,所涉范围,运筹资金,人员安排等都要经过各部门通过,要站在大局考虑问题,不能片面决定,最终制定可行性措施来平衡生态环境和农村扶贫减贫之间的关系。

4 结语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危害。在实施过程中,妥善处理退耕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在一定的阶段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林完成后带领农民进行思想改造,利用林地进行经济类型改造,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此项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对农村扶贫带来帮助,使得资源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2017年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李小云.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5.035

收稿日期: 2019-01-18

作者简介: 肖桥(1973—),男,四川乐至人,大专,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退耕还林。E-mail: 575947383@qq.com。

(责任编辑:刘昀)

标签:;  ;  ;  ;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