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同文馆英语教育之研究

清末同文馆英语教育之研究

苏肖[1]2004年在《清末同文馆英语教育之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同文馆办学背景、办学过程、招生情况、师资情况、教学情况等分析,可以发现同文馆英语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较好的英语师资。体现为以下几点:教师大多是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且受过高等教育;教师大多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大多中文有一定造诣,熟悉中国文化;教师有很强的敬业精神。第二,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翻译条约、报刊、电函和参加政府外交谈判活动等。第叁,注重英语教学的同时,注重汉文功课。第四,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到了语言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第五,办学经费充足。 同文馆在教学上注重教学实践,学用结合,其之所以能培养出一大批外交人才,与此教学特点密切相关。我国当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差。为改善这一状况,可借鉴同文馆经验,改进我国英语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语言实践机会。同文馆之所以能成功地用英语教授“西学”课程,原因是它拥有一批即懂“西语”又懂“西学”的教师。我国目前正掀起双语教育的热潮,即用英语讲授一门课程。但我国缺乏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教师,因此双语教育难于真正展开。我们可以借鉴同文馆经验,选聘一些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教师来承担双语教学的任务。同文馆从第五年开始开设专业课程,毕业生除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语言知识之外,还掌握了广泛的其它领域知识,所以能够胜任多方面工作。目前我国需要那些即懂英语又懂经济、法律、商贸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同文馆经验,改革我国课程设置,拓宽大学阶段专业课程范畴。

苏肖, 席建涛[2]2005年在《清末同文馆英语师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文中认为清末同文馆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英语人才,是我国学校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它在英语师资方面,如师资选聘、师资管理等方面极富特色。其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的英语基础知识扎实;中文有一定的造诣甚至熟习中国文化;拥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有很强的敬业精神。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限制,同文馆英语师资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管理权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缺乏教育独立;师资来源多为外国传教士,导致“不重德育”的后果;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的封建色彩严重。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同文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苏肖[3]2008年在《论清末同文馆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文中研究说明清末同文馆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英语人才,它的英语教育是我国学校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在课程设置上,同文馆有其独有的特点:注意到了语言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注重英语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汉文功课。正因如此,同文馆学生毕业时,已被培养成了复合型人才,所以能够胜任多种工作。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单纯掌握语言技能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应将英语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为实现此目标,可借鉴同文馆经验,拓宽专业课程范畴,增加一些科学课程内容,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汉学修养。

赵凤霞[4]2011年在《清末民初(1902-1922年)英语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清末民初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教育也被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所取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清末政府就进行了多种教育改革的尝试,并实行一系列新的教育措施,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了以英语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近现代新式教育的正式确立。尽管新学制颁布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已见端倪,但真正确立还是在此时。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后,民国初年英语教学在晚清及清末已进行了几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日渐巩固。本文以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探讨这一时期在中国英语教育如何由萌芽到普及开来,主要结合当时规模最大的刊物《东方杂志》,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平民化视角下的探析。本文共分叁章。第一章着重分析中国英语教育的萌芽阶段。包括英语教育的时代背景以及英语教育早期萌芽的具体表现,即在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中的英语课程的出现;主要让读者明了我国英语教育开始时的中国社会和英语教育的萌芽。笔者以第二、第叁章作为论文的重点。第二章介绍并分析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清末民初英语教育的初步发展,由于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英语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把二者的成立及其对于当时英语教育的影响单独列为一节;本章的第二节是本文的重中之重,因为癸卯学制把英文列为中学及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课程。笔者主要通过查阅《东方杂志》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来呈现并分析新学制颁布后英语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英语教育在除小学以外的各级学堂教育中所占据比重极大,中国的英语教育地位得到确立,开始壮大发展起来。第叁章对清末民初当时的主流教育体系之外的英语教育作专门探讨,本章第一节对20世纪初教会学校的英语教育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影响作了了专门探讨;接着分析当时刚刚兴起的女学和业余学校中的英语教育,尽管只有极少一部分女学开设英语课。另外,鉴于留学教育特别是留学欧美的教育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影响很深,所以在本章第叁节作了专门论述。

康小莉, 苏肖[5]2006年在《浅论清末同文馆英语教学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英语教育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有必要以史为鉴,对清末同文馆的英语教育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

王丹丹, 胡佳楠, 梁皓[6]2013年在《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同文馆英语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京师同文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外语学校,是我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建立后聘请外籍教师,构建雄厚的师资资源,采用"语法—英语翻译"教学法,培育了大量的外语翻译人才,满足了清政府外交翻译人才需求。

蒙生儒, 刘刚[7]2015年在《清末同文馆留英教育体制及影响考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文馆留英活动是清末留英活动主流。同文馆提出较为系统的留学体制,奠定了清末官办留学的基础。同文馆留英活动扭转了清末留学活动在认识论上的局限,为全面学习西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张冬梅[8]2008年在《对清末英语教学方法的反思与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和挑战,我们有必要以史为鉴,对清末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

欧阳艳[9]2003年在《清末民初双语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汉/英双语教学正在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而实际上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许多新式学校,教会学校中除了用汉语教授传统科目外,另外还使用外语(英语)为媒介进行“西学”科目的教学,其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通晓“西文”、“西艺”的双语人才,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且还开创了一种新的学科教学方式,即双语教学。 本文借助丰富翔实的史料以及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基于历史的视角,并综合教育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以我国清末民初时期以及该时期有代表性的学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进行双语教学理论的探讨。这也是本文主要创新之所在。文章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开始,到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为止我国双语(汉语与英语)教学从产生到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史,然后从双语教学的背景、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过程、双语教学效果及其影响等多方面分析、思考、研究了四个不同阶段、不同类别学校的双语教学,并从中总结双语教学得失之经验,究推其成败之故缘。文章最后对当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尤其是双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罗艳霞[10]2006年在《清末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1862年即清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以下简称同文馆)成立,本意是“学习共同学问的学校”(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外国语学校。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的正式开始。虽然远隔一百多年了,但其教学模式对当代的英语教学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 清末同文馆英语教育之研究[D]. 苏肖. 河北师范大学. 2004

[2]. 清末同文馆英语师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J]. 苏肖, 席建涛.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

[3]. 论清末同文馆英语教育课程设置[J]. 苏肖.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8

[4]. 清末民初(1902-1922年)英语教育研究[D]. 赵凤霞.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5]. 浅论清末同文馆英语教学方法[J]. 康小莉, 苏肖. 理论界. 2006

[6]. 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同文馆英语传播研究[J]. 王丹丹, 胡佳楠, 梁皓. 兰台世界. 2013

[7]. 清末同文馆留英教育体制及影响考究[J]. 蒙生儒, 刘刚. 兰台世界. 2015

[8]. 对清末英语教学方法的反思与借鉴[J]. 张冬梅.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9]. 清末民初双语教学研究[D]. 欧阳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10]. 清末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及其启示[J]. 罗艳霞. 河北学刊. 2006

标签:;  ;  ;  ;  

清末同文馆英语教育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