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价_中国人均gdp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价_中国人均gdp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中国宏观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1 经济规模:发展很快的大国

1.1 总量不断扩大,在世界排名地位不断上升, 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土大国,在经济上也日益成为大国,其产出规模,不论是产品规模还是产值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的位置不断提高。50年代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20—30位,80年代在世界排名10—20位,90年代开始进入前10位。1998年GDP 达到9289亿现价美元,列世界第七位,仅次于美、日、德、法、英、意之后,而且赶上和超过法、英、意也指日可待;按PPP (实际购买力)法计算,则中国1998年GDP达39836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近2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80—1998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是10.60%,而世界同期增长速度是2.84%。各收入组的平均发展率都大大低于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份额占 6.81%。表1给出了1980—1998年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增长情况,表2 给出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率。

表1 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对比

GDP农业附加值 工业附加值

国家和地区80-90 90-98 80-90 90-98

80-90 90-98

中国 10.2 11.1 5.94.3 11.1

15.4

世界 3.2

2.4 2.71.2 2.12.0

低收入国家 6.6

7.3 4.13.5 7.8

11.0

除了中国和印度 4.1

3.6 3.02.5 4.65.9

中等收入国家2.6

1.9 2.6

-0.2 2.51.6

中低收入国家3.5

3.3 3.41.7 3.74.2

高收入国家 3.1

2.1 0.31.5 1.85.1

服务业附加值货物和劳务出口

国家和地区 80-90 90-98 80-90 90-98

中国 13.79.3

11.5

14.9

世界

5.26.4

低收入国家

8.87.35.9

11.1

除了中国和印度

5.04.72.77.0

中等收入国家 2.72.76.17.5

中低收入国家 3.73.76.18.4

高收入国家

6.1

资料来源:World Bank 2000: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9 /2000.

表2 1990—1998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

GDP农业工业 服务业

10.54 36.40

20.65

6.052

资料来源:同上

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其在世界经济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快速上升,198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例只有0.87%,1998年则上升到3.22%, 18年中上升了2倍多。表3给出了1990年和1998年中国GDP 及其占世界份额的变化。

1.2 农业大国

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首先是农业大国。目前中国的农业产品,大部分都是世界第一,而且从1995年开始,农业增加值开始超过美国,此后一直稳居第一把交椅。

1.2.1 快速发展的50年

建国以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逐步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1978年以来,农、牧、渔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9000万吨,比1978年增长60.8%,比1949 年增长3.3倍;棉花总产量达到450.1万吨,比1978年增加1.1倍, 比1949年增长9.1倍;油料总产量达到2314万吨,比1978年增加3.4倍,比1949年增长8倍。1997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4089万吨,比1978 年增长了3.8倍,比1949年增长近18倍;牛奶产量663.8万吨,比1978年增长6.5倍;禽蛋产量2125.4万吨,比1985年增长3倍。1998年, 全国水产品产量为3906万吨,比1978年增长7.4倍,比1949年增长近86倍。

1.2.2 中国农业对世界农业发展的贡献日益扩大

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主要农产品总量中,中国约占1/3。中国的谷物、棉花、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6 类产品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1978—1998年,在世界谷物增产总量中,中国占38%;在棉花增产总量中,中国占45.3%;在肉类增产总量中,中国占42%,禽蛋和水产品增产总量中,中国分别占67%和52%。中国农业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增加值对世界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是36.4%(表3)。

表3 中国的GDP及其占世界份额的变化(单位:10亿美元)

1990

GDP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中国 414.6 119.39144.72150.49

世界

24648.3 1311.88310.0

15026.5

中国/世界*1001.699.1 1.74

1.0

1998

GDP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中国 928.9 167.2455.16306.54

世界

28862.2 1443.19813.1

17605.9

中国/世界*1003.22 11.59 4.64 1.74

资料来源:同上。

1.3 工业大国

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但从总量上看,已成为工业大国,正在向工业强国的方向迈进。1998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9289亿美元,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世界第四位,主要工业产品居世界前十位的也有10余种。

但是,中国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远比不上农业, 其所占的份额,1990年只有1.74%,1998年也才4.64%,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20。

中国的工业发展,无论是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相比,还是和国内的其它行业相比,发展速度都是最快的。1990—1998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15.4%,世界第一,同期世界各国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是2.1%;这期间中国的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是4.3%,服务业是9.3%,虽然都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1.2%和2.0%)高, 也基本上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但都比不上工业增长速度。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中国工业增长对世界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是20.65%。

1.4 第三产业:规模较大

中国的服务业规模,从业人员世界最大,政府机构人员数、教师数、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数和医护人员数等,均世界第一;交通运输和通讯服务、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也居前列。

中国服务业所创造的增加值1998年达3065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次于美、日、法、德、意、英、巴西和加拿大而居第9位, 但占世界的份额却不大:1980年时只占1.0%,1998年只占1.74%, 远低于农业和工业所占的份额,与中国的GDP和人口规模等极不相称。当然, 发展速度也很快,18年来所占份额几乎翻了一番,在世界上也属于发展最快的国家。

2 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穷国

2.1 人均GNP

按官方汇率计算,中国1998年人均GNP为750 美元, 在世界排名第149位,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4890美元)的15.33%,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520美元)高一些,但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950 美元)低很多;按PPP计算,中国1998年人均GNP为3220 美元, 世界排名129位,相当世界平均水平(6220美元)的51.77%,也是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130美元)高一些,比中等收入国家(5560美元)低很多。中国属于低收入国家。

由于中国的GDP总量增长很快,而人口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速度低,中国的人均GNP的增长速度1978—1998年是8.28%, 大大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所以说,中国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如2020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2.2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描述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恩格尔系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如表4所示。

表4 恩格尔系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贫困温饱小康富裕极端富裕

恩格尔系数(%)

〉59

50-59 40-50 20-40〈20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机遇与挑战.科学出版社,1995,第85页.

世界上发达国家基本上处在富裕或极端富裕阶段;中等收入国家基本上处在小康和富裕阶段,低收入国家有的处在温饱阶段,但大多处在贫困状态。中国80年代末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50%,是典型的温饱水平;90年代末已接近50%,平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 正从温饱水平进入小康水平,基本实现中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2000年达到小康的目标。

表5 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变化(%)

19851990199519971998

城镇 52.254.249.946.444.5

乡村 57.858.858.655.153.4

全国平均 56.557.656.152.550.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1999有关数据计算.

2.3 经济发展阶段

W.Rostow在1960年发表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中指出,一个较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分成6个阶段, 由先而后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据此,我们认为, 中国目前正处在由经济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的过渡时期,因为中国的积累率远高于10%(30%左右);从产值的角度看,主导经济部门早已由食品、饮料、烟草和水泥工业等过渡到钢铁、机械、石化、制药、家用电器和高档家具等行业。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从工业化的角度把国家分成非工业化国家、正在工业化国家、半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和后工业化国家[2], 其划分的依据是制造业增加值在商品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划分标准依次是该比重低20%、20~40%、40~60、60%及白领工人数超过蓝领工人数。中国目前制造业附加值占商品附加值的比重是55%,正处在半工业化阶段。

2.4 人均占有或创造的物质财富

表6 人均和地均农业产品(单位:吨/人,%)

项目 世界地均 世界人均 中国地均 中国人均 中地/世地 中人/世人

牛奶

3.48500.0797

0.69480.0054 19.94

6.77

水果

3.73800.0855

5.68020.0441151.96

51.58

谷物 15.35220.3513

47.5260

0.3691309.57 105.07

肉 1.61570.0370

5.96250.0463369.05 125.26

水产品 0.70720.0162

4.06980.0316575.51 195.3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1999有关数据计算

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中国牛奶的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很低。除此以外,中国大部分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都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中国的农业开发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农业发展的潜力相对不足;人均方面,在统计的20几种产品中,中国有一半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近一半尚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这既有自然条件的限制,如天然橡胶等,只能生长在热带,我国热带面积相对很少;也有资源和生产能力本身的限制,如大豆、水果等。

表7 人均和地均工业产品

项目世界地均世界人均中国地均

原木(m[3]/人)25.3006 0.5789 6.6604

发电量(百万千瓦时/100人) 10.2721 0.2350 11.8292

汽车(单位/人) 0.4124 0.0094 0.6952

原钢(吨/人)

5.2236 0.1195 11.3479

化肥(吨/人)

1.1103 0.0254 2.9385

电视机(台/人) 1.0248 0.0234 3.7885

水泥(吨/人) 11.2662 0.2578 53.3063

项目中国人均

中地/世地(%) 中人/世人(%)

原木(m[3]/人) 0.0517

26.33

8.93

发电量(百万千瓦时/100人) 0.0919 115.16 39.09

汽车(单位/人) 0.0054 168.59 57.22

原钢(吨/人)

0.0881 217.24 73.73

化肥(吨/人)

0.0228 264.67 89.83

电视机(台/人) 0.0294 369.67 125.47

水泥(吨/人)

0.4139 473.15 160.5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份

工业产品中,地均方面,统计20多个产品中,中国有一半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中国的工业开发程度不算太低。但人均方面,除煤炭和水泥外,中国大部分远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而这两种产品都是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产业,发达国家根本不提倡、甚至限制发展。中国的机电产品,只有家用电器有一定的地位,但只有电视机产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按人口计算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还相当低。

一般说来,国家越发达,进出口能力越大,经济国际化程度越高。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而经济国际化程度很低,进出口额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地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表8)。

表8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

项目 进口 出口 进出口

世界总计(10亿美元) 54867.7 53461.6

108329.3

中国(10亿美元) 1423.7

1827.9 3251.6

世界人均(美元/人) 9380 9140 18520

中国人均(美元/人) 1150 1480

2630

中人/世人(%) 12.2816.18 14.20

世界地均(美元/km[2])410020

399520 809540

中国地均(美元/km[2])148300

190410 338710

中地/世地(%) 36.1747.66 41.8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附录3计算整理

2.5 经济效益

(1)劳动生产率 中国从业人员是世界的1/4, 所创造的财富,按美元计算,相当于世界的3.22%,所以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很低的,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88%,不及发达国家的1/20。原因在于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生产装备差;隐性失业严重。用高就业低效率换取社会安定,是中国不得已的选择。

(2)土地生产率 1998年中国平均每平方公里国土创造的GDP 是9.6760万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1609万美元, 可见中国是人口稠密,开发程度较高。中国的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的1/7,而中国所生产的粮食却相当于世界的1/5,说明中国的土地利用效率还是不低的。当然,和日本、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土狭小的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即使和美国等国土广大的国家比,也有差距,中国耕地的单产只相当于美国的60—80%。

(3)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用水的有效率是1/3, 工业用水的效率,按单位水量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算,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4.44%,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 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 比发达国家低20%[1]。

2.6 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

中国目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是30.4%,远低于世界46%的平均水平,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8%)略高一点。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即工业化率)是49%,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是37%,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34%和29%)。

霍利斯.钱纳里等人曾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标准模式[3]。按官方汇率,中国人均GDP750美元,城市化应接近60%,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应是30%多一点;按PPP法中国人均GDP3220美元, 城市化水平应远远超过60%,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应是37.9%多一点。

我们不能确切地说中国的人均GDP到底是多少,但肯定不低于750美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中国城市化是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二,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很不协调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2.7 现代化水平

现代化表现在很多方面,目前比较流行的现代化水平测量方法是用10个最能反映现代化特征的指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综合测定,见表9。世界1999年平均现代化指数是101%,中国为82%,在120 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国家中居第66位。中国的差距主要是收入水平和大学生入学率较低。

表9 中国现代化建设情况

项目现代化我国目中国达

标准 前情况 标率%

人均GDP(美元)

>3000 77226

非农产业占GDP比重(%)>8582 96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533 73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5033 66

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 >7047.8

68

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比重(%)>12.5 4 32

人口净增长率(1990-1998年平均,(%) <1 1.190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7071101

平均多少人拥有一个医生(人) <1000 62062

成人识字率(%)

>8083104

资料来源:数字中国——我国现代化水平居世界第66位,北京青年报,2000年5月11日,第3版

3 经济结构: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

中国具有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抗干扰能力强,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值得赞赏的。作为一个大国,就应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经济体系。但深入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同方面,也会发现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

3.1 产业结构

(1)一、二、三产业

从表10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就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80年代就业人数第二产业多于第三产业,90年代以后第一产业比例有较大下降,但仍居主要地位(接近50%),第三产业开始超过第二产业。

表10 中国的产业结构(%)

项目1985199019951998

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 62.4 60.1 52.2 49.8

第二产业 20.9 21.4 23.0 23.5

第三产业 16.7 18.5 24.8 26.7

增加值结构

第一产业 28.4 27.1 20.5 18.4

第二产业 43.1 41.6 48.8 48.7

第三产业 28.5 31.3 30.7 32.9

相对偏差

第一产业 54.5 54.9 60.7

63.1

第二产业-106.2 -94.4

-112.2 -107.2

第三产业 -70.7 -69.2-23.8 -23.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表2—3

产值结构中一直是以第二产业为主,90年代甚至更接近50%;从80年代中期,第三产业产值开始超过第一产业,且超过的幅度越来越大。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中国三次产业的这种变化趋势是合理的,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严重不对称,二是这种结构状态也与中国的实际发展水平不相符。

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绝对偏差我们可以从表10中直接得到,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偏差的严重性,表中最后4 行给出了相对偏差(绝对偏差/就业结构*100),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相对高出50—60%以上,而且近20年来不是在减小而是在增加;第二产业的相对偏差更大,产值相对高出1倍;第三产业80年代偏差比较严重, 产值相对高出70%左右,目前情况改变很大,产值相对高出20%多一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客观上讲,一是价格剪刀差的存在,二是农业装备相对差,劳动生产率较低,这两点全世界都是普遍的。但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农业分田到户,规模不经济,一家2—3亩地,分成几块,甚至10几块,无法机械作业,效率当然低。对比其它国家的就业结构就会发现,中国的确第一产业牵制的劳动力太多了,6 亿多劳动力,3亿多在务农,劳均生产的产品和创造的价值,不及发达国家的1/10。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因,是户籍、用工制度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虽然这种政策已开始转变,但因为目前城市劳动力也存在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状况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解决,中国就业结构下一阶段只能是一、三、二型。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例过高、第二产业比例也稍高、第三产业比例过低。对此,我们可以用世界平均水平(表11)以及不同收入组的数据作样本来进行定量分析。

表11 中国1990年、1998年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1990 1998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

30

49

21

18

49

33

世界

738

565

34

61

中国-世界 +23 +11 -35 +13 +15 -28

资料来源: World Bank 2000: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9/2000.

根据1998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用相关分析计算得到的结果是:第一、 第三产业产值结构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538和0.7250(N=10),可信度为95%;用回归模型反推中国人均GDP 所对应的第一、第三产业结构,结果是:按官方汇率750美元, 则中国第一、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应分别是18.50%和47.20%;按实际购买力3220美元,则中国第一、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分别应该是14.73%和50.61%。对比表11,很明显中国的第一产业比例太高,第三产业比例太低。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这样几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片面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忽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作用,认为国民财富只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计划经济国家都曾普遍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曾经在很长时期内,中国在投资分配上也是重生产、轻流通,以致使交通、运输和邮电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严重地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很长,人们的自给自足意识相当浓厚,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曾强调自我服务,因而商品率低,服务业欠发达。这也造成对第三产业统计的困难,漏报、低报的现象比较普遍。

中国的产值结构类型已经从解放初的一、二、三型,通过二、一、三型(1970年),转变成二、三、一型(1985年)。今后的方向,将是三、二、一型,但这需要很长时间(2010年以后),因为目前的中国,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

(2)农业内部结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动物性食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对农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牧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至1998年,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产值比重由80%下降为56.2%;畜牧业、渔业分别由15%、1.6%上升为30.8%、9.6%。

表12 1952—199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当年价)结构变化情况表(%)

1952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2020

农业83.0 80.0 75.6 69.2 64.7 58.4 56.2 55.0 45.0

林业 0.7

3.4

4.2

5.2

4.3

3.5

3.4

4.0

4.5

牧业16.0 15.0 18.4 22.1 25.7 29.7 30.8 31.0 36.5

渔业 0.3

1.6

1.7

3.5

5.4

8.4

9.6 10.0 14.0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发展50年国际互联网大型博览会,2000。2020年为估计数。

种植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上升。1978年至199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种植业播种面积的比重,由87.8%下降为73%;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所占的比重,分别由8.8%和3.4%上升为13.7和13.3%。

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猪牛羊肉中的牛羊肉比重上升较快,由1979年的5.7%上升到1997年的15.3%,上升了9.6个百分点。预计今后中国的畜牧业将有长足发展,其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将有很大的提高。

水产业改变了长期以鱼类生产为主的状况, 逐步实现全面发展。1952年鱼类产量占水产品产量的85.4%,虾蟹类、贝类及其他只占14.6%;1978年鱼类比重下降到76.5%,虾蟹类、贝类等上升到23.5%;到1998年,鱼类比重降至63.5%,其他水产品比重上升到36.5%。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中国的水产业规模和水平还将有很大的发展。

(2)工业内部结构

中国的工业,目前虽然产出规模和竞争能力还很有限,但在长期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导下,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并由此构筑起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从民用到军需,从日用品到基本建设和国民经济装备,基本都能满足需要。当然,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急需提高。这里从轻重工业,轻工业内部和重工业内部角度对工业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1952—1978年由于国家重点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缓慢也影响了轻工业的发展。所以,在工业内部,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呈快速下降。1952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64.5%,1978年这一数字降至43.1%。改革开放后,轻工业得到快速发展,1990年这一比例达到49.3%,此后重工业又得到较大发展,目前轻工业所占比重约为43%。预计今后轻工业产值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还会略有上升。

从轻工业内部看,中国的轻工业,主要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以农产品为原料部分占到轻工业的60%以上,这个比例显然是太高了,预计今后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将得到很大发展,其在轻工业中比重2020年将可以占到50%。

重工业分为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一般规律是,制造业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中国目前的制造业产值在重工业中所占比例是50%,预计今后还将有较大的上升,2020年将可以达到65%以上。

表13 中国工业内部结构

1998

企业数量总产值增加值

轻工业 50.73 42.93 39.78

使用农副产品为原料的67.33 63.27 66.29

使用非农产品为原料的32.67 36.73 33.71

重工业 49.27 57.07 60.22

采掘业

9.34 10.46 18.20

原材料工业 29.08 39.12 39.29

制造业 61.58 50.42 42.51

1998/1995

企业数量总产值增加值

轻工业

0.33

1.24 1.38

使用农副产品为原料的 0.33

1.16 1.34

使用非农产品为原料的 0.34

1.40 1.46

重工业

0.32

1.23 1.19

采掘业

0.25

1.16 1.13

原材料工业

0.41

1.18 1.15

制造业

0.29

1.28 1.2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表12—8

3.2 政府支出结构

中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1980年是2.5%,1996年是 2.2%;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从4.0%提高到4.8%,中国不但比例低,而且还在下降。

军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中国1985、1995年分别是4.9%和2.3 %,同期世界平均为5.2%和2.8%,中国军费开支并不高。

医疗卫生公共开支占GDP的比重,中国90—95平均为2.1%,世界平均为3.2%,中国虽有庞大的国有职工队伍和公共医疗负担, 但其开支比例并不算高。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中国1996年为0.6%,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世界平均在1%左右,中国明显偏低。

以上这些经常性的政府支出项目中,中国比例都很低,由此可以反推出如下结论:中国的行政开支太大,庞大的政府机构和党政群团组织,都靠政府养活,使中国政府的人头费、招待费等越来越大,政府的财政事实上变成了吃饭财政,政治改革、体制改革由此可见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收稿日期:2000—09—10修订日期:2000—11—20

标签:;  ;  ;  ;  ;  ;  ;  ;  ;  ;  

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价_中国人均gdp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