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_绿色消费论文

构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_绿色消费论文

构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促进我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从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经济政策支撑体系、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评价支撑体系与公众参与等方面,对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4)11-0198-05

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该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绿色制度环境,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二是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三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针对这一目的的实现,笔者提出从下面几方面构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

一、建立实现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约束人们行为模式的一套规则,即制度的确立和演进。针对日益严重的各类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堆积现象,我国已经制订了4部环境法规、8部资源环境法规、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体系。这些法律法规使我国总体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有所缓解。但仅靠传统的环保法规所提供的手段与方法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特别是制订《循环经济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有强烈的贴近市场经济的需求及接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的内在驱动力,而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息息相关。因此,制订《循环经济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的特征,进一步实现当前环保机制对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支撑体系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大多采用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明确产权制度,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建立市场,实行可交易的资源配额;对资源进行全成本定价,充分利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手段等。这对我国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完善现有的资源价格体系

在现实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产生了资源丰富的错觉,导致人们对有关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实际上,一种资源价格的确定不应只考虑它的使用价格,其存在所生成的生态价值也应包括在内。因此我们急需建立一个全新的资源价格体系。这种资源价格体系的建立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获得,需要政府有规划地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包括生态功能)等进行评估,计算出各种资源的生态费用。这些费用可以以税收的形式计入某种产品或某项服务的市场价格,从而促使相关产业对自身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调整。

2.利用分配机制驱动企业实现循环经济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也是污染的主要源泉,循环经济应从企业抓起。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企业的效益原则是一致的,尤其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和减少污染,这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大量事实证明,企业是有动力开发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比如,杜邦公司通过循环经济的实践,1994年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和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对20世纪8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25%和70%。

3.积极利用财政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实现

(1)购买性支出政策

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由于以上公共设施建设的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所以政府通过投资性支出,既可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财政性补贴政策

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政府对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3)许可证制度

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发放许可证时,可结合企业现有排污情况,成比例缩小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数量,超标部门给予经济甚至是法律的惩罚。许可证可在生产者之间相互买卖交易,也可在专门的许可证拍卖场所全额排卖或余额拍卖。通过这一方式,可刺激企业主主动寻找减污的方法,将污染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它适合在循环经济建设的初期,污染物的排放依然严重的情况下实现过渡。

(4)完善现有税收制度

首先,扩大征收范围。增加水资源税,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展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借鉴国际经验,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同时应加强征收管理,对征收上来的税款应专项管理,专门用于环保建设事业的。

第二,实行税负转移,完善计税方法。建议减少收入税,加大对有害于环境的活动的征税力度。收入税的减少意味着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支持人们的绿色消费。对有害于环境的情况增加征税,会使该类产品成本增加,使其丧失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第三,强调资源税的惩罚性。政府设置资源税的目的应是对于超负荷使用自然资源的企业进行经济性的惩罚。而实行累进制方式征税可实现这一目标,即将资源的使用量划分档次,不同档次使用不同的税率,税率逐级跳跃式增加。这样,对于需要大量自然资源输入的企业,较高的资源税率将成为企业的负担;可以迫使企业上马环保工程、转产停产、提高产品价格、加大环保型产品的研发。

第四,资源税的征收应发展成为事先行为。目前政府对税的征收仍然停留在事后行为的层次,即资源的使用行为发生后针对其资源的使用量进行征收。这与设置资源税的目的相违背。资源税的设置是强迫企业减少资源的输入量,降低地球承载力,保护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事后征税的行为意味着企业只需为大量消耗的资源按期交纳罚款即可,但事实上,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远非这些罚金可以弥补。因此税务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工作态度,尝试与社会其它的相关部门联合,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实时监控企业资源使用情况。对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滥排滥放废弃物的企业,通过监控机制,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整顿。这样既可以节约企业资金支出,又可以实现资源税征收的目的,还可以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

(5)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以绿色营销推动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贡献

绿色需求是拉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循环经济应包括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两方面的改变。对此,除了从投资上鼓励外,还要从消费方面进行引导。政府作为最大的购买团体和循环经济的推动者,应切实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贯彻实施,使绿色采购制度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并扩大其实施的范围,发挥对社会绿色消费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在办公用品等废弃后主动回收等;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使其积极参与绿色消费,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政策上应进一步完善环境教育、教育政策,将其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种媒体的宣传教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更广泛地推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产品环境标志制度,促使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地提高。大力开展绿色消费信贷、金融支持绿色消费。

企业应积极探索绿色营销的有效途径。绿色营销是企业在经营战略中制定、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生产、定价、分销、促销过程中,注重自身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在此前提下取得企业利益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绿色营销在此含义基础上有三条宗旨:节约材料耗费、保护地球资源;确保产品的安全使用、卫生和方便,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引导绿色消费,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绿色营销体现了企业适应消费者利益和人类共同愿望,建立与大自然对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代表了企业生存发展与企业行为的未来发展。促进企业绿色营销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是对产品的环境性能的一种带有公正性质的鉴定,是对产品的全面环境质量的评价。环境标志又称为“环境标签”、“绿色标志”,对企业而言,绿色标志可谓产品的绿色身份证,是企业获得政府支持,获得消费者信任,顺利开展绿色营销的主要保证。企业获得绿色标志即表明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皆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其垃圾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

4.加强垃圾的回收利用制度

在西方国家,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止垃圾泛滥,而且要比利用天然原料进行生产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同时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应加紧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应通过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方面的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垃圾回收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清洁能源的获取、废弃物排放减少和资源的投入减少方面都需要技术支持。应改变现有的便宜甚至是免费的垃圾焚烧、填埋方式。通过征收垃圾填埋税、焚烧税、污染物排放税等,迫使企业选择回收利用的方式处理垃圾。

三、完善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这意义下,“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费、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着眼点应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来推广扩散清洁生产技术。

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政府应为这些技术的产生创造适宜的科研环境,同时通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进一步传播增进大众对科技的理解与参与,形成一个政府、产业、教育、学术、金融、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局面。

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例如,将绿色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纳入风险基金的投资范围,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绿色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进行绿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企业,在研究经费、税收、信贷和补贴上给予优惠。对在绿色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等。

四、建立循环经济的评价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评估体系应该与传统经济区分开来,要用特定的指标反映企业和国民经济运行时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数据统计收据系统。

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方法。用GDF衡量经济发展和考察政府政绩有很大的片面性,这种传统的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核算体系。建议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人民福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为此,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经济、资源、环境和人民福利等多方面的信息,确保各类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借鉴德国和日本经验,建立国家和地区等多个层次上的物流能流平衡模型。同时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制度,用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的水平。

五、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意识

循环经济依赖于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因此,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可以通过绿色消费和开展绿色教育来鼓励公众参与循环经济。

倡导绿色消费的政策是构筑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消费健康的绿色食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

绿色教育政策的内容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公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

标签:;  ;  ;  ;  ;  ;  ;  ;  ;  

构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_绿色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