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化为论文,研究成果论文,生产力论文,途径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社会科学作为科学技术范畴的重要内容,毫无疑义,对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对增强人们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都有着无比巨大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却存在着一个转化难的问题。社科研究成果要不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实现这一转化?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同一件产品没有实现它的使用价值一样,社科研究成果如果不能充分地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它的成果即使再辉煌,也不能得到社会的最终承认。
当前,在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研究和需要脱节。主要是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导致部分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节。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些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社科研究不能适时拿出对策;有的现象已经演变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甚至于发展成一种社会思潮,而社科研究却往往漠然置之。特别是研究手法原始,研究内容滞后,研究起点不高,研究质量平淡,对全局发展,不能揭示规律,对具体问题,未能解惑释疑,这样就很难为社会所青睐。
二、轻视社科研究成果。毋容置疑,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们中的许多成果,虽属重大选题,但在艰苦调研、反复论证,通过评审后却被束之高阁。或出一本数量极少的专著陈列书架,或在发行量有限且面很窄的刊物上发表了之,或撰写成一篇调研报告上报交差。几乎再无人过问这项成果的使用价值以及如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问题。造成政府只管投入不管产出,研究人员只管研究不管应用,使社科研究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走完研究的全过程,没有实现它的终极目的。
三、缺乏中转环节。社科研究要不要建立中转环节,进而对成果宣传和推销?这是一个新的认识问题。如果“养在深闺无人知”,不能走下理论的圣坛,社科研究成果就永远实现不了自己的使用价值。许多自然科学成果一般都要经过宣传、试验、推广、甚至于登记专利、公开拍卖和科技入股等方式去实现它的价值和效益。而社科研究却几乎没有这样的中转环节和推销手段。难怪有的研究人员感叹:“研究难,出版难,实现价值更加难。”出版社以“没有效益”为由婉言相拒,摆在书架上的许多社科理论著作乏人问津等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宣传自己和建立必要的中转环节,从而去占领市场。
四、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经费短缺,许多科研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如必要的调研活动无法进行,重要的学术会议不能参加,大量的信息资料难以获取,科研成果问世困难等。加之研究手段落后,研究条件较差,硬件建设薄弱,因而,吸引不了人才。特别是难以以财力作后盾,以经济作手段,采取竞争、激励措施去推动科研活动和推出科研精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科研究事业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科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走出思想误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几乎已无人提出异议。但对社会科学是否应包含在这一命题之中,不少人存在模糊认识,如认为社会科学“务虚不务实”、“间接不直接”、“管远不管近”等等。其实,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社会、思维合乎逻辑的规律性反映,是一切先进思想和认识的结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反映社会进步的两个方面,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仅和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我国建国以后经济建设上几次大的挫折,其主要根源不在于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不够,而在于社会科学研究理论的失误,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社会科学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生产力属性,它的根本功能和任务仍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能在导向上、全局上、突变上发挥自然科学所无法替代的巨大扭转作用。无论是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还是回顾经济社会发展的“马鞍形”弯路,再来看2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都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发挥社会科学的系统性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和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关系的调整,通过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必须全面正确的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理直气壮地把社会科学理论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二、实施正确指导。在管理体制层面上,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使科研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一个中心,狠抓两个重点,做到三个服务。即坚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以科研为中心。通过狠抓“五个一工程”好文章这个重点,带动多出精品、力作;通过深化内部改革这个重点,建立符合社会科学研究规律,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服务于全党工作大局,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科研方针上,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把地方党委、政府的难题作为研究的课题;把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而使党委、政府对社科研究机构“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发挥其“为改革开放作向导,为经济发展作谋士,为社会稳定作支柱”的作用。
三、与实际工作部门结合。社科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实现社科研究与经济社会各实际部门的结合,是新形势下社科研究事业繁荣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这是社科研究的强大生命力。开门办院,走出科研院所,主动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联姻;积极寻找研究对象和合作伙伴;承担、承包研究课题;或单项合作,或全面联营;把研究成果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资产向社会投资,在获取社会效益的同时,使研究机构本身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者以知识与智力投入的程度在企业利润中占取一定份额;扩大和坚持有偿服务等。这样,既从科学高度为实际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提供了决策与服务,发挥出社会科学特有的直接与间接,当前与长远、务实与务虚、微观与宏观的巨大推动力作用,又对加速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实现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建立中转环节。这是把社科研究成果应用到经济与社会的生产领域,实现其转化的重要手段。从研究成果走向实际应用,中间必须有一个试验场和中转站。利用试验场对成果进行小范围的试验,通过一定的试验程序,使其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使之趋于更加成熟、准确、科学。所谓中转站,就是将试验后证明可行和有效的成果。
利用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推向社会。这与自然科学的一项发明创造从小范围经过扩大试验逐步推广应用的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这样一个途径和手段,许多好的社科研究成果就只能被困阻在研究院所的高墙内,难以进入社会和经济的流通领域之中。
五、政府支持到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作为社科研究人员应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使命意识和自我生存发展意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社科研究机构的特殊性质和别于它业的特殊任务以及在人员构成上的特殊性,因而不能简单地强调推向市场。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对社科研究事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繁荣,不能萎缩。党中央和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性。因此,必须由政府在政策、规划、指导、协调以及财力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真正把社科研究机构作为政府工作运行的诸多链环中的重要一环。引导和组织社科研究与政府决策,与企业生产、与社会公益等领域结合。特别是要保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和必要的设施建设。要继续保持政府对社科研究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地位不变,同时对急需课题和重点课题还应实行经费倾斜。另外,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对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经费投入、管理监督、成果利用的运行机制,将社科研究机构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为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