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伴多处癌变1例报道论文_杨玉珍,闫晓莉,陈晓玉

杨玉珍 闫晓莉 陈晓玉 (陕西省康复医院病理科 陕西西安 710065)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396-01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PC)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大肠多发性息肉病,随着年纪的增长几乎都发生恶变,但多处恶变少见。我科最近遇到一例四处息肉癌变病例,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张某,男,50岁,以大便频繁,粘液血便3月主诉入院。家族史中母亲30岁因结肠癌去世,姐姐50岁、妹妹43岁均因同样病史去世。结肠镜检报告:结肠结构消失,全结肠见大小不等多发性息肉约数百枚,呈淡红色,质软。直肠5-10cm处见隆起性病变阻塞肠腔,有溃疡形成,肠壁僵硬,蠕动消失。

二、病理检查

肉眼:部分回肠及全结肠、阑尾切除标本,总长95cm。回肠一段长2cm,直径1.8cm;回盲部长8cm,直径5cm,其上可见阑尾长9cm,直径0.7cm;结肠长75cm,直径3-6cm。剖开肠管可见大小不等数百个息肉状突起,布满整个结肠肠腔,部分突起有蒂,大部分突起基底较宽,直径约0.5-2cm,其中距下切缘9cm、12cm、1.5cm处可见三个较大息肉,直径分别为1.5cm、2.0cm及1.8cm,所有息肉样突起外表均呈灰红色,光滑,切面灰红,质软。直肠长12cm,直径5-6cm,距下切缘5cm处直肠壁可见一菜花样突起,体积:3cm×3cm×2cm,外表面灰红灰褐色,稍粗糙,切面灰白色,质脆。直肠旁捡见淋巴结14枚,结肠旁30枚,盲肠旁10枚。

镜下:息肉绝大部分呈管状腺瘤,极小部分呈绒毛状管状腺瘤结构,三枚较大息肉均有灶状癌变,无浸润,直肠菜花状肿物镜下见腺体结构紊乱,细胞核畸形,可见点状核仁,肿瘤侵及肠壁深肌层。

病理诊断:结肠多发性息肉样管状腺瘤伴多处癌变(3处),直肠菜花样腺癌Ⅱ级侵及肠壁深肌层,回肠切缘及肛门切缘均未见癌残留,直肠旁淋巴结(1/14个)、结肠旁淋巴结(1/30个)见癌转移,阑尾呈慢性炎改变。

三、诊疗进展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系第52对染色体长臂5q21上等位基因APC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发病原因不完全清楚。

病理表现主要为管状腺瘤,但也可有绒毛状混合性腺瘤。患儿小时很少息肉,到20岁全部结肠直肠出现大小不等腺瘤,一般100个以上就可诊断,这类息肉在50岁后多有癌变。

临床表现主要是脓血便或粘液血便,伴腹痛,腹泻,但早期症状较轻,不为人注意,出现上述症状时提示已发生癌变。电子结肠镜加病理活检是FPC最好的检查方法,可以检查全结肠,发现小型腺瘤及癌,并可与炎症性及增生性息肉鉴别,一旦诊断为此病,轻者可先采取保守治疗,用甾体类药物可使息肉减少变小,并定期复查。如果症状较重或有癌变可采取全结肠切除并造瘘等术式。

光镜1 腺瘤性息肉 光镜2 腺瘤局灶癌变

参考文献

[1] 苗顺元,家性结肠息肉病(FPC)诊断及治疗进展,黑龙江中医药2005第5期,P61—62

[2] 李兴 龚敏主编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癌变的早期诊断及预防分析,江西医药2012年第6期 P520-51

论文作者:杨玉珍,闫晓莉,陈晓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7

标签:;  ;  ;  ;  ;  ;  ;  ;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伴多处癌变1例报道论文_杨玉珍,闫晓莉,陈晓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