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十省贫困大学生生活补贴现状调查_助学贷款论文

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生论文,高校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7)10-0088-09

一、背景

高校贫困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高等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1999年,教育部信息中心对全国100所高校近500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全国高校贫困生的比例约为15.5%。当时各高校对贫困生月生活费的界定上限在150-250元之间。[1]2005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的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2]最近,有研究者在陕西的调查发现,该省高校贫困生比例约2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3]

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措施。目前,已形成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据统计,2005年度,全国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金额约为176.58亿元,全国高校共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约1483万人次。其中,奖学金(包括本专科生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地方政府助学奖学金、社会及个人奖学金)资助金额为62.42亿元(其中含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资助总金额的35%,资助约657万人次。国家助学贷款2005年度申请人数为118万人,当年审批贷款学生人数92万人,审批合同金额为76.32亿元,占资助总金额的43%。校内学生无息借款发放金额为1.91亿元,占资助总金额的1%,发放人数约为8万人。勤工助学资助金额为9.94亿元,占资助总金额的6%,资助人数约为184万人次。特殊困难补助金额为7.01亿元,占资助总金额的4%,发放人数约为122万人次。学费减免金额为5.98亿元,占资助总金额的4%,减免人数约为27万人。[4]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许多贫困大学生解决了“上不起学”的问题。

但是,有研究者发现,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仍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王峰虎在陕西的调查发现,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和学费减免的资助力度较大(资助金额在4000-6000元左右),但资助面非常有限;学校奖学金、减交学费、勤工助学、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的资助面大,但资助金额很少(人均获资助约为1300元)。[5]高潮根据自己所在学校贫困生工作的实际指出,目前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解困资金有限、勤工助学岗位少,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虽然国家和各高校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奖学金,但能够获得奖学金的贫困生却很少,针对性不高。[6]还有研究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在物质上的贫困,不但使其生活清苦,也使他们产生多种形式的心理负荷与思想包袱,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局限,是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由于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和高校“打工”岗位不足,贫困生的窘迫现状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较大改观。社会各界的资助行为和助学贷款,为资助贫困生解决学费和温饱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解决数量有限的问题,存在着名牌、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热门专业解决率较高而知名度低、农林地矿等高校和基础专业因各种原因使相关政策得不到充分落实等隐忧。因此,这些资助从某种程度上讲,还只是星星之火,尚未呈燎原之势,对庞大的贫困生队伍和日益严重的恶劣现状来讲,只是杯水车薪。[7]

到底目前国家和高校的资助措施的覆盖面和满足程度如何?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会成为“精神贫困”的一代吗?迄今为止,尚缺乏跨区域、大样本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希望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描述当前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状况,考察当前资助措施的覆盖率和满足程度,并通过消费结构视角探讨贫困大学生是否会走向精神贫困。期望通过这些数字,展示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成绩和差距,为高校贫困生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被试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宁夏、青海、陕西、湖南、四川、甘肃、山西等10个省份的17所本科院校,涵盖师范、民族、医学、财经、理工、综合等类型大学。

每校随机选择4个院(系),文理各半,学生总数不低于600人。年级覆盖二、三、四3个年级(医学院校要保证有一个毕业年级)。①共有9641名大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约有9600人较完整地回答了问卷。②其中,男生占44.6%,女生占55.4%;农村学生占71.5%,城市学生占28.5%;少数民族学生占22.2%,汉族学生占77.8%;大二学生占40.9%,大三学生占38.9%,毕业年级(大四、大五)学生占15.9%;被学校认定的贫困生占32.1%,非贫困生占67.9%(见表1)。

2.工具

自编问卷,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消费、经济来源、学习、就业、助学贷款、贫困生资助、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方面。本研究着重采用其中关于生活消费、经济来源、助学贷款和贫困生资助方面的数据。

三、结果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家庭基本情况比较

本次调查发现,学校认定的贫困生约占32.2%,其中有88.3%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城市学生中,贫困生比例为13.2%;农村学生中,贫困生比例为39.7%。学生干部中,非贫困生的比例与贫困生的比例接近,前者为33.4%,后者为31.2%(见表2)。

从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看,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有显著的差异(父亲受教育程度,

贫困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贫困生,高中和大专以上的比例分别低于非贫困生(见表3)。

贫困生的家庭月总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 58%,在500-1500元的占35%,二者合计为93%。非贫困生中,家庭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2.1%,在500-1500的占41.2%,二者合计为63.3%(见表4)。

贫困生中有58%的人认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困难”,25.2%的人认为“特别困难”,两项合计为83.2%;非贫困生中,33.6%的人认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困难”,7.5%的人认为“特别困难”,两项合计为41.1%(见表5)。

2.贫困生的消费和收入情况

大学生的月日常消费总额平均约为619.8元,其中饮食消费平均约为273.2元,占51.5%。贫困生的月日常消费额约为488.8元,非贫困生约为683.9元。贫困生的日常饮食消费约为242.4元,非贫困生约为288.2元。各项消费的绝对金额贫困生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见表6)。

大学生各项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最高的是饮食消费(51.5%),其次是衣服支出(12.2%)和学习支出(9.2%)。贫困生的饮食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和学习消费占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贫困生,上网消费所占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其中,饮食消费所占比例,贫困生为56.8%,非贫困生为48.9%;学习消费所占的比例,贫困生为9.5%,非贫困生为9.1%;上网消费所占比例,贫困生为4.2%,非贫困生为4.4%。贫困生用于朋友交往、衣服、日常用品、恋爱和电话通讯方面的支出比例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见表7)。

拥有电脑的比例,贫困生约为10.5%,非贫困生28%;拥有手机的比例,贫困生为37.5%,非贫困生为64.2%;拥有电子词典的比例,贫困生为12.9%,非贫困生为29.4%;拥有U盘的比例,贫困生为15.4%,非贫困生为25.6%;拥有MP3等娱乐电子设备的比例,贫困生为12.4%,非贫困生为30.9%(见表8)。以上这些物品是当代大学生和青年人主流的学习、消费或娱乐用品,贫困生的拥有率都显著低于非贫困生。

经济来源上,大学生收入中有70.5%来自家庭,平均金额为2481元。贫困大学生收入中,家庭供给的比例约为51.8%,显著低于比例为79.7%的非贫困生。国家助学贷款、国家补助占贫困生收入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前者分别为18.7%和7.7%,后者分别为3.8%和1.3%。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国家补助三项合计占贫困生总收入的比例为33%,加上奖学金为37.4%(见表9)。

3.各项助贫措施的覆盖面及满足需求情况

调查了10项贫困生帮扶内容,包括贫困生补助金、勤工助学岗位、助学贷款、免费就业信息、免费就业指导、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免费培训或辅导、社会实践机会、实习机会、其他帮助等,让大学生最多选3项。结果发现,贫困生获得帮助的数量和比例显著高于非贫困生,χ[2](df=3)=906.03,p<0.001。其中,获得1种以上帮助的学生,贫困生中有91.4%,非贫困生中有68.85%;获得3种以上帮助的,贫困生中有28.84%,非贫困生中有13.12%(见表11)。

获得帮助的具体形式上,比例最高的三项是贫困生补助金(贫困生53.9%、非贫困生9.73%)、助学贷款(贫困生43.03%、非贫困生9.81%)、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26.76%、非贫困生9.58%);享受1项以上经济扶助的,贫困生中有78.5%,非贫困生中有22.3%。非贫困生获得的帮助中,比例最高的三项是就业信息(19.9%)、社会实践机会(16.58%)、就业指导(15.67%)。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贫困生约为42.3%,非贫困生约为35.5%(见表12)。这说明,针对贫困生的主要帮助措施上,大部分贫困生是可以享受的,如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金等。

每学期贫困生获得的资助金额上,助学贷款的平均额度约为3805元,国家补助(包含贫困生补助金和其他补助)的金额为893元,奖学金为678元,勤工助学为467元,社会资助为1370元(但人数很少)(见表10)。这四项经济来源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超过60%的,贫困生中有27.8%,显著高于非贫困生,比例为6.6%(见表13)。

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资助额度最高的是国家助学贷款。因此,很多研究者把助学贷款看作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考查了贫困生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和实际获得情况。结果表明,全体学生中约有62.6%的人需要助学贷款,其中有40.9%的人会去申请助学贷款,申请者中约有54.8%的人可以获得助学贷款,占全体学生的21.3%。45.2%的申请者人不能获得助学贷款。贫困生中,需求比例为90.4%,申请的比例为75.3%,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为64.5%,35.5%的贫困生申请者不能获得助学贷款(见表14)。

申请但未获得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中,58%的人认为是由于“名额太少、申请者太多”造成的;16.6%的人认为是由于“评定不公正”造成的,非贫困生认为评定不公正的比例高于贫困生,前者为19.2%,后者为13.6%;20%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见表15)。

四、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西部高校贫困生的比例约为3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约88%的贫困生来自农村,93%的贫困生家庭月总收入低于1500元。贫困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根据本调查的结果来看,中西部高校大学生人均月日常消费约620元,一年按在校10个月计算,约需要日常花费6200元;饮食消费每月约273元,一年(按10个月)需要2730元。目前,普通高校普通专业的学费每年在3000元左右。这样算来,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在11000元左右。据统计,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79元,户均人口为4.32人。[8]据此推算,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在校花费相当于西部一个农村家庭全年的纯收入。由此来看,中西部高校贫困生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有62.6%的学生需要助学贷款(比京津地区高近30%),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高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约为71.5%,京津地区高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约为29.8%。

值得注意的是贫困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贫困生各项花费的金额都低于非贫困生。在饮食方面,贫困大学生月饮食消费为242元,非贫困大学生为288元,高出46元(约18.8%);在交友方面,贫困生每月平均消费35元,非贫困生每月平均消费约59元,高出24元(约68.6%);在衣着方面,贫困生每月平均消费58元,非贫困生每月平均消费约97元,高出39元(约67.2%)。但是,从这些消费占个人日常消费的比例看,贫困生用于饮食、学习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都显著高于非贫困生,上网支出的比例与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用于朋友交往、衣着、日常用品、恋爱等方面的支出比例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综述中已经谈到,有研究者认为,贫困生问题的可怕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贫困,而是经济和精神双重贫困。贫困生可能会因为经济贫困,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进而与奖学金无缘。也有人认为,经济贫困导致贫困生机会缺乏,影响贫困生各种技能的发展,进而陷入新的贫困循环。[9]这些观点背后都有一个假设,经济贫困导致贫困生在学习、交往、沟通等方面的机会减少,是贫困生精神贫困产生的原因。本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保证了3个方面的支出,吃饭、学习和上网。这三个方面涵盖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身份归属的需要(学习)和信息获取的精神需要(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10])。从这3个方面的消费比例看,贫困大学生身上有着值得赞赏的品质,在保证自己生存的基础上,他们首先保证了自己本职任务方面的支出——学习支出,这是对自己身份高度认同的表现。正是这份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自己本职任务的重视,使贫困大学生能更多地获得奖学金(贫困大学生42%,非贫困大学生35%)。同时,作为大学生,对新的信息渴求、新的沟通方式的渴求也促使他们在有限的经济资源中拿出与非贫困生相同的比例来上网。我认为这是新一代大学生追求和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一种独特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根据以上信息,本研究推论,当代贫困大学生并非精神贫困,他们有着高度的身份认同感,对精神生活充满向往并尽力去追求。但是,经济贫困的确限制了他们的交往和人际沟通,但这并不表明贫困生拥有不良的人际关系。

从经济来源看,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也有显著的差异。从家庭获得的经济支持占总收入的比例,贫困生为51.8%,非贫困生为79.7%。这28个百分点的差异主要来自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国家补助3个方面(三项比例合计,贫困生高出非贫困生24%)。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国家补助三项合计占贫困生总收入的比例为33%,加上奖学金后达37.4%。另外,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国家补助三项经济资助的总覆盖率达78.5%。本研究还发现,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国家补助四项经济来源占贫困生总收入的比例,超过60%的有27.2%,在40%-59%的占9.8%。这些数字说明,大多数贫困生可以获得国家或学校提供的经济资助,这些资助措施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从资助力度看,约有27.2%的贫困生获得了较大的资助,约有10%的贫困生获得中等程度的资助,60%的贫困生还要依靠家庭、亲友的资助。另外,各项措施中助学贷款的力度最大(人均3800元/学期)。有90%的贫困生认为自己需要助学贷款,有75.3%的人会去申请,申请者中有64.5%的贫困生能够获得助学贷款。全体学生中,有62.6%的人需要助学贷款,有40.9%的人会去申请,申请者中约有54.8%的人可以获得助学贷款。有数据显示,京津地区高校中,需要助学贷款的人约占38.06%,申请者占全体学生的22.92%,申请者中有75%的学生最终获得助学贷款。[11]据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推算,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获批率达77.9%。本调查中,没有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58%的人认为自己未获得的原因是“名额太少,申请的人太多”。这表明,在中西部高校,助学贷款只能满足一半需求,没有达到教育部统计的全国平均水平(79%)。这些信息表明,整个资助体系还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目前高校资助贫困生措施的覆盖率已经比较高了,但是资助力度还不够。在资助力度比较高的项目上,如助学贷款,缺口还比较大,有一半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因此,国家在发放助学贷款时应该考虑地区差异,把资金向中西部院校倾斜。这些高校学生的需求更为迫切。

(本数据来自福特基金“提高贫困大学生能力项目”中期评估调研。除作者外,参与调研的人员还有张欢、章建石、朱生玉、林仕彬、张红伟、葛均泊、李占五、肖树乔,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收稿日期:2007-08-29

注释:

①由于调研从9月份开始,一些院校新生尚未入学,所以重点选择大二至毕业班。“其他”指大一或研究生。

②因部分变量存在缺失值,故不同部分的样本量会略有差异。

③总收入考虑了所有人的所有收入来源,这样少部分人在个别来源上的高收入会拉高平均值。除了家庭供给资金外,贫困生中有其他收入来源的比例和金额都高于非贫困生,因此贫困生的总收入的平均值高于非贫困生。

标签:;  ;  ;  ;  ;  ;  ;  

中西部十省贫困大学生生活补贴现状调查_助学贷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