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析论文_乔成兰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析论文_乔成兰

◆ 乔成兰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271600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语文分值较高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施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而且也能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教学 探索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语文分值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这样,在给学生传授相关文史知识时才能讲授得生动、细致、传神。

二、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妥。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改变,不会改好,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引论的效果。第三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地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常见的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这些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首先,要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译文简明、优美、生动。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最后,要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五、选择名篇、名段、名句赏析,给学生开辟另一块学习文言文的美丽天地。

在古代的诗、词、曲、文中,适合高中生课内的名篇、名段、名句无疑是很多的,但被教材选用的的确有限。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给学生赏阅,最好能配合语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

作者简介

乔成兰,1974年5月出生,山东省肥城市人,现工作于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本科,中教一级,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

论文作者:乔成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8

标签:;  ;  ;  ;  ;  ;  ;  ;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析论文_乔成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