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出版的关键词及其冷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华文出版走向世界的关键词及其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世界论文,关键词论文,冷思考论文,华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定义与理解

华文,不仅指一种具体的语言文字,同时也指一种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文化。从逻辑关系上讲,前者显然隶属于后者,即语言文字意义上的“华文”应当属于中华文化的大范畴之中。在此,笔者不妨给“华文出版”定一新义:所谓华文出版,指的是主要承载中华文化,并以中华民族的任一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出版语言的出版。

何谓华文出版走向世界?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主要指华文出版业(特别是华文图书销售)在西方市场上的占有率。当然,也包括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输入和占有。它是华文出版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及标志。在世界自由、平等的市场发展体系及格局中(理论上),华文出版在激烈的竞争中必走此步。历史地讲,也就是相对于西方出版业的“殖民化”及其“后殖民化”而言。

二、数字与事实

华文出版的基本范围,包括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以及属于“儒学文化圈”或所在国华裔为其基本族群之一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其他国家,也有零星分布。华文出版的构成及其层次关系,详见图表。

从年出书种数、品种、规模、质量、效益、发展趋势综合来看,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显然占据主体地位,而尤以中国内地出版为核心。中国内地在2004年出书种数即已突破20万种,出版期刊9490种。同时,电子出版、音像出版、网络出版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根据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料统计,2004年在该署辖下的书籍注册组登记的首次印刷的书籍有13,885种;而根据几家主要的连锁书店统计,该年度在市面上流通的本地初版图书有9,000余种。①在台湾地区,由国际标准书号的申请可知,从1991年的12,418种发展至2001年的34,546种。2004年台湾共有4,185家登记发行的杂志(大部分为企业、政府单位团体发行的内部刊物),市场发行的商业杂志约为500种。②海外的中文图书市场,几乎全为我国台湾地区的出版物所占有,特别是古籍出版。澳门地区的年出图书大约300种左右。③新加坡现在每年出版华文图书约100种左右,销售额约为500万—600万美元,华文书店约40家左右。④马来西亚目前每年出版华文图书500余种,销售约为1500万—2000万美元。⑤美洲地区的华文出版业主要集中在北美。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台湾三地的出版公司在北美设有一些分支机构及其他独立的华文出版机构,形成了一个初步完善的华文书业网络。在欧洲,华文出版情况与北美接近,只是规模数量上要小的多。⑥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华文出版显然存在一个整合问题。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文出版,确有必要探讨这样的问题:即相互之间如何在一种共同的核心文化基础之上进行合作与整合。这方面,沪港出版年会堪称楷模。该年会的宗旨就是沪港出版合作。年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10届。其实从第一届起,由于沪港两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与文化及出版理念,就确立了“华文出版与世界”这一基本议题。

第一届(1988年,上海):中文图书怎样走向世界

第二届(1990年,深圳):20世纪90年代中文出版趋势

第三届(1991年,绍兴):出版的个性与创意

第四届(1993年,香港):电脑科技与出版

第五届(1995年,周庄):中文出版与世界出版

第六届(1998年,香港):面对世纪之交出版业的回顾与展望

第七届(2000年,金华):21世纪数码化、网络化及电子商贸对出版的挑战:中国出版业近期发展趋势

第八届(2002年,香港):面向新世纪的沪港出版全方位合作

第九届(2004年,庐山):研讨问题、交流经验、增进友谊、洽谈合作

第十届(2006年,香港):当前华文出版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沪港两地出版界近20年来的探讨、交流与合作,其基本主题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华文出版的基本主题。

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北美和欧洲的华文出版,确有必要实行现代文化产业意义上的整合,通过融资、兼并、连锁、合作等可行途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世界格局,掌控华语区域市场,进而挺进国际主要市场。在此过程中,必须克服政治、区域、小农意识等障碍。华文出版人应普遍树立联合作战、主宰世界、合作共赢的战略头脑、意识和眼光。

三、特色出版与专业出版

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从具体选题和图书品种的策划、编辑、生产和制作上讲,必须走特色出版与专业出版相结合的道路。特色就是一种图书产品应具有其他图书产品所不具有的优异之处,大致应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产品有特色,产品线、产品项目有特色,出版社有特色,出版公司有特色,出版集团有特色——华文出版就有特色。特色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道,更是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之道。专业出版,一方面指每一种图书的生产都要合乎其专业定位、专业规范、专业标准,具备专业水平——主要是指质量而言;另一方面是指一般意义上专业领域(狭义上)图书的出版。

特色出版与专业出版是统一的。特色出版应体现专业水平,具备专业质量;专业出版应做出特色,做出专业图书的特色。一本再简单的书,也应精益求精,做出特色,做出专业水平。一般认为,通俗易懂的书,大众文化的书,流行文化的书,易于操作,其实不然,即使是此类图书,亦应做出特色,做出“专业”水平。

特色出版和专业出版,是形成出版核心竞争力的“双翼”,而真正的“特色”本身其实就是出版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的“优异品质”。

世界近代以来的出版史表明,特色出版与专业出版正是西方出版业的成功所在。无论是英国、德国,还是美国、日本,其出版均早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备先进的专业水准。无论出版业的未来怎么发展,特色出版与专业出版都是万变不离之“宗”。

特色出版与专业出版是需要相当时间才能养成的,最忌讳的就是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短期行为、逞一时之“欲”。华文出版走向世界,并不像不少人所想的那样简单,炮制几部畅销书铺向全球,而主要是指华文出版以其“特色”和“专业”的图书产品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特色出版与专业出版还是出版营销的基础。没有特色、没有品质的图书,再怎么玩营销手段,终究也不会“走向世界”。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路文化商城内有一家蒙古学书店(现在已有四五家),营业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专门销售中国内地出版的蒙古学及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方面的书籍,主要是蒙古文和汉文的,品种比较齐全。⑦由于蒙古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除国内销售外,该书店在2000年时即已拥有欧洲、美洲、日本等国家的稳定个人订户(大多为研治该学问的专家、学者)和团体订户(主要是研究机构、大学、图书馆),其年销售额十分可观,可谓坐居国内,销及四方。它的成功之处,就是“特色”二字。

四、全球化、教育与文化认同

华文出版走向世界的根本保障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中国越强大,中国的各种产品在世界上的认知度、美誉度、销量越大,华文图书乃至整个文化产业就越容易“走向世界”。

“全球化”现在其实只是一个西方强国的概念,中国在价值观念上并不占优势。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就是要在这场目前由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浪潮及其博弈格局中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成为“强者”乃至“主角”。

“华文出版走向世界”这一问题应当置于上述背景下来理解。华文出版走向世界,特别是走向西方,其最大障碍就是中西文化差异。欧洲中心论、西方强势文化的改变,不仅需要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更需要对西方进行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启蒙”,而教育为其最重要的途径。例如学习汉语,就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教育方式。

所以,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不能光靠出版界的力量,还要靠中国政治、工业、商业、金融、教育、文化、艺术、媒体等全方位的力量。

关于文化认同及其“启蒙”问题,在此无妨举几个例子。

1.1988年初,美国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都摆着《北京人》(张辛欣、桑晔著)的英文版,甚至一处小镇书店也有。据该书英文版出版商所说: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中国还是一个谜,所以他们愿意读一读真实地写中国人生活的作品。

2.很多美国人谈论《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明显地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诸种选题有兴趣。⑧《中国服饰5000年》(香港商务印书馆与学林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海外中文版反应良好,打入了世界市场,又出有德文版、法文版、英文版。《中国的刺绣》中文版销1000册,其英国版销了2万册,美国版销1万册。⑨

3.实用图书适合外国人阅读的大致有如下几类:①汉语学习②中国旅游③中国武术(太极拳、气功之类)④书法⑤中医中药(针灸、按摩)⑥中国菜⑦中国传统建筑⑧中国特有的玩意儿,如金鱼、盆景等。此外,诸如获莱比锡图书装帧金奖、“世界最美的书”等一系列国际大奖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以10万美元售出英文版权的《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其所承载的皆中国优异的民族文化是也。

显然,反映地地道道的中华文化的图书是西方人对中华文化“认同”所必需的(无论是“启蒙”还是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华文出版还须注意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华文化的维新问题,以免在逻辑上陷入西方文化主流话语支配下的“东方”语境(或“异文化”)的泥潭之中而走向绝灭。其中,主要应当树立在世界范围内平等合作的意识。香港著名出版人陈万雄关于中文出版一体化和中文出版国际化的阐述是值得华文出版界深思的。

五、数字融合、产品多元化与方法

华文出版已经步入了“数字出版”的时代。传统出版加上数字出版必然促使出版产品的多元化。书籍、音像制品、光盘、网络出版(“虚拟出版”)、手机出版等诸多出版形态将共栖于出版王国之中。不过,眼下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书籍仍将是出版业的主要产品形态。数字融合时代的华文出版,应以多元化的产品生态实现华文出版的一体化、国际化,从而走向全世界。

“数字时代”华文出版的发展、一体化乃至国际化,显然需要政策、贸易、技术诸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对科技发展的高度关注将成为制约“数字出版”的主要函数值。

“华文出版走向世界”具有文化与经济上双重的战略意义。它需要国家与出版界的“共谋”与合作才能确保成功。纵观西方近现代出版史,这早已成为一种发展规律。诸如法国1990年开始实施的“傅雷计划”,爱尔兰政府1994年成立的“爱尔兰国际(翻译)文学交流中心”,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出口发展基金计划”(EMDG),德国外交部设立的翻译赞助项目、联邦文化基金会成立的LITRIX项目、“亚非拉文学促进会”,以及韩国1998年正式提出的“文化立国”方针等,均旨在通过出版途径对外输出本国文化。

从华文出版的核心区域和“主角”地位来看,中国内地对此问题早已有所关注,无论是国家,还是学界与业界,均已作了一定的努力。

中国学界和出版界多次探讨过华文出版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诸如版权贸易、新技术与出版、合作与国际化等。沪港出版年会即为其代表,10届年会的主题均代表了华文出版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极具前瞻性,体现了开拓海外市场的领先意识与实践精神。

2003年,中国政府实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在中国新闻出版业已经推出了一批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各类外文版书报刊、多媒体出版物及游戏软件类作品,版权贸易结构也在逐年改变,逆差幅度不断缩小。出版物实物出口总量逐年增加,2005年出口贸易额达3,498,19万美元,出口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印刷加工贸易增长迅猛,无论是成本、价格,还是技术、质量、服务,都在世界出版行业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成为重要的国际印刷加工基地。

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主要应从四个方面联动。一是政策支持;二是国际化出版理念;三是出版主体的市场运作;四是其他部门的配合。政策支持方面,诸如中国政府实施的出版产业“走出去”战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乃至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系列“文化年”活动。国际化出版理念,是指把自身视为国际出版范围内的成员之一来从事出版的视野及意识,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国或一个地区。对华文出版而言,一方面要坚守传播中华文化的本位,同时又要防止狭窄的民族主义意识和国家主义意识。出版主体的市场运作,涵盖了诸如版权贸易、地区合作、双边及多边合作、国际范围内物色作者、国内外书展、原创选题的开发等议题。其他部门的配合,典型的案例即是诸如媒介的支持与互动。在这方面,华文出版人(尤其是大陆出版人),急需全面提高媒介素养,全方位寻求媒介的理解、支持和互动。此外,也可以制造媒介事件,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大众媒介推助华文出版的信息世界化。

注释:

①谢力清:《香港出版业发展概况》,中国出版网,2007.21.3。

②万荣水:《台湾出版产业发展概况》,中国出版网,2007.2.13。

③陈雨润 林更生:《澳门出版业的概貌》,中国出版网,2007.1.11。

④鲍红:《新加坡华文出版业》,中国出版网,2007.2.13。

⑤杨驰原 韩阳:《马来西亚华文出版业》,中国出版网,2007.2.13。

⑥辛广伟:《美洲与欧洲的华文出版业》,中国出版网,2007.2.13。

⑦笔者1985—2001年曾在内蒙古大学从事编辑工作,此书店就在该校旁边,经常光顾。

⑧孙颙:《注意了解国外图书市场的“口味”》,载《沪港出版年会论文集》,学林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年11月第1版。

⑨陈万雄:《书籍的编辑出版与世界市场》,载《沪港出版年会论文集》,学林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年11月第1版。

标签:;  ;  ;  ;  ;  

对外汉语出版的关键词及其冷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