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主流科学--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_生态环境论文

走向主流科学--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_生态环境论文

向着主流科学前进——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主流论文,生态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产生背景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最早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但随之而来的世界性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向人类敲响了生态环境危及生存发展的警钟。在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1962年以莱切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为标志,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拯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绿色运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开始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从而把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内容引入到经济学中去。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他在深刻反思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此,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在发达国家正式提出并加以研究。

生态经济学在世界各国的研究发展,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标志着人类与自然重建和谐统一的生态时代的到来。生态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是扩展了生态学内容,使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的视角;二是使经济科学突破传统狭隘的不考虑生态环境基础的局限性,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更好地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而这两者的密切结合为人类最终克服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可以说,生态经济学虽然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却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生态经济学开始介绍到中国。十多年来,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非常迅速,不但其一般理论和前沿成果得到及时引进和宣传,而且结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经济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总体上看,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沿着两条路径来追寻:一是生态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包括理论发展和学科教育的完善;二是生态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所起的实际作用和效果。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纽带和桥梁。

2.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1)历史回顾。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是将国外生态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方法与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按照其历史轨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学术界的工作者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出发,如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学、哲学等,探讨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比较正式地提出了在中国开展生态经济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生态经济学发展的必然性。1980年8月,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和已故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 发起召开了有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林学家、牧学家等参加的首次生态经济座谈会,由此揭开了我国创建生态经济学的序幕。紧接着,1982年11月,在南昌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广大科学工作者开始跨越学科的界限,联合讨论中国的生态经济问题。在这一时期,国外一些著名生态经济著作、西方生态经济学观点、理论、流派陆续介绍到国内来,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壁垒,沟通了两个学科的联系,形成“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80年代中期是我国生态经济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生态经济协调理论的提出与研究。1984年2月, 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到会做了重要讲话,强调了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在其后于1986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和1987年7 月召开的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心第二届年会上都突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这一主题。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对80年代初期用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观点分析经济平衡、经济结构问题的深化和突破,是我国开展生态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新起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三个时期,也就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是生态经济协调理论完善和深化,形成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原理的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由生态领域、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换句话说,把考虑满足当代人的生态、经济利益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协调理论提升到考虑满足当代和子孙后代的生态、经济、社会利益为特征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协调理论。这已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与思潮的主流,并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1988年冬,在长沙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生态经济学科学讨论会上,提出了增强全体干部和全民族的生态经济意识,树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1991年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10年生态与环境经济理论回顾与发展研讨会上,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生态经济学研究,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是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生态经济学在理论与实践中向广度和深度继续扩展并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生态经济学研究在理论上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渗透与融合,把生态经济协调论研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在实践中,以生态农业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经济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成果总结。第一,理论体系的建立。 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生态经济学作为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产物,严格地说没有自己独有的理论内核。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三个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经济思想;三是西方生态经济学的科学成果。因此,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水平是由这些理论基础的引入程度和人民群众经济活动与协调自然生态的具体实践来体现的。在80年代初期,我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对生态平衡和经济规律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变迁,生态经济学出现了以现代经济学为基础来建立理论框架的过程。在这方面,发展经济学为生态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来源。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及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学科,但它没有将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这一时期生态经济学研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的创立,克服了发展经济学生态与经济相脱离的缺陷,并将其本身的发展推向具有广阔前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揭示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伴随着这一过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也逐步建立了起来。它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理论生态经济学,其中包括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管理学、生态经济学说史、生态经济方法论等;二是部门生态经济学,如工业生态经济学、农业生态经济学、旅游生态经济学等;三是专业生态经济学,如城市生态经济学、人口生态经济学、能源生态经济学等。可以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近20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一套初步完善的理论体系框架。

第二,学科建设。生态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一系列论著、教材的发表及相应的学术活动的开展。近20年来,先后出版了《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概论》、《生态林业研究》、《生态农业概论》、《生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学原理》、《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中国生态经济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40余部专著。1984年,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会创办的《生态经济通讯》和1987年与云南生态经济学会联合创办的《生态经济》杂志,为广大科学工作者交流研究成果提供了场所,也扩大了生态经济学的对外宣传。1996年,由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赞助,开始出版《生态经济》杂志英文版,这为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走向国际交流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生态经济思想观念的宣传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1987年,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和云南生态经济学会联合发起的全国生态经济问题研讨会上,许涤新、石山、刘思华、 王松霈等大批专家学者参加了讲座, 吸引了1000多名听众。1993年6月至9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和北京中央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关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系列广播讲座,吸引了全国成千上万的广大听众。此外,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了不同层次的各种生态经济培训班,由许涤新主编的《生态经济学》一书也由教育部推荐在各大专院校开始讲授。这些活动的展开,为生态经济学学科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主要特点。中国的生态经济学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点。(1 )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目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上述三大效益的侧重面和关心程度是不尽相同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始终是摆在首要位置的。这种迫切要求既是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也可能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行动,即为了取得近期、局部的经济效益,而破坏长远、整体的生态、社会效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因此,我国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注重三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和结合,把生态效益看作是取得长久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和保证。(2 )现代生态经济学成果与中国古代生态经济思想的结合。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与历史有关的,即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延伸发展,具有本民族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受世界发展趋势的整体影响,带有一种普遍的倾向性。中国的生态经济学正是在总结继承“天人合一”、“用养结合”等古代生态经济思想精髓和批判吸取现代西方生态经济学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的生态经济学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范。(3 )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公众的积极参与。

3.新时期生态经济学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新的时期,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正在不断扩展和加强,利益分化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规范和制约性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表现为广泛和严重的生态环境外部不经济性,这说明亟需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对这些新的利益格局进行分析评价。随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提出后,它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扩展,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化,而是一种以生态经济学为其理论核心的、综合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它强调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代内与代际公平问题,这为生态经济学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归根到底,生态经济学要在探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般关系基础上,深入研究不考虑生态的经济所带来的极不经济的后果,创立符合现代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这就需要生态经济学加强以下方面问题的研究。(1 )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代内和代际公平)的生态经济评价。对生态环境作出价值评估是生态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生态经济学必须对原有的评价理论基础进行调整,以体现公平和持久性的内涵。(2 )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生态经济评价。在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下,经济体系必须向着生态环境无害或有利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而这种转变必须由生态经济学理论作指导。生态经济学正是在指出传统经济学的非持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加强对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判断评价的指标系统的研究,并应用于实际分析。(3)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 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各种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突和利益均衡的集中表现,应加强这方面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要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揭示大量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背后所存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集团或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生态经济学应为制定协调这种关系所需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4 )在研究方法上要着重探索切实可行的生态经济系统量化方法,既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又要把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还要能为广大基层工作人员所接受,这是当前生态经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科学,是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有机结合上,围绕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主题,来揭示生态经济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求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的途径,反映了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走向综合统一的科学体系的趋势。现代科学表明,在两个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往往是最复杂也是最活跃的区域,应充分发挥这一“边缘效应”,加强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多学科对生态经济学的综合渗透与研究,使我国生态经济学在近20年来,能在较高的起点迅速得到发展,并在许多方面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确信,中国在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必将为生态经济学的继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成长沃土,而生态经济学发展又将为中国未来的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生态经济学正在成为当代和21世纪的主流科学。

标签:;  ;  ;  ;  ;  ;  

走向主流科学--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