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传统器乐_乐器论文

中国汉族传统器乐_乐器论文

中国的汉族传统器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族论文,器乐论文,中国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汉族乐器发展述略

乐器的发展,是器乐艺术发展的首要条件。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到三千多年前的殷代的钟、磬、喜、埙、龠等乐器的出现,说明器乐艺术已发展到一定高度。现在从古书上的记载得知,到了周代,乐器已有七十多种,当时人们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当时王公贵族的宫廷中为表演乐舞而使用的乐队是相当庞大的。周代王室的音乐机构,包括乐师和舞蹈人员,有一千四百六十三人,演出时按规定王帝要用六十四人的舞队,乐队要用多少人虽未见以明确的记载,但从舞队的规模和当时使用的乐器来推测,很可能是和舞队不相上下的大乐队。在宫廷乐舞发展的同时,当时民间的器乐活动也相当普遍,据《战国策》一书记载,在周代战国时期齐国临淄(今山东省境内)地方,因为人民生活比较富裕,那里的许多人都进行吹竽、奏瑟、击筑或弹琴等乐器演奏活动。随着器乐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演奏家,如卫国的乐师文涓、晋国的乐师旷、郑国的乐师文、鲁国的乐师襄,以及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成连、伯牙等人。

汉、魏、晋三代间(公元前206——公元420),古琴音乐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蔡邕、蔡琰、嵇康、阮籍等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一批有艺术深度和相当复杂的演奏技巧的作品,如晋代的嵇康演奏的著名古琴曲《广陵散》,就是在东汉末年出现的。到了明代、清代,由于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以不同的表演艺术风格相区别的流派。如明代初期的江派(江苏松江)、浙派(浙江),明代后期的虞派(江苏常熟)、绍兴派(浙江)、江派(江苏南京),清代出现的广陵派(江苏扬州)等。古代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古琴曲,根据现在收集到的琴谱,古代流传下来的琴曲有六百多首。这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宝贵材料。

琵琶是在隋、唐时期发展起来的另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自唐代至今,由于历代许多杰出的琵琶演奏家的创造,作为一种拨弹乐器,它的演奏技巧达到高度的水平。在唐代的歌舞大曲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直至现代的民族管弦乐队,它仍然是其中的主要乐器,在传统的琵琶曲中,由于其艺术表现特点的不同,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文曲以优美、抒情为主,如《阳春白雪》等;武曲以雄壮、强烈的表现为主,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二)乐器的类型及乐种分类

在中国的器乐发展史中,弓弦乐器的出现比较晚。唐代出现了轧筝和奚琴。是用竹片磨擦弦而发音的乐器,到宋代时,奚琴才较普遍地在乐队中使用。另外由于这一时期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来了马尾胡琴,它和奚琴汇合而发展成后来的胡琴类乐器,才确立了它在民族器乐艺术中的地位。

弓弦乐器的发展,使中国民族乐器形成了吹、拉、弹、打四大类,具备了丰富的音色和多样的性能,为器乐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根据目前经常使用的,以及虽不常用但在历史上是重要乐器的四大类乐器作如下介绍:

一、吹奏乐器。无簧哨类:埙、曲笛、梆笛、箫、洞箫(又名尺八)、排箫。有哨类:唢呐、海笛、苇笛、管(又名筚篥)。簧管类:牲、排牲。

二、弓弦乐器:二胡、高胡、中胡、大筒、四胡、京胡、板胡、椰胡、坠子。

三、弹拨乐器:琴、瑟、箜篌、筝、扬琴、阮、琵琶、月琴、柳琴、三弦。

四、打击乐器。定音类:编钟、编磬、方响、云锣、定音缸鼓、排鼓。非定音类:堂鼓、缸鼓、铜鼓、手鼓、腰鼓、板鼓、书鼓、八角鼓、渔鼓、大锣、小锣、铓锣、十面锣、铙、钹、碰铃、梆子、简板、木鱼。

中国汉族人民使用的乐器,约有三百多种,以上所述,仅其中常见的一部分。

汉族的器乐艺术,除各种乐器的独奏以外,有多种合奏形式。

丝竹音乐。这是以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一般不使用打击乐器,有时加入音量小而柔和的打击乐器。人数三、五人至数十人不等。如“江南丝竹”、“潮州弦诗”、“福建南曲”、“云南丽江”、“白沙细乐”等。丝竹音乐一般具有优美、细腻、富于抒情意味的特点。

吹打音乐。这是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有些乐种加入弦乐器,有些乐种不用弦乐器。有的乐种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如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山西八大套等。有的乐种以管子主奏,如河北吹歌。有的笛子主奏,如陕西鼓乐、苏南吹打、常州丝弦等。吹打音乐一般擅于表现雄壮、热烈或欢快的情调。

弦索音乐。纯粹以弦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如古曲《弦索十三套》,以琵琶、三弦、筝、胡琴四种乐器合奏。河南板头曲的乐器组合也和此相似。弦索音乐一般具有轻盈、柔美或活泼、流丽的特色。

锣鼓音乐。仅以锣鼓等打击乐器演奏,没有演奏旋律的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各种节奏变化就是它的主要表现手段,如四川的闹年锣鼓、福建的十秋清锣鼓。锣鼓音乐一般都具有强烈红火、动人心魄的力量。打击乐合奏中还有一种少数乐器的小型合奏形式,常常用以表现出某种独具特色的效果。

(三)汉族器乐的一般艺术特点

1、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汉族器乐的演奏活动是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有的与民间风俗生活相结合,如春节、中秋、端阳节的各种庆祝活动,婚丧喜庆仪式,庙会集市活动中都有民间器乐的演奏,用以烘托气氛或热烈或肃穆。

例如,浙江地区的浙江锣鼓常常是伴随着龙舟竞渡活动而演奏的。

河北吹歌是河北地区农民在农闲时,用唢呐、管子等乐器模仿河北地方戏中各类角色的唱腔,作为娱乐。

在封建社会里,宫廷各种典礼活动以及历代各地的宗教活动,都有大量的器乐演奏。

上述种种,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乐种。

2、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技法

汉族乐器大多数为竹木结构,高中音乐器较多,乐器的个性秀强。例如,虽然同是弹拨乐器,三弦和琵琶的音色却迥然不同;同是弓弦乐器,二胡与板胡刚柔相异。但是,在各种不同个性的乐器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组合方式,构成互相谐合的合奏类型。如弦索音乐、吹打音乐等等。

汉族器乐的演奏技法是得特和丰富的。例如琵琶的演奏,运用挑、滚、轮、弹的指法,可使音色象珍珠落盘,象情人间的细语。运用扫、拂的指法,又可使音色如狂风暴雨、战场撕杀的刀剑声。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中国汉族器乐中高度发展的乐器打击乐组。无论在工艺制造方面,在品种数量方面,在演奏技法方面以及形成的乐种,传统的曲目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打击乐器目前使用的就有数十种,除了使用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编钟,云锣外,还有很多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这些打击乐器有多种奇妙的组合,有极强的表现力。有的乐曲全部由的击乐器表演。例如本资料编入的西安鼓乐《鸭子拌嘴》、《老虎磨牙》,仅用五件打击乐器,就表现出鸭子的喧叫和老虎磨牙、吼啸的生动形象。

3、自成体系的创作手法

各种传统汉族器乐曲,在创作上有共同的特点即自始至终都有连贯的旋律来表现乐曲的内容。即使在合奏中,每一件乐器的演奏也自然是流畅的旋律。旋律采用加花变奏的手法,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绵不断地进行。

在调式上,传统汉族乐曲有自己的一套转调、调式游离的发展手法。鼓吹乐采用“借字”的手法,用fa音代替Mi音,改变调式。潮州音乐则有“轻三重六”“活五”等手法、粤剧伴奏音乐亦有“平喉”“苦喉”“巩调”等不同于西洋大小调体系的调式变化。

有一些汉族乐器过去通常只在合奏中使用,直到现代才发展为能用作独奏的乐器,因此缺乏传统的独奏曲目。

近年来,有部分汉族乐器本身结构有较多改造,演奏技法有很大发展。

标签:;  ;  ;  ;  ;  ;  

中国汉族传统器乐_乐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