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再兴起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资企业论文,中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第一家国际合资企业出现在1951年。(注:"Sino-Polish Trade Expands,"Beijing Review,8 April,1983,p.29.)以后,尽管中国与前苏联等一些国家也建立过一些合资企业,但这些企业从来没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1978年起,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大量吸引外国投资,开始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转折。中国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目标,国际上的多国企业也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历史的必然使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多国企业发展战略幸运地找到了其中的一个结合点——国际合资企业(中国企业与外商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的国际合资企业,在中国称为中外合资企业)。1978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国际合资企业迅速地在中国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际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再兴起
中国的第一个国际合资企业是中波远洋航运公司(Sino-Polish Ocean Shipping Corp.),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中国与波兰合资建立的远洋航运公司。(注:"Sino-Polish Trade Expands,"Beijing Review,8 April,1985,p.29.)以后,还是在50年代初期,中国与前苏联又建立了一些由两国控股的国家联合股份公司,不过不久,前苏联政府就把这些企业全部转给中国政府了。(注:Friedrich W.W,"The Political Risk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ost-Mao-China:A Preliminary Assessment,"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Vol.22,No.1,1982,p.16.)在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相继与阿尔巴尼亚、波兰、坦桑尼亚也建立过一些合资航运公司。然而,这些合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几乎就没有什么影响。(注:Friedrich W.W,"The Political Risk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ost-Mao-China:A Preliminary Assessment,"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Vol.22,No.1,1982,p.16.)
中国的国际合资企业的再兴起是在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中国的国际合资企业超过了百家,1988年,超过了万家。至1997年末,中国已经建立了174014个国际合资企业,外方总投资为1103.77亿美元(见表1)。
表1中国的国际合资企业发展概况(1979-1997)
年份 国际合资企业(个) 外商累计投资(亿美元) 年份 国际合资企业(个) 外商累计投资(亿美元)
197910 0.14 1989 1385974.68
198034 0.90 1990 1795093.54
198063 1.16 1991 26345
116.53
198283 1.40 1992 60699
177.68
1983
190 3.29 1993 114702
331.16
1984
931 5.84 1994 129326
510.49
1985 4004 11.66 1995 142171
710.27
1986 4896 19.70 1996 143091
908.82
1987 6291 34.56 1997 174014 1103.77
1988 10200 54.31
资料来源:1979-1983年的数据取自龙楚才的“中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984年中国经济年鉴》,经济管理出版社,1984年,V-201页;1984年的数据取自《对外经济与贸易》栏目,《1985中国经济年鉴》,经济管理出版社,1985年,V-207页;1985年的数据取自龙楚才的“我国利用外资概况”,《1986年中国经济年鉴》,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V-239页;1986-1996年的数据,依年份取自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年鉴》中的关于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的列表;1997年数据取自王洛林主编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4页。
二、中国企业与多国企业不同战略目标下的结合点——国际合资企业
多国企业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它们跨国界的生产来实现的。多国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一个要点,就是世界资源和市场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多国企业具有从世界范围内获取资源的能力,而且其中很多企业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通过国际合资企业来转化各种资源,是最理想的方式。
中国经济有急切需要发展的方面。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起步阶段,中国企业需要资金、技术、分销网络等一系列国内极其缺乏的要素。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1.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格局下中国企业的目标与战略
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格局下,中国企业有自己的目标与战略。
以目标而论,中国企业一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包括投资和外汇;二是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三是需要辅助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四是在风险巨大的领域,企业需要多国企业分担风险。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保证了国内的企业有可能找到合理的经营模式,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中国的生产中,有了各种国际合作的模式,包括补偿贸易、来料加工、产品组装和许可证生产。当然,发展最快的合作模式,还是合资企业的方式。特许权经营的方式,比如各种著名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经营[如:IBM计算机销售代理、可口可乐(Coca-Cola)的罐装系统、麦当劳餐厅(McDonald's)和假日饭店(Holiday Inn)等],因为特许经营者只是向特许权所有人交纳一些特许费,所以不在这里讨论的中外企业共同投资、共同参与生产经营的企业的范围之内。
2.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格局下多国企业的目标与战略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起,外国投资者就开始在中国寻找最佳的投资方法。
以目标而论,多国企业首先瞄准的是盈利,包括短期利润和长期利润;其次是市场,因为多国企业不断在寻找机会,渗透其他国家的市场;再次是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制造产品的其他各种资源;最后是承担风险的伙伴。多国企业尽管实力强大,在一些风险性较大的大投资项目上,它们依然有一种动机,认为如果有风险,那么,能够承担风险的企业,希望不是自己一家。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分为五种,即代理商、直接出口、合同生产与许可证生产、合资企业和直接投资。依次,代理商方式的盈利能力最低,风险也最小;直接投资的方式,盈利能力最大,风险也最大。(注:Eric N.Berkowitz,Roger A.Kerin,and William Ridelius,Marketing,(Homewood,Illinois:Richard D.Irwin,1989),p.590.)尽管进入国际市场的投资方法有多种,国际合资企业的模式无论如何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3.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格局下,国际合资企业是中国企业和多国企业共同的选择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际合资企业至少在5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金也是首要问题。建立国际合资企业的过程中,外国企业自然就要投资。从这种意义上说,合资企业的作法,代表了一个获得外汇的有效机制。其次,国际合资企业为中国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国际合资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企业的发展,参加了投资的企业会努力不断地介绍和采用新的技术以便提高生产能力。(注:Nasrollah S.Fatemi,Gail Williams and Thibaut De Saint-Phalle,Multina tional Corporations(New York:Barnes and Company,1976),p.103.)这种作法无疑也会提高中国的生产力。第三,国际合资企业能够使中国企业在营销方面获得很大益处。国际合资企业的各方一般会共享品牌优势,也会共同使用已有的产品分销网络。事实上,销往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多数都要使用多国企业已经建立好的分销渠道。第四,国际合资企业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由于人口方面过去和现在造成的问题,中国在未来的相当的年份里,都要承受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国际合资企业的发展,可以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尤其可以解决素质较高人员的就业问题。由于目前大的障碍已经扫清,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未来国际合作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五,国际合资企业可以帮助投资各方分担可能产生的经营风险。历史上,合资企业经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分散风险的机制。(注:Stephen E.Roulac,"Structuring the Joint Venture,"Mergers and Acquisitions,No.15,Spring 1980,p.5.)尤其对于那些投资较大的低附加值产品和原料开采项目,比如说建设高速公路或从事煤炭和海洋石油的开采等,一般企业都不愿单独承担项目风险。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与中国建立的国际合资企业的好处。总的来说,中国企业需要投资和先进的技术。多国企业需要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原料和市场。这说明多国企业和中国企业有可能找到理想的结合点,实现各自的利益。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说法。另一种犬儒学派的说法认为:“合资企业开始的时候,一方有资金,另一方有技术。过后,这两者的情况就会调过来,变成前者有技术,后者则有了钱。”(注:Stephen E.Roulac,"Structuring the Joint Venture,"Mergers and Acquisitions,No.15,Spring 1980,p.5.)现在的情况是,多国企业既有资金,又有技术,一切显然会更加有把握。
建立国际合资企业进行生产的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多国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多国企业非常重视贸易壁垒现象的加剧。关税、进口配额和外汇控制封锁了外国的市场。中国曾经在1985年对几十种进口产品征收40-200%的进口税,不过近十年来,中国不断在降低和调整许多进口产品的税率。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关税问题上,未来的中国会对多国企业更有吸引力。其次,多国企业在许多耐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上都过剩,需要寻找出路。在海外寻找投资机会早已成为多国企业的普通做法。比如说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在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投资。不过,中国企业十分重视技术转让和建立独立的生产能力。正因如此,对于多国企业来说,组装、来料加工的方式,都不如合资企业的方式来得现实。第三,较高的投资收资和较低的税率。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开始,中国对合资企业在税收上,提供了许多优惠条件,这对吸引外国投资的工作起了重要作用。第四,专利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家的专利法限制专利使用区域,易地合资企业生产可以消除这些限制。第五,风险的转移。许多风险性很大的投资,可以通过增加投资伙伴的方式,分散部分风险。
正是出于上述的中国企业和多国企业各自的考虑,国际合资企业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企业和多国企业的共同的选择(见图1)。
从在中国建立的三资企业数量的分布以及这些企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国际合资企业这种经营方式的吸引力和雄厚基础。截止到1996年底,国际合资企业的数量占中国的三资企业总数的61.34%,国际合资企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部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2.96%,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见表2)。
表2 1979-1996年三资企业数量与实际利用外国投资金额简况
企业类型项目数量(个) 所占比重(%) 协议外资额(亿美元) 所占比重(%)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所占比重(%)
国际合资经营17401461.34 2174.42 46.72 907.2652.96
国际合作经营 4199214.80 1101.60 23.67 380.3422.20
外商独资经营 6767723.86 1378.58 29.62 425.5124.84
资料来源:王洛林,《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4页。
三、国际合资企业发展的前景与启示
国际合资企业再兴起后的20多年里,这些企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意义是明显的。1995年,中国国际合资企业总产值为7978.86亿元,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左右,利润和税金分别为347.33亿元和336.93亿元,使得中国的财政收入得到了增加。国际合资企业所运用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国际合资企业的开办,中国的就业压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对于这些主要方面,国际合资企业还将继续发挥作用。根据世界银行对下一个10年的预测,仅在发电设备、电子通讯和交通运输几个方面,亚洲就需要10000亿美元的投资。(注:Brian Bremner,"What To Do about Asia,"Business Week,January 26,1998,p.26.)中国经济作为亚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获得大量的外国投资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多国企业对在中国的国际合资企业的投资一定会继续下去。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市场的购买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保证了许多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继续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许多国际上的大公司通过多年在中国合资经营,已经证明了这种经营方式在中国的生命力,比如IBM公司、P&C公司、通用汽车公司(GM)、通用电气公司(GE)、西门子公司(Simens)和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等等。
国际合资企业在中国再兴起后近20年里,国际上的经济环境、技术、竞争以及中国的经济环境和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中国的国际合资企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人的启示,并帮助人们把握国际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首先,为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对国际合资企业政策的调整始终是十分重要的。在国际合资经营这种形式尚未被中外企业广泛接受的时候,国家曾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鼓励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使中国得以在短时间获得大量外国投资,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1996年4月1日起,国家调整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政策,以保证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平等环境下竞争。(注:王洛林,《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22页。)事实上,国际合资企业发展了十几年以后,由于企业的强大,一些优惠政策已经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了。此时的中国经济中,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竞争的平等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势均力敌的合资模式大大改变了。国际合资企业发展初期,投资双方为了争夺对企业的控制权,形成了许多投资数量均等或大体均等的合资企业。1986年,一份对281个中外合资企业的调查表明,投资比例为50:50、49:51或51:49的企业数量占到了56.22%(注:Xianyuan Dai,Joint Venture and China,Thesis Section,Lovejoy Library,Southern Illionois University at Edwardsville,U.S.A.)但是,国际上有太多的研究表明,合资企业如果各方投资相等,企业是最不稳定的。这种企业的投资各主的责任、权威和其他方面都是最松散的。(注:Veneeta Ananda,"A Wave of Joint Ventures,"Global Trade Executive,October 1986,p.23.)但是到了1995年,有关报告表明,各方投资均等或几乎均等的企业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比如中国电子行业百强中的国际合资企业的情况就是如此。(注:王洛林,《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127页、第122页。)然而,在企业稳定性得到加强的同时,有一个问题绝不能够忽略,那就是外方对企业控制权的扩张,这显然会对中国经济的自主性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资料表明,90年代批准的电子行业的合资企业中,日本的索尼公司、东芝公司和韩国的三星公司对合资企业的控制,均占绝对优势。(注:王洛林,《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127页、第122页。)显然,多国企业的战略调整,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再次,外国投资的目标领域和地理区域分布有了变化。80年代初期,中外合资企业利用的外国投资主要分布在海洋石油、矿业、机械制造和高速公路等领域。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合资企业是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oration)在山西省平朔县的安太堡煤矿,由于投资为650万美元,令世人惊讶。到了90年代,外国投资的重点大批转向高科技的领域。这一时期,中外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增多,例如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和美国的IBM公司共同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了深圳长城国际信息产品有限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参建的四川乐山无线电有限公司的投资为2780万美元。(注:王洛林,《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显然,这些企业的投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80年代在中国的大型国际合资企业的投资规模。此外,外国投资的地理区域分布也有了变化,过去外国投资主要分布在沿海开放地区,现在许多都转向了内地。这个现象显然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