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失眠患者的心理治疗探讨论文_刘慧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122)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老年失眠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1月—2016年10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社区老年失眠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镇静、安眠药物、耳穴贴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都连续治疗观察8周,记录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与入睡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PSQI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老年失眠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治疗能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失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269-02

失眠是指睡眠的起始和(或)维持发生障碍,致使长时间睡眠障碍为表现的心理、生理障碍性疾病,可导致患者反应迟钝、焦躁不安、躯体乏困、精神萎靡、注意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调查显示全球约有1/4的人不同程度上遭受失眠症的困扰,已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且在我国的发病人数与发病率都逐渐增加[2]。当前对于社区老年失眠患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镇静催眠药物治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长期使用可导致一定不良反应,也使得患者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且停药后容易复发[3]。针对药物治疗失眠的局限的不足,心理治疗以其安全、有效的优势正在兴起[4]。本文探讨了社区老年失眠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1月—2016年10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社区老年失眠患者100例,纳入标准: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年龄≥60岁;智力无异常,能理解量表内容并配合治疗;自愿参加本研究;持续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病史;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器质性病变所致失眠;环境与外在因素所致的暂时性失眠;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71.34±3.19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78个月,平均为26.44±7.12个月;平均体重指数为23.14±1.84kg/m2;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2±2.11年。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的性别、受教育年限、体重指数、年龄与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镇静、安眠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耳穴贴压法治疗,常规消毒耳廓后,用干棉球擦干,将王不留行子耳贴(衡水润石贸易有限公司监制经销)贴于神门、心、枕、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每次一侧,左右交替,3d/次,每个穴位按压3~5min,睡前一次按压7~10min,连续治疗观察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每周与患者近距离互动30~40min,关注患者身心的动态变化,与患者深入交流,及时、灵活地调整护理措施。(2)评估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发挥同事、病友、亲友及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作用,促进他们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家人帮助其建立良好、安静的的睡眠环境,鼓励其在晚11点前入睡。(4)对患者存在的应激源进行控制,包括疾病及睡眠促进的健康宣教。(5)每月约定一个时间,帮助病患之间建立交流、倾诉的平台,让她们了解失眠的起因、危害、治疗经过,共渡难关,相互鼓励,减轻压力。

1.3 观察指标

(1)睡眠质量参数:评估与记录两组治疗后的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间与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入睡后-间断觉醒时间的累计值;入睡潜伏期=入睡时间-上床时间;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床上时间×100%。(2)PSQI睡眠质量指数测定[5]: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估,范围为0~21分,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0进行资料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对比为t检验;而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与卡方分析,统计推断ɑ值取0.05的检验水准。

2.结果

2.1 睡眠质量参数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与入睡潜伏期分别为6.34±4.33h、93.76±5.34%和44.33±4.23min,而对照组分别为7.78±2.63h、84.38±5.33%和10.38±5.31min,两两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失眠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不能入睡,睡不稳、早醒和睡醒后不能恢复精神的临床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失眠所困扰;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导致睡眠低氧血症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继而引发心脑血管病变,造成严重的预后[6]。

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患病人群广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7]。因此,开发有效、安全的抗失眠药物和疗法,已成为一项迫切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其中耳穴压豆方法无化学性、药物性刺激,无任何毒副作用,是纯粹的自然疗法,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耳穴贴压治疗老年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见效快、无创痛[8]。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的机理是神经衰弱、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功能性疾病范畴,从病理生理特征上来看,是大脑的轻度功能障碍,主要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暂时性失调[9]。失眠治疗的目的是让神经松弛,降低神经压力,促进消化和吸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西药治疗效果一直不太好,停药后容易复发,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为此对于心理治疗的要求比较好。心理治疗以患者的心理特点、睡眠障碍作为治疗工作的立足点,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阻滞或抑制了原有的病理冲动的恶性循环,并代之以正常的生理调节,从而改善病变。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与入睡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失眠是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症,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临床证候多样,目前所用西药均存在一定的副作用[10]。心理治疗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护理舒适度,确保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并且对心理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可以用来治疗焦虑、紧张、失眠等。不过心理治疗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11-12]。结合自己地区老年人的特点再整合、探索并广泛运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分别为6.22±1.89分和8.55±2.09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1.82±3.13分和11.82±5.32分(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PSQI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社区老年失眠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治疗能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志斌,王思远.药物及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治疗稽延性失眠症状的对照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5,5(02):72-75.

[2]赵芳.心理疗法配合针灸治疗非器质性睡眠障碍75例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3):364-369.

[3]彭华,贺斌,张琳,等.心理因素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共病失眠中的作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22(04):340-342.

[4]王晓东.疏肝解郁手法治疗失眠症(焦虑抑郁型)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

[5]钟春德,谢娟,许军,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用于天津市公务员人群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天津医药,2012,40(4):316-319.

[6]马伟丽.针药结合治疗更年期失眠的作用及对患者血清FSH与E2水平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6,44(02):89-91.

[7]张焕芝,朱向东,张静霞,等.柴胡疏肝散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对肝郁气滞型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中医研究,2016,29(06):5-7.

[8]张广政,罗秀清,李小兰,等.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6,25(01):52-53.

[9]刘海波,吴小容,易炼,等.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治疗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2):10-12,15.

[10]黄为钧.2型糖尿病失眠症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的相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1]刘宁.参松养心胶囊辅治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7):2391-2392.

[12]姚晨平,李转,郭小玉,等.多形式的心理干预对门诊患者心理压力、情绪状态及就诊过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18-20.

论文作者:刘慧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  ;  ;  ;  ;  ;  ;  ;  

社区老年失眠患者的心理治疗探讨论文_刘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