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78例急性中风的临床报告论文_张乐春

中医中药治疗78例急性中风的临床报告论文_张乐春

宾县中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4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中药诊治急性中风的方法并观察中医中药在治疗急性中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中风患者分为中医组和常规组,对常规组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中医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配服中药,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结果:中医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可见中医中药在治疗急性中风上起了积极作用,值得广大医师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中药;急性中风;临床研究报告

中风是继肿瘤之后又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在中老年及肥胖患者中的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西医治疗中风的药物较少并大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因此在现代医学领域,急性中风的治疗和预防已经成为一项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中风病相当于西医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出血性脑梗死、脑栓塞、混合性脑卒中等。中风后遗留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中风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责之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标实即气滞血瘀痰阻。中医内科通常以“实证治标为先”作为其基本治则。本研究中则将按照此依据作为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1.2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经各项诊断均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体征、症状。78患者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63.6±4.7)岁,病程(14.8±7)d。比较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均经过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同意,并签订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1.3方法

将在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常规组,其中常规组39例,中医组39例。对常规组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采用甘露醇、糖皮质激素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应用保护脑细胞药物;在做后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应用降压、扩管、抗凝等药物;适当应用抗感染药物及预防应激性溃疡药物;对症及支持治疗[3]。对中医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进行加减,配服中药。疗程结束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费用并分析。以上治疗以2周为1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评定标准及统计学方法

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的疗效评定标准,将治疗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级别。显效:疗效指数≥70% 且<95%;有效:疗效指数≥ 30%且<70%;无效: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疗效

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显示:中医组显效16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18%;常规组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6.67%,中医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治疗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及费用比较

不良反应比较:中医组出现2例患者大便次数变多且便溏,1例患者轻微腹痛,发生率为7.68%;常规组出现2例患者轻度恶心、头晕加重,3例患者出现皮疹,发生率为12.8%。可见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病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经过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且不再复发。治疗费用比较:中医组的治疗费用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中医中药辩证治疗急性中风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中医中药在治疗急性中风上起到了非常好的积极作用,同时费用较低,适合多数患者进行治疗。接下来便对中医中药治疗急性中风进行详细阐述。在中医中,根据患者的病症可将中风分为四类即:肝阳暴亢型、痰热腑实型、风痰阻络型和肝肾阴虚型。肝阳暴亢型患者表现为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尿赤便干、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有力。风痰阻络型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质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痰热腑实型患者有眩晕头痛、四肢麻木、心烦易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小便赤黄、面红目赤、痰多、脉弦滑有力、舌苔黄腻或白腻等症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手足肌内萎蠕动,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质红或暗,舌苔少脉弦细数[2]。每一中类型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主要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进行加减。补阳还五汤的基本组成为:生黄芪60g,赤芍、当归尾、川芎、桃仁各15g,红花、地龙各10g。黄芪以大补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川穹、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痛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每天一剂,水煎,早晚温服。

3.2中医针灸治疗急性中风

中医除中药治疗急性中风有良好的效果外,针灸治疗中风也有很多的应用,有相关研究表明将中药及针灸联合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治疗中风。《灵枢·根结》篇曰:“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合折则气所止息,而瘘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1]故针刺时,以取阳明经穴为主,旨在调整脏腑气血之平衡,脏腑气血平衡,则经脉之路可通。常规治疗方案如下:主穴选择人中、内关、三阴交,辅穴选择尺泽、极泉、风池、委中等,行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留针时间30min,一日一次。总而言之,中医治疗急性中风经验丰富,我们应当将传统中医继承起来,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有为.基层卫生院中医中药治疗38例急性中风的临床报告[J].中医临床研究,2014,6(05):117-118.

[2]刘川红,刘美丽.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5):196-198.

[3]蔡明磊.中医药综合调护手段治疗中风后遗症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02):267-269.

论文作者:张乐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  ;  ;  ;  ;  ;  ;  ;  

中医中药治疗78例急性中风的临床报告论文_张乐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