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无意中伤害学生的背后论文_王建柱

教师无意中伤害学生的背后论文_王建柱

山东省平度市常州路小学 266700

有一次,我有幸聆听了一场的师德报告。当时偌大的会场一直都很安静,大家都被报告深深地吸引和折服。可是,在赞叹不绝于耳的同时,有一点却令我不解,就是叫人肃然起敬的报告成员在提及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及个人情感不“妥”等方面的学生时,除一位女教师使用“李某某”明显含有倍加关爱用意外,其他成员都毫不避讳地直呼其学生真实姓名。我认为这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虽然是教师的无意而致,却透视出教师没有真正地将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没有把尊重爱护学生切实挂在心上。

那天,他们的报告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所列事例不是令人难以启齿的早恋或者说异性交往过于亲密,就是令人难堪的生活拮据之类。对直接暴露学生姓名者,我的第一反应就如同大吃美味佳肴时嚼到了一粒沙子般眉头骤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要求教师做到热爱、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自己心爱的学生的所作所为不加丝毫掩饰地曝光,把他们曾汗颜尴尬的境遇真实回放,这是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好处吗?教师在台上风光无限地交流着教育方式方法的可取之处,享受着台下热烈之掌声时,他们的学生也会心花怒放引以为荣吗?他们已被事业有成的教师们在无意之中伤害了。

这是对学生自尊的伤害,是对学生隐私的漠视。词典上解释,本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就是隐私。这些为使报告内容更具体真实、使听众动情、使听众晓理的来自学生的且属隐私之事例,教师在引用时征求过学生本人的意见吗?恐怕没有吧。我想学生本人可能不愿意或坚决反对。那段痛心甚至带伤的尘封的历史抹去都惟恐不及,有谁还想被他人作为经典说来说去?比如,人们对宣传赞颂求助贫困学生,觉得是在情理之中,没有什么疑义。可是据报载,有人在大中小学校做过大量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在经济上享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满脸笑容迎送前来采访慰问的媒体、领导等人的同时,心理上却承受着或多或少的伤痛。在生活中,他们有时就与志短与弱者如影一样相随。他们在熟识的人群中往往招致异样关注的目光,不管这种目光是否带有歧视性,即使是同情,他们也不愿接受。助人,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温暖,但如果不顾及对方的心理感受,也会给受助者带来心灵的伤害。难怪一些学生宁肯挨饿忍冻也不愿向人透露家境的贫寒,也不愿填写学校下发的资助信息表。他们时时都小心翼翼地表现出贫寒中的“坚强”自尊,处处警觉地固守着艰难下的脆弱清高。要知道,在摆脱苦难并进入了好的境况,苦难才是一笔精神财富;也只有在这时,才愿意把过去遭受的苦难骄傲地公之予众,使之打造成逆境使人成才的励志事例。如果仍饱受苦难煎熬,苦难就是货真价实的苦难,似乎绝无其它意义可言。报告团成员面对的虽不是他所在学校的师生,就可以毫无顾忌了吗?这么做不但与我们默默操守的师德有违,而且与包括他们在内的社会各界所大力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相悖。不管是师德还是以学生为本,都应该充分地自觉地体现在教师的一切活动之中,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否有人监督,即使离你工作地再远也不能突破这一底线。

在报告中,使用真实姓名,无非是要说明此事源于何人,使大家不产生任何怀疑。可是同是一个报告团,同在一个台上做报告,而且是巡回报告,仅仅那一位面容和善的女教师在述说过程中始终都没有忘记用爱心呵护曾经受过困苦折磨或情感有过遭遇的学生。她知道尊重学生,能把学生作为与教师平等的人来对待。她避开学生的真实姓名,非但没有降低我们对她的可信度,反而倍感可亲可敬。如果仅仅认为只是称谓上的简单改变,那可就大错而特错。这似乎不值一提的微小改动闪烁的却是平等之光芒,这对司空见惯说法的技术处理折射出的却是尊重之火花。它彰显的是教师在思想上和认识上迥异于过去的根本性的变革。出现这种现象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疏忽;二是没有认识到。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人士也可疏忽?若是没有认识到,那可就是观念上的大问题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有点小题大做。小吗?差矣。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是这样的崇高与神圣:学比常人高,行为世人范。报告团的成员作为教师的杰出代表,在报告中的每一件事例都应该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典型性,在报告中的每一句话所渗透的思想都应该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符合人们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正是基于此,我才认为对他们的这种说法大有仔细探求其根源之必要。

论文作者:王建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教师无意中伤害学生的背后论文_王建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