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社会形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A8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前途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最先提出并阐述了这一问题。遗憾的是他没有就此留下一部专著,他的观点散见于其一生各重要阶段的主要著作中。以后人们在研究这一理论,特别是马克思晚年的思想时产生了众多分歧。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作一系统考察。

一、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确立

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便萌发了关于社会历史分期和社会结构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又对这两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到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形态理论得以初步确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这一重要概念,这是创立社会形态理论的关键。它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生产关系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结构的中心一环,社会是由四个因素构成的,即,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项。生产关系居中,它是联结前后两项的中心,只有抓住它才能对社会结构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第二,生产关系是划分历史的重要标准。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不同所有制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社会形态,所有制的变化带动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以生产关系作为划分历史分期的标准,这就有可能使我们清楚地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结构及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性,有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完整的科学的说明。

“交往关系”这一概念的提出,使马克思对历史过程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已不再象1844年那样用异化劳动来说明历史,而是用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来解释历史的发展,根据所有制的不同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并对每种形态的基本特征作了分析。他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1〕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所有制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第四种所有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第五种是共产主义所有制形式。马克思以交往关系为契机把交往关系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论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首次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这个理论在当时还只是一种假设,其用语也与后来的用语不尽相同,但它使我们能够认识和把握历史表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它标志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社会形态”概念的规定

在提出“社会形态”概念之前,马克思最先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探讨了“社会”这一概念。他指出:“各个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2〕这里的“社会”概念,一方面是指对特定的社会结构的概括,不是指的抽象的一般社会,它是对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等因素的概括;另一方面也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如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概括,是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特定阶段两方面内容的统一。社会这一概念,实际上是社会形态这一概念的前身。

“社会形态”(Gesellschaformation)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马克思1851—1852年写的《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他指出:丹东、罗伯斯比尔、拿破仑这些英雄人物,“和旧的法国革命时的党派和人民群众一样,都穿着罗马的服装,讲着罗马的语言来实现当代的任务,即解除桎梏和建立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但是,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远古的巨人连同一切复活的罗马古董……都消失不见了。”〔3〕 这里所谓“新的社会形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形态”这一范畴是马克思为了区别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与罗马社会时代而使用的术语。也就是说,马克思为了说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形态,是与罗马社会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才使用这一术语的。

“社会形态”概念中的“形态”一词,原为德文Formation。据日本学者大野节夫考证,“形态”一词是马克思从当时地质学中借用来的。在当时地质学中,“形态”是用来表述地壳的历史中先后形成的不同岩层。一个“形态”就是一个不同的岩层单位。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同地质的形成很类似,是由不同的历史层构成的。借用这个术语,能够形象而确切地表明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表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依次递进的过程。大野节夫只是从语源学的角度进行了考证,其实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的含义远远不止语源学的含义。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它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表明了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概念的提出至少克服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社会”概念的以下两点不足:第一,作为对特定历史阶段的概念,“社会”概念的历史性并不强,并没有突出“特定”的含义,因而还必须用“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这样的定语加以限定:第二,对人类历史到底是怎样发展的,经过哪些阶段没有做出明确回答。虽然在说明“社会”概念之后列举了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但并没有指出它们之间的依次递进关系,只是指出它们都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50年代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这一概念,仅就其字面来看,很容易把它看成是“社会的经济形态”,看成是与政治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仅仅指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基础。然而,这种理解与马克思的原意不相合。“社会经济形态”德文为OkonomischeGesellchaftsformation,意思是“经济的社会形态”,主词是社会形态,“经济的”只不过是其定语,这一定语不单单指它的内涵仅仅是经济,更主要的是指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其特点是突出了社会的本质特征。列宁指出,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形态”。〔4〕马克思在阐明这一思想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5〕基于这个认识,本文把“社会形态”和 “社会经济形态”视作同一意义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及其界定,使得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由此获得了一个科学的名称,它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社会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述

“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有一个过程。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经产生了生产关系的思想,但那里更多地使用的是“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用语,其内容也过于宽泛。在以后的研究中。生产关系得以进一步的界定。首先,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关系是一个体系,包含着诸多的内容。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为什么货币所表现的关系也象任何其他经济关系如分工等一样,是一种生产关系呢?”〔6〕换句话说,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它包括流通(货币)、分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起着决定和支配的作用,各个因素构成一个统一体。其次,生产关系是受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在给安年柯夫的信中说:“人们在其发展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7〕 在《哲学的贫困》中他又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8〕再次, 定义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完全是一种经济关系,它不包括精神关系,它形成于生产中,而不在其外。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9〕 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恰恰就称之为经济关系。”〔10〕换句话说,生产关系是人们为了进行生产而形成的一定的经济联系和关系。我们看到,在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后不到一年时间,即1847年底“生产关系”这一科学范畴便形成了。

生产关系这一概念的形成,使马克思最终找到了划分社会形态的唯一的科学标准,彻底克服了以往那种以逻辑的思辨原则或仅仅以所有制作为标准的观点,使不同的社会形态划分获得了可靠的依据。

生产关系这一概念的形成,导致了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发现,从而也导致了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的发现,为社会形态理论最后形成准备了理论基础。

以生产关系为核心,以社会基本矛盾为主体,马克思在1859年得以对社会形态理论进行完整的经典的表述。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1〕

这一段经典表述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基本内容,从总体性上对社会形态进行了描述和把握。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使马克思发现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即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的基本内容。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使社会成为活的有机体。马克思运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革命等基本范畴说明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使它有血有肉,使它的总特征和整体性异常清楚地表现出来。

第二,指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一种社会形态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其内在原因在于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则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自身是包括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无论那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2〕从这个意义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根本的原因。

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直接推动的。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的。因此,必须分析生产关系,抓住生产力这一中心环节,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13〕。由此规定出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任务,不是描绘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运动,而是揭示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中的客观规律。

由此可以看出,对社会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述也是马克思这一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

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和深化。在这部不朽的著作中,马克思深入细致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了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明确提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的发表表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各个社会形态中取出一个形态(即商品经济体系)加以研究,并根据大量材料(他花了不下25年的工夫来研究这些材料)把这个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作了极详尽的分析”。“这是因为“资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14〕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分析仅仅限于社会成员间的生产关系,他并没有利用生产关系以外的任何因素来说明,马克思在以生产关系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时,不以说明它的骨胳为满足,而是随时随地探究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使骨胳有血有肉,这就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作为活生生的东西表现出来,把它的生活习惯,它的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具体社会表现,它的全部政治上层建筑,它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它的家庭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分析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它为我们指明了分析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的正确途径。列宁说:“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社会发展的重复性和常规性。”〔15〕从《资本论》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怎样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力,从而寻找到存在于社会历史背后的客观规律;并把社会形态的发展描绘成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犹如自然界一样,是运动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资本论》绝不仅限于资本主义这一社会的考察,为了科学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资本论》还考察了前资本主义各种社会形态即亚细亚、古代和封建社会依次演进的及其规律性,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以外的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依据社会形态理论指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总过程中的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阶段,而且它必将被共产主义所代替。

《资本论》使社会形态理论由“假设”变为科学。它吸取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运用人类社会全部历史材料丰富和验证了社会形态理论。它无可辨驳地证明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学说为我们正确认识纷繁芜杂的世界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正如达尔文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一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16〕

总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于60年代末,但它并没有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其主要不完善之处有二:其一,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起点问题,即原始社会的地位问题尚未解决。其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即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问题尚未解决。这些不足之处,马克思在晚年研究“人类学笔记”时得到了克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形态理论。关于这些内容,笔者另有论述。

注释:

〔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26、363、604页

〔4〕《列宁全集》第1卷第420页

〔5〕〔13〕〔15〕〔16〕《列宁选集》第1卷第6、8、10页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19、14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8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8页

〔11〕〔12〕〔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108页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