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

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

贾丽虹[1]2003年在《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探讨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寻找传统市场失灵理论在外部性理论上存在的瑕疵,以重新审视外部性政策的边界。这个中心揭示了本论文存在的两重反思,第一重反思是针对外部性的本质特征;第二重反思则是针对外部性政策的界限。所有这些讨论都服从2.1式对外部性的约定: R~A=R(X_(1A),X_(2A),X_(3A),…X_(NA),C_(NB))…(2.1)R~A表示行为人A的成本-收益函数,X_(1A),X_(2A),X_(3A),…X_(NA)表示行为人A为了增加自身的收益而消耗的各种经济资源,这些资源都在A的决策范围内,C_(NB)表示行为人B的行为对A所造成的影响,这个影响可以看作是8对A的成本的影响,而且CND不受A的控制,即A、B的决策行为是彼此分离的。此时我们就认为B的行为对A产生了外部性。B是外部性行为的实施者,A是外部性结果的接受者。 在第一重反思中,论文得到了关于外部性的七点认识:1)外部性是相互依赖性存在形式的子集,这个子集存在于决策单位的分离以及制度失灵而非市场失灵的界限之内,而在“最优强制”的界限内,外部性可以是有效率的相互依赖性存在形式的一个子集;2)外部性的作用导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互排斥,而伴随外部性的加剧,外部性又可以“催生”某种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部性效应,使个人理性不断接近集体理性;之后环境的变化又可能加剧外部性,于是个人理性再次背离集体理性,矛盾到达一定程度,外部性又再次诱发制度的产生以使个人理性向集体理性过渡……如此循环往复,所以说,外部性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张力;3)在市场缺失有效论的视野中,外部性的缺失意味着最优,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成本过高也是最优,即外部性与市场缺失是市场系统的自动保护装置;4)公共物品是外部性的特殊形式;5)垄断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诱发外部性,另一方面又是对外部性内在化的一个自发解。市场的拓展除了在规模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不断的细分化、差异化,通过制造差异消除有害的外部性,此时垄断是效率的代表,而山此获得的垄断利润也可以看作是消解外部性的报酬。此时此刻再强调那种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显然就没有意义了。垄断与外部性之间的这种扑朔迷离的关系透视了现实经济系统的复杂性;6)外部性的产生与信息有关,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可以诱发外部性,而外部性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鸡生蛋与蛋生鸡”的问题。而对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的价值的重新思考,使我们更加肯定: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与外部性的存在对市场而台。并不是“瓦解”市场的因素,相反是调节市场“新陈代谢”的“激素”。了)简单的外部性可以演化出复杂的外部性,而且外部性成本也随之被放大,所以外部性系统中可能存在混饨现象中的奇怪吸引于。上述夫于外部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市场失灵理论的旧观点,这个旧观点是:外部性的无效率构成了政府微观干预的充分条件,而外部性与不完全竟争、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之间存在清晰的界线。 第二重反思建立在上述七点认识的基础之上,对传统外部性政策,包括皮古税或补贴、政府的直接干预、产权交易的市场解、法庭谈判、NGO行动,以及上述政策的“最优外部性” 目标进行了批判,这个批判通过四个路径展开:l)基于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关系的分析,2)基于政府失灵的分析;3)基于复杂外部牲的分析;4)基于代际外部性的分析。反思的结论是:虽然传统外部性政策普遍存在辉疵,但产权交易的市场解、法庭谈判、NGO行动显然具有较高的实用的合理性。 经过上述的两重反思,论文回归到现实之上,对我国部分外部性政策(包括环境规制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进行了评价,我们认为:在我国的环境规制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直接干预(税收或禁令)往拄“大而不当”,而产权交易、法庭谈判和NGO行动等制度的供给却存在短缺。

林成[2]2007年在《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一个世纪以来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发展演进的历史阶段和内在逻辑,认为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与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衰密切相关,政府规制与市场调节应当功能互补。本文认为,马歇尔、庇古、科斯和布坎南是外部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四块里程碑;庇古与科斯的外部性政策具有内在一致性;“市场失灵—政府规制—政府失灵—放松规制”是外部性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市场调节与政府规制的功能互补是外部性政策的新视角。第一章阐述了外部性问题的理论基础,包括外部性的涵义、分类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外部性是两个经济主体之间在缺乏任何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福利所造成的影响。当存在外部性时,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将无法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因此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第二章分析了以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庇古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外部性问题,得出了政府应当干预经济以克服市场失灵的结论,因此可称之传统外部性理论。传统外部性理论是人们在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诞生的。在该理论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西奇威克、马歇尔、庇古和鲍默尔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叁章从外部性视角分析市场失灵。垄断、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备等市场失灵现象与外部性问题具有内在一致性。传统外部性政策强调政府规制,该政策也被当作克服市场失灵的良药付诸各国的实践。第四章总结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利用产权和交易成本这两大分析工具研究外部性问题,提出了着名的科斯定理。新制度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是对传统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重要突破。科斯与庇古的外部性政策具有内在一致性。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当交易成本为零时,实施庇古税政策与产权交易的效果是一致的;当交易成本大于零时,需要比较两种政策的实施成本,按照成本最小的原则选择最佳政策。第五章从外部性视角分析政府失灵。公共选择学派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政府失灵理论。他们认为,与厂商、消费者类似,在大多数时候,政府也是一个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政府行为也存在外部性。政府行为外部性虽然也有正负之分,但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负的政府行为外部性。负的政府外部性又称政府衍生成本,是政府在执行职能过程中对第叁方利益的直接影响。政府外部性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原因。政府行为外部性是政府失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诺思悖论的根源。因此,对政府行为外部性的研究是外部性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第六章分析了外部性理论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主要包括对外部性理论的动态分析、外部性理论在时间、空间以及研究重点等方面的拓展。对外部性的动态分析主要体现为研究报酬递增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外部性研究重点的变化,表现为网络外部性成为热点,代际外部性和国际外部性方兴未艾。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内生交易成本与外生交易成本之间的矛盾来分析外部性问题,将外部性理论研究推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第七章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在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中,外部性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外部性概念趋于泛化;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是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政策兴衰更替的一种体现。实现政府规制和市场调节的功能互补应当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着力点。

刘志铭[3]2002年在《微观经济干预:理论基础与制度边界》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包含创造和维护市场经济制度(即对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进行干预)的一般职能、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和对微观经济干预的职能,而从公共经济政策角度看,在给定市场经济制度前提下,后两者则是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不过在我国,经济学界关注得较多的是宏观经济调控,且通常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两种不同方式不作任何区分,将政府所有的干预行为概括以“宏观调控”。 就微观经济干预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市场经济的政策实践发生了令人瞩目的重大变化:自然垄断行业及其规制政策的边界大大缩小;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出现了民营化和市场化的浪潮;由政府提供的纯公共物品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对企业兼并和垄断问题的态度和政策也较以前宽容许多。总之,发达市场经济中出现了一个放松微观经济干预的大趋势。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一方面政府也逐渐退出一些微观经济领域,总体上按照市场化进程的基本逻辑逐步推进;但是另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在很多场合被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滥用,并成为政府过度规制和任意干预的护身符,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妨碍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在这一背景下,对微观经济干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便显得非常必要。 众所周知,在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和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的、对立的制度安排。一般认为,竞争性均衡模型基本上准确地描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在此基础上,微观经济干预的领域是所谓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即现实市场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之间的“落差地带”。这样,市场失灵论就成为微观经济干预的理论基础。在主流经济学家看来,因为存在对帕累托最优或完全竞争状态的某种偏离,如存在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或信息不对称等,就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矫正经济的无效率。所谓“完全竞争”理论及其所确立的理想的效率状态,似乎给判断现实市场的有效性提供了恰当的标准:如果现实的市场竞争不同于那个理想模式的话,则应依其程度不同,实施不同的政府干预措施。 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它来自于作为其基础的竞争性均衡理论对市场所作的均衡论解释,而其根据现实经济生活与完全竞争模型的差距所得出的推论,在用作制定政策的指导时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在这一方面,由门格尔奠基并经米塞斯、哈耶克等发展起来的现代奥地利学派及其市场过程理论可以为我们分析和判断微观经济干预的合理性提供一个新的理 论视角。本文的主旨就是在对政府经济职能进行严格界分的基础上,借助 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和近30年来市场失灵理论的新发展来重新理 解市场及其运作,探讨政府硼经济干预的理论基础,运用新制度经济学、 菠进经济学、公共边触论等为毗经济干预提供一恻度铡,并对中 国经济转型翔间微观经济干预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 论文分为五章,我所做的研究工作分别体现于:1、按照现代经济学 原理对政府经济职能进行明确的界分;将撤观经济干预细分为撤观规制、 公邯给政策和产业政策叁种形式;详细地考察了政府经济职能之间的关 系;回顾了微观经济干预的正统理论,并指出其存在的基本缺陷。2、简 要介绍了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发展及其独特的方法论;归纳并总结了现 代奥地利学剜市场经济理解的核心思想:包括竞争性市场过程理论,现 代奥地利学顾垄断、产业组织和政府规制所作的独特理解;这为政府微” 观经济干预的理论分析提供了新的思想素材。3、重新考察了作为政府微 观经济干预基础的市场失灵理论;包括效率理论的新视角,重点论述了外 部性理论的新发展及其政策思路的拓宽,对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检验和批 评;上述内客中都包含现代奥地利学派在该领域的分析。4、从新制度经 济学的政府经济模型中引出政府微观经济于预的制度约束的必要性及叁。种基本的制度安排,其中包含了对现代经济学的新发展如契约经济学、政刁 府竞争理论和宪法经济学的具体运用。5、运用上述理论分析和观察我国 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微观经济干预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对产业政策的理性 思考、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的分析,政府垄断的具体表现和后果的剖析,对 其演变趋势进行了详纲的考察,并提出了具有新意的改革思路。 论文形成的研究结论和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对市场和竞争的基本 理解:新古典经济学以理想中的完全竞争均衡模型来理解市场的运作,微 观经济干预的范围就是现实市场偏离完全竞争时存在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的“区间、如果我们将市场和竞争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发现)的 过程,那么就不可能得出这一结论。从?

陈伟[4]2012年在《再论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兼论克服网络外部性的一般性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虽属于外部性的一种,但是它有许多自己独特的性质,导致的市场结果也有异于一般的外部性,同时网络外部性对市场有效性的危害,也应区别对待。在清楚了网络外部性的特点及其危害的具体情形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克服外部性的一般性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对网络外部性与外部性的差异提出了几点新的看法;对网络产品造成的市场失灵进行归类总结;提出克服网络外部性的一般性方法。

左一舒[5]2013年在《吉林省风力发电外部性及其政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已经位于世界前列。这与中国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支持政策是密不可分的。风力发电与传统能源发电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外部性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从外部性的角度考虑风力发电所带来的正负外部性。由于风力发电与常规发电相比成本较高,政府为了获得其明显的正外部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力图将外部性内部化。本文分类总结风电发达国家的政策,将其划分为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和需求型政策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风力发电的政策进行比较评价。本文接下来以吉林省典型一期风电场为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考察发电成本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其经济效益的敏感因素,并通过估算该风电场的节能减排能力、火电场调峰所额外消耗的能源量以及电网为其上网发电而增加的投资来量化其外部效应,最后通过计算政府为使其外部性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比较得出风电场外部性的经济意义。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的分析,最终得出虽然风力发电带来了巨大的正外部性,但其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外部性,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忽略其负外部性,并没有对利益受害者进行补偿,通过计算发现政府为了获得正外部性所付出的成本远远高于正外部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笔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吉林省的风电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政府政策制定提出相应建议。

翁晓荔[6]2009年在《贵州省火力发电负外部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一百多年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被丰富和拓宽。今天,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外部性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外部性理论更多地被国内外学者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火力发电是21世纪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加速贵州经济总量显着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等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对外部性理论中的庇古税和科斯定理进行了阐述,并根据火力发电负外部性的特点给出了火力发电负外部性的概念,其次用大量翔实的数据介绍了贵州省火力发电的现状及其对贵州经济的贡献,分析了贵州省火力发电在促进贵州经济增长的同时产生的负外部性现状,并对其进行评述。总的看来,贵州省火力发电既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并且正外部性多于负外部性。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贵州省火力发电负外部性的形成机理,阐述了降低贵州省火力发电负外部性面临的困难,结合贵州实际,从企业内部和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提出降低火力发电负外部性的政策建议:通过引进新技术、加强环保建设、推动煤电联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挥财政税收杠杆作用,以及更新观念等途径,有效降低贵州省火力发电负外部性,以促进贵州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宇辰[7]2012年在《文化遗产外部性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文化遗产负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文化资源配置的非帕累托最优,克服负外部性始终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课题。本文首先文化遗产外部性的表现形式与影响渠道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从文化遗产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自然垄断特征和委托代理问题这叁个角度分析了外部性产生的根源;最后对解决负外部性,合理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提出建议。

常永智[8]2013年在《经济区域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的历史阶段上,“产权区域”及其在中国作为“行政-经济区”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实行,导致产权区域体系的长期存在。“行政区域”是客观的,“产权区域”是从主权国家到国家内部的各级行政区,“产权区域”也是客观的,本文关于区域问题都是讨论“产权区域”。论文从我国的产权区域制度出发,主要研究了我国特有的“行政——经济区”即产权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并定义了有关“产权区域”的一个相对宽泛的内涵,以便于探讨产权区域制度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区域关系,即在这样的产权区域制度背景下,导致我国的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因素,发达区域想办法保持优势,落后地区则想尽办法赶超发达区域,区域利益冲突的矛盾凸显,区域竞争不可避免。近些年来各地区争当“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沿海各地的改革开放与内陆沿边、沿江地区争取优惠政策、推进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各地竞相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各地努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等等。区域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区域竞争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然而,本文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外部节约”角度,外部节约正是本文研究区域竞争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有力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只有合理的区域竞争才会起到外部节约作用,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实力。区域竞争通常表现为核心地之间的竞争,即区域竞争的主体是区域中的核心地,因此,分析区域竞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则可以通过分析经济核心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得以体现。本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即本文的绪论,简要总结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提出了本文的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叁部分开始介绍作为区域竞争一个理论依据的外部节约相关理论,该理论是外部性理论的部分内容,并通过空间扩散及乘数效应等分析了外部节约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外部节约相关理论的研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区域竞争提供最有利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产权区域,该部分内容系统分析了产权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产权区域制度背景下,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状态。通过该部分的深入分析,可以明确提出产权区域的存在是中国区域竞争不可避免的基础。第五部分中主要介绍经济区域竞争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第六部分内容中则进一步分析区域竞争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并且通过经济核心地的竞争来充分体现;第七部分为本文的结论,提出了本文的基本结论、创新点及研究不足。通过对本文进行深入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主要包括:一,本文从区域制度方面探讨中国区域发展机制,解释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区域系统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及其辉煌的发展效果;二,提出了中国产权区域的基本理论,论述了其内在的发展机制和其外在的发展影响;叁,提出了合理的区域竞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四,提出地理扩散是中国区域制度和区域发展的一个看得见的基本方式,并以核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为例,说明积极外部性与消极外部性这一对矛盾的解决预示着制度改进,即用积极外部性克服消极外部性,从而实现区域关系协调发展。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明确提出了外部节约与区域竞争的相互关系,提出合理的经济区域竞争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深入探讨了产权区域和区域竞争的关系,并且经济区域竞争存在的基础是中国特有的产权区域制度,产权区域的存在必然导致区域竞争;第叁,经济区域竞争实质即是经济区域核心地的竞争。

柴象坤[9]2010年在《论“生物相生”对我国农业环境法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环境立法大量增多,环境法制建设得到显着改善。统观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制建设,重点仍然是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进行规制,对自然界一些有益现象缺乏统一的管理、保护和促进。自然界存在大量相互之间有益的生物,在农业生产中最为常见。农业生产中的相生相克现象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的现象,也称生化学交感或异株克生作用。相生植物是指在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通过长期的生存与竞争的演化,形成直接生存空间与养分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或者通过动物、微生物形成的间接依存关系。大千世界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既斗争又协调的生态平衡。通过引入经济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其中通过引入外部性理论来研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外部性在经济学文献中有时又被称为“外部效应”,国内有的学者也将其翻译为“外在性”。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外部性概念,并于1890年首创了“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外部经济也称为正的外部性,指某项行为除了给自身带来收益之外,同时也给他人带来额外收益的现象。本文以“生物相生”现象为研究起点和突破口,从生物学、农学和化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引入经济学相关原理,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生物相生”现象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多角度分析,力求找到我国传统部门法在解决“生物相生”等生态问题上存在的缺陷,并试图从环境法角度找到相应的解决之策,逐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环境法制。全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生物相生”的概述部分。本部分首先对“生物相生”的现象和原理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国外与“生物相生”有关的研究、我国在此方面的相关经验、“生物相生”的概念以及化感作用原理等。同时,本部分还将选取几个与“生物相生”有关的典型案例,包括丘陵山区利用“生物相生”典型案例和城市郊区利用“生物相生”典型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简要解析,力求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对“生物相生”现象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引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阐释“生物相生”现象所具有的较为独特的外部经济性。首先对外部性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介绍,主要是从外部性理论的缘起、外部性研究的演进以及外部性问题的分类叁个方面予以展开,希望对外部性问题有一个宏观地把握。接下来是对“生物相生”外部经济性的概述,包括“生物相生”外部经济性的内涵与特点、表现形式、实现方式以及形成原因等。从经济学角度深入阐释生物学问题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第叁部分是我国现行部门法在解决“生物相生”问题上的局限,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分析论述,最后落脚到法律领域。本部分旨在说明,寻求“生物相生”等具有外部经济性问题的解决之道,非现行部门法所能实现,还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引入其他相应的法律机制。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叁方面内容:现行民法的局限性、现行行政法的局限性、现行刑法的局限性。各现行部门法本身的局限性决定,“生物相生”等具有外部经济性问题的解决必须另寻出路。第四部分是文章最终的归宿和落脚点,通过对“生物相生”外部经济性的分析可知,我国现行部门法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存在难以弥补的局限性,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寄希望于从总体上完善我国农业环境法制。具体而言,首先要完善农业环境法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而完善农业环境法制相关的制度设计,即确立和完善农业环境税收法律制度、农业环保产业化制度和农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通过宏观与微观双重努力,最终形成有利于“生物相生”等外部经济性问题内部化、有利于农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完善的农业环境法制体系。

于付秀[10]2006年在《环境外部性问题的政府管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环境外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六个立足”,其中之一就是“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发展”,可见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市场失灵,政府管制是解决环境外部性的重要手段。尤其结合到中国的现实,政府在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中应担当重要角色。所以论文围绕“政府”这一主体,通过重点分析政府在环境外部性管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政府管制有效性发挥的因素,找到可改善的因素及解决途径,对环境外部性政府管制的有效性进行有益探索。论文首先围绕(1)为什么需要管制;(2)管制代表谁的利益;(3)如何管制;(4)如何评价管制效果这四个问题对环境外部性政府管制的理论进行溯源。并针对每种理论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优劣,然后提出政府管制也存在失灵,阐述了政府管制失灵理论,确定本文的理论支撑框架。在理论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重点分析了中国环境外部性问题政府管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进而对影响政府环境外部性管制有效性发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从背景、主体、客体叁方面入手,比较了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的差距。为充分借鉴先进经验,有效进行我国环境外部性政府管制改革,有必要对国外政府对环境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之道进行分析与总结。论文选取了几个环境外部性管制比较好的典型国家----欧洲的德国和芬兰、拉美的乌拉圭和亚洲的日本,对德国进行重点介绍与分析。通过理论层面的分析和对国外实践经验的总结,论文提出中国政府环境外部性管制的改革思路,主要内容:(1)进行体制改革,健全和理顺环境管制体制。包括机构改革、权责划分、内部监督叁个主要方面。(2)加强经济手段在管制中的运用。如成本-收益分析,有利于环保的税费改革及经济激励等。(3)建立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4)推行多元共治。通过加强公民参与、国际合作、道德建设、非营利组织

参考文献:

[1]. 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D]. 贾丽虹.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 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D]. 林成. 辽宁大学. 2007

[3]. 微观经济干预:理论基础与制度边界[D]. 刘志铭.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4]. 再论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兼论克服网络外部性的一般性方法[J]. 陈伟. 当代经济. 2012

[5]. 吉林省风力发电外部性及其政策分析[D]. 左一舒. 吉林大学. 2013

[6]. 贵州省火力发电负外部性问题研究[D]. 翁晓荔. 贵州大学. 2009

[7]. 文化遗产外部性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严宇辰. 文史月刊. 2012

[8]. 经济区域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 常永智.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9]. 论“生物相生”对我国农业环境法制的影响[D]. 柴象坤.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0]. 环境外部性问题的政府管制研究[D]. 于付秀. 电子科技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