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_老年人口论文

走向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口论文,差异论文,走向论文,地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在全国人口逐步实现低增长的总趋势中,地区人口发展受社会、经济、人口控制能力的影响,仍有明显差异。揭示这种差异的程度、趋势,对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缩小东、中、西差距,把握我国控制人口的潜力,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包括:全国各类地区在跨世纪过程中,在规模与速度上的差异;从生育更替水平到零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最大可能增长度的地区差异;人口转变与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差异等。文章除对各部分作出定量分析外,还揭示形成差异的人口学因素,并提出在可预见的人口差异中,进行宏观调节时,应注意到的重点、序次与对策。

经过二十多年的坚决控制,一个良性而能促进现代化建设的人口环境,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完善状态。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生育控制能力上的差距,导致在全国人口增长率下降的总趋势中,地区人口发展保持着明显差异。揭示和分析这种差异的程度与趋势,对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我国控制人口的能力从而缩小地区差异,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跨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前景的同时,对1990—2060年各地区的人口发展态势进行探讨。

1 中国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根据多方案预测,可以认为我国政府规定的目标增长速度12.5‰是可能实现的,本世纪末人口总数应在12.88—13.02亿之间, 平均值为12.96亿左右,在2034左右,全国人口可望实现零增长, 最高人口数在15.4亿左右。经过二十多年成效卓著的计划生育,我们已赢得了人口增长率不断递减的好势头(林富德,翟振武,1995):

表1 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第的下降趋势

在低增长率条件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八五期间,人口年增长量,平均在1600万以上;九五将达1425万,因此我国人口与资源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1990年我国耕地不足1亿公顷,人均耕地1.3亩左右,由于建设需要,耕地每年要减少40—50万公顷,即使新开垦地能补偿每年被占用的耕地,人均耕地1995年将降至1.22亩,2020年剩1亩左右, 耕地越少,利用的强度越大,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将萎缩,这势必将对人口、环境、发展良性机制的建立构成威胁,因此,即使保持当前控制人口的力度,我们仍然面临人口与发展的严峻形势,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进一步分析各地人口发展时,可看出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各地区的生育水平可以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包括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为全国生育率最低的地区,1990年总人口占全国的2.93%。

第二类: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内蒙和四川八个省,为生育率较低地区,有较强的人口控制能力,1990年总人口占全国的37.08%。

第三类:包括河北、山西、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甘肃十一个中部地区省份,生育率较高,人口控制能力较差,1990年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7.15%。

第四类:包括广西、海南、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云南八个边远及少数民族省份,为高生育率地区, 1990 年总人口占全国的12.8%。

从全国来看,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下降,根据中方案的预测结果,2020年以后,中国总人口的年均人口增长率降到5‰以下。(1990 年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 人口进入低速增长, 从2035年起人口进入负增长。但是,从四类地区来看,人口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见图1)。包括京、津、 沪的一类地区目前生育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总人口在2015—2020年期间将全面进入自然负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了20年;二类地区在2005年以后人口年均增长率降到5‰以下,又经历了大约20年的时间,在2025—2030 期间人口进入自然负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了10年左右;三类和四类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始终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三类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非常接近,在2020—2025年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降到5‰以下,进入低速增长,经历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在2040—2045期间人口进入自然负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晚了5年, 第四类地区直到下个世纪三十年代人口才进入低速增长,五十年代人口进入负增长。四类地区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时间呈阶梯状上升趋势,平均相差10—15年,从5‰的低速增长到进入人口零增长大约需要20年左右。

图1 全国及四类地区年均人口增长(‰)

从全国三十个省来看, 人口增长速度的地区差异更大(图2 )。1993年上海已率先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到2020年一类地区的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全部实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到2030年二类地区的大部份省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全国共有9个省实现人口自然负增长,2040 年三类地区的大部份省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全国大约2/3的省份占全国66.84%的人口实现了自然负增长,到2050年第四类地区有一半省份进入了人口负增长,全国共有26个省占全国93.4%的人口实现了人口负增长,到预测期末的2060年,全国将有27个省陆续实现人口负增长,尚有新疆, 西藏, 云南三个省还没有完成最后的人口转变, 23 个省集中在2020—2050年实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尽管全国总人口在下个世纪30年代进入负增长,三十个省都实现人口负增长将在下个世纪60年代以后,最早与最晚实现人口负增长的省份在时间上将相差七十年以上。

图2 进入人口负增长的省数及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增长速度显著的地区差异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表2), 第一类和第二类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类和第四类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二类地区人口比重下降幅度较大,与1990年相比,到预测期末2060年人口比重从37.23%下降到32.06%,下降了5个百分点,相反, 第四类地区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12.79%上升到16.50%,上升了近4 个百分点。这里没有考虑人口的迁移变动,如果考虑人口的迁移变动对第一类地区的结果可能会影响较大,对其它三类地区的结果影响甚微。根据四普资料结果,第一类地区京、津、沪皆为人口净迁入省,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而其它三类地区内既有净迁入省也有净迁出省,省际迁移率很低,所以跨大区的人口净迁移对大区人口总量不会有很大影响。

表2 四类地区的总人口及占全国的比例(年末,百万人)

年份 全国一类地区

二类地区 三类地区四类地区

总人口

人口 %人口%人口

%人口%

1990 1130.50 32.94 2.91 420.91 37.23 532.00 47.06 144.63 12.79

1995 1228.50 33.50 2.73 450.44 36.67 584.60 47.59 159.98 13.02

2000 1300.20 33.76 2.60 470.90 36.22 622.06 47.84 173.51 13.34

2005 1353.60 33.86 2.50 484.75 35.81 649.96 48.02 185.00 13.67

2010 1399.40 34.16 2.44 496.28 35.46 674.23 48.18 194.78 13.92

2015 1446.30 34.28 2.37 508.15 35.13 699.86 48.39 204.01 14.11

2020 1490.00 33.89 2.27 518.65 34.81 724.35 48.62 213.06 14.30

2025 1520.80 33.16 2.18 523.92 34.45 742.34 48.81 221.34 14.55

2030 1536.10 32.21 2.10 523.33 34.07 752.43 48.98 228.15 14.85

2035 1539.40 31.14 2.02 518.55 33.68 756.42 49.14 233.32 15.16

2040 1534.90 29.81 1.94 511.32 33.31 756.69 49.30 237.05 15.44

2045 1524.30 28.29 1.86 502.46 32.96 753.87 49.46 239.70 15.72

2050 1503.60 26.86 1.79 490.52 32.62 745.46 49.58 240.80 16.01

2055 1474.40 25.75 1.75 476.34 32.31 732.06 49.65 240.30 16.30

2060 1445.20 25.00 1.73 463.39 32.06 717.78 49.67 239.02 16.54

2

从生育率的更替水平到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间隔的地区差异

进入90年代以来,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从2.25(1989年)继续下跌,至1992年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1992为2.0)。 这表明中国人口发展已到达有可能实现零增长的转折点。从全国预测资料看,从更替水平到实现人口零增长大约经历41年的时间,姑且称之为“趋零期”。

由于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特别是各省、市城镇化水平及其对人口控制能力的差异,导致“趋零期”长短不一。因预测时我们假设了全国有稳定的政策环境,而且在中方案假设下生育率大体一致地缓慢下降,因此除个别地区外,各省市的“趋零期”有明显的集中趋势(表3)。多数省市的“趋零期”围绕40年而略有差异。最短的属上海市,1971年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93,1993年实现人口自然零增长,“趋零期”只有22年,“趋零期”最长的是宁夏,下世纪初才达到更替水平,“趋零期”长达54年,这是由于长期高生育率导致的年龄结构所产生的惯性影响,但多数地区的“趋零期”相对稳定。

表3 各地区趋零期分布

生育率达地区

实现零更实现零增长趋零期(年)

到更替水

替水平的的平均年份

平的年份

平均年份

1975年前京、沪 19732004 31

1976—1980 津、辽 1978 2022 44

1981—1985 吉、黑、浙 1983 2027 44

1986—1990 苏、川 1990 2026 36

1991—1995 鲁、蒙、甘 1992 2033 41

冀、晋、鄂

1996—2000 皖、赣、粤 19982038

40

闽、青、陕

豫、黔、宁

2001以后桂、海南2006

2047 41

注:西藏、云南、新疆按生育政策及人口现状,在2060年前,还难以设定它们的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所以本表仅含27个省份,占全国人口的95.6%(1993)。

以上各地区“趋零期”的均值为40.2年,标准差为5.7年。 考虑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预测中方案的生育率假设已是广大群众可能接受的边缘,所以上述“趋零期”可以认为是下限。若稍有松懈,“趋零期”有被推迟的可能,届时可能达到的最高人口数还将增加。

3

为实现人口零增长显示的人口最大可能增长度的地区差异

处于“趋零期”的人口,还在减速增长过程,达到零增长时人口出现最高值,这也是一国资源将遇到的最大人口负荷。如前节预测,全国人口在达到零增长时的可能人口数约为15.4亿,若以1994年年末的全国总人口11.99亿为基数,那么中国人口最大可能增长度为28%, 这对于研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唤起全民的人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对生育控制能力的差异,从更替水平到实现人口零增长的这个人口最大可能增长度亦参差不齐(见表4)

表4 地区人口增长的最大可能增长度

生育率达到地区1994年末人 达到人口 人口最大可能

更替水平的 口数(万人) 零增长时 增长度%

年份

的人口数

1975年前京、沪 2418

2471

2.2

1976—1980 津、辽

5002

5630

12.6

1981—1985 吉、黑、浙

10610 12500 17.8

1986—1990 苏、川

18235 21424 17.5

1991—1995 鲁、蒙、甘、 13310 16860 26.7

冀、晋、鄂

1996—2000 皖、赣、粤、 41823 55365 32.4

闽、青

2001以后陕、豫、黔、 21674 31832 46.9

宁夏、桂、

海南

人口的最大可能增长度,随实现更替水平的时期先后而有明显差异。如1975年前就实现更替水平的京、沪,达到零增长时比1993年末的人口数平均增长3%,在90年代前期实现更替水平的山东、内蒙、甘肃,相应的增长度达27.5%,增长度最高的是下世纪初才能实现更替水平的贵州、广西、海南、宁夏、陕西、河南等省,人口最大可能增长度竟高达48.5%。

上述资料表明,各地区可能达到的人口最大增长度与达到更替水平的时期有同方向变动关系,增长度较低的都是实现更替水平较早的低生育率地区,较高的都是更替水平到来较晚的中、西部生育率较高地区,这里可以看出计划生育的远期效益。1.8是世界发达地区1993 年的平均水平,还不是一个稳定的生育率水平,1995年欧洲平均生育率水平估计已降到1.5,生育水平最低的意大利、西班牙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民人口意识的提高,下世纪我国生育率也存在低于1.8的可能,那么缩短“趋零期”, 降低人口最大可能增长度还有潜力。

4 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

从人口年龄结构的整体来看,我国将在21世纪初期进入老年型人口,根据中方案预测结果,2002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7%, 在整个预测期间老年人口比例呈单调增加趋势,但是由于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及生育水平的显著差异,全国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老年型人口的时间先后将相差30年以上。

上海市早在1982 年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 比其它省份提前了至少10年左右,比全国整体水平提前了20年。八五期间北京、天津、江苏和浙江四个省进入了老年型人口,到1995年全国共有5 个省人口属老年型,占全国30个省市的16.7%,这五个省是全国社会经济条件最好,生育水平最低的,所以不难理解它们会率先进入老年型,九五期间山东、广东、辽宁和四川四个省进入老年型。本世纪末进入老年型的省将有9 个,占全国三十个省的人口30%。2001-2005年期间,河北、安徽、海南、湖南、广西5个省进入老年型,2006—2010年山西、 湖北和甘肃三个省进入老年型,有10个省在2011—2015年期间进入老年型,它们是河南、福建、江西、陕西、云南、贵州、吉林、黑龙江、内蒙、新疆,最后进入老年型的是宁夏、青海和西藏,西藏在2018年进入老年型比上海市晚了36年。30个省进入老年型人口时间的均值为2005年,标准差为9.36年。

由于各地区人口进入老年型的时间不同,生育水平及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在任一时点上人口老化程度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在整个预测期间,上海一直是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省份,2015年以前青海的人口老化程度最低,2015年以后西藏成为人口老化程度最低的省份,除北京和上海在2035年前后形成明显的人口老化高峰,其它地区人口老化程度随时间的推移总体都呈增加趋势,2030年以前各地区人口老化程度的差距在拉大,2030年以后人口老化程度的差异开始缩小,30个省老年人口比例的标准差和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呈相同变化趋势(图3和图4)。

图3 三十个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

图4 30个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变化的标准差与全距

1990年30个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标准差为1.19个百分点,全距(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为6.11个百分点,到本世纪末,尽管全国总体还没进入老年型人口,已有9个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其中上海市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0%,各地区人口老化程度的差距在拉大,30个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标准差增大到1.86,全距增大到9.41,2000—2010年期间,大批内地省份进入老年型人口,而率先进入老年型人口的东部沿海省还没有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在该期间人口老龄化速度缓慢,所以30个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距略有缩小。2010—2030期间东部沿海及部分内地省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例如, 2010—2020年期间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提高了4.69 个百分点,2020—203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每年上升近一个百分点,上海市2010—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了八个百分点,2020—2030年老年系数增加了十个百分点以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地区差异迅速增大,30个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标准差2020年增大到3.12%,全距增大到14.99%,到2030年两个指标又分别增大到4.94%、22.67%。 从全国整体来看,到2030年人口老化程度还不算很高,但全国已有11个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5%,其中京、津、沪、浙、辽五个省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20%,2030年以后中部及边远省份进入人口老化高峰,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到2040年除新疆和西藏外的其它28个省老年人口比例都超过了15%,其中9个省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20%, 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普遍达到较高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距迅速缩小,到2060年,30个省的老年人口比例全部超过了15%,其中25个省的老年人口比例在20 %以上,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地区差异缩小到大约2015年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各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都将达到很高的水平,只不过各地区人口转变的起始时间及速度不同,结果在同一时点上各地区处于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人口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随着各地区陆续完成人口转变,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小,各地区人口老化时间上的差异使中国人口老化程度的整体水平降低,如果各地区人口老化高峰都出现在同一时点上,中国人口老化程度的峰值将比目前估计的要高。

表5 全国及30个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

年份省份个数

老年系数%

>7% 7%—10% 10%—15% 15%—20%>20%

1990 5.58 1 10 0 0

1995 6.11 5 50 0 0

2000 6.67 9 81 0 0

2010 7.8417 134 0 0

2020 10.97

30 14

13 2 1

2030 14.67

30 118 6 5

2040 19.09

30 02 199

2050 19.41

30 00 1812

2060 21.90

30 00 5 25

各地区在人口老化速度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为了比较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快慢,我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分成了7%—15%, 15%—20%二段,根据各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15%,从15 %—20%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从7%—20%所需要的总的时间,把30 个省按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快慢分为6类:

第一类包括吉林和黑龙江二省,这二个省在2012年前后进入老年人口,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三十个省中属于偏低的,但人口老龄化速度却是最快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7%提高到15%, 这二个省分别用了16、17年,从15%提高到20%分别用了10年和9年,从7%提高到20%两省都用了26年左右的时间,从这三个指标来看,这二省的人口老龄化速度都是最快的,只相当于全国走完同样历程所需时间的一半左右,全国平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7%提高到15%需要大约28 年左右,从15%提高到20%需要大约22年左右的时间。

第二类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很快,包括京、津、沪、浙江、辽宁和四川6个省,这些省属全国进入老年型人口时间最早、 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其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口系数从15%提高到20%的速度非常快,是六类地区中最快的,六个省平均所用时间只有七年左右,老年人口系数从7%—15%的速度和全国平均水平接近, 从7%—20%需要的总时间比全国平均水平短16年左右。

第三类地区包括江苏、广西、海南、福建、江西五个省,其人口老龄化速度比第二类地区慢,但和第二类地区有类似的特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主要表现在第二阶段上。

第四类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河南、山西、湖北、陕西、贵州、内蒙和甘肃七个省,这些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人口进入老年型时间较晚在2010年左右,2035年左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5%,2058年左右老年人口比例超过20%,其人口老龄化速度变化的特点是,老年人口系数从7%—15 %这一阶段速度快,仅次于一类地区,快于第二、三类地区,从15%—20%这一阶段速度慢,且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两个阶段所需时间相近。

表6 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地区差异

类别 分类标准平均经历年数省、市、区

Ⅰ 7%—20%<30年26 吉林 黑龙江

7%—15%<20年16.5

15%—20%<10年9.5

Ⅱ 30年<7%—20%<40年 34

上海 北京 天津

20年<7%—15%<30年 27

浙江 辽宁 四川

15%—20%<10年7

Ⅲ 35年<7%—20%<50年 42

江苏 广西 海南

20年<7%—15%<35年 27

福建 江西

10年<15%—20%<20年 15

Ⅳ 40年<7%—20%<50年 46 河南 山西 湖北

20年<7%—15%<30年 23 陕西 贵州 内蒙

20年<15%—20%<30年 23 甘肃

Ⅴ 45年<7%—20%<55年 52 山东 广东 河北

25年<7%—15%<35年 31 安徽 湖南

20年<15%—20%<25年 21

Ⅵ 7%—15%<20年27 宁夏 青海 新疆

云南 西藏

第五类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老年人口比例从7%—15%、15%—20%这两段的速度都慢,包括山东、广东、 河北、安徽、湖南五个省,这五个省的人口进入老年型时间较早,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三十个省市中属中高水平。五个省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上有较高的同质性,老年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5%五省平均时间为31年, 标准差为1.5,从15%上升到20%平均时间为21年,标准差为1.67年,从7%到20%所需的总时间为52年,标准差1.62年。

第六类地区包括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西藏五个边远省份,这五个省为全国进入老年型人口最晚,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的省份,到预测期末2060年老年人口比例还未达到20%,老年人口比例从7 %上升到15%所需的时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5 劳动力资源增长的地区差异

从全国30个省市来看,劳动力资源的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表7 ),总的来说,京、津、沪、江浙及东三省这些社会经济条件好,人口转变快的省份,劳动力资源增长的势头较弱,会率先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广大中西部省份劳动力资源增长的势头持续时间长。从劳动力资源开始减少的时间来看,北京和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下世纪初就会开始减少,在2010—2020年期间出现劳动力人口锐减,十年间北京和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分别减少129万和189年,这主要是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退出了劳动年龄。天津、江苏、浙江和东三省这六个省的劳动力人口增长势头也较弱,2010—2020年期间劳动力资源开始减少,和95年相比,到下世纪中叶劳动年龄人口有较大幅度下降。除新疆和西藏在整个预测期间劳动年龄人口一直呈增长势头,其它的二十个省在2020—2030年期间劳动力资源也开始陆续减少。按预测时划分的四类地区来看,第三类地区大部分省份在2000—2010年期间劳动力人口还增长很快,第四类地区在2020年以前保持很强的增长势头。

表7 四类地区劳动力资源总数(万人)

年份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四类地区

19952125.4 28006.6833917.999158.6

20002198.31 29120.0636388.249991.53

20102135.25 31190.9142062.4911740.46

20201741.36 30656.4144180.8313155.88

20301569.26 27778.1 42283.5413102.53

20401470.98 27138.4942299.6 13113.53

20501322.54 25065.9239131.4212826.64

20601312.63 23550.6936578.9612239.63

图5 全国及四类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年均增长率%

在劳动力人口规模的变化上四类地区有明显差别,与95年劳动力人口规模相比,到下世纪中叶,第一类地区和第二类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都有所下降,第一类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大,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变动,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劳动年龄人口到2060 年将分别减少到1995 年的56%、59%、73%,第二类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下降到95年规模的80%—90%左右,第三类地区和第四类地区与95年相比,到下世纪中叶劳动力人口将有所增加,第三类地区除湖南和甘肃的其它省,到下世纪中叶劳动力资源规模将是95年的1—1.2倍,第四类地区的是1.2—1.8倍。

6 结论

本文分析了1990—2060年中国大陆30个省的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的地区差异,主要结论如下:

(1)在未来的六、七十年里, 中国各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仍将有很大差异,上海早在1993年已经实现了人口负增长,从全国整体来看总人口将增长到下个世纪30年代,然后开始减少,而新疆、西藏和云南这些边远省份人口将高速增长到下世纪20年代,60年代以后人口才可能进入负增长。

(2 )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时间和各地区的生育率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全国按生育水平划分的四类地区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时间呈明显的阶梯状,依次相差10—15年。

(3)尽管各地区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的时间有很大差异, 但从生育率的更替水平到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间隔相对稳定,大部分省“趋零期”在40年左右。

(4)各地区达到人口零增长时的人口最大可能增长程度, 存在明显差异,实现更替水平较早的低生育率地区人口增长的程度很小,而中、西部生育率地区人口还将增长近50%才能停下来。

(5 )人口年龄结构及生育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了中国各地区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型,最早与最晚进入老年型人口的时间先后相差36年。

(6)除北京和上海,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各地区之间人口老化程度的差距随时间而变化,2030年以前各地区人口老化程度的差距呈增加趋势,2030年以后开始缩小。

(7)各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有差距, 人口老龄化过程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在人口老龄化的不同阶段,人口老龄化速度也不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进入老年人口最早的省并不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进入老年人口时间的顺序是相一致的,一般来说,进入老年型人口时间越早,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而人口老龄化速度和二者却并不总是一致的。把握老龄化速度的地区差异,对于有序地组织老龄化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8)劳动力资源的变化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京、津、沪、江、 浙和东北三省这些省的劳动力人口增长势头很弱,下世纪初陆续开始减少,到下世纪中叶劳动力规模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类和第四类地区劳动力人口持续增长时间长,到下世纪中叶劳动力人口规模将超过95年的规模。

把握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差异,对于从宏观上调节劳动力流动,建立并完善劳动力的市场机制,有重要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路磊副教授为本文提供了人口预测软件,谨致谢意。

收稿时间:1996—01

标签:;  ;  ;  ;  ;  

迈向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