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综述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综述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 届学术年会综述

商庆义,严从根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 在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 届学术年会上,围绕主题“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与会者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者充分认识到教育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表现和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公民培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使命,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向生态公民养成的教育。为了有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与会者还纷纷指出要注重学生生态兴趣的激发,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生态伦理观,要注重课程建设等。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教育的生态化;生态公民

生态文明建设关涉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在传达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生态公民,引领绿色生态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此,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将第27届年会的主题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本次年会于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在杭州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媒体的共计250余人参加了这届学术会议,共收到论文124篇。与会者主要就教育的生态化、生态公民及其培养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教育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不仅仅指代自然环境,更是指一种价值理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任务在于促进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能够符合生态理念,以实现和谐、美好的社会。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承担着解决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现自身的生态化[1]。教育的生态化是指按照生态的理念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教育生态化是生态文明教育得以开展和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逻辑基础。教育活动实现生态化,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教育活动本身实现生态化,才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2]229与会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生态化。

在当前政府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政府数据开放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并且也是政府数据利用的一种必然趋势,有利于政府数据的更好利用,使其价值得以更好发挥。在目前大数据环境背景下,为能够实现政府数据开放,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数据开放的意义加强认识,并且应当通过有效措施加强政府数据开放保障机制建设,在此基础上为数据开放的实现奠定理想的基础与支持,使政府数据开放得以更好实现,进而实现数据的更好利用,使其发挥更好价值。

(一)学习评估的生态化

在传统的学习评估中,评估的标准往往是学生的成绩,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估方式,没有真正的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不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学者提出,学习评估必须是生态的。生态化的学习评估是指评估系统各个方面和谐,致力“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评估。生态化的学习评估可以从学习评估的价值论、结构论以及主体论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生态化的学习评估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重的评估范式,对学习的理解和重视乃是评估变革的根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学习”成为评估领域核心的价值取向和主导的实践诉求;其次,生态化的学习评估采用系统的方法,优化组合各种要素,形成完整的评估系统,此外,生态化的学习评估讲求动态平衡,涵括、平衡和整合多种评估方式,使之共同指向促进学生学习价值的实现;最后,生态型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人类、环境、技术和理论四类。为此,实现学习评估的生态化需要做到,重视被忽略的学生;重视被忽略的理论,建构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深度式评估理论和有利于长效学习的可持续评估理论;进一步发展技术;改善学习评估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3]

(二)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差异以及现有发展水平,忽视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开放性与互动性,不利于实现学校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学者提出了教学活动的生态化。他指出,课堂教学生态化涉及教学手段及方法的生态化和教学过程的生态化。其中,前者主要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内容等采用生态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科学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授;后者则主要将教学的整个过程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使其动态开放,师生在进行教与学的合作过程中得到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和启发[2]233

二是,教师人格的“神圣化”,也无助于构建生态的师生关系。在教师人格“神圣化”的社会中,教师的爱被认为是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这种神圣化不仅会给教师的日常工作带来巨大的无形压力,还会导致学生对老师付出的无动于衷。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需要老师爱学生,也需要学生爱老师。师爱的回报同时关涉到施爱方与受爱方,回报是对他们之间关系的一种肯定,一种强化,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增强师爱的稳定性。为此,教师要选择合理的师爱回报方式,在施爱的过程中体验回报的幸福;教师要真正地爱学生,用自己的爱触碰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有爱的艺术,尊重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6]

激发学生的生态兴趣是培养学生成为生态公民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生态知识教学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经验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积极性,为了培养生态公民,应尽可能实施基于直接经验基础之上的生态公民教育,即便有的时候必须实施基于间接经验基础之上的生态公民教育,也有必要基于学生的经验,通过学生的经验实施教育[8]。学校和社会应当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参与到保护周围环境的过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环保参与度,促进“知行合一”,而且有利于带动周边的环境保护行动,最终营造出全民参与的和谐氛围,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10]34

(三)师生关系的生态化

师生共同发展、平等相处、良好互动是师生关系生态化的基本表现。但在现实教育情境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生态公民培养的内在规定性的探讨中,有的学者指出生态公民培养需要在“走向生命共同体”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引导公民自觉形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认知和行为规范[10]33。有的学者认为,生态公民培养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公民的生态素养,这些素养主要包括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美德和生态行为四个部分[9]72。也有的学者从生态伦理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公民培养的具体内容,认为生态公民培养包括生态平等观的教育、生态正义观的教育、生态权责观的教育以及生态和谐观的教育;通过这种平等、正义、责任、和谐的生态教育价值观,受教育者将会成长为生态公民[11]171

互联网本质是创造连接,旅游营销的核心在于抓住受众,重视个体力量,积极引导其自发进行传播。短视频正在构建一种新的媒介关系,这种新的媒介关系是从过去的单向传播转向了一种更深入的互动。这种互动让越来越多的用户都愿意去分享和转发短视频,看短视频的趣味互动,甚至在评论区寻找和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等,短视频的社交时代正在来临,短视频营销也不是传统媒介时代的品牌的简单自我宣扬,而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对话方式。

二、生态公民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使命

随着对生态问题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还要解决好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培养生态公民(有人称之为“环境公民”“生态管理者”或“生态人”等)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旨归。[7]

生态问题表面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但根本上是人的占有性和人的主体性所致。人以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方式,以技术理性为手段,以占有物质财富为目的,无限制地征服自然、征服他人,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最终导致人自身的异化。因此,治理生态问题,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必须反思和重构人的主体性。只有走出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危机,回归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12]。人类以自己的权利维护为核心诉求,以征服自然获得最大化的资源为首要任务。技术以自身的运行逻辑,不断催促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索取,人类对自然愈发傲慢、盲目,已经到了自然忍无可忍、不得不报复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行为是一系列环境问题背后的关键。[9]69因此,为了消解生态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要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培养生态公民,让每个人都树立起对大自然的责任意识。

一是教师权威主导下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威严的教师往往忽视师生间的共生性特点,即教师与学生是共同成长、发展的学习“伙伴”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往往是教师利用的工具,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生态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要从单向学习走向共同学习,从单向成长走向共同成长。为此,教师对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的成长背景以及成长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和尊重,把集体的和谐与平衡运转作为自身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目的[5]

培养生态公民,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公民与传统公民的不同。生态公民不是传统的公民身份,而是全新的公民身份:传统的权利公民、政治公民和社会公民都是民族国家型塑的产物,他们享有的权利是民族国家赋予的,履行的义务是对民族国家中的人和共同体履行的义务;生态公民理念超越了民族国家,甚至人类中心的范畴,拓展到整个世界[8]95。生态公民理论要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界限打破,要基于生态空间重新定义公民生活的空间;传统的政治共同体必须让位于生态共同体,生态公民身份必须在生态共同体中界定[9]72。

一些与会作者特别指出培养生态公民的重要性。有学者通过对传统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取向的生态伦理以及自然中心主义取向的生态伦理的反思与批判,提出人类不能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应享有的道德权益,人类不能漠视自然环境的道德地位;人类应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价值,将自然价值的视域提升至整个生态位,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给予生态系统应有的道德主体地位。他进而提出,走向生命共同体是环境教育的伦理价值追求,养成生态性公民则是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10]28。有学者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主题,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提出了人类生态共同体的理念。其认为建构人类生态共同体可以唤醒人的类本性,推动人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出发来反思当代社会的生态危局,并不断展开反思和矫正,最终促进和谐共生、物我共荣的美丽生态世界的形成与发展。而为了促进人类生态共同体的实现,生态伦理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责任担当意识的全球生态公民[11]168

海尔智慧家庭打破常规认知,以科技创造新可能的背后,是其对于产品、方案、生态的布局深耕。2018年AWE,海尔智慧家庭推出“4+7+N”全场景定制化成套智慧方案,涉及厨房、客厅、卧室、浴室4大物理空间,以及全屋安防、全屋用水等7大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涵盖衣、食、住、娱的一站式智慧服务。借助全球构建的6大品牌集群,以及全球10+N研发体系,海尔智慧家庭的产品和技术迭代,可满足从年轻到峰层各类群体所需,并实现行业唯一可根据用户室内结构、生活习惯等个性化需求,提供全场景定制服务。此外,海尔智慧家庭细分用户需求,通过搭建衣联网、食联网、空气圈等生态体系,为用户提供可持续迭代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

三、生态文明教育:指向生态公民养成的教育

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概念非常多,有环境教育、环保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这些教育概念之间有些许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旨在培养生态公民。为了行文方便,这里统称之为生态文明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生态兴趣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的自由发展。但传统道德教育在方法上多用灌输与说教,并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性与强制性。这种道德教育过于倚重道德理性,易陷入知行必然合一等认知陷阱,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病,这无益于学生道德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借助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在方法论上用生态系统思维代替理性崇拜,在道德发展观上用社会生态建构观代替线性发展观,在道德教育的主旨上以育人为本位[4]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教育手段。有学者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人们之所以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是因为这种行为习惯能让人“获益”(精神的获益和物质的获益)。为了帮助学生养成生态公民的良好习惯,我们需要让善的生态行为获得正当利益,让恶的生态行为遭到应有的报应,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学生乐意、愿意和积极成为生态公民[8]97

1.1 药用植物的拉丁学名 药用植物的拉丁学名与其他植物的拉丁学名命名方式相同,即以林奈提出的双名法命名,其形式主要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2017年,在中国深圳召开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就全球植物的命名形成了新版的《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简称“深圳法规”)。在此后6年内,全球相关藻类、菌物和植物都将依此命名[2]。“深圳法规”可以说是林奈双名法结合当今植物科学发展的进一步的细化。

(二)树立新的生态伦理观

在以往的生态文明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会受到人类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将伦理关系仅仅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也具有伦理关系,忽视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伦理关系的生态观念会使教师和学生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只是占有与被占有、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为了消解这种错误观念及其导致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文明教育要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伦理关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然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形成人与自然之间也有伦理关系的正确生态观。因此,审美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学者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教育要积极开展生态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认识、体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平和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去体验、欣赏和感悟这种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使他们对大自然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颜色和形貌等直观的感性层面,而是要深入到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意识和伦理精神中去[10]35。也有学者认为,唤醒审美意识,实施生态美育,激发审美移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具体而言可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加强学生的生态美育,增加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呵护学生的审美童趣来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13]

式中:Angle[0]为x轴的角度,(°);ω[0]为x轴的角速度,(°/s);speeds_filter为车轮速度,m/s,程序中以单位时间码盘格数代替;positions为位置,是速度对时间的积分;Kap、Kad、Ksp、Ksi均为参数.

(三)注重课程建设,实施生态教育

课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展开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发挥学校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众多与会者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为当下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课程内容建设本身就要树立生态化理念,应该将生态文明进行科学的系统分类,并将其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有序地融入各学科门类之中;强化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构建学科之间进行互动的桥梁[2]233。当下生态教育课程存在课程理念窄化、课程结构不完整、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课程评价设计参与度低、实践性弱等问题。为了消解这些问题,要加强生态文明核心课程的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核心课程可分为生态学通识型课程和各学科专业性课程。通识课程是所有人都需要了解的生态文明知识或者需要学习的生态文明技能。专业核心课程是集合所有专业力量共同完成整个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发展的课程,包括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数学生态学等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课程。这两类课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都需要积极开发和实施[14]。有学者还专门从语文、科学、地理等各学科的角度来论述如何开发生态文明课程,或在具体的学科课程中进行生态文明渗透教育。

由此衍生出诸如假事、假义、假情等种种麻醉品,这些看似色泽鲜艳、味道极好的奶酪,其实就是毒。如此,谆谆之言就成了稀缺之品。万一某天,某君子突然说了一句真话,立马招来的不是掌声,而是当头棒喝。真话永远淹没在假人编制的假话海洋里。

除上述研究之外,与会学者还就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的其他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贵华,岳伟.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教育研究,2013(12):15.

[2] 徐玉特.论教育生态化与生态文明教育[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3] 曾文婕.论生态型学习评估范式的建构[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10-20.

[4] 程红艳.学校道德教育的视域转换:从规范本位到育人本位[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99-108.

[5] 罗丰.教师如何培养生态意义上自我实现的学生?[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341.

[6] 王卫华.生态学视野下师爱回报及其实现[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22-26.

[7] 田友谊.环境教育:迷思与廓清[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56-58.

[8] 严从根.如此高尚,以何培养——论生态公民及其德育[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95-98.

[9] 刘霞.培养生态公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担当[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10] 胡金木.生态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及其价值诉求[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11] 叶飞.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伦理教育构建[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12] 冯建军.人学视野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文明教育[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4.

[13] 喻聪舟.以美育为契机开创新时代生态教育新境界[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314-321.

[14] 刘欢欢,田友谊.生态文明核心课程体系:内涵、困境与初步构建[C]//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345-355.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 Summary of the 27th Annual Academic Conference of the Youth and Middle-aged Educational Theorists Branch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SHANG Qing-yi, YAN Cong-gen

(Faculty of Education,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1121,China)

Abstract: At the 27th Annual Academic Conference of the Youth and Middle-aged Educational Theorists Branch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The participants had an in-depth discussion.Participants fu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cology of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pre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itizens is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at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itizens.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eco-civilization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lso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imulation of students’ecological interests,help students establish new ecological ethics, and pay attention to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civilization education;the ecology of education;ecological citizen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9.02.013

收稿日期: 2018-12-18

通讯作者: 严从根,E-mail:yanconggen@163.com

(责任编辑:张国霖,彭莎莎)

(责任校对:车子彤,张俊源)

标签:;  ;  ;  ;  ;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7届学术年会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