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论文_苏俊

试论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论文_苏俊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核心内涵,以及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形式,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旨在缓解水资源供应匮乏的现状,改善城市内部空间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同进步。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建设策略;

我国国土资源面积与人口总数均居世界前列,然而水资源分布严重失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水生态环境污染与水资源供应匮乏的问题尤为凸显。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将海绵城市理论融合到城市规划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1海绵城市核心内涵

所谓海绵城市,通俗来说,就是按照海绵性质建设城市,使其弹性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持续强降雨时,起到吸水、渗水、净水与蓄水的作用,紧急情况下,将蓄存的水源释放出来,以缓解淡水资源供应匮乏的现状。

由此可知,海绵城市具有能吸收、能渗透、能净化、能涵养、能蓄存、能释放的特征。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促进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的有机整合,在排除城市内涝隐患的前提下,增大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维系生态系统平衡。

城市以往的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始终坚持快速排除与末端集中控制相结合的理念,依靠管渠与泵站等基础设施排放地表径流,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政雨水管网系统的防洪排涝压力。与从同时,地表径流中掺杂着大量的固体垃圾与化学元素,未经过滤净化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流域中,一方面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损害,另一方面造成水资源的过度浪费。由此,将海绵城市理论融合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强调构建高效率、低影响的雨水循环系统,依靠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增强城市对雨水的汇集能力、渗透能力、净化能力、蓄积能力,进而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工作压力,推动我国经济建设。

2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形式

2.1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形式

由于城市内部空间中道路的地表径流量较大,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也极为严重,甚至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将海绵城市理论融合到城市规划建设中,首要前提是加强道路交通的通畅性与安全性,拓展道路周边的绿化覆盖面积。设计人员可以采取建设下凹式绿地、LIO树池与铺装透水路面等方式,在优化道路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减小地表径流量,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其一,利用道路景观中的绿化带,建造下凹式绿地系统。下凹式绿地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地表径流汇集到绿化带段,且利用绿化带的渗透能力,过滤与蓄积雨水。

其二,铺装透水路面。利用路面结构中透水材料的入渗功能,有效缓解地表径流污染过度问题。在人行道路面,采用LIO树池形式,这样既可以提高人行道的地表径流消化能力,也可改善城市内部空间交通绿化环境。

2.2城市雨水循环系统中的应用形式

人工湖与坑塘湿地是城市内部空间重要的雨水净化场所。以某城市为例。该市内部空间水域覆盖率达到6.5%以上,在河道两侧建立控制力度超过50米的绿化带。建立绿化带,可以为河滨湿地或河滨植被缓冲等低影响系统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在城市规划建设进程中,必须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与治理,尤其是地势低洼的河塘或河沟。严禁任何企业或个人私自填埋河塘或河沟,以免发生城市内涝。针对已经填埋的河道水系,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生态恢复。针对绿地广场建设,必须保证城市内部空间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且人均绿地面积占有量达到13平方米。

再者,充分发挥公园、广场与绿地的雨水渗透能力与净化能力,使其成为地表径流污染处理场所和过渗雨水滞纳场所。该市内部空间中的公园、广场与绿地等低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数量极为有限,整体雨水排放处理能力偏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充分考虑雨水管理条件,空间布局结构与建筑艺术特征等关键要素。需要格外强调的是,由于公园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规模加大,地面硬化程度也较高,必须铺装透水路面,增强渗透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建造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

根据各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合理利用特定空间内的生物资源,形成稳定的生物循环系统。在绿地空间设计中,多以垂直绿化方式为主,而屋顶花园的雨水收集系统则是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应用形式。屋顶雨水的污染程度较轻,再加上绿色屋顶的过滤处理,使得雨水水质完全可以达到灌溉标准。依靠雨水收集系统直接存储雨水资源,可以在枯水期作为道路清洁、绿化灌溉与车辆清洗等方面的水资源。这种模式的优点体现在横向绿化与垂直绿化的有机整合方面,形成稳定的雨水收集系统。通常情况下,雨水花园结构由内而外分别为砾石层、砂土层、种植土层、深层覆植层和蓄水层。与此同时,结构内部配置一定数量的穿孔管和溢流管,起到雨水采集与排放的作用。

2.4铺装透水路面

在公园广场、停车场与人行通道等区域,铺装具有渗水功能的面层材料,可以降低地面辐射热量,缓解城市内部空间的热岛效应,保持土壤的生态功效。此外,在持续强降雨季节,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的工作压力,避免城市内涝,减轻水生态环境污染。

上述这些基础设施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雨水循环系统。雨水通过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装置进入地下过滤器,且城市硬化路面的地表径流集中渗入蓄水池,导入附近的植草沟,再经雨水管网排放到生态滞留塘。而滞留塘中的水分自然蒸发,形成降雨。

以某“海绵体”公园为例,该公园内包含雨洪收集系统、循环滤过系统与湿地净化系统等重点内容。这些基础设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公园内的自然景观,实则属于节水养水系统,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3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结合国际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以及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现状,现提出如下几点合理化建议:

1)突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往往牵扯多个政府部门,只有促进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组织引导作用,才能加强整体建设成果。

2)加强审批监督工作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质量监督的重视力度。

3)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极强的公益性与服务性,且各区域的建设形式与运营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有必要深化投入机制变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合作,加强投资建设的合理性。

4)全面推行奖励机制

若想维护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必须全面推行奖励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示范与推广力度,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5)鼓励国际间合作

当前,国际上已有多个较为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在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中,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合理应用现有成果,以此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保障整体建设成果,需要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将海绵城市理论贯彻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进而推动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同进步,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广.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研究[J].城市住宅.2018(08)

[2]何加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J].居舍.2018(08)

[3]罗桂梅.“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09)

[4]陆泳.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06)

[5]袁忠萍.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居舍.2019(25)

论文作者:苏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4

标签:;  ;  ;  ;  ;  ;  ;  ;  

试论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论文_苏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