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词义语法解读的几点体会_古汉语虚词论文

运用语法训释甲骨文字词义的几点心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骨论文,词义论文,几点论文,语法论文,心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先祖父杨遇夫先生在《积微居金文说·自序》中说:“每释一器,首求字形之无牾,终期文义之大安,初因字以求义,继复因义而定字。义有不合,则活用其字形,借助于文法,乞灵于声韵,以假读通之。”(着重点为笔者所加)可见遇老已自觉运用语法于古文字考释,这是他的《积微居金文说》能成为古文字名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毋庸讳言,在《积微居金文说》、《积微居甲文说》等著作中,运用语法知识考释古文字字义还未提升到主要方法手段的地位。例如在《积微居金文说》卷前《新识字之由来》一文中所列考释古文字的十四方法,其中便并没有诸如“据文法释字”的条目,即可证明。这固然由于他学养深厚,各种方法运用自如,自不必汲汲然“借助于文法”。

笔者所撰《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一书,如其书名,旨在全面考察、研究殷墟甲骨刻辞的词类。同时,如果认定某些已释字词的考释确有疏失,也就不惮驽钝,对它们重新作出考释。由于这是一部以语法研究为宗旨的书,我们便尝试以语法为主要手段,进行字词的考释。当然,这里的使用这一手段只是初步而不成系统的,值得充实和改进之处所在多有;惟其如此,才有必要稍加总结,以利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探索。

语言学界目前较为公认,在语言系统的各子系统中,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是较有规律可循的,词汇 (词义)系统内部的规律距离人们的认识清楚还有较大距离,这也是为何索绪尔要将词义摒除于语言研究之外的原因。就殷墟甲骨刻辞而言,语音研究的可靠成果并不是很多;卜辞除去重复者,内容十分有限:已释字仅一千左右,在此基础上,要透彻研究其词义系统更是困难重重。相对而言,人们对甲骨刻辞语法系统的认识较为透彻。因此,利用语法系统规律性较强这一点,以之考释甲骨刻辞的词义,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

下面根据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一方法初步的实际运用。

一、通过词的语法功能来考察词义

所谓语法功能,首先是指词在句中所占据的句法位置,也就是词所充任的句法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等。其次是指词的结合能力,即某词能与哪类词(或哪些词、哪几个词)结合。句法位置加上结合关系叫做“分布”,根据词的分布,有助于我们考察词义。

1.根据词在句中所占据的句法位置考察词义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词在句中所占据的句法位置的差异,亦即词所充任的句法成分的差异来判定该词所属的词类;而一旦我们确定的词类有别于以往的认定,该词的词义亦得以重新认定。例如:

“从”今释为“比”(注:参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134-138页,中华书局,1996年。)。刻辞中,有一种“令”(或“呼”)+O[,1]+“以”(或“比”)+O[,2]+V(+O[,3])这样的兼语式套连动式的句子。因为这种句子前后都有谓语动词,其中的“以”和“比”便易被认为是连接O[,1]和O[,2]的连词。但因句中兼语O[,1]可以省略,又可前置,加之“以”、“比”可被副词修饰,它们实际上是动词。例如:

勿呼以多宾伐邛方 合1547

比较:勿呼妇妌以燕于戈合6344

惠多子族令比禀蜀栽王事合5450

比较:令王族比禀蜀载王事

怀71

乙卯卜,毂贞:王比望乘伐下危。受有佑?

乙卯卜,毂贞:王勿比望乘伐下危,弗其受佑?合32正

有鉴于此,我们赞同甲骨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以”意为挈持、率领,“比”意为联合(注:参见《甲骨文字诂林》,第44-63、134-138页;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中“以”“比”非连词说》,载《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通过词与词的结合关系来考察词义

吕叔湘先生说:

动词谓语句里出现一个或几个名词,它们跟动词的语义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语义联系决定它们在句子里的活动方式。仅仅把这个标为宾语,把那个标为补语,是不够的,要查考这样的名词同时可以出现几个,各自跟动词发生什么样的语义关系,什么关系的名词和什么关系的名词可以同时出现,各自在什么位置上出现,什么关系的名词和什么关系的名词不能同时出现,如此等等。(注: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查考词和词的结合关系,同样有助于甲骨文字义词义的考释。例如,《甲骨文字典》“每”字条下列有3个义项:(一)同“母”,所引刻辞为存2.744“戊申卜,其交三每”,我们未能查到原文,故暂存而不论。(二)读为“悔”,所引刻辞为粹1195“隶于之,若?王弗每?”(三)读为“晦”,所引刻辞为甲 641“……至……弗每?不雨?”以及甲3593“戊弜田,其每?”(注: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47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

第三义谓读为“晦”,盖本董作宾、孙海波、于省吾诸家之说。

董作宾说:“每”当读“晦”,与“启”相对,晦阴启晴也。(注:转引自《甲骨文字诂林》,第457页,中华书局,1996年。)

孙海波说:“每”盖为“晦”之假借字。晦,冥也。僖十五年《春秋经》:“晦,震伯夷之庙”。《诗》:“风雨如晦”。(注:转引自《甲骨文字诂林》,第458页。)

“每”用为“晦”:“弗晦”(甲573)。(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甲骨文编》,第17页,中华书局,1965年。)

于省吾说:甲骨文“每”字多用作“悔吝”之“悔”或“晦冥”之“晦”。(注: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454-455页,中华书局,1979年。)

我们认为“每”没有“晦”的义项,以上诸家读为“晦”的,仍以读作“悔”为宜。

我们在《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找到含有“每”的刻辞63例,除去残缺难释的9例,尚余54例。其中,“弗每”连文的有26例,“其每”连文的有22例,“不每”连文的有5例,“每”用为人名的有1例。

“其每”与“弗每”辞例相近,多贞问有关田猎的事情。以下是若干较典型的例句:

……翌日戊王其田?无灾?弗每?合28430

……王其田,弗每?合28562

戊王弜田,其每? 合28679

壬王弜田,其每?其遘大雨?

合28680

弜田,其每? 合28684

惠壬田,弗每?湄日无灾?永王?吉 合28712

贞:王其每?弜田?合8822

惠昏田?弗每?无灾?永王?擒 合29273

辛亥卜,翌日壬王其田敷?弗每?无灾? 合29273

丁丑卜,翌日戊王其田?弗每无灾?不雨?屯256

弜田,其每? 英2308

弜田敷,其每?怀1429

……祖丁王其……王弗每怀1907

惠昏田,弗每,无灾?田牢,其每? 怀1432

上引第3例刻辞即《甲骨文字典》释“晦”的例句甲3592“戊王弜田,其每”,其辞例与上引第7例刻辞“贞:王其每,弜田”相近;而后者“每”的主语为“王”,显然不能释作“晦”,由此可知甲3592中的“每”也不能释作“晦”。上引第13例刻辞中“每”的主语也是“王”。

以此为纽带,上引第1、第2、第4、第9、第10例都应该看作“弗每”、“其每”承前省略了“王”字,亦即这几例刻辞中的“每”均不能释为“晦”。上引第5、第11、第12例刻辞中虽无“王”字,但因其辞例与上述各例相同,也可作如是观。

再看下面这条刻辞:

弜省宫田,其每?王其省田,不雨?其雨?合29176

由“王其省田”可知“弜省宫田”未出现的主语是“王”,那么,紧接其后的“其每”的主语也可以是王。以这则刻辞为纽带,可知前引14例刻辞“其每”、“弗每”的主语都可能是王,亦即此14例中的“每”,释作“悔”均不成问题。

“弗每”、“其每”两项相加,占了48例。

更为重要的是,否定副词修饰表示天象的状态动词,一般只用“不”,很少用“弗”。以在《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表示天象的状态动词“雨”、“风”、“启”为例,“不雨”、“不其雨”共出现542次,而“弗雨”、“弗其雨”只出现27次;“不风”出现17次,未见“弗风”;“不启”、“不其启”共出现27次,未见“弗启”、“弗其启”。例如:

辛酉卜,毂贞:自今至于乙丑其雨?壬戌雨,乙丑不雾不雨。二告合6943

贞:今十三月不其雨?二告 合12648

癸未卜,毂贞:今日不风?十二月

合13344

不启?允不启。夕雨。 合744

贞:今夕不其启? 合13099

贞:弗雨?

合12417正

以此例彼,我们认为,凡是“弗每”、“其每”中的“每”,都不应读为“晦”,而应读作“悔”。

我们再看剩下的“不每”连文的5例:

其以万,不每?

合28383

女乙王擒在……兕不每?

合28410

惠西暨南,不每? 合36387

王其令报不每克甾王令 合36909

丙子卜,贞:王其……翌日戊寅不每无……

合38212

从中,我们也看不出“每”应释为“晦”的理由。

综上,在殷墟甲骨刻辞中,“每”用为动词只有一个义项,应释为“悔”。

以上“每”不该读为“晦”的关键之处,就是它常被否定副词“弗”修饰,不常被否定副词“不”修饰,而天象动词则恰恰相反。

二、注意将句子语义层面的意义与词义区别开来

所谓句子语义层面的意义,是指词入句后在和句中其他词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句中意义,也就是陆俭明先生所说的“格式的意义”;他经常强调要将“格式的意义”与词本身的意义区别开来。

我们所说的词义和“所指”的区别、词的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也大致是这个意思(注:张联荣:《古汉语语义论》,第9-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训诂学上所讲的字书的训诂和经书的训诂的区别和这也是相通的。如:

《说文》:“彻,通也。”段注:“《孟子》曰:‘彻也。’郑注《论语》曰:‘彻,通也,为天下通法也。’按《诗》‘彻彼桑土’,传曰‘裂也’。‘彻我墙屋’,曰‘毁也’。‘天命不彻’,曰‘道也’。‘彻为疆土’,曰‘治也’。各随文解之,而‘通’字可以隐括。”

“各随文解之”者,经书的训诂也;“‘通’字可以隐括”者,字书的训诂也。

同样,将句子语义层面的意义与词义严格加以区分,有助于甲骨文词义的确认。例如甲骨文和传世文献中“其”的意义(包括语法意义)的确认。

语气副词“其”不但是殷墟甲骨刻辞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面最广的副词之一,而且也是从甲骨刻辞的时代起,往后世延续时间较长的副词之一:从西周以迄两汉之后,无论在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都是高频词。有鉴于此,我们不得不对它稍多着笔墨;同时也由于它的重要,前人研究成果丰富,且“其”的问题较为复杂,我们也就只能对殷墟甲骨刻辞及先秦文献中的“其”作初步考察,提供较为粗浅的看法。进一步的、更为深入的研究,只有俟诸异日。

“其”在整个殷墟刻辞的出现次数不会低于3000。作为副词,它的分布面最广:既可修饰单个动词,也可修饰各种短语:主谓结构的,述宾结构的,偏正结构的以及其他更为复杂的结构。如:

妥以?

弗其以?合945正

今夕其雨?

今夕不雨? 合8473

生十三月妇好不其来 合2653

以上为“其”直接动词。

兔不其来五十羌?合226正

丙子卜,韦贞:我受年?

丙子卜,韦贞:我不其受年? 合5611正

贞:其蒸鬯?其在祖乙? 合22925

贞:其即日?合27456

丁至庚不遘小雨?

丁至庚其遘小雨?合28546

辛酉卜:仲己岁,其戠日?

弜哉日,其侑岁于仲己怀1371

以上为“其”修饰单宾语之述宾结构者。

其作兹邑祸?

洹弗其作兹邑祸?合7859正

乙亥贞:其祷生妣庚?屯1089

丁丑卜,其十牛大甲岁? 合32476

以上为“其”修饰双宾语之述宾结构者。其中合32476神名宾语“大甲”和牲名宾语“十牛”均前置。

壬申卜,毂:翌乙亥子汰其来?

子汰其隹甲戌来?合3061正

卜,永贞:今日其夕风? 合13338

王占曰:其夕雨。合16131反

贞:今夕其不启?

贞:今夕不其启?合31547

以上为“其”修饰偏正结构者。

……卜,毂贞:邛方其至于? 合6131正

贞:其有来艰自西? 合7094

乙未卜,争贞:王其入于商? 合7803

丁酉卜:其祷年于岳?合27465

甲辰卜:其侑岁于高祖乙?合41480

以上为“其”修饰带有介宾结构的短语者。以下两例,“其”也是修饰带有介宾结构的短语,但语序较为特殊:

贞:其侑于祖乙牢? 合557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合12870

合557介宾结构位于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合12870介宾结构则位于谓语动词之前。

以下几例为“其”修饰兼语结构者:

至甲辰帝不其令雨? 合900正

来乙未帝其令雨?

来乙未帝不令雨?合14147

自今至于庚寅帝不其令雨?合14148

当名词活用时,也可被“其”修饰:

乙卯其黄牛?合36350

关于“其”,不管是在殷墟甲骨刻辞中的,还是在整个古代文献(包括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研究者们大多认为它的语法功能不是单一的;换言之,它是多功能的,不是单功能的。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学者声称“其”是单功能的,尽管有的学者说过类似的话。如姚孝遂先生说:“(其)卜辞皆用以表疑似语气,胡光炜早已论及,陈梦家先生《卜辞综述》亦曾加以申述。”(注:见《甲骨文字诂林》,第2810页;又见《胡小石论文集三编》,第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殷虚卜辞综述》,第87-88页。)

有关殷墟甲骨刻辞的论著中,有说“其”能表示疑问语气、测度语气、劝令语气和“犹‘将’也”的(注:见《甲骨文虚词词典》,第141-175页,中华书局,1994年。)。有关古汉语字典和古汉语虚词字典中,有说“其”能表揣测语气,表祈使语气和“表示强调”及“用来足句”的(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第59页,中华书局,2000年。);有说它能表估量、推测,表反诘,表命令及凑足音节的(注: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第110-115页,中华书局,1981年。)。

郭锡良先生在《先秦语气词新探》一文中强调,语气是可以由多种手段来表达的,语气词的作用是单功能的(注:载《汉语史论集》,第49-74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王力先生说:

从前有人说中国的助词(语气词)就是副词之一种,这话是有相当的理由的。如果把副词认为修饰整个谓语的,那么它的用途就和语气词相近似, 因为语气词也可说是修饰整个谓语的,不过意义比普通副词较为空灵,而带着情绪的成分罢了。

假使咱们现在倒过来说, 中国有些副词也可认为语气词之一种,这话也是有相当的理由的。如果把语气词认为缺乏实义,仅表情绪的,那么像“岂”“宁”“庸”“讵”等字也是缺乏实义,试看英语里没有一个副词能和它们相当;同时也是仅表情绪,因为它们所表示的乃是一种反诘语气。

这样,就意义上说,副词和语气词的界限是不很分明的。然而就词序上说,咱们仍旧可以把它们分开:副词的位置在谓词之前,语气词的位置在一句之末。“岂”“宁”“庸”“讵”一类的字应该认为副词,因为它们的位置是在谓词之前的……从中西语言的比较上,也可以看得出某一个词是不是语气副词。凡居于副词所常在的位置,而西洋语言(如英语)又没有一个副词和它相当者,大约总是语气副词。咱们知道中国语气词在西洋语言里是找不着相当的词的;语气副词的空灵不让于语气词,所以它们在西洋语言里也找不着相当的词。(注:王力:《中国语法理论》,载《王力文集》第一卷,第229-230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受王力先生和郭锡良先生的启发,我们可以设想,既然语气词的作用是单功能的,既然语气副词“也可认为语气词之一种”,那么语气副词“其”就很可能和句末语气词一样是单功能的;它本身可能并不表示任何语气,只是通过强调谓语来加强句中原有的语气,而不能改变原有的语气。如果我们将一些句子中的“其”去掉,原有语气不变,则可证我们的上述假定很可能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如:

贞:今乙卯不其雨?

贞:今乙卯允其雨? 合1106正

贞:生十三月妇好不其来?

合2653

今来岁我不其受年? 合9654

试将“其”拿掉:

贞:今乙卯不雨

贞;今乙卯允雨

贞:生十三月妇好不来

今来岁我不受年

并没有证据表明原有语气已经改变,而且这类不含“其”的句子刻辞中比比皆是,学者们大多将它们视为疑问语气(注:也有的学者将上述句子视为陈述语气,不管是否有“其”,因此并不影响我们关于“其”是单功能的初步结论。)。

由于对殷墟甲骨刻辞句子的语气存在较大争议,我们不妨将视线转向其他文献:

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 (克钟)(西周晚期)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叔状父簋)(西周晚期)

试去掉“其”,句子也是祈使语气;而“其”的存在,使原有的祈使语气得以加强。

再来看《古汉语虚词》对副词“其”的描写:

“其”作副词,表示估量、推测、不肯定。可译为“大约”“大概”“可能”等等: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六年)——“好的不能丢掉,坏的不能滋长”,大概讲的是陈桓公罢。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修养自己来使所有人民得到安乐,尧舜可能还做不到哩。

“其”作副词,表示未来时,可译为“将”:

必有凶年,人其流离。(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定有灾荒之年,百姓将四处逃离。

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尚书·酒诰)——全部捕捉囚禁送到周室,我将杀死他们。

“其”字可以作反诘副词, 即口语的“难道”,用法和“岂”相同。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像火在平原上燃烧旺盛,靠近靠拢都不行,难道还可以打灭?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想要加他以罪,难道找不出罪状么?

“其”作命令副词,这种词,口语没有相应之辞能译,只在句末用叹号以表示。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你不要废弃先君的功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论)——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

“其”有时用于句中,既无意思,作用也不明显,仅仅多一音节罢了。《诗经》常用它和单音形容词或副词配合: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邶风·击鼓)——战鼓声音镗镗响,屡屡作战都愿往。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邶风·北风)——北风寒凉,雨雪纷纷。

有时“其”可译为“的”或“地”:

若是其甚与?(孟子·梁惠王上)——像这样地严重么?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孟子·公孙丑上)——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地专一;行使国家政权是那样地长久;功绩却那样地不足一提。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记·屈原列传)——我又奇怪屈原拿他的才能游说诸侯,哪国不接纳他,却自己使自己这样!(注:《古汉语虚词》,第111-113页。)

上引例句,去掉“其”,原有语气不变,只是没有加上“其”那么强罢了。具体地说,“予其杀”句中,“其”强调谓语“杀”,使得“予”要杀某人的决心表达得更为强烈。原句中的“其”恰恰与译文中的“将”处于同一句法位置,但没有理由说“其”本身有“将”义。“击鼓其镗”、“北风其凉”中的“其”也不是凑足音节而已,而是用来强调谓语“镗”和“凉”的。杨伯峻先生译“其镗”为“镗镗响”,是恰如其分的;我们也可译“北风多么寒冷”。但正如不能说“其”有“将”义一样,也不能说它有“多么”义。“若是其甚”、“如彼其专”中的“其”与“北风其凉”的“其”是一样的。翻译的不同与语法分析是两码事,不能说在这两句中“其”又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注:参见王力先生:《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载《王力语言学论文集》,第516-532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郭锡良先生:《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论争的几点认识》,载《汉语史论集》,第106-123页;张猛:《从〈左传〉谓词“出”的91种译法看影响语法分析的若干因素》,载《汉语史论文集》,第222-238页,武汉出版社,2002年。)“其犹可扑灭”为反诘语气,去掉“其”后,“犹可扑灭”仍是反诘语气,“其”只是加强了这种语气。

我们再看《王力古汉语字典》对副词“其”的描述:

①表示揣测语气。《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在中古乎?”②表示祈使语气。《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③表示强调。《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④用来足句。《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上引①②两例,去掉“其”字,仍是揣测语气和祈使语气,可见“其”只是加强了原有语气,它本身并不能表示哪种语气。第③例“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与杨伯峻先生的例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都是反诘语气。《王力古汉语字典》认为“其可再乎”的“其”表示强调,我们以为是正确的,“其”本身并不表反诘语气。

当“其”和其他副词一道修饰谓语的时候,它仍旧是加强原有语气:

至甲辰帝不其令雨?

合900正

楚灵王若能如是, 岂其辱于干溪?《左传》昭公十二年

前一例“其”加强了“不令雨”的疑问语气,后一例则加强了“岂辱于干溪”的反诘语气。

这里是将不同共时平面的语料放在一起加以考察,因为我们初步认为,从殷墟刻辞时代直至先秦,副词“其”的语法功能是一以贯之,无甚变化的。

我们认为,说“其”表示这语气、那语气,实际上是将句子原有的语气当作“其”的功能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较晚的时期(如先秦晚期之后),是否句子所表达的语气转移到“其”上,从而使之形成了若干个变体?(注:参见高岛谦一:《商代汉语中小品词“其”的情态和体》(英文),载高思曼、何乐土主编:《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法研讨会论文集》,第479-548页,岳麓书社,1994年。)在未作进一步的考察之前,我们不敢否认这一点。但考虑到“其”的词义是如此空灵;而且根据一般规律,时代越后,虚词的语法化程度越高;汉以后“其”又逐渐从口语中淡出,因此我们觉得上述可能性并不太大。

我们认为,说“其”表达多种语气,实际上是将句子语义层面的意义当作“其”本身的意义了,其实“其”作为语气副词,其语法意义是相当空灵而单纯的。

三、在解释甲骨文字的字义词义时,充分考虑语法化(实词虚化)因素

我们知道,许多虚词(诸如介词、连词)是由实词(如动词)经由语法化磨损了词汇意义变化而来的,考虑到这一点,某词如在较晚的周秦时期仍是带有浓厚动词色彩的“准介词”,那么它在较早的殷商时期则很可能是动词。如果它同时在甲骨文中所呈现的语法特征(分布)是动词的而非介词的,我们则释该词为动词。动词等实词是有词汇意义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为这些以前释为虚词的词重新确定其词义。鉴此,充分考虑实词虚化因素乃是一些词重新释义的前提和条件。

我们以“暨”为例。“暨”在周秦时期并不是典型的连词,这里我们不拟多着笔墨;我们所要指出的是,“暨”在甲骨文里所表现出的是动词的语法特征。

在《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和《殷虚卜辞综述》中,“暨”均被认定为并列连词。在此之前,郭沫若说:“‘暨’字卜辞及彝铭习见,均用为连续词,其义如‘及’,如‘与’。”(注:《甲骨文字诂林》,第566-567页;又见《卜辞通纂》,第264页。)

我们在《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一共见到含有“暨”的刻辞266条,除去残缺难释的114条,尚余152条。其中有120条位于两个相同成分的中间:

告于上甲暨成 合6583

其侑方暨河合30369

贞:遘暨永获鹿合1076甲正

……犬暨麋擒 合28367

辛暨壬王弜往于田其悔 合28005

惠西暨南不悔 合36387

庚辰卜,即贞:王宾兄庚蒸暨岁无尤 合30411

……燎暨沈……合30777

丙午卜,宾贞:兜八羊暨酒三十牛合16222正

壬申卜,尹贞:王宾父已奏暨史庚奏 合22624

丁卯卜,行贞:王宾父丁岁牢暨祖丁岁牢 合23030

在以上的刻辞中,“暨”可位于神名、人名、牲名、天干、方位名词、祭祀动词、述宾结构、主谓结构之间,这应该是诸家认定它为连词的理由。

但许多条刻辞中的“暨”用连词显然不能解释,为此,鲁实先主张将“暨”三分:训“及”为连词、祭祀动词(祭名)、方名(注:《甲骨文字诂林》,第567页。)。这一说法较有代表性,《甲骨文字典》就采纳了它 (注: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363页。)。

下列刻辞中的“暨”被释为“方名”:

乙卯令暨 卜678

乙酉令暨 明405

王狩暨毕 佚926

惠戌马呼暨往 合27966

壬子卜,诀贞:惠戊呼暨

甲2258

按,方名之说不可信,以上数例均误读。其中“王狩暨毕”即上文所列“暨”位于两个谓词性成分之间者,“狩”为捕兽,“毕”为捕鸟。其他几例,下文还将一一论及。

鲁实先所列例句中,有两例“暨”前有副词“其”。

我们在《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见到“暨”被副词修饰的共37例。其中被“弜”修饰的多达 22例,其次是“其”,12例,再次是“勿”、“允”,分别为2例、1例。有若干正反对贞的刻辞,正贞句“暨”位于两个相同成分之间,通常被视为连词;反贞名中它又可被副词修饰,与被视为“祭名”的“暨”并无二致:

“连词”暨:其侑蔑暨伊尹 弜暨合30451

己巳贞:其集祖丁暨父丁 弜暨父丁 屯1128

甲辰卜,大乙暨上甲酒,王受有佑 弜暨 屯2265

三报二示暨上甲酒,王受佑 吉 弜暨 吉屯2265

“祭名”暨:暨羌甲 弜暨 合27260

暨奭弜暨 合34106

其暨母壬 合23456

弜暨小庚 合31956

小乙其暨一牛 屯657

卯暨大乙 屯2648

“连词”的“暨”既位于两个相同成分之间,又可被副词修饰,其中屯1128反贞句中“暨”后还出现了宾语(弜暨父丁)。拿合30451与合27260比较,屯1128与合34106比较,就可发现含“连词暨”刻辞中正贞句多出的各是一个述宾结构(其侑蔑、其集祖丁),其余部分则与“祭名暨”全同。

还有数例刻辞,其中“暨”通常被视为“祭名”。实际上也是位于两个相同成分之间,不过“暨”前有副词修饰罢了:

祖乙其暨祖丁 合27205

庚寅贞:甲……自上甲其暨大甲酒合32388

可见,将上述刻辞中的“暨”看作两个不同的词,理由是不充分的。鉴于“暨”可由副词修饰,我们认为,上述各例刻辞中的“暨”实际上都是动词。合30451应读为“其侑蔑,暨伊尹?弜暨?”屯1128应读为“其集祖丁,暨父丁?弜暨父丁?”其他含“暨”刻辞仿此。如合6583应读为“告于上甲,暨成?”合30369应读为“其侑方,暨河?”“暨”的意义为加上、附加。如合30451问在侑蔑的时候,是附加伊尹一道侑呢,抑或不加;合6583问在告祭上甲微的时候,是否附加告祭成汤。因此,“暨”是个一般的行为动词,而非祭祀动词。

我们说殷墟甲骨刻辞中的“暨”是动词而非连词,还有两条证据。

1.殷墟甲骨刻辞中,宾语经常前置,如“贞:三卜用?”(合22231)比较:“其用三卜?”(合31677);又如“辛未卜,高祖祷,其卯上甲……”(合27061)比较:“……卜,其祷祖乙、南庚、兔甲……”(合 27207)。与上举各例相似,“暨”的宾语也能前置,如“甲寅卜,其蒸鬯于祖乙?小乙暨?”(屯657)比较:“辛未贞:祷禾于高,暨河?”(屯916)如果“暨”是连词,“小乙”就不可能出现在它前面。

2.殷墟刻辞中有一种这种兼语句式的变式,“惠”用以强调兼词。“令”经常在这种句式中处于V[,1]的位置。如“惠并令省禀?惠马令省禀”(屯539)是“令并省禀”、“令马省禀”的变式。请看下面这例刻辞:

惠刺令暨多子族合14913

比较:令多子族比犬暨禀蜀载王事合6813

“刺”是人名,刻辞中屡有所见,在这里做“令”的宾语即句中的兼语。如果“暨”是连词,则此句当为“惠刺暨多子族令”。由此可见“暨”在此句中充当的是V[,2]。这句大约贞问是否只命令刺加上多子族(去干某事)。

“呼”也常在这种句式中处于V[,1]的位置(句中兼语常省略):

贞:惠毕呼伐?惠师般呼伐? 金410

对比下面这组含“暨”刻辞:

壬子卜,争贞:惠戉……暨臿 合6855正

壬子卜,争贞:惠戉呼暨…… 合6856

贞:惠师呼暨臿 合6857正

惠戌马呼暨往合27966

将合6855正与合6856比勘,可知二辞均为“惠戉呼暨臿”,为“呼戉暨臿”的变式。其中“戉”为兼语,“暨”是V[,2]。另两条刻辞与之相似。《甲骨文字典》从鲁实先说释“惠戌马呼暨往”之“暨”为“方名”,误。

其实,在考释甲骨文的字义词义的时候,经常是以上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的,我们对“暨”的考释就是这样。

标签:;  ;  ;  ;  ;  ;  

甲骨文词义语法解读的几点体会_古汉语虚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