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地方戏曲的改编_牡丹亭论文

《牡丹亭》的地方戏改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方戏论文,牡丹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不断被改编上演。人们一般关注的《牡丹亭》改编本是昆曲演出本,其实有不少的地方剧种也有《牡丹亭》的改编和演出。由于剧种体制的不同,地方戏改编无法如昆曲一般计较曲律的得失、词句的沿袭、表演的传承。但大多数改编者面对《牡丹亭》都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剧种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在演唱体制、角色行当、念白设置、表演呈现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个体性特征,给观众带来异彩纷呈的舞台享受。地方戏舞台上的《牡丹亭》演出有两种,一种是折子戏演出,一种是全剧演出。由于折子戏重在表演,难窥全豹,所以这里主要对全剧的改编演出本进行梳理和讨论。

       就目前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牡丹亭》的地方戏改编大概有23部,最早的是20世纪初的粤剧俏丽湘小生聪本《牡丹亭》,其他改编本都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其中有10部改编作品是20世纪以来伴随着昆剧的复兴而改编演出或者摄制成影视作品的,形成一股热潮。相对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原著来说,地方戏改编有以下共性:主题上,认可原剧对“情”的讴歌和赞美,充分表现了杜丽娘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在阐释的过程中,由于时代或者理解的原因,有的剧作会将主题缩小为自由恋爱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抗争。情节上,绝大部分改编本选择了从《闺塾》或者《游园》开始,到《回生》结束,围绕爱情的主线删繁就简,主要是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为观众呈现完整的故事。人物上,随着情节的简化而增删调整,对主要人物进行强化、提升或者典型化。语言上,除早期部分剧本外,大多改编本的注意力不再是对原词的袭用,而是在剧种习惯的基础上化用原词,力求通俗易懂、符合观众需要和时代审美。当然,《牡丹亭》的地方戏改编更多体现出的是其个性特征,以下分三部分梳理分析。

       一 民间最早的关注

       已知最早的《牡丹亭》地方戏改编本为粤剧俏丽湘小生聪本《牡丹亭》,其大致的改编和演出时间在1904至1918年之间①。这是活跃于清末民初的粤剧红伶俏丽湘和小生聪的演出本,包括《首本》《丽娘写真》《骂罗访美》《赐寿谐婚》四卷②。

       剧本将《牡丹亭》原来的曲联体改为板腔体,唱词由原来的长短句改为十字句,丫鬟的说白则使用广州方言,反映了清末民初粤剧脱胎于汉剧的面貌,也表现出明显的广东地方特色。这是一部民间化了的《牡丹亭》,具有地方戏曲的朴拙特质。剧本最大的改动是对柳梦梅(柳志开)的大力强化。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对理想的追求浪漫而执着,相对而言男主角柳梦梅则要被动得多。俏丽湘小生聪本《牡丹亭》则因人改戏,充分发挥俏丽湘擅演苦情戏,小生聪唱作俱佳、挥洒自如的特点,通过《骂罗访美》和《赐寿谐婚》的情节重点叙述柳志开对爱情的追求,更增加了他怒骂判官、争取婚姻等新的创编。改编本中的柳志开志诚专一,他追求的对象始终是梦中人杜丽娘,因“惊梦”而去查访;因认出画中人就是梦中人、亦即是自己的意中人,才将春容拿回书房,为的是更好的怀念。二次“惊梦”时,杜丽娘的魂魄进入柳志开的梦境,他丝毫没有害怕,而是和意中人共话缠绵、倾诉自己的思念。当柳志开沉浸于“梦里姻缘逢今夕”的难得和美好,猛然跌落到现实——他发现是书童假扮丽娘哄骗自己,那满腔无法实现的爱恋就爆发成了对爱情阻断者的怨恨。于是他怒责书童赶走美人、怒打门神拆散夫妻,进而写诗怒斥阎王:“湛湛青天有可欺,举头三尺有神祗。地府看来无报应,阎君也有受人私。”因为这首诗,柳志开生魂被勾至稽查判官处审问。他直斥判官拆散鸳鸯:“被你拆散鸳鸯影,注生注死定有私情。”进而又抓住鬼差因为醉酒令杜丽娘提前两刻命终的“两刻之私”,发怒威胁要往城隍庙告状。此举迫使稽查判官只好答应想条良计,最终将杜丽娘生死簿上“一十七”改为“六十七”,成就了杜柳姻缘。可见,成功打破“死而不能复生”的定论、促成杜柳的最后团圆是柳志开大力争取的结果,他的智慧和胆量都前无古人。这位粤剧中的柳梦梅(柳志开)为了爱情不惜身赴地狱,怒责阎君,成就美满的姻缘,令人赞叹。汤氏原本中那个并不怎么可爱的柳梦梅在粤剧舞台上成功转型为一个“义深情奇”的形象,从而俏丽湘小生聪本也成为《牡丹亭》改编史上第一个以柳梦梅(柳志开)为第一主角的改编本。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牡丹亭》粤剧改编本也大放异彩,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涤生改编本《牡丹亭惊梦》。全剧共8场:《游园惊梦》《写真》《魂游拾画》《幽媾》《回生》《探亲会母》《拷元》《圆驾》。1956年由仙凤鸣剧团首演,白雪仙、任剑辉主演。③

       由于这一改编本是将《牡丹亭》原本55出的情节编为8场戏,所以改编者将原著进行了高度浓缩,如第四场《幽媾》就融合了原著中《玩真》《幽媾》《旁疑》《欢挠》《冥誓》等多出戏的内容。有的情节则进行了较大改动,如第八场《圆驾》,改成由于杜宝的固执,柳梦梅愤而不认岳父,发誓:“要我躬身拜丈人,除非银汉同浮双月亮。”最后杜丽娘用巧计,以月亮“一个在天之涯,一个在水中央”解围,使全家团圆。既体现出丽娘的聪慧,又解决了翁婿之间的矛盾,富有巧思。与众不同的是,唐涤生改编本罕见地加进了一个人物——梅春霖,以和柳梦梅形成对比。梅春霖是杜丽娘的姨表兄,二人自丽娘12岁以来未曾相见。见面时杜丽娘已被父亲、老师拘束了6年,当面禁忌颇多,又遭杜宝教训,不敢交谈。柳春霖在丽娘游园时欲陪同被阻,在丽娘病危时欲探视被阻。故事充分表现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拘束之深。他们再次见面已是丽娘还魂遇母的时候,柳春霖奉命护送杜夫人回南安休养,路上春香因借茶认出杜丽娘,母女相见。柳春霖向丽娘倾诉:“我流尽三年相思泪,几回梦绕牡丹亭。”其实他之前已向春香求亲了,因而春香责春霖“只是口上多情”。柳春霖的薄情和柳梦梅的痴情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可能因为演出时间的关系,《训女》《会母》的情节在舞台演出中都被删去了。时间因素的减缩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唐涤生改编本将游园、惊梦、写真、离魂诸情节设置在一天之内发生,信息量过大,逻辑上也难有说服力。

       《牡丹亭惊梦》算不上唐涤生最好的作品,但是在唐涤生的编剧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他取材元明古典戏曲进行改编,并登上自己创作高峰的起点。其突出的特色即是辞藻清丽、音韵和谐、节奏流畅。为了保持原著的精神,唐涤生往往化用原词,使之典雅优美。

       如《幽媾》中的一支【倩女魂】:

       粉冷香销,泣绛纱,风飘飘,魂在望乡台下,夜萤萤,墓门开处鬼离家。行一步,心惊怕。原来是赚花阴,夜犬吠萤花。倩芭蕉遮掩在荼薇架。原来是谯楼鼓,落寒更报月华,休怕,休怕。我敲弹翠竹窗拢中,待展香魂去近他。

       曲文化用原词,富有诗情画意。唐涤生自己就曾说过:“我为了欲译一句原词或化一句原词,每每尽一日夜不能撰成新曲一两句,如第三场幽媾里丽娘与梦梅对唱的小曲双星恨,我是费了三个整夜的时间才能强差人意的完成了。”④【双星恨】部分曲子摘录如下:

       (丽娘)真与假?

       (梦梅)确未有差。

       (丽娘)祗系腰瘦减,

       (梦梅)一般貌似花,丹青仙姿两潇洒。

       (丽娘)被冷烟、冷烟盖玉华,销毁了铅华,骤降丹青价。

       (梦梅)鸳鸳帐内同梦去,

       (丽娘)又怕冰肌冻着了郎又怕。

       (梦梅)唔怕,唔怕。

       (丽娘)又怕,又怕,二更断续了两三

       (梦梅)怕月照香衾,且闭窗莫理他。

       虽是二人相约幽媾的对话,但曲辞清丽风雅,又戏剧性十足。不但曲辞,唐涤生对待宾白也是非常重视和考究的。叶绍德曾在《剧本在粤剧史的重要性》一文中记述自己和唐涤生在新新酒店请教怎样才能编写粤剧剧本的一次谈话,唐涤生笑笑回答说:“写曲填词你不用操心,当你写口古口白写得好的时候,你的剧本便成功了。”⑤就如《幽媾》里的这段对话:

       (丽娘细声白)柳公子。

       (梦梅更惊白)素昧生平,点解佢识我嘅呢。

       (丽娘口古)柳公子,素昧生平,仍可相逢梦里,相逢何必曾相识呢,我望你珍重良宵刹那。

       (梦梅口古)小姐,到底你驾雨而来,抑或乘风而入(惊介)你……你几时入咗呢,我都唔知嘅,你令我心摇意荡眼昏花。(欲避介)

       (丽娘口古)柳相公,所谓最难风雨故人来,不是故人又怎能乘风驾雨,你何必问我点样嚟呢,我究竟都嚟咗叻(介)其实在你心生绮念嘅时候,我就入咗嚟叻……唉,相公,你既怕又何必想,既想又何必怕呢。

       (梦梅口古)吓,我几时有心生绮念,纵使有不过为客馆寂寥,想念着画里娇娃。

       (丽娘一笑掩唇横波一顾即起双星恨宝子逐级下芳苑倚芭蕉树下低头玩弄绛纱介)

       (梦梅跟住梯畔食住宝子,自言自语介白)本来不明来历,避之则吉,不过佢意态撩人,何妨步下芳苑(又惊又爱下楼)看他一看。

       美人深夜到访,柳梦梅又惊又爱又怕,欲离不舍,十分风趣。唐涤生在宾白上也是煞费苦心的。如此一方面继承汤显祖原本的优点,一方面加以适当的修改,唐涤生每每加入浅显口语,将艰涩的古词修改得平易生动,更易被大众接受。因此,唐涤生最大的功绩应该是开创了文人化的粤剧创作路线。他借着改编名家名作,而使作品的水平得以提升。白雪仙就曾回忆说,他(唐涤生)把汤显祖的《牡丹亭》改写为“仙凤鸣”的《牡丹亭惊梦》,词藻优雅细致,起初观众说我们曲高和寡,但我们坚持,因观众是我们带着他路子走的。后来演《蝶影红梨记》及《帝女花》等,观众便开始懂得欣赏,反而提高了我们剧团的位置,也提高了观众对欣赏粤剧艺术的水平。⑥由此,《牡丹亭惊梦》越演越受欢迎,为雏凤鸣剧团镇班戏宝。

       同时期影响较大的粤剧改编本还有谭青霜《牡丹亭》。广东粤剧院所藏手抄本共4场:第一场《闺塾》;第二场《惊梦》;第三场未拟名,包括写真、闹殇情节;第四场《还魂》,包括拾画叫画、魂游、冥誓、还魂诸情节。改动较大的是:柳梦梅游园时见丽娘坟墓,陈最良介绍了起观缘由。柳梦梅回忆起梦中情形,拾画玩真,希望再逢梦里。丽娘魂游相见,柳梦梅得知梦中人、画中人就是眼前人,但又知丽娘已死,愿化为情鬼。丽娘告知可以复生。手抄剧本上署:广东粤剧院第三团演出。又手书:“尚需修改”,可见尚未定稿。此剧1957年由太阳升粤剧团首演,导演陈予之、吕玉郎,主演吕玉郎、林小群等。1957年,《南方日报》举办“选举最受观众欢迎的粤剧演员和剧目”活动,谭青霜改本《牡丹亭》被选为5个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在谭青霜改编本基础上,后来又有陈冠卿整理本。署名改编:望江南、谭青霜,剧本整理:陈冠卿,导演:陈酉名。全剧共6场:《闺塾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闹殇》《游园拾画》《叫画魂会》《掘坟圆梦》。此剧将丽娘做梦的地点改在花园中,丽娘游倦之时于牡丹亭畔、芍药栏前略为将息,梦会柳梦梅。强调了“牡丹亭”的梦会地点。又让柳梦梅时时将梦中人、画中人、眼前人相互勾连,突出了书生痴情的一面。但是原来的谭青霜改编本和汤显祖原词最为接近,这一版本则改动较大。此演出版1980年摄成VCD,由广东粤剧院一团演出,杜、柳分别由郑培英、关国华扮演。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粤剧《牡丹亭》都没有新的改编本出现。在1995年6月至2002年3月《香港首演的新编及改编粤剧剧目》中记录有粤剧《寻梦描真》折子戏,编剧:文华,艺术顾问:钟丽蓉,天马菁莪粤剧团2001年12月29日首演。⑦

       2014年2月10日,佛山粤剧院在佛山琼花影剧院上演粤剧《金石牡丹亭》。编剧李居明(香港),导演龙俊杰。李淑勤饰杜丽娘,梁耀安饰柳梦梅。剧名寓意“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剧情演到回生止,但是具体情节发生了很大改变。剧情大意为:南安府尹杜宝上任半年,后园有牡丹亭。其女杜丽娘春日种下八种花卉,引来八大花神。花神转动时光,将杜丽娘和三年后下任府尹之子柳梦梅这两个不同时空的男女引入梦境,撮合成情侣。但因判官错判,丽娘慕色而亡,成为千古冤案。三年后柳梦梅访牡丹亭,偶遇丽娘自画像,方知太湖石洞之丽娘灵柩,竟是三年前的梦中情人。花雨之夜,二人再度重逢,阴阳合抱。可惜柳梦梅因被丽娘吸去阳气,形神大伤。新任判官重审此案,丽娘得花神之助,获赠还魂香。不料杜宝回衙,误会柳梦梅为盗墓贼,折断还魂香,柳梦梅欲以身殉情。千钧一发之际,判官回,丽娘得以还魂,夫妻团圆。⑧本剧作曲谈声贤接受采访时说:“此剧本初看似天马行空、全无条条框框,但树在舞台上却甚是好看,趣味性、色彩性很强。”但也有评论者认为这一改编本将杜柳爱情设置为“仙缘”,本身就失去了《牡丹亭》最精华的内涵,因而让人难以接受。⑨

       二 家乡父老的热爱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1598年左右从遂昌知县任上挂冠归田,完成了《牡丹亭》的构思与创作。因此江西临川乃至遂昌一带流行的地方戏曲对《牡丹亭》的改编演出表现出了极大热情。赣剧(弋阳腔)、采茶戏、婺剧都有自己的改编作品,甚至不止一部。

       赣剧弋阳腔《还魂记》,由石凌鹤改译,时问最早,影响也最大。全剧共9场:《训女延师》《春香闹塾》《游园惊梦》《寻梦描容》《言怀赴试》《秋雨悼殇》《拾画叫画》《深宵幽会》《花发还魂》。此剧曾被评为“写出了汤显祖”。1957年12月,江西省赣剧团首次用弋阳腔演出《还魂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盛事。执行导演岳忠唐,潘凤霞饰杜丽娘,童庆礽饰柳梦梅。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舞台艺术片,由江西省赣剧院演出,导演黄粲、王家乙。⑩

       此剧情节改动不大,只是删去了石道姑,将最后帮助柳梦梅开坟者改成了南安府家员赖大而已。其主要的成就是在完成地方戏的改编同时仍然保持原著的意趣。为此改编者石凌鹤特意撰写了《关于〈临川四梦〉的改译》(11)一文,提出四个方面的改译原则和方法:(一)尊重原著,鉴古裨益。即保留“以情格理”的主题思想,删削迷信说教。(二)保护丽句,译意浅明。即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尽可能将语言改译得比较通俗一些。(三)重新剪裁,压缩篇幅。即缩长为短,删去多余的情节。(四)牌名仍旧,曲调更新。即只依原牌子从事浅释改译或填词,演出时参照本剧种曲牌选定或调整曲调即可。其中语言的把握当然是最重要的,石凌鹤尽量不动曲牌,有时虽然换了曲牌,“并因乐曲规定而改动了不易理解的若干词句,但没有改变原词句的本色,藉以存真”。如《寻梦》中著名的【江儿水】:

       【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12)

       石凌鹤改作:

       【红衲袄】偶然间到梅边,心境悠然,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化作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定这梅根相见。

       石凌鹤赣剧版只是将原词稍作浅显的改换,通俗而不失原作意趣,成为较为成功的案例,被认为“达到雅俗共赏”(13)。秦腔改编《牡丹亭》的《深宵幽会》一场,开始就直接套用了石凌鹤赣剧改编本“泉下长眠梦不成”一段词。赣剧弋阳腔《还魂记》的演出也大获成功,刘少奇看后曾称赞说:“这出戏表演、唱腔都很美,很有诗情画意。”主演潘凤霞的表演也获得毛主席题字赞美“美秀娇甜”。(14)

       赣剧传奇清唱《还魂曲》,为黄文锡改编本。全剧包括序曲、第一乐章《游园》、第二乐章《惊梦》、第三乐章《幽会》、第四乐章《还魂》、尾声。全剧由江西省赣剧团演出。通过清唱表演的方式,突出表现了杜丽娘、柳梦梅和以杜宝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冲突。(15)

       传奇清唱《还魂曲》中的矛盾冲突更加简单化和尖锐化,杜宝是作为阻止丽娘还魂,反对柳、杜婚姻的反动势力出现的。甚至将杜宝进一步极端化,改造成了一个封建卫道士的典型。如杜宝的出场:

       (天幕色调阴晦,跑云。

       (器乐及混声合唱交织,出现杜宝的主旋律,渲染封建礼教统治的恐怖森严气氛:

       呣……呣……

       (男中音独唱:

       四德三从千古鉴,

       儒家绳墨定方圆。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杜丽娘“读《闺范》强把身心收敛”,却在“眉宇间隐现淡淡的哀愁”。当杜丽娘与梦中的书生互诉情思时——

       (伴有强烈打击乐的杜宝音乐主调,由弱渐强。

       (灯光闪烁,梦梅扶丽娘坐下,闻声惊走。丽娘呼:“秀才!秀才!”伸手拉扯。

       (大锣一击,灯光骤亮。丽娘扯住杜宝的衣袖,惊,急松手,低头。

       (同时天幕柳暗花明的景象消失,恢复阴晦色调,跑云。

       (杜宝脸色阴沉,威严呵斥:“女儿,大胆!”

       接着,在“惊梦”后引出杜宝对女儿“再不许足把花园践,败坏了儒门礼教罪大如天”的训诫。正是在杜宝这样的训诫下,在杜宝那“你好大胆!你敢背叛?你你你罪大如天”的主调冲击下,丽娘自觉四面受敌,晕倒,从而一病不起,感伤而亡。《还魂》一章中,柳梦梅要开坟,又是杜宝前来阻拦。柳梦梅“委曲求全拜泰山”,换来的却是杜宝的怒斥:“甚良缘?真厚颜!人已死,魂怎返?分明是邪说异端!”又道:“纵生还,败坏门风非等闲,也须当花妖狐媚严查办!”他最终被花神唤来的狂风卷走,杜、柳才得以团圆。这里的杜宝完全是可憎的封建卫道士嘴脸,柳梦梅骂得好:“论人情,你情无半点。”他毫无父亲对女儿的怜惜之情、疼爱之意,满脑子的礼教与道学。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更典型化了,但也变得平板、单一,远不如原著中的形象丰满。

       20世纪90年代末,黄文锡还改编了两个版本的赣剧弋阳腔《还魂后记》。改编者有感于《牡丹亭》多演前半而舍弃后半,特意取材于《牡丹亭》后半部改编,着重敷演杜丽娘还魂以后的情节。第一个版本由江西省赣剧团首演全剧共7场,情节包括欢挠、冥誓、回生、婚走、遇母、闹宴、硬拷、圆驾。幕前合唱最能体现作者的用心:“从来评说牡丹亭,游园惊梦最倾心;只道还魂成绝唱,却将余墨等轻尘。谁解临川真曲意?试翻古调作新声。”改本在“遇母”中母女叙旧时,插入了一些《游园惊梦》《闹殇》的经典唱段。《冥誓》后又加进了丽娘返回阴司,披红挂彩,让判官、鬼卒送她还魂的情节,增加了丽娘的主动性。(16)

       第二个版本全剧共8场,情节包括回生、婚走、遇母、闹宴、硬拷、圆驾。改本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杜宝升官回京后,拒不承认女儿女婿,除吊打柳梦梅外,竟然请来道箓司祭法,鞭打、幽禁杜丽娘,以退煞星。杜丽娘回生后一度认为“鬼可虚情,人须实礼”,非要讨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她认清了杜宝“只认礼法不论情”的面目后,毅然抛弃了一切礼法观念,自媒自嫁,在关押柳梦梅的马棚与柳梦梅结为夫妻。(17)全剧强调了封建礼法的严酷和杜丽娘的彻底觉醒,曾荣获1999年度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

       新时期影响较大的新版赣剧《牡丹亭》为曹路生改编本。全剧共9场:《闺怜》《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拾画》《幽媾》《冥判》《回生》。编剧曹路生把新版《牡丹亭》比作是赣剧的《人鬼情未了》,因此主要围绕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这一脉络设计剧情,尽行删去了其他内容。2003年12月由江西师范大学文化艺术中心首演。导演童薇薇,童

饰杜丽娘,童侠饰柳梦梅。唱腔方面不仅有赣剧传统的弋阳腔和青阳腔,还加入了海盐腔,成为亮点。

       新版赣剧中《冥判》一场戏成为全剧的最高潮。原本《冥判》中杜丽娘之所以能赢得判官的同情、获准回生,并不是因为她的“至情”,而是因为:其一,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为官清正”,判官看在“杜老先生份上”,才另行议处;其二,判官查得婚姻簿上写着,杜丽娘和柳梦梅“前系幽欢,后成明配”,判官不过遵从丽娘命运的安排罢了。正如吕效平先生在《戏曲本质论》中所言:“杜丽娘的死而复生,主要的并不是剧中人的意志和行动的结果,而是作者的意志和叙述的结果。”(18)对这一点提出挑战的只有新版赣剧《牡丹亭》。编剧曹路生将“冥判”移至“幽媾”之后,先让杜丽娘私赴阳间与柳梦梅幽会,被抓回阴间后面临“触犯天条,会被打入十殿地狱受苦”的处罚。判官将杜丽娘带到阎罗十殿各走一遭,看尽了惨烈、诡异的场景。但是杜丽娘仍然“情”不自禁,即便被罚为莺燕蜂蝶,也要与柳梦梅厮守一生:

       杜丽娘:(唱)做蝶儿呵,俺偏等梅花开;

       做蜂儿呵,俺只把梅蜜采;

       做燕儿呵,俺仅在柳间徘徊;

       做莺儿呵,俺单停柳枝报春来!

       (白)俺只想与柳郎厮守一生哩!

       她的“至情”终于感动了众人和判官,获准回生。在此,死而复生由作者的意志、命运的安排,转化为“剧中人的意志和行动的结果”,“至情”是杜丽娘得以回生的关键,主动的抗争使杜丽娘赢得了自己的未来,从而强化了人物追求自由的主动性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人物的性格、戏剧的主旨都得到进一步凸显。这一改动使新版赣剧从众多的改本中脱颖而出,是新的突破和有益的尝试。

       但是这样处理也有矛盾:“幽媾”提前了,杜丽娘该怎样向柳梦梅交代还魂事宜呢?新版赣剧的处理是,杜丽娘在被鬼役抓走时叮嘱说:“柳郎,记取后园太湖石旁梅树之下是俺的墓穴,柳郎若要与俺重逢,择吉日开棺见俺,或许有回生希望也未可知!”别忘了,按律,开棺可是要杀头的!如果不能回生,杜丽娘会陷自己的爱人于何种境地呢?杜丽娘对自己命运的不确知性,同时也削弱了让柳梦梅开棺的现实合理性,怎样处理才更完美,还值得斟酌。

       采茶戏改编的《牡丹亭》共有两个版本:

       一是张齐1981年改编本。全剧共7场:《延师闹塾》《游园惊梦》《寻梦闹殇》《拾画冥誓》《回生婚走》《托夫遇母》《拷元认亲》。基本上择原著重点场次串联而成,但结尾改为花神逼迫杜宝允婚,使夫妻、父女团圆。1982年崇仁县采茶剧团以抚州采茶调上演。导演周悦文、梅制科、陈健金。汤慧珠饰杜丽娘,张凯庭、杨忠饰柳梦梅。(19)

       二是近年新推出的临川版采茶戏《牡丹亭》,由黄文锡担负剧本的“选辑”工作,导演涂玲慧。采用无场次的线性结构,在推动剧情的过程中,利用现代舞台条件,使数个演区齐头并进,让情节发展时空交错,少数观众不明头绪之处,则配以三言两语的字幕解说,对于“惊梦”“圆驾”这样的重点,则拓开表演平台,保留更多的丽词华章。2010年10月汤显祖诞生460周年之际,第一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在当地隆重揭幕,首场演出便是这版“临川版采茶戏”《牡丹亭》。

       婺剧《牡丹亭》,由汤显祖担任过知县的浙江省遂昌婺剧促进会移植演出。剧本整理:包建国,导演:包建国、张婵娟、朱学苏。吴淑娟、张婵娟饰杜丽娘,徐俊花饰柳梦梅。2013年,遂昌电视台录制,浙江婺剧团、衢州婺剧团演出。剧情始于《训女》,终于《回生》,文字上也尽量沿袭了汤显祖原词,保留了《牡丹亭》的原有意蕴。

       三 多个剧种的演绎

       其他地方戏对《牡丹亭》的改编演出可以南北分述。南方剧种如越剧、黄梅戏、莆仙戏;北方剧种如豫剧、北路梆子、青海平弦戏、华剧等。南方剧种的改编大多继承了同样源出于南方的昆曲的特质,文雅、唯美,歌舞并重,渲染了诗化的意境。而北方剧种的改编则更显质朴而具有民间意味。

       南方剧种改编演出的《牡丹亭》以越剧为最多。

       吕建华改编本《牡丹亭》,全剧共11场,情节包括言怀、肃苑、游园惊梦、诀谒、慈戒、写真、诘病、诊祟、闹殇、旅寄、冥判、拾画、玩真、冥誓、硬拷、回生。(20)本剧从1995年开始改编,前后改了15稿,2005年11月27日由浙江越剧团首演于浙江西山城遂昌县。但再次压缩为7出戏,以杜丽娘、柳梦梅和父母相认为结局。导演俞克平,李沛婕饰杜丽娘。

       对于语言的处理,编剧吕建华接受采访时曾说:“核心唱段保持原汁原味,其他唱词则尽量通俗化,目的是想让古典名剧亲近当代观众。”(21)因此《牡丹亭·惊梦》的【皂罗袍】越剧改本中一字未动,而《寻梦》的【懒画眉】改为“最撩人春色是今年,残红缤纷满庭院,重重粉墙关不住,春心无处不飞悬”,体现出越剧唱词比较通俗易懂的特色。

       剧情改动较大的是结尾处,为强调柳梦梅的至情,加进了柳梦梅欲撞坟殉情的情节。柳梦梅欲开棺,陈最良阻拦,适逢杜宝升任宰相携家眷前来祭坟,百般阻挡,柳梦梅无奈,一头撞向墓碑,轰然巨响,坟墓裂开,电闪雷鸣,众人惊散,丽娘从坟墓中走出。柳梦梅与杜丽娘、驼孙与石道姑结为夫妻,准备远走高飞。杜丽娘还魂受阻说明了现实阻力的强大,虽然结尾有些草草,但还是引人思考,有一定的意义。

       更值得注意的是,吕建华越剧改本中于开场、游园、惊梦、回生等几处反复出现花神花仙的载歌载舞:“春光春光,万物欣欣,真爱真情,人间甘霖。爱到真处生可死,情转真时死可生。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人间可贵是情真。”与原本中的男性花神不同,女性的花神花仙更侧重于歌颂和渲染“情”的美好,洋溢着青春和爱情的气息。

       红枫改编的越剧《牡丹亭还魂记》,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上海静安越剧团编排的《还魂记》,2009年在千灯古镇把这部20多年前的舞台剧拍摄成高清版越剧电视连续剧,共4集。由CCTV新影制作中心摄制。导演陶海、韦翔东,舞台复排导演刘永珍。领衔主演:金静、王君安。由于聘请了昆曲名家华文漪、岳美缇为艺术指导,这个演出版看起来更有昆曲的诗画意境。剧情上改编比较有特色的是:柳梦梅和杜丽娘冥誓时被陈最良闯进来发现了画像,陈最良不相信人死还能复生,持画拉柳梦梅去见杜宝(杜宝只是割去后花园安葬杜丽娘,并未迁官搬走)。但杜、陈都不信柳梦梅的话,还把柳关进大牢,并夺走了返魂香。杜母认为柳梦梅不像坏人,且女儿梦中托婚姻,说不定奇缘天成。春香也主张不管真假,明日祭祀香坟。杜宝则认为荒诞不同意。当晚,春香偷出返魂香,又从大牢救出柳梦梅,去杜丽娘坟前点香、开坟,丽娘复生,杜柳成婚团圆。这样的改编在《冥誓》后、《回生》前可谓波澜陡起,增加了起伏。但是丽娘还魂后杜宝怎么接纳她的?又怎样接纳“盗墓者”柳梦梅的?都缺乏思想转换的过程,显得草率匆促,也落入了大团圆的俗套。

       最近的一次越剧改编是音乐诗画剧《牡丹亭》,编剧和导演都是昆剧出身的浙江越剧团团长陶铁斧,此剧由廖琪瑛饰柳梦梅、谢莉莉饰杜丽娘,2014年12月浙江越剧团首演。由梦会开头,倒叙情节,演到回生结束。据说演出效果唯美,可惜没有看到。

       以上三种《牡丹亭》的越剧改编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戏曲改编,另有刘平改编的小剧场越剧《牡丹亭》则面貌大异。剧本讲述分别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青年越剧演员扬扬和小倩,在化妆间里对《牡丹亭》的情爱观展开争论,他们在台上幻化演出《惊梦》《寻梦》《写真》《闹殇》《拾画叫画》《幽媾》等经典情节,也回忆起少年的往事。他们让杜丽娘回生,过起了举案齐眉、诗情画意的生活,但“七年之痒”来临,柳梦梅再也画不出当年的杜丽娘,生活无法继续,他们和杜丽娘一样,开始去寻访牡丹亭旧园。该剧由802戏剧工作室和上海演出家艺术团联合打造,2004年5月26日晚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首演成功。沈倩饰演员小倩和柳梦梅,盛舒扬饰演员扬扬和杜丽娘。本剧迥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牡丹亭》改编,而是通过现代社会中生、旦两个演员的视角,从现代人的观念去解构汤显祖笔下的爱情。编剧兼导演刘平这样解释:“说白了,这是一个有关对峙与对话的戏。是越剧与话剧,是传统与现代,是演员与角色,是生活与梦想,是自己与自己。”(22)《牡丹亭》的小剧场改编作品比较少见,地方戏小剧场改编作品更少之又少,其探索性、创新性均值得珍视。

       黄梅戏《牡丹亭》,林青改编本。全剧自然分成8个段落,包括游园惊梦、寻梦、言怀、写真、闹殇、旅寄、冥判、拾画、玩真、回生、遇母诸情节。(23)

       此剧改动较大的是:杜丽娘是因“与柳梦梅犯有私情”,被阎王罚了三年女监,期满还魂后才来寻找柳梦梅的,二人相见时,她已是人而不是鬼了。因而删去了幽媾情节,二人携手,在牡丹亭共同忆梦境,被石道姑撞见,恰逢杜母、春香赶来祭奠,一家团圆。这种处理很少见,有独特处,但也有不足。杜丽娘还魂靠的不是情的力量,而是阎王的恩赐,带有了宿命论色彩,反而削弱了杜丽娘对“情”不懈追求的精神。

       另一突出之处就是花神伴唱伴舞贯穿始终,充满诗情画意。和吕建华改编的越剧本相似,林青改编的黄梅戏本中,花神以歌舞的形式担起了诠释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开场时——

       一花神:(像念诗般)呀!哪来那么多飞絮呦?

       众花神:(唱)那是小姐的缕缕情思,

       象柳枝新抽,

       多么飘柔,

       多么飘柔。

       一花神:(白)哪来那么多的情思呦?

       众花神:(唱)可听到阁楼上传来的箫声阵阵,

       笛声悠悠,

       从冬到夏,从春到秋,

       织成了许多愁,

       化作情思

       飘啊飘,

       飘落在墙外头。

       杜丽娘游园入梦时——

       [梦境,光彩纷纭,众花神翩翩起舞,引柳梦梅上。

       众花神:(唱)春光美无限,春色满庭园。好一对多情儿女苦相恋,生死到百年。

       杜丽娘寻梦时——

       众花神:(唱)满怀心事画屏间,

       欲寻旧梦向谁边?

       多情懒对妆台镜,

       由它粉消云髻偏。

       众花神:(唱)春去秋来日夜长,

       蝶飞莺闹为谁忙?

       花园断了游春路,

       清风为谁透纱窗?

       杜丽娘写真时——

       花神:(唱)三分春色描来易,

       一缕情思画出难。

       早知今日相思染,

       后悔当初劝游园。

       杜丽娘伤情而亡时——

       [花神悲伤伴舞

       [哀乐声阵阵传来,花神托举着身着白色衣裙的杜丽娘缓缓走来,其余花神伴舞。

       花神:(唱)从今后再不为花开花谢添烦恼,

       从今后再不为月缺月圆备伤神。

       [花神抬杜丽娘下,众跟下。

       柳梦梅进园拾画时——

       花神:(唱)亭榭荒芜秋千寒,

       客中游子莫凭栏。

       凭栏处,防肠断,

       春梦遥遥去不还。

       杜、柳再次相见,杜叙述自己情殇的情景时——

       花神:(唱)寂寞小楼难回首,

       秋雨梧桐愁更愁。

       杜、柳结合,一家团圆时——

       [判官、小鬼、道姑、花神……纷纷向杜柳表示祝贺,

       热烈欢快,边舞边唱。

       众人合唱:天地长久月长圆,

       情思依旧梦仍甜。

       牡丹亭畔景未变,

       春心何处不飞旋。

       可见花神歌舞贯穿始终,不仅诠释主题、渲染气氛,而且帮助叙事和抒情,最大可能地运用了黄梅戏载歌载舞的特征,效果很好。与原作相比,花神歌舞的成分、作用显然已大大增加了。

       另有莆仙戏《牡丹亭》,存老艺人抄本,改编者不详。全剧共9出,包括《春香闹学》《花园梦会》《梅观栖身》《庵里幽会》等。剧本保留了杜丽娘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情节,但民间气息浓郁。抒情名段“游园”只保留了一支曲子,“惊梦”做暗场处理。“幽媾”紧紧围绕梦中人、画中人展开,突出了柳梦梅的痴情。在《花园梦会》之丽娘做梦后,紧接《梅观栖身》之梦梅应梦,前后照应,与冯梦龙改本有一致之处。

       北方剧种的改编略述如下:

       豫剧《牡丹亭》,张景恒改编本。从训女延师一直演到回生团圆,中间包括游园惊梦、写真闹殇、拾画叫画等情节。郑州市豫剧团1957年首演,并成为保留剧目。(24)

       北路梆子《牡丹亭》,项在瑜改编本。全剧共7场,包括游园惊梦、闹殇、幽媾、回生诸情节。但结尾做了改动:丽娘夫妇同去拜见杜宝,杜宝却因丽娘自婚而轻贱之,不肯相认,丽娘气恼之下毅然随柳梦梅而去。包头市晋剧一团1961年首演。导演张建勋,王玉山、王巧云饰杜丽娘,武仙梅饰柳梦梅。后成为保留剧目。(25)

       青海平弦戏《游园惊梦》,袁静波改编本。情节包括庭训、游园惊梦、情殇、拾画叫画、回生团圆。由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演出,导演张元垄,徐帼强饰杜丽娘,李义安饰柳梦梅。1962年,青海电影制片厂曾将此剧片段摄制成舞台艺术片。(26)

       华剧《风流梦》,朱学改编本。全剧共8场带一个《序幕》。情节包括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离魂、旅寄、拾画叫画、幽会、欢挠、回生。改编者小的改动在于让杜丽娘死后春香出家守墓,后帮助柳梦梅开坟。而大的改动在于强化杜、柳和封建卫道士杜宝的冲突,而且增加了杜宝把丽娘许与“两淮节度王大人的公子”并严厉逼嫁的情节。其实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27),而非哪个具体人物的阻挠破坏。杜丽娘是那个压抑人性的时代的对立者,她所要反抗的“理”不是某一简单行动就可以代表得了的。改本增加的这个情节,虽然突出了父女矛盾,却将杜宝的形象简单化了,不仅如此,还缩小了杜丽娘和《牡丹亭》的丰富意蕴,落入了一般言情剧的俗套。

       除了以上剧作外,地方戏的《牡丹亭》改编演出还大量以折子戏的方式呈现,比如祁剧之《劝农赏花》(昆唱)、《春香闹学》(高腔),湘剧之《杜宝劝农》(高腔)、《春香闹学》(昆唱),衡阳湘剧之《春香闹学》(昆唱),徽剧之《劝农》《游园惊梦》,浙江调腔之《入梦》《寻梦》《跌雪》《冥判》《魂游》《遇母》《吊打》《金殿》,楚剧之《闹黉门》(春香闹学),杭剧(杭州滩簧)之《劝农》《学堂》《惊梦》《写真》《拾画》《叫画》《书斋幽会》《梦梅跌雪》,苏剧(苏州滩簧)之《学堂》《劝农》,川剧之《春香闹学》《游园》《冥判》,秦腔之《牡丹亭·深宵幽会》,东河戏昆腔(赣昆)《劝农》,锡剧《游园》《拾画》等,但这些演出主要的是继承传统,即延续清代流传下来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本身固然是经典,但并不代表《牡丹亭》地方戏改编的主要成就,兹不赘述。

       《牡丹亭》,皇皇巨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仅就地方戏全剧改编而言,一定遍及全国各地。但地域及能力所限,只找到如上23种,难免挂一漏万。但鉴于前人未有系统研究《牡丹亭》地方戏改编者,故不揣浅陋,梳理成篇。敬请方家补充赐教。

       注释:

       ①参见赵天为《俏丽湘小生聪本〈牡丹亭〉》,《戏曲研究》第86辑,第246页。

       ②剧本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俗文学丛刊》(第134册),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③剧本载叶绍德编撰《唐涤生戏曲欣赏·附录》,香港周刊出版社1986年版。

       ④唐涤生《编写〈牡丹亭惊梦〉的动机与主题》,载《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仙凤呜》卷一,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1页。

       ⑤叶绍德《剧本在粤剧史的重要性》,载《唐涤生戏曲欣赏》,香港周刊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⑥参见http://hk.geocities.com/ypsinfung/gm.htm.

       ⑦资料见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戏曲数据中心,录此备查。

       ⑧参见http://www.yuejuopera.org.cn/dtxx/mjmjyczx/20140317/741.html.

       ⑨何花《改编经典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粤剧〈金石牡丹亭〉观后有感》,《南国红豆》2014年第2期。

       ⑩剧本载《汤显祖剧作改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1)石凌鹤《汤显祖剧作改译》,第1~11页。

       (12)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13)《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第214页。

       (14)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72b2490101k4qp.html.

       (15)剧本载《影剧新作》1986年第4期。

       (16)剧本载《影剧新作》1997年第4期。

       (17)剧本载《影剧新作》2000年第3期。

       (18)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19)剧本载《整理改编临川四梦 汤显祖历史故事剧专辑》,1982年印制。

       (20)剧本载《戏文》1995年第6期。

       (21)参见http://ent.sina.com.cn/h/2005-12-06/0830918601.html.

       (22)刘平《小剧场越剧〈牡丹亭〉的别样风景》,《上海戏剧》2004年第7期。

       (23)剧本载《安徽新戏》2002年第1期。

       (24)参见《中国豫剧大词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65页。

       (25)剧本存包头市文化局,参见《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123页。

       (26)参见《中国戏曲志·青海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第112页。

       (27)《牡丹亭·前言》,载汤显祖著,徐朔方校点《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页。

标签:;  ;  ;  ;  ;  ;  ;  ;  ;  ;  ;  ;  ;  

牡丹亭地方戏曲的改编_牡丹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