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督脉穴治疗瘫痪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和相关实验研究

针刺督脉穴治疗瘫痪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和相关实验研究

刘光国[1]2002年在《针刺督脉穴治疗瘫痪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和相关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有关瘫痪后肢体痉挛状态有效的针灸疗法;2.探讨针刺督脉穴治疗截瘫脊髓损伤作用的机理 方法:1.临床观察,督脉组:针刺督脉穴位治疗24例。常规组:常规选穴治疗24例,采用康复医学的Brunnstrom法、SIAS法、Ashworth法对痉挛状态的肢体进行功能康复评定。2.实验研究,将60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戍4组:空白组、针刺(常规)压迫组、针刺(督脉)压迫组、模型压迫组。参照赵文汝“建立逐渐压迫性截瘫模型的研究”,使脊髓功能<3级(根据改良的Tarlov脊髓功能分级),50%<椎管狭窄率<60%。用(1)Rivlin斜坡法、(2)脊髓功能分级:参照Kuckner改良Tarlov脊髓功能分级法,观测其脊髓功能。同时对血浆、下丘脑、垂体、脊髓中的神经肽(β-EP、AVP、DYNA)进行检测。 结果:1.根据评定的结果显示督脉组疗效高,且与常规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6小时,针刺(常规)压迫组、针刺(督脉)压迫组、模型压迫组与空白组相比,斜坡度数和脊髓功能降低,血浆、下丘脑、垂体、脊髓中的神经肽(β-EP、AVP、DYNA)升高,造模后15天,针刺(常规)压迫组、针刺(督脉)压迫组与模型压迫组相比,斜坡度数和脊髓功能升高,血浆、下丘脑、垂体、脊髓中的神经肽(β-EP、AVP、DYNA)明显降低。 结论:1.针刺督脉穴为治疗肢体痉挛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2.针刺督脉穴可以改善损伤脊髓的血液循环,降低神经肽:β-EP、DYNA、AVP的分泌,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3.针刺督脉穴可以改善脊髓神经细胞功能。

廖穆熙[2]2016年在《靳叁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多因素分析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指脑卒中后大部分肌群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运动时阻力增加,生硬,肢体常被拉向肌群痉挛方向,不能产生协调运动,并可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脑卒中患者存在的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康复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后生存率不断上升,使得脑卒中后肢体恢复问题日益突显,脑卒中后肢体出现痉挛性瘫痪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的:“靳叁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靳瑞创治,采用靳叁针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已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工作,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确切肯定的临床疗效。为观察靳叁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刺干预时机及选穴位配伍,优化治疗方案,研究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对影响临床疗效的两个重要因素(针刺时机、选穴配伍)进行2×2析因分组,以探讨该疗法治疗痉挛性瘫痪的最优选穴配伍及针刺时机。寻求在在针刺时机、穴位配伍这两个关键技术要点上有新的突破,为该疗法进一步地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大样本、随机研究,采用统一的药物治疗,并采用统一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用多因素分析法(2×2析因统计)进行穴位配伍、针刺时机分析,以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方法是:将影响靳叁针疗法的两个重要因素(针刺时机、选穴配伍)进行2×2析因组合,取针刺时机、选穴配伍两个因素,分为2个水平(中风后-14天/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颞叁针+手足叁针)进行两两组合后进行比较,将观察对象分为四组(1组:中风后I-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组;2组:中风后-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组;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组;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叁针组)。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连续针刺5天,隔2日,再行下周治疗,2周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相关指标评测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QL (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后进入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临床疗效1.1在临床疗效方面,临床治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1组(中风后-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临床治愈率最高,为19.0%;2组(中风后-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叁针)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8%、8.5%和5.0%,组间疗效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1组与其它叁组临床治愈率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2、3两组临床治愈率相仿,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方面:1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总有效率为94.90%;2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89.0%和83.75%,组间疗效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1组与其它叁组总有效率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P<0.05);2、3两组总有效率相仿,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结论:在内科及常规治疗同等的基础上,在中风后1-14天介入针刺疗法,采用靳叁针(颞叁针+手足挛叁针)治疗,对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临床疗效最佳。2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2.1疗程结束后,在针刺时机相同的前提下,比较痉挛指数(CSI)评分显示:1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2组(中风后-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1组为优,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3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介入针刺时机相同的前提下,在改善痉挛指数(CSI)得分方面,选用颞叁针+手足挛叁针组临床疗效更佳(P<0.01、P<0.05)。2.2疗程结束后,在选穴配伍相同的前提下,比较痉挛指数(CSI)评分得分显示:1组(中风后-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两组相比,以1组为优,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组(中风后-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与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2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选穴配伍相同的前提下,在改善痉挛指数(CSI)得分方面,早介入针刺治疗组(中风后-14天)在疗效更佳(P<0.01、P<0.05)。3日常生活能力ADL (Barthel)指数评分3.1疗程结束后,在针刺时机相同的前提下,比较日常生活能力(ADL Barther指数)显示:1组(中风后-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2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1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3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时间因素固定的前提下,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ADL (Barthel指数)方面,选用颞叁针+手足挛叁针组临床疗效更佳(P<0.01)。3.2疗程结束后,在选穴配伍相同的前提下,比较日常生活能力(ADL Barthel指数)显示:1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两组相比,以1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2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与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2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选穴配伍相同的前提下,在日常生活能力ADL (Barthel)指数方面,早介入针刺治疗组(中风后1-14天)在疗效更佳(P<0.01)。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表4.1疗程结束后,在针刺时机相同的前提下,比较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显示:1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2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1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3组为优,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介入针刺时机相同的前提下,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方面,选用颞叁针+手足挛叁针组临床疗效更佳(P<0.01、P<0.05)。4.2疗程结束后,在选穴配伍相同的前提下,比较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显示:1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两组相比,以1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2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与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2组为优,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选穴配伍相同的前提下,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方面,早介入针刺治疗组(中风后1-14天)在疗效更佳(P<0.01、P<0.05)。5简化FugI-Meyer运动功能评定5.1疗程结束后,在介入针刺时机相同的前提下,比较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显示:1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2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1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3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介入针刺时机相同的前提下,在改善Fugl-Meyer得分方面,选用颞叁针+手足挛叁针组临床疗效更佳(P<0.01)。5.2疗程结束后,在选穴配伍相同的前提下,比较Fugl-Meyer得分显示:1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与3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挛叁针)两组相比,以1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2组(中风后1-14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与4组(中风后15-30天+颞叁针、手足叁针)两组相比,以2组为优,有异常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选穴配伍相同的前提下,在改善Fugl-Meyer得分方面,早介入针刺治疗组(中风后1-14天)在疗效更佳(P<0.01)。6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干预作用分析6.1痉挛指数(CSI)评分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作用(中风后1-14天早期针刺干预+颞叁针、手足挛叁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痉挛指数(CSI)评分虽然统计学分析上无存在明显的协同、交互干预作用点,但根据交叉作用图(见图八、图九),应有良好的交叉作用趋势;根据选穴配伍、针刺时机的固定因素分析,联合作用后可显着降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痉挛指数CSI评分(P<0.01)有效缓解偏瘫肢体肌张力紧张状态、改善偏瘫肢体痉挛程度。6.2日常生活能力ADL (Barthel)指数评分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作用(中风后1-14天早期针刺干预+颞叁针、手足挛叁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ADL (Barthel)指数评分存在良好的协同、交互干预作用;联合作用后可显着提高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见图十一、图十二)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3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作用(中风后1-14天早期针刺干预+颞叁针、手足挛叁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虽然统计学分析上无存在明显的协同、交互干预作用点,但根据交叉作用图(见图十四、图十五),应有良好的交叉作用趋势;根据选穴配伍、针刺时机的固定因素分析,联合作用后可显着降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有效促进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4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作用(中风后1-14天早期针刺干预+颞叁针、手足挛叁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存在良好的协同、交互干预作用;联合作用后可显着提高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见图十七、图十八P<0.01),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能力。结论:在中风后-14天或中风后15-30天开始介入靳叁针疗法(针刺颞叁针+手足挛叁针或颞叁针+手足叁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均能有效缓解患者偏瘫肢体紧张程度,降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改善肢体的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最优先方案:中风后1-14天配合颞叁针、手足挛叁针

任国强[3]2016年在《周志杰学术思想及“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学习周志杰主任的临床经验、针法特点及“四针疗法”,总结出周老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扬。脑性瘫痪是由于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在胎儿或婴幼儿时期。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小儿脑瘫的患病率却有升高的趋势。婴幼儿期是运动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粗大运动发育被认为是其他发育的基础,理应作为脑瘫康复的重要环节进行研究。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绝大多数是来自个人的经验,总结名老中医运用针灸治疗脑瘫的经验和学术思想较少。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没有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随机对照,且样本量低,可重复性差,因而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影响对针灸疗效的客观判断。在本次研究中我应用周老的“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并进行科学的临床观察与统计分析,进一步验证导师学术思想及四针疗法,为治疗小儿脑瘫的提供新的、疗效可靠的方法和学术理论。方法:1理论研究一方面,全面回顾收集周志杰主任的论文、论着、课题研究及临床病例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总结。另一反面,通过平日研读经典、聆听周老教诲及跟师学习,观察、分析、理解、体会其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辩证思路、选穴配伍和针刺手法特点,提炼出周老临床针灸治病的学术思想和常用“四针疗法”,并在独立临床中进行应用和体会。2临床研究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门诊及脑瘫诊疗中心的1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0例。采用评价者盲法,由固定评估医师进行量表评价,其不了解患者的治疗方法。数据由专门统计人员统计,统计者不了解分组与评价情况。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脑、腹四针”,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5次,60次为1疗程。观察两组对GMFM-66、MAS评分的影响,采用尼莫地平法判定疗效。观察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观察两组间有无差异,总结、评价其疗效,并对治疗后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理论研究成果:本研究挖掘总结了周老的学术思想及其渊源、常用的“四针疗法”及擅长的针法特点,并在临床上具体应用体会。周老受“准绳堂”父辈们“注重整体、针灸药食并重”思想,以及《内经》、《难经》及其他相关各家的影响,形成了其“整体调治”的学术思想。1学术思想1.1注重整体,阴阳并调1.1.1左右并调:临证时对于一侧疾患,如偏瘫、面瘫等,周老多采用“左右并调”的方法来补虚泻实,达到左右阴阳平衡。1.1.2上下并调:包括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体现了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的阴阳并调之法,通过人体脏腑、经络及气机的上下联系来达到阴阳平衡。1.1.3前后并调:周老认为,腹在前为阴,背在后为阳,故前后配穴即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达到阴阳并调之效。1.1.4内外并调:肢体内、外侧阴阳经脉失调就会出现肌力、肌张力及姿势异常。周老治疗时多采取补阳泻阴或补阴泻阳的方法平衡阴阳。1.1.5气血并调:气为阳,血为阴。气和血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周老治疗气病或血病时,常气血同调,阴阳并治。1.2重问诊,识叁因,辩病源。周老临床强调通过“四诊”来辨识叁因,根据不同“时因、地因、人因”,从天象、地象、人象的角度全面了解人体的状况,做到有针对性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发挥中医的整体调治优势。1.3注重食疗,强调针、药、食并重,各显其效。平疴食疗为先,不愈针药并举:症状较轻时,周老常单独采用食疗进行调理:如不愈,再予以针灸药物。对于慢性、易复发疾病,周老采用食疗为主,配合针药来治疗;急性疾病,以针药为主,配合食疗。平素注重饮食调养,纠正脏腑之偏:周老强调,日常生活中应根据体质采用食物进行合理调养,预防疾病;患病时则依辨证,采用食、针、药治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1.4重视经络辨证,强调熟识穴性。周老认为,经络循行是针灸治疗的基础,经络辨证包括依病候辨证、依病位辨证。针灸治病的关键,一在辨证,二关取穴,叁乎手法。如果辩证确凿,取穴精巧,手法纯熟,治病即能事半功倍。2周老的“四针疗法”包括:形神兼调,善用“脏四针”调五脏;注重“四海”理论,各以“四针”调虚实:如调髓海用“脑四针”,调水谷之海用“腹四针”,调气血取“焦四针”。3周老针法特点包括:飞针速刺,强调“气至病所”;崇尚指针,强调指力为先;擅用芒针,一针多穴祛痼疾;崇尚任督,针、灸、点穴并用。4周老的临床经验包括:巧识病因,治愈顽固性腹胀;左右并调,治疗顽固性面瘫;内外同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上下并调,治疗少阳头痛;前后并调,治疗原发性痛经;表里经并调,治疗胁痛;针食结合,治疗习惯性便秘。独立临证时,将周老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应用于临床,采用温针灸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采用“脑、腹四针”治疗小儿遗尿及抽动症。临床研究成果:论文在全面学习和传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基础上,观察导师的“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结果如下:1收集完整病例130份,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儿治疗前年龄、性别及MAS、 GMFM-66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66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提高的更为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的更为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MAS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41例,无效8例,总有效57例(87.69%);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39例,无效17例,总有效48例(73.84%)。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尼莫地平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56例(86.15%);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36例,无效18例,总有效47例(72.31%)。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不同年龄段患儿尼莫地平有效率,6月-12月为85.71%,13月-36月为71.66%,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低年龄段患儿有效率高于高年龄段;低年龄段MAS有效率82.85%,高年龄段为78.33%,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高低年龄段MAS的有效率没有差异。结论:1对于小儿痉挛型脑瘫,采用“脑、腹四针”配合康复训练,可以降低肢体的肌张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2运用“脑、腹四针”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有效率。3年龄与小儿痉挛型脑瘫的康复疗效相关,年龄越小,进步越快;年龄越大,进步越慢。脑瘫患儿治疗后痉挛程度的改善与年龄未发现相关性。4小儿脑瘫病变责之脾肾二脏,治疗重在任督二脉。痉挛型脑瘫临床呈现的肢体拘急挛缩,多与“阴阳失调”有关。治疗上,以“通督扶阳益髓、调任健脾益肾”为法。针刺督脉可以调节人体阳脉之气,补脑益髓:针刺任脉可以调节人体阴脉之气,补脾益肾。针刺任督二脉,即可以协调全身阴阳经气的平衡,通过“扶缓抑急”,达到“舒筋缓拘”的目的,从而有效的降低肌张力,减轻肌肉的痉挛,改变异常姿势,提高运动功能,达到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目的。

胡玉海[4]2012年在《不同经穴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大鼠PKC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大鼠PKC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不同经穴治疗该病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痉挛性瘫痪、缓解肌张力增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8组,每组2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阳经针刺组、阴经针刺组、阴阳经针刺组、GABAB激动剂组(巴氯芬组)和mG1uR1拮抗剂组(MCPG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再灌注3小时后运用ZeaLonga4分制评分标准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14天,每日一次;采用神经电生理H反射评价模型和治疗效果;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脑干中PKC表达.结果:1、患侧H波潜伏期,阳经针刺组较模型组明显延长,和模型组、阴经针刺组、阴阳经针刺组、巴氯芬组、MCPG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患侧H反射恢复曲线显示,阳经针刺组H/M值最高为1.078±0.1283,和模型组、阴经针刺组、阴阳经针刺组、巴氯芬组、MCPG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阳经针刺组明显降低大鼠脑干中PKCmRNA表达(P<0.05);阴经针刺组和阴阳经针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明显抑制H反射的亢进和改善H反射恢复曲线,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2、针刺治疗降低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大鼠脑干中PKC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针刺治疗缓解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其作用为阳经最强,阴阳经次之,阴经最弱。

劳祥婷[5]2014年在《针刺督脉及被动运动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脑功能即时效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定量分析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在电针督脉腧穴及被动运动后中枢信号激活特点,着重阐述其针刺与被动运动共同与不同的特异性机制,为分析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脑功能通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6名中风后肌体痉挛患者及15名健康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针督脉大椎、百会及颈夹脊(C6)等穴与被动运动的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扫描。所有数据的预处理均通过SPM中的软件来完成,并将获取的MNI坐标转换为对应的Talairach坐标,运用TalairachClient软件将Talairach坐标与标准脑解剖位置对应,得到激活坐标的具体脑区及对应的Brodmann分区信息,并生成激活区图像。结果:电针督脉腧穴患者组主要激活了右侧大脑运动前区、右侧初级运动区、右侧外侧面前额叶皮质、颞中回、颞上回、前扣带回;健康被试组电针督脉腧穴主要激活了右侧初级躯体感觉区、顶上小叶、顶下小叶、角回、缘上回及颞上回;患者组被动运动主要激活了右侧大脑运动前区、右侧初级运动区、右侧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角回、扣带回及颞中回;健康组被动运动主要激活了双侧大脑运动前区、双侧初级运动区、右侧辅助运动区、颞上回及颞下回。结论:1.电针督脉腧穴可以广泛激活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运动相关脑区,为针刺督脉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中枢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值得更深层次的发掘。2.本研究对中风后肌痉挛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分别在针刺督脉腧穴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扫描,根据激活区域分析可知,卒中后肢痉挛的病理状态与健康状态两种情况下针刺督脉腧穴对脑功能激活区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上述两种不同状态下,针刺督脉腧穴后可能产生相对特异的中枢神经系统激活效应,从而产生相应不同的反馈调节作用。3.针刺与被动运动皆可改善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说明针刺与运动疗法都是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效的治疗方式。针刺更具有针对性;运动疗法激活更广阔脑功能区,两种治疗方式合用具有迭加效应。

袁勤[6]2016年在《眼针留针结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眼针留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与体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差异性,优化两种疗法的结合方案,为指导临床优先选择疗法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60例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以及老年病科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留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组(治疗组)和体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组(对照组)各30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肌张力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DL)Barthel指数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对脑卒中后功能障碍进行评估。通过对研究结果前后的比较,评价眼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结果:(1)MAS量表评分: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治疗组MAS量表评分值下降显着,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在改善病人肌张力以及痉挛情况方面眼针治疗组优于体针对照组。(2)FMA量表评分经治疗后眼针治疗组比治疗前FMA量表评分值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针对照组比治疗前FMA量表评分分值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眼针治疗组与体针对照组两组比较,眼针治疗组评分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眼针组可明显改善中风后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3)ADL量表评分经治疗后眼针治疗组比治疗前ADL量表评分值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针对照组比治疗前ADL量表评分值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眼针治疗组与体针对照组两组比较,眼针治疗组评分值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眼针组可明显改善中风后痉挛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对照组。(4)NDS量表评分经治疗后眼针治疗组比治疗前NDS量表评分值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针对照组比治疗前NDS量表评分分值下降明显,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眼针治疗组与体针对照组两组比较,眼针治疗组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眼针组可明显改善中风后痉挛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疗效优于对照组。(5)治疗方法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以针刺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实验室常规指标异常情况为考察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情况。所以,研究中所采用的两种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以期建立和完善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人治疗方法安全性体系提供依据。结论:(1)眼针留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与体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量表、FMA评分量表、ADL评分量表、NDS评分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眼针留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主要在改善患肢痉挛情况和降低患肢肌张力方面疗效更显着。其次对缓解患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临床神经功能以及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方面,眼针留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体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3)由于病例选择基本都是一年以内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是中风后恢复的较好时期。两组疗法都较好的帮助病人患肢功能障碍的康复,眼针在治疗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了眼针“即刻效应”,在患者带针康复训练中疗效明显。(4)从研究过程中发现中风患者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越早对中风后病人的各项功能恢复帮助越大,持续的康复运动功能训练起到作用与反作用的效果利于形成正常的运动模式为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存质量提供更好的帮助。(5)眼针治疗规范、取穴简便、疗效显着、病人依从性好,结合康复运动疗法促进神经发育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郎建英[7]2011年在《靳叁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靳叁针”疗法、康复疗法、“靳叁针”疗法结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综合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评价“靳叁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作用,促进“靳叁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规范法,标准化,为进一步探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病例选择:115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发病在2周到6个月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靳叁针”疗法组36例、康复疗法组42例和“靳叁针”疗法结合康复疗法组37例。叁组病例入选时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基础治疗:叁组患者的基础药物治疗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2005)的方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给予阿斯匹林防止血小板聚集,给予胞二磷胆碱以营养神经,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等。3、治疗方法:“靳叁针”组:取穴:颞叁针、上肢挛叁针、下肢挛叁针。随症配穴:失语加舌叁针;口角歪斜加口叁针;腕关节严重痉挛加腕叁针:踝关节内翻加踝叁针;上下肢痉挛无法伸展加开叁针;指趾浮肿加八邪、八风。辨证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风痰阻络加丰隆;气虚血瘀加健侧足叁里;阴虚风动加太溪。所有穴位均规定具体的针刺方法、针刺深度、针刺角度、行针次数等参数。康复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规划教材《康复医学》第叁版制定。操作包括:缓解肌张力,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转换,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控制能力训练。“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治疗方案为“靳叁针”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同上。4、疗程:各组疗程均为28天,针刺治疗和康复训练每周5次,休息2天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5、疗效评定:对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Barthel指数)(ADL),分别评定其神经功能、综合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以此评价叁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叁组病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天治疗,叁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向康复方向变化(P<0.001),靳叁针组、康复组、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改变值均数分别为3.5、3.5、4.9,以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改变值最大,但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8天治疗,叁组病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向康复方向改变(P<0.001),靳叁针组、康复组、靳叁针结合康复组叁组改变值(差值均数分别为7.1、6.7、9.1)比较的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做两两比较(SNK法),靳叁针结合康复组与单纯靳叁针和单纯康复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靳叁针疗法的改变值均数大于康复疗法,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后NDS疗效比较,叁组改善程度依次为靳叁针结合加康复组>单纯靳叁针组>单纯康复组,但是秩和检验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显效率依次为靳叁针结合加康复组>单纯靳叁针组>单纯康复组,但χ2检验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NDS疗效比较,叁组改善程度依次为靳叁针结合康复组>单纯靳叁针组>单纯康复组,秩和检验结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靳叁针结合康复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靳叁针结合康复组与单纯靳叁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靳叁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显效率依次为靳叁针结合康复组>靳叁针组>康复组,χ2检验结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经两两比较,靳叁针结合康复组与康复组比较差译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单纯靳叁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靳叁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功能综合评分(FCA)治疗前叁组病例功能综合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天治疗,功能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向康复方向有改变(P<0.001),靳叁针组、康复组、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叁组改变值(差值均数分别为8.2、7.7、12.78)比较,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做两两比较(SNK法),靳叁针结合康复组与单纯靳叁针和康复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靳叁针与康复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8天治疗,叁组病例功能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向康复方向有改变(P<0.001),靳叁针组、康复组、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叁组改变值(差值均数分别为14.6、15.3、23.4)比较,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做两两比较(SNK法),靳叁针结合康复组与单纯靳叁针组和康复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靳叁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1)上肢治疗前叁组病例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天治疗,叁组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向康复方向改变(P<0.001),靳叁针组、康复组、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改变值均数分别为8.8、9.1、12.5,以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改变值最大,但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8天治疗,叁组病例的简化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向康复方向改变(P<0.001),靳叁针组、康复组、靳叁针结合康复组叁组的改变值(差值均数分别为17.6、18.8、25.4)比较,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做两两比较(SNK法),靳叁针结合康复组与单纯靳叁针组和康复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靳叁针与康复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下肢治疗前叁组病例的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天治疗,叁组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向康复方向改变(P<0.001),靳叁针组、康复组、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改变值均数分别为4.9、4.0、5.8,以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改变值最大,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叁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8天治疗,叁组病例简化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向康复方向改变(P<0.001),叁组的改变值均数分别为8.8、8.0、10.7,以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改变值最大,但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叁组病例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天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向康复方向改变(P<0.001),靳叁针组、康复组、靳叁针结合康复组改变值均数分别为12.2、13.0、16.5,以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改变值最大,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8天治疗,叁组病例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向康复方向改变(P<0.001),靳叁针组、康复组、靳叁针结合康复组改变值均数分别为24.3、23.9、30.9,以靳叁针结合康复组的改变值最大,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靳叁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组在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功能、上肢运动功能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纯靳叁针组和康复组,表明靳叁针疗法与康复疗法的结合可以相互加强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综合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可以认为二者结合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改善,促进神经功能、综合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虽然靳叁针结合康复组对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大于单纯靳叁针组和康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并不一定表明靳叁针结合康复疗法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不优于单纯靳叁针疗法和康复疗法,也可能因为样本例数太少,统计学检验未能显示出客观的阳性结果。靳叁针疗法结合康复疗法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是否优于单纯靳叁针组和单纯康复组,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临床研究。虽然靳叁针疗法对神经功能缺损、功能综合评分、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改变程度大于康复疗法,但两组间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是否靳叁针疗法的治疗效果优于康复疗法,有待临床的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陈安内[8]2012年在《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康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评价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确定其最佳点穴间隔时间,为临床早期中风偏瘫的康复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和临床试验依据,最终达到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每日组(每日进行点穴治疗)、隔日组(隔日进行点穴治疗)和隔两日组(隔两日进行点穴治疗),每组20例。叁组在病房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连续两周的点穴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第二周结束后运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法(BI)对叁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测评。所得数据和资料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运动功能方面,叁组治疗后MAS得分与治疗前MAS得分相比,得分呈显着升高(P<0.01)。组间差值多重比较结果:每日组MAS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日组MAS得分差值比隔两日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日组和隔两日组MAS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隔两日组MAS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2、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叁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得分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值多重比较结果:每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隔两日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日组和隔两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隔两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3、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治疗后叁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值多重比较结果:每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隔两日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日组和隔两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隔两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结论]1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进行点穴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叁组不同点穴间隔时间中,每日点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最佳,其次是隔两日点穴,再次为隔日点穴。

张志强[9]2007年在《针刺夹脊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12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其所处的病程阶段、年龄、有无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分层,各层的患者再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夹脊穴组(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和口服妙纳片组(对照组),所有纳入的患者均给予抗痉挛的体位治疗和脑血管病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针刺夹脊穴、常规针刺和口服妙纳片治疗,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CSS量表、Fugl-Meyer量表和FIM量表评定患者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针刺夹脊穴组、常规针刺组和口服妙纳片组,叁组治疗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叁组对比,针刺夹脊穴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和口服妙纳片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本研究结果显示:处于恢复期较处于后遗症期、年龄小于70岁较年龄大于70岁、无合并症和(或)并发症较有合并症和(或)并发症的脑卒中患者,其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要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针刺夹脊穴、常规针刺和口服妙纳片均可缓解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上、下肢肌张力、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针刺夹脊穴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和口服妙纳片。2、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康复疗效与患者的病程、年龄和有无合并症和(或)并发症有关。处于恢复期较处于后遗症期、年龄小于70岁较年龄大于70岁、无合并症和(或)并发症较有合并症和(或)并发症的脑卒中患者,其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要好。

曾庆云[10]2006年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回顾了历代中医药治疗偏瘫的主要成就,并对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偏瘫综合康复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吸纳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功能评价方法、保留中医证候和辨证康复的观点、保持和丰富中医独特的综合康复技术等,是发挥中西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建立偏瘫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不同康复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分析中、西医康复方案临床疗效的异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两种康复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控制康复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缺血性脑卒中(证属中风病中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分为中康组27例和西康组28例。中康组采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西康组采用规范的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4周后,从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查两个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临床疗效评定包括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等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部分包括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免疫学指标等的改变。两组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康组和西康组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相若(P>0.05)。与西康组相比,中康组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提高中医综合疗效、改善中医主要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调节免疫系统的紊乱等方面的作用均有显着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显示中康组显着低于西康组。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均有确切的疗效。与西医康复方案相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中医综合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而且成本-效果比最低,因此可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针刺督脉穴治疗瘫痪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和相关实验研究[D]. 刘光国. 湖南中医学院. 2002

[2]. 靳叁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多因素分析临床研究[D]. 廖穆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3]. 周志杰学术思想及“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D]. 任国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

[4]. 不同经穴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大鼠PKC表达影响的研究[D]. 胡玉海.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12

[5]. 针刺督脉及被动运动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脑功能即时效应的影响[D]. 劳祥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6]. 眼针留针结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 袁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

[7]. 靳叁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D]. 郎建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8]. 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康复的疗效观察[D]. 陈安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9]. 针刺夹脊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张志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10]. 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 曾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

标签:;  ;  ;  ;  ;  

针刺督脉穴治疗瘫痪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和相关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