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研究述评_抗日战争论文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研究述评_抗日战争论文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抗日战争论文,述评论文,民族主义论文,爱国主义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史论坛

如何看待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及其作用,这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这方面的论述一直不多。现将有关的论述综述如下:

一、关于民族主义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主义及其作用,国内还未见到专门的论述,只有姜义华在论述20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时,曾经提及。他说在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高涨曾有过三次浪潮,第三次浪潮即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次大浪潮“激于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而起,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达于顶点。这一阶段的民族主义,直接针对日本军国主义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这句歌词,清楚地显示了形势之危急,以及民族奋起的意义。全民族都投入了规模空前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他们所依凭的最强大的武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管统一战线内部不同的党派和不同的学派对民族主义的态度很不一致,但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始终高涨,呼声之高,传播之广,民众发动之普遍,同仇敌忾精神之旺盛,都为前两次所不可比拟”;“三十与四十年代,还更加强烈更加自觉地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中国革命,从事民族化的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建设的问题。以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成熟为标志,探索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实际的与卓有成效的进展。这给民族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实了更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肯定性的内容”。①

但是,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民族主义,却是外国学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日本学者池田诚就说:“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由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确立为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环,留日学生的抗俄运动是其萌芽阶段,经过五四运动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动中达到了高峰。”“中国的民族主义因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同西欧各国近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民族主义有所不同,这是必须加以区别的。但在实现民族统一的方面却是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中国的民族主义看作反对帝国主义的有效的理论;同时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反动的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与殖民地及附属国的民族主义的斗争中,完成了民族解放战争的统一理论。应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是在这种民族主义高涨的过程中进行的。”“近代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它的民族革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一是实现民族的统一。这种民族统一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中国的民族主义。”池田诚认为: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对民族主义的态度是不同的,国民党是要在它的统治下实现“国家的统一”,共产党则“是通过广泛的‘人民统一’,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相比,可称为全民的民族主义”。除此之外,还有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和新军阀的“民族主义”,“这样,各阶层发挥出来的民族主义成为抗日战争坚持到底的关键。同时与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化相联结,成为抗日战争中领导阶层同人民大众相结合的纽带”。他认为:“抗日战争是在国民党的民族主义与全民的民族主义相互对抗中进行的。可以说民主化使这两种中国的民族主义获得了蕴藏于民众中的巨大潜在力量,并使之成为抗日战争的实际力量。其结果是国民党的民族主义在吸引民众的民族思想,并把它纳入国家的统一的具体过程中,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与此相反,中共的全民的民族主义将民众的民族思想组织起来,并在实行人民统一的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把抗日根据地作为基点,完成抗战的原动力,并成为战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②李良志在为池田诚主编的《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中译本所写的《前言》中评论说:“日本史学家根据他们的理解,在书中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称之为‘中国的民族主义’;但他们十分清楚地解释,这种民族主义,既不是反动的种族主义,也不是单纯的灭洋排外,而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争取民族解放;因此,既使在皖南事变中,它也能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渡过难关,避免分裂,它是‘维系统一的根源’,是‘抗日战争坚持到底的关键’。日本史学家认为,抗战期间,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升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它以极大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一支不可征服的力量。”“《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一书,对‘中国民族主义’还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各阶级、阶层、各党派的民族主义,既有共性,又存在原则区别。”作者着重分析和对比了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指出国民党的‘民族主义’,要求第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第二步才是抗日,把统一看成抗日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既使在‘七·七”事变的八年抗战中,国民党也未完全放弃这一政策,因而反共磨擦不断出现。作者认为共产党的‘民族主义’,要求以‘人民的统一’来抗日救亡,它是‘民众的民族主义’、‘全民的民族主义’,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基础’,是坚持15年抗战的‘深厚思想基础’,‘是19世纪中叶以来,‘救亡图存’思想的结晶。’作者还认为,共产党的‘民族主义’的另一特征是‘民主主义’,它同抗战时期的民主化进程相一致,认为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有全民的抗日。为此,中共在抗战中要求国家民主化,并率先在解放区实行了彻底的民主,使解放区的民族抗战‘最为活跃,最吸引群众,组成为抗战主要力量的实验场。’作者指出,国民党在抗战时期,虽然也实行了一定的民主,却死抱着‘训政’不放,坚持一党专政,因而两种‘民族主义’导致两种结果”;“我们中国史学工作者并不把抗日战争的思想基础归结为‘民族主义’,但由于日本学者在这本书中所说的‘民族主义’实际是我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竭力维护的民族独立、统一和尊严,它实质上是爱国主义,因此用‘民族主义’一词,也未尝不可。”③

二、关于爱国主义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及其作用,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以来则谈论得比较多。

在1985年9月3日举行的首都各界人民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大会上,彭真指出:“热爱祖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传统。对民族存亡命运的历史责任感,对民族敌人奋战到底的坚强意志,为保卫祖国而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能在抗日战争中用劣势武器装备打败凶恶敌人的伟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此相联系,我们爱国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面向世界,学习外国的先进事物,谋求国家的革新和进步。这两个方面都是为了从根本上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它们构成中国近代历史上爱国主义的基本特色。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与当时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道路上进行革新,取得进步分不开的。”④在这次大会上,各人民团体代表陈俊生也提出,要发扬当年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⑤

与此同时,阎世宏(阎景堂、索世晖、郭德宏)还专门撰文,指出抗日战争“充分表现了四亿五千万中华儿女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所产生出来的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战,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他们认为:(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普遍体现在各个阶级、阶层、政党、团体一致抗日,特别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上”“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决、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接受团结抗日的主张,也是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普遍体现在前线将士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行动中”。“在敌后战场上,广大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纵队、东北抗日联军等人民军队的指战员,不顾人员少、装备差和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在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承担的正面战场上,许许多多的爱国官兵同样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杨靖宇、左权、“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以及佟麟阁、赵登禹、姚子青、谢晋元、郝梦龄、刘家骐、王铭章、张自忠、戴安澜等英勇烈士和事迹,“是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的”。(三)“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还普遍体现在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各界人民群众之中”。广大群众、各少数民族、爱国华侨都对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梅兰芳、马叙伦、汪兆镛(汪精卫胞兄)等“许多人洁身自守,决不事敌,也是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表明”。总之,“无数事实说明,中国人民这种热爱祖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不获全胜决不罢休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正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⑥

王希军也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认为:这种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拯救民族和捍卫祖国的独立与完整上”,其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各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保卫祖国的独立、完整,积极参军、参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筑起一道御敌保国的钢铁长城”;其次,“表现在各个阶层、团体,从资本家、开明地主、绅士,到贫苦农民、城市工人、青年学生,都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第三,“还表现在海内外各地人民同心协力,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支援抗日战争”。他认为:“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同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同古代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相比,完全克服了古代爱国主义中那种以汉民族成立的国家同少数民族成立的国家相互间斗争的内容。同近代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相比,它克服了其封建‘忠’‘义’和盲目排外等思想,从狭隘的民族主义中摆脱了出来。这里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爱国主义也发生了新的飞跃,它注入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新血液,不仅以反帝、反封建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而且同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同促进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联系起来了。这就是说,抗日战争时期,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就其范围来说,是在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范围内,但就其内容来说,又有一定的国际性。……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抗战八年,英勇地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斗争的有力支援。也是对国际无产阶级的有力支援。因此,抗日战争时期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是与爱国家、爱民族和爱世界和平相统一的”⑦

1987年卢沟桥事变50周年时,杨尚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高度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才“战胜异乎寻常的艰难困苦,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⑧。《光明日报》还专门发表社论,强调“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社论说:“八年抗战,不仅抵御了外来的侵略,也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这就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这种精神,不仅是民族危亡时抵御外侮、抗击敌人之必需,也是在和平发展时期,建设统一富强的国家之必需。今天我们纪念‘七七事变’50周年,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抗日先烈们的这种伟大精神,激励我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愤图强,奋力向前!”⑨

在这同时或以后,许多学者也都谈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刘大年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把觉醒变为民族牺牲,无数事实,令人可歌可泣。它们强烈地表现出中华民族不愧为优秀的民族,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⑩王桧林指出:“胜利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一项巨大财富是磅礴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说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同胞,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忍受千辛万苦,经历千难万险,为民族生存国家独立而英勇奋斗,使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到了最高程度。它成为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同时也消除了大部分过去加给中国人民的民族屈辱,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清除世界列强的在华侵略势力,是爱国主义者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胜利的抗日战争使这个目标的彻底实现大大前进了一步。重温抗日战争的历史,仍可感受到这种精神的跳跃。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巨大凝聚力。它永远是鼓舞我们团结和前进的巨大力量”。(11)

1991年出版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在绪论中也谈到爱国主义。书中说:“这次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这种觉醒的共同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和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爱国主义蕴含着巨大凝聚力。它不仅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团结前进的巨大动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必将促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日益富强昌盛,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12)

三、简评

从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出,对于爱国主义分歧不大,对于民族主义,中外学者的看法很不一致。

对于民族主义,现在一般认为是“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运动中,在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民族独立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它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以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为限”,“在民族问题上,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是国际主义,不是民族主义。在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政党支持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任何时期,无产阶级政党都必须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划清界限”(13)。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是服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在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上即说:“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毛泽东还说:“我们同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及其遗嘱,作为各党派各阶层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并说中国共产党是最坚持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三民主义的,“共产党没有一天不在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彻底的民族主义”(14)。现在,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没有奉行民族主义”?各阶级、阶层有没有奉行民族主义?如果有,它同爱国主义是什么关系?起了什么作用?如果没有,实行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对于爱国主义,虽有一些论述,也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到底它有哪些表现,与以前的爱国主义有什么异同,各阶级、阶层的爱国主义又有什么异同,我们现在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当时的爱国主义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注释:

①姜义华:《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复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3期。

②池田诚:《世界现代史上的抗日战争》,池田诚主编《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0-32页。

③池田诚:《世界现代史上的抗日战争》,池田诚主编《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④⑤《人民日报》1985年9月4日。

⑥阎世宏:《永垂青史的爱国之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红旗》1985年第17期。

⑦王希军:《试述抗日战争中中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编《抗日战争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版,第97-106页。

⑧《杨尚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落成典礼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7年7月7日。

⑨《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光明日报》1987年7月7日。

⑩刘大年:《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5期。

(11)王桧林:《胜利的抗日战争——中国历史的光辉篇章》,《光明日报》1990年8月29日。

(12)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13)《辞海》缩印本,第1805页。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67、377、368页。

标签:;  ;  ;  ;  ;  ;  ;  ;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研究述评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