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高的教育经费缺口分析_教育经费论文

影响我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高的教育经费缺口分析_教育经费论文

影响我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教育经费缺口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口论文,教育经费论文,公平论文,质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将同时面临提高普及程度、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三大任务,而这三大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经费支持力度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有了较快增长,但远远跟不上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不论从人均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投入水平,还是从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和生均经费指数的相对投入水平来看,我国教育经费均位于世界较低水平,投入不足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本文根据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大致的分析。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重视物质资本投入、轻视人力资本投入与重经济建设、轻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偏向。据统计,在1949~1978年三十年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平均投入占GDP的30%左右,而全社会年平均教育投入只占GDP的2.5%左右,也就是说,用于固定资产的硬投入是用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软投入的12倍。投入上的一条腿过长一条腿过短,造成上述两者比例严重失调,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换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推动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发出了“宁可牺牲一些建设速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呼吁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此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教育经费有了较快增长:年全国教育经费由1978年的94.2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3849.1亿元,增长了40余倍;全社会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由1978年的2.6%增长为2000年的3.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为2.6%)。“十五”期间,我国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变得更快,全国教育总投入由2000年的3849.1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8418.8亿元;人均教育经费也由2000年的304元提高到2005年的648元;全社会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则由2000年的3.9%提高到2005年的4.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83%),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85~2005年期间,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由50%提高到95%以上,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由10%左右提高到53%,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4%提高到23%。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教育投入在国际上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教育事业自身发展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

表1 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

国内生产教育总投入教育总投入财政性投入财政性教育经人均教育经费

年份

总值(亿元) 占GDP比例

(亿元) 费占GDP比例 (元)

(亿元) (%) (%)

1957 1068 27.5 2.6

27.5

2.6

4.3

1962 1149 31.3 2.7

31.5

2.7

4.7

1970 2252 28.0 1.3

28.0

1.3

3.4

1978 3624 94.2 2.6

94.2

2.6

9.8

1980 4518145.5 3.2 134.9

3.0

14.7

1985 8964306.7 3.4 262.9

2.9

29.0

1990 18548

659.4 3.6 564.0

3.0

57.8

1995 58478 1878.0 3.2 1411.5

2.4

155.1

2000 89442 3849.1 3.9 2562.6

2.6

303.7

2005 183956 8418.8 4.6 5161.0

2.8

648.0

资料来源:1.《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中国统计年鉴2006》。

从教育经费绝对投入水平来看,目前全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已接近500美元(其中美国人均超过3000美元,日本人均2000美元,韩国人均1500美元),而我国2005年人均教育经费还不足100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相对投入水平看,2003年经济发达国家(OECD成员国)的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例已达到5.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比例已达到4.2%,而我国2005年政府教育经费仅占到GDP的2.83%。

从生均经费指数(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占本国当年人均GDP的比例)看,OECD成员国小学、初中生均经费指数分别为0.20和0.23,而我国仅为0.13和0.16,远低于世界各国义务教育经费相对指数的平均水平。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将同时面临继续提高普及程度、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和大力提高教育质量三大任务,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依然十分尖锐。要完成任务,必须要有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与支撑。

我国教育经费不仅总体投入水平较低,同时,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经费投入水平的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投入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城市。另外,要推进地区、城乡、学校间的教育公平,将众多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均处于低水平的学校提升为合格或良好教育水平的学校,也亟须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

从小学生均投入水平的地区差异来看,2005年东部地区小学生均经费为2440元(生均经费指数为0.18,接近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小学生均经费只有1400元(生均经费指数仅为0.10),低于东部地区1000元以上;东部地区初中生均经费为3070元(生均经费指数为0.22,也接近于国际平均水平),但中西部地区初中生均经费只有1670元(生均经费指数仅为0.12),比东部地区低1400元。

据初步测算,要使我国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生均投入水平达到东部地区目前的平均水平,需要国家年增加投入1250亿元左右。仅此一项就需要全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0.7个百分点。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东部地区各省小学、初中的生均经费仅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大城市平均水平的1/3左右,经费只是基本够用,还远谈不上宽裕。

从缩小全国小学、初中的城乡差距的角度来看,2005年全国农村小学与初中的生均经费比城镇的平均水平分别要低1000元与1300元,按目前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1.1亿人规模来计算,要使全部农村小学、初中学校生均经费与本省的城镇学校的生均经费持平,大约也要国家年增加1200多亿元的教育投入,这就是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公平的必要成本。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否可以按照温总理所提出的,在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GDP4个百分点时,将比2005年新增加的占全国GDP1.17个百分点的公共教育经费首先用来满足这个需求呢?我想这是完全应该也是可能做到的。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质量和公平程度都将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表2 若干国家小学、初中生均经费占人均GDP比例(2003年)

小学生均 初中生均

国家 经费占人均经费占人均

GDP比例(%)GDP比例(%)

美 国2224

英 国2025

法 国1727

德 国1720

日 本2325

澳大利亚

1824

韩 国2128

泰 国1716

马来西亚

2132

印 度1515

中国(2005) 1316

资料来源:1.OECD组织《各国教育概况2006》;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

表3 部分省、区2005年小学、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情况 单位:元

省、区

小学生均 其中:初中生均 其中:

事业费预算内拨款事业费预算内拨款

全国平均

1765132721561498

浙江

3725249851743216

江苏

2729203328261823

辽宁

2327173129512151

广东

2051130629891807

安徽

1245990 1340 923

江西

1248100414751075

河南954745 1219908

湖北

1311983 16761138

广西

1263

1039 15391067

四川

1350848 1651924

贵州

1008886 12691011

甘肃

1188

1007 14061112

宁夏

1465

1174 20811562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

根据国家“十一五”教育规划制订的发展目标,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将由2005年的53%提高到2010年的80%以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由2005年的23%提高到2010年的30%左右,都需要加大学校基本设施和事业性经费的发展性投入。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比较困难,目前中、西部多数省、区高中阶段学校的年生均事业费平均只有2500~3500元,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半左右(详见表4)。

表4 部分省、区2005年高中阶段生均教育事业费情况单位:元

省、区

普通高中 其中:

职业高中 其中:

生均事业费 预算内拨款 生均事业费 预算内拨款

全国平均4163

1959

3839

1981

浙江7951

3377

6182

2769

江苏5462

2385

4370

1932

辽宁4552

2088

4949

3011

广东6269

3220

6471

3494

安徽2882

1230

1966

1059

江西2608

1225

2152

1139

河南2434

1052

2179

1148

湖北2964

1119

2489

1118

广西3016

1500

3076

1767

四川3069

1172

2893

1168

贵州2791

1576

2227

1545

陕西2516

1186

2049

1212

甘肃2533

1466

2922

1909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

中、西部省、区高等学校的生均事业费只有8000元左右,仅相当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55%,要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详见表5)。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多数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一半左右的办学经费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含择校费),政府的财政性投入仅占全部办学经费的40—45%,而这些学校中的农村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比例相当大。为了推进教育公平,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的负担,也亟需中央和省、区两级政府增加投入,提高拨款水平。据综合测算,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以上几方面的年经费缺口至少在12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国GDP总量的0.7%左右)。

还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必须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点学科,这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据有关统计资料,2005年全国30余所进入“985”工程的大学,其年生均事业费只有18000元,仅相当于2400美元,而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的生均经费一般在3万美元以上,两者的差距有10多倍。总之,“985”工程、“211”工程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都需进一步增加投入,每年要增加上百亿元。鉴于国家财力有限,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学校由国家给予全面支持外,其它进入“985”和“211”建设的大学都应根据自身特长和国家分工需要,着力发展一二个优势学科群,不要搞全面开花式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应根据现实国情和经费支撑水平量力而行。

表5 部分省、市、区2005年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情况单位:元

省、区 生均

其中:

省、区 生均其中:

事业费

预算内拨款 事业费预算内拨款

全国平均12565

5376

东部: 中西部:

北京 25644 17036

安徽 67763468

上海 20346 11500

江西 69632206

天津136459134

河南 78153727

浙江167816418

四川 76152076

江苏107804972

贵州 73223722

福建111884915

甘肃 79483979

广东148487529

宁夏 61423158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

按照国家“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有必要研究其间全社会教育经费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平衡的问题。根据我国教育经费和教育事业发展有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国际比较,我认为按静态测算,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的基本缺口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大约相当于GDP的1.6个百分点。为了保证“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全国教育经费的总供给有必要由2005年占GDP的4.6个百分点,增加到2010年的6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应至少达到4个百分点,还有2个百分点则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多渠道筹集。

从国际比较看,有几个特别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美国,2003年教育经费占GDP的7.5%,其中政府5.7%,社会与私人1.8%;二是韩国,教育经费占GDP也是7.5%,其中政府4.6%,社会和私人2.9%;三是以色列,教育经费占GDP的8.5%,其中政府7.0%,社会和私人1.5%;四是马来西亚,教育经费占GDP的8.1%;五是泰国,教育经费占GDP的6.8%,其中政府4.6%,社会和私人2.2%。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国家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教育投入之比都低于5∶1。

表6 若干国家教育经费占GDP比例(2003)

政府教育经费

教育总投入占占GDP比例

GDP比例(%)(%)

美国 7.55.7

英国 6.15.4

法国 6.35.9

德国 5.34.7

日本 4.83.7

韩国 7.54.6

澳大利亚5.84.8

新西兰 6.86.8

以色列 8.57.0

发展中国家

泰国 6.85.0

马来西亚8.18.1

印度 4.83.4

菲律宾 5.23.1

中国(2005) 4.62.8

资料来源:1.OECD组织《各国教育概况2006》;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在人均教育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值上与发达国家比并不现实,但要求全社会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由目前的4.6%提高到6%以上,却是可能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有这样,教育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在优先战略地位才能真正体现,也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公平和质量三个目标的和谐统一。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从三方面去努力。

一是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真正贯彻小平同志“宁可牺牲一些建设速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指示,下决心调整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比例,将全社会年固定资产和教育投入的比例由当前的10∶1逐步调整为6~7∶1。

表7 1980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教育投入比例

固定资产 教育 固定资产

年份

总投资

总投入 投资/

(亿元)

(亿元)教育投入

1980 911145.5 6.3倍

19852543306.7 8.3倍

19904449659.4 6.7倍

1995

20019

1878.0 10.7倍

2000

32918

3849.1 8.6倍

2005

88774

8418.9 10.5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是继续深化办学体制与筹资体制改革,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办学,广泛调动社会、学校和有支付能力的家庭、个人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拓宽教育经费来源。

三是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指示和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保证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比上年平均增长15%(扣除产品、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因素后的GDP可比价格年增长率为10%左右)计算,2010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37万亿元,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应达到14800亿元,应比2005年5161亿元增加9600余亿元。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共教育经费要年均递增23.5%,平均每年增长1900亿元以上,方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十一五”计划前两年经济形势很好,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比2005年增长22.5%,2007年预计也将比2006年增长25%左右。只要真正做到每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略高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按决算数计算),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注释:

① 本文列出的相关数据参考了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OECD《各国教育概况2006》(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2006)等统计资料。

标签:;  ;  ;  ;  

影响我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高的教育经费缺口分析_教育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