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分层次朗读之我见论文_李冬强

古诗文分层次朗读之我见论文_李冬强

李冬强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双峰寨中学 512324

【摘要】朗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非常有效的途径,朗读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要求明确,层次清楚,体现了逐步提高的过程,恰当分层次朗读的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掌握学习方法。

【关键词】有效途径;逐步提高;分层次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203-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阶段,背诵优秀诗文80篇”等等,由此可见,朗读对于学习古诗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它出之于口,入之于心。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因此,重视古诗文朗读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途径。要做到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必须了解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提出了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正确是流利的先决条件,正确、流利是有感情的必备基础。要求明确,层次清楚,体现了逐步提高的过程。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在笔者看来,古诗文读教学大致层次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是认知性朗读,即要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这是浅层次的朗读,读得正确是朗读的最低要求。初读感知比较适合采用自由读的形式,它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我们还应对学生初读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检测,检测内容与初读要求相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个别读和指名读看字音是否读准了;二是看学生从字里行间获取了多少信息。在初读阶段,读准字音是最直接的目标,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养成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的习惯。有些文章,难检字、古文字很多,如不进行疏通,很难做到读得正确。

如《三峡》中有这么一句:“绝巘多生怪柏”,这句话中的“巘”字就是个生僻字,学生不会读写。查字典上没有这个字,还好课文下有注释,这个字分别读“yǎn”,“巘,山峰”意思。还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裳”学生会读shāng音,“衣服”的意思,课文下没有注释,这样读是错的,查字典是多音字,其实原意是“古代男女都用的围在腰间的衣裙”意思,读“cháng”,是个古文字,需要教师指导,通过初读感知,便能达到了正确认知文字的要求。

又如《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也有生僻字词,学生第一次阅读时候,会有读音和理解的困难,如果不想方设法去解决,那么自然无法做到初读感知的要求,必须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来解决问题,查阅后可以知道,“扳”读 “pān”“牵,拉”之意;“谒”读“yè”, “拜访”的意思;“邑”读“yì”,“县”的意思。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学得放松愉快,学习热情自然高涨,知识储备自然越积越厚。

第二步:再读会意

再读会意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台阶,要读得流利顺畅,在断句上就不能出错。而要做到不读破句,停顿合理,这就要求读者对课文的意思能够理解。理解是一种内化、吸收的过程。而要理解,就离不开思考。因此,第二步是要求读者理解文意后去朗读。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做到流利地朗读文章,也为读出感情打下基础。相反,没有理解到位,就可能在朗读节奏中出现问题。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一句“今齐地/方千里”。有的学生不理解,就会读成“今齐/地方/千里”,以致出现了朗读的错误。又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中一句“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相当多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入”与“出”的意义,没有理解 “…..则…..” 这句是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会读成朗读停顿“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正确的方法应该按照在表示意思转折的词语“而”字前或“则”字前划分的原则,进行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如《醉翁亭记》文中一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用作动词,理解为“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理解为“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第三步:三读见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千年古训道出了朗读作为语文教学手段之根本真谛。在第一、二步朗读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诗句,进一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 ”。可以说这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学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随年龄增大,阅历的增加,对这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厚,受到的人文教育作用更显著。又如刘禹锡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熟读成诵,必定了然年仅三十的诗人那时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襟。再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李白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可以让学生想象佳节里,望明月思亲人的情形,反复诵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四步:四读知类

多读古诗文就会有比较,有总结,有归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古诗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古诗文内容上的侧重点不相同,感悟作品的方法也不相同,需要读者整体把握同时反复斟酌,品读出细节的精妙。按内容特点分,初中古诗文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类:

(一)叙事、抒情类的文章--特点以情动人。

举例,《出师表》情真理透,词婉意切,慷慨深沉,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等,感受作者以身许国,忠贞不二之心。例如,“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表达了自己即将千里迢迢率军北伐,有对先帝之恩的感激,又有对后主的不舍和担心的复杂情感。

再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极写游山玩水的乐趣,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因为每个读者都渴望拥有远离世俗,无拘无束的快乐。“至于负者歌于滁,------滁人游也。”和“宴酣之乐,-----太守醉也”,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体现作者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外出游玩的经历,回味有过的欢快心情去朗读其中的乐趣。这类文极写事情之生动,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因其悲而哀,欢而乐,情不自已。

(二)写景类的文章--“一却景语皆情语”。

这类文章一定要带着想象去朗读,使人听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郦道元的《三峡》“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绘形绘声,令人遐想,产生共鸣,生发出凄凉的感受。让学生想象写景的情境,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又如《 满井游记》文中描写所见水与山景色时:“于时冰皮始解,------而髻鬟之始掠也”,写尽了满井附近水的清澈、明亮,山则鲜明、亮丽,作者整个冬天困囚于室,此情此景绝对是无比兴奋,舒畅,正如文中写到“若脱笼之鹄”---感觉好像脱离樊笼的飞鹄。一却景语皆情语,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

(三)议论类文章--以理服人。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文气畅达,一泻千里。从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中,可以欣赏到语势之壮,体会 “人成就事业必需磨练意志,逆境中发愤图强”之雄辩。又如《鱼我所欲也》文中有“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我们可以从这个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比喻中,欣赏“我”舍生取义的果敢,了然明了文章“舍生取义”的主张,严谨的说理、恢宏的气势让人信服。

对于以上古诗文朗读的四个层次步骤,不可拘泥于形式,搞一刀切,需要我们灵活掌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朗读中认知、理解、体悟、鉴赏,达到熟读成诵,从而真正达到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戏剧让古诗文教学更有戏[J].程秀凤.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年21期.

[2]文化,古诗文课程教学的应然核心[J].谈俊.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3]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文化魅力[J].李维.华夏教师 2018年30期.

[4]在古诗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心智[J].田双喜.吉林教育 2018年32期.

论文作者:李冬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古诗文分层次朗读之我见论文_李冬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