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领域行为程序研究综述_心理干预论文

体育运动领域中行为程序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运动论文,领域论文,程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9)11 0095-06

修回日期:2009-09-07

高水平的运动竞赛需要运动员在面临不同情境、不同对手时保持技能实施的精确性。对于闭合性技能来说,运动员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技能实施,环境信息相对稳定且预测性高。因此,行为程序(Preperformance routine)经常被运用于闭合性技能。国际上许多运动心理学家认为行为程序在实施闭合性技能前能够帮助运动员达到适当的心理和生理状态(Boutcher,1990,Schmidt,1988)[1,2]。Boutcher等人认为行为程序可以促进已掌握技能的发挥,并阻止其将注意集中在技能的执行过程上(Boutcher & Crews,1987; Moran,1996)[3,4]。国外对行为程序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较少。本文将对行为程序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做一简要概述,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讨论,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1 行为程序概述

1.1 定义

目前,不同学者从各自观点出发已提出多种关于行为程序的概念界定。如Cohn等人(1990)认为行为程序是指在运动技能实施前使用的认知和行为策略的结合[5];Moran(1996)认为行为程序是运动员实施某一具体运动技能前系统进行的一系列任务相关的思维与行动[6];Lidor和Singer(2003)将行为程序定义为在实施自我控制节奏技能前即刻被执行的一套系统运动动作、情感和认知行为[7];赵大亮(2006)认为赛前行为程序指一套从时间到内容上预先安排,用来帮助稳定与控制运动员赛前思维、情绪与行为的模式[8]。从这些学者对于行为程序的界定可以发现,行为程序不仅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外显行为动作,而是既包括外显行为动作,也包括内隐认知内容的一个结合体。

1.2 分类

根据实施行为程序实施时期不同。可以把行为程序分为竞赛前行为程序、竞赛中行为程序和竞赛后行为程序。如有研究者就对集体项目的专家教练员竞赛前行为程序和竞赛后行为程序进行深入访谈研究[9];我国学者许小冬(2007)[10]对激流回旋运动员参赛行为调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李佑发(2008)[11]采用程序化参赛模式应用于十运会帆船运动员参赛。

1.3 内容

从上述关于行为程序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它是指技能实施前的行为动作与认知内容的一个结合体。一般来说,这些行为程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行为程序中的认知部分一般包括一系列策略如放松、表象{视觉演练}、认知重构、自我谈话以及思维决策过程;而行为成分可能包括的内容涉及到练习某一动作的身体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以及拍球[8]。

此外,Singer(2002)[12]对于行为程序的内容,提出了一个包括五个步骤策略。这个总策略包括赛前行为状态也包括实际表现状态(见图1)。这五个步骤简单阐述如下:(1)准备阶段:通过建立一个最佳身体姿势、自信心、期望和情绪的行为程序作为准备;(2)表象:表象一副最佳表现的画面及这种感觉;(3)集中注意于相关的外部线索或思维;(4)以平和的心态实施技能;(5)评估行为操作的质量与结果以及前四个策略的实施情况(如果时间允许)。

图1 自我控制节奏技能五步策略

(引自Singer,2002)

2 理论机制

目前,关于行为程序效果的解释并没有比较明确、统一、完善的理论。Cohn(1990)[5]对此进行过总结,他认为行为程序可能的理论解释包括以下几个理论,本文对此做如下简述。

2.1 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运动技能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Schmidt(1975)[13]首先提出的。Schmidt(1976)[14]将运动动作描述为在极少感觉信息的输入下,主要由中枢神经结构控制的一种活动。该理论认为,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之后,即对四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动作图式。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是:开始动作的条件(身体姿势、器械的重量);在执行特定动作所需要的信息(力量、持续时间);动作的环境结果;动作的感觉结果。在记忆中存在两种图式,即回忆图式和再认图式。回忆图式确定动作的产生并控制动作;再认图式通过比较实际感觉结果与预期感觉结果来评价所做出的反应。

对于行为程序潜在效果的解释,回忆图式是最有力的。行为程序能够帮助动作执行者建立开始动作条件和执行特定动作时所需要的反应参数。在行为程序的开始阶段,动作执行者意识到期望的动作结果,动作开始之前的条件(身体姿势、器械的重量)被注意。接下来,基于过去的经验(回忆图式),特定的力量——持续时间参数被激活以提供与期望环境结果最匹配的模式。因此,依据图式理论,行为程序的目的在于帮助运动员从储存的相似反应中选择一个运动程序,并确定特定的参数以完成即将到来的动作反应。

2.2 运动技能学习阶段理论

运动技能学习阶段理论是另一个支持采用行为程序的理论。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自动化阶段[15];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Fitts,1964; Fitts & Posner,1967)[16,17]。认知阶段是指练习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的最初阶段;联结阶段是指练习者正在完善,还需要一些微小的调整阶段;自动化阶段是指实施该技能几乎不需要认知加工,自动化处理阶段。该理论认为行为程序能够帮助高水平运动员在没有意识控制的情况下自动化地作出运动反应。

2.3 定势假说

定势假说(set hypothesis)是行为程序运用的另一个可能解释。该理论认为,热身损耗是由某种暂时性的内部状态或定势受损受阻引起的(Nacson & Schmidt,1971转自张力为,2003)[18]。

所谓热身损耗(warm-up decrement)是指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现水平的现象(张力为,2003)[18]。热身损耗发生于比赛期间的休息阶段,直到运动员能够通过热身再次达到之前的运动表现水平(Adams,1961)[19]。热身损耗经常发生于一些有较长时间休息的运动项目如高尔夫、保龄球、体操等运动项目中。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运动员的内部状态被打乱。因此,他们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内部定势,随着训练的继续,运动员重新获得必要的内部定势,运动表象重新回到之前的水平。

定势假说认为,暂时的定势状态破坏可以通过训练的增加来改变定势或内部状态Nascon & Schmidt,1971)[20]。因此,在比赛的休息期间,行为程序可以充当一个热身并使那种完美运动表现所需的内部定势回复。对于武术套路运动员来说,在进入比赛区域等待前一名运动员完成比赛到自己上场的大概还有3分钟左右。而之前经过准备活动所达到的定势很可能会在这段时间内破坏,因此,在此期间制定一个保持内部定势的行为程序就显得非常重要。再如,对于高尔夫运动员来说,在每次击球之间都有一个休息期,而且对于比赛中的每一个动作(击远球、推杠、抽高球)可能还需要不同的定势。特定的动作需要特定的内部定势,在休息期间需要回复特定的内部定势。因此,对于不同动作需要的能够避免热身损耗的行为程序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总而言之,依据定势理论的观点,行为程序的功能就是帮助运动员减少热身损耗的影响并形成满足特定任务所需要的定势。

2.4 心理演练

行为程序不仅仅是指动作策略,也包括认知或心理策略。常用的心理策略就是心理演练或心理表象。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21]。表象训练能够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已被国外许多研究者所证明[22-25]。在行为程序的认知或心理策略中,心理演练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即调控情绪和“激活”内部运动程序。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来说,表象训练主要用于调整情绪和注意;对于低水平的运动员来说,表象训练用于激发运动图式,作出相应运动反应,提高运动技能的稳定性。

3 行为程序的相关研究

3.1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中的研究

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中,行为程序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实验法,研究目的主要围绕对运动技能提高的效果评价来进行。研究任务应用最多的是篮球罚篮,如Lobmeyer和Wasserman(1986)[26]研究了行为程序对于篮球罚篮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练习中,使用罚篮前行为程序组被试在罚篮成绩上提高了7%。Gayton等人(1989)[27]也比较了罚篮前采用行为程序与没有采用行为程序组的被试罚篮成绩,结果表明,采用行为程序组被试有更高的罚篮命中率。洪晓彬(2007)采用程序化行为教学法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篮球罚篮的教学实验表明,在一般篮球投篮技术中加入程序化行为有助于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罚篮命中率。此外,Predebon和Docker(1992)[28]在对30名澳大利亚男子篮球运动员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表象加投篮前的行为程序的成绩明显好于进行实际的行为程序组和不进行成为程序组的成绩,从而指出表象应结合投篮前的行为程序练习,可以更好地帮助运动员应对干扰因素。

以上研究只是单独考察行为程序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而没有考察哪种类型行为程序对运动技能学习影响更大。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自定的行为程序有效,还是指定的行为程序更有效;是强调动作的行为程序有效还是强调认知的行为程序更有效;不同时间节律的行为程序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如何?以下介绍一些研究者对此问题的研究。

John和Yingbo(2003)[29]的研究比较了两类不同行为程序对于高尔夫推杆技能获得、保持、迁移的影响,即指定行为程序(specific preperformance routines)和自设行为程序(self-developed routines)。实验被分为3个阶段:获得阶段,首先是5次推杆前测,前测之后,每个组的被试观看一个高水平的推杆技能演示,随后在各组行为程序条件下执行5组,每组5次15英尺距离推杆,指定行为程序组被试在每次推杆前遵循Singer的五步行为策略,自设行为程序组被试基于每次推杆前的线索发展自己的行为程序,控制组的被试不要求执行任何行为程序;在获得阶段之后,保持测试被实施,和前测一样;保持测试之后,就是执行5次20英尺距离推杆。该研究对实验获得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技能获得阶段,指定行为程序组比控制组有更高的推杆分数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技能迁移阶段,自设行为程序组比指定行为程序组和控制组有更高的推杆分数且存在显著性差异。John和Yingbo(2003)[29]认为,五步行为策略能够促进技能的获得,而自设行为程序能促进技能的迁移。

Lidor和Mayan(2005)[30]考察了对于排球发球初学者来说,行为程序应该强调认知还是强调动作。动作行为程序包括站在发球线做好准备姿势,双手持球感受,用优势拍球(4至5次),用非优势手持球准备发球四个部分;认知行为程序站在发球线做好准备姿势,表象自己成功地完成任务(表象击球以及球在空中飞行的轨迹),集中注意于和任务或学习环境相关的外部线索如球网的上端,准备发球四个部分;控制组没有行为程序指导,但提供额外的技术信息。实验任务包括对墙的掷球和排球发球,对墙掷球目的在于为接下来的实验分组,而排球发球则是该研究真正的实验任务。实验分为4个周期。第一周期是掷球任务,用于对被试分组。在第三周期有一个保持阶段,第四周期有个迁移阶段,结果显示,在技能保持测试实验中,与认知行为程序、控制组相比,动作行为程序组有更高的发球命中率;但在迁移测试实验中,三组被试没有显著性差异。

Southard和Miracle(1993)[31]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比较了4种不同节律行为程序对篮球罚篮的影响。4种自变量分别是:要求被试在罚篮前使用他们自己的标准罚篮行为程序(SR);要求被试保持行为程序的相对时间(行为时间/行为程序总时间)但绝对时间减少至一半(HTR);要求被试保持行为程序的相对时间但绝对时间增加一倍(DTR);要求被试保持标准行为程序一样的行为和绝对时间但相对时间改变(VTR)。因变量分别是行为类型、行为程序的时间、成功罚篮次数和罚篮的生物力学特征。实验任务在每种条件下进行15次罚篮,在HTR和DTR条件下,被试允许在实验开始前进行练习直到感觉自己能够完成该条件下的罚篮。结果表明:被试在SR、HTR和DTR条件下的罚篮命中率都显著高于VTR。

3.2 运动竞赛领域中的研究

运动竞赛领域中行为程序研究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为行为观察研究,即通过现场观察或比赛录像分析,以了解比赛中运动员是否存在行为程序,行为程序的构成内容,以及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等等。Robin(2003)[32]对橄榄球比赛中发的定位球的运动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定位球难度与集中注意时间呈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门柱角度对集中注意时间预测效果最大;集中注意时间在高压力时更长,而身体准备时间在低压力下更长;最优秀的定位球运动员与最差的定位球运动员相比较,在行为程序时间、一致性和节律上不存在差异。对于第三个研究结果,Robin(2003)认为样本量较小以及被试的同质性是导致研究结果不一样的原因。Daniel,Ploszay和Kevin(2004)[33]对5场校际篮球比赛中的罚篮进行了观察,仅对两次罚球进行观察,即篮球比赛中的“打三分”或技术犯规罚球不列入观察范围。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前,将运动员分为维持行为程序组和非维持行为组,所谓维持行为程序组是指那些两次罚篮保持同一行为程序时间达90%以上的运动员,而非维持行为程序组是指那些两次罚篮保持同一行为程序时间低于90%的运动员,通常在0—30%之间。结果分析表明,在5场比赛中,维持行为程序组的运动员的罚篮命中率为74%,而非维持行为程序组的运动员的罚篮命中率为68%,但两者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维持行为程序组的运动员第一次和第二次罚篮命中率分别为65%和82%,非维持行为程序组的运动员第一次和第二次罚篮命中率分别为65%和74%。Ploszay和Kevin认为一些重要的因素可能影响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如比赛的激烈程度,非维持行为程序组和维持行为程序组中男女运动员的比例。Lidor和Mayan(2005)[30]以参加以色列甲级联赛季后赛半决赛12名右优势手的精英男子排球运动员作为观测对象。对这场比赛的142次发球进行摄像,精确地记录了发球运动员发球完成时间(从发球运动员得知轮到他发球至发球结束)和发球过程的行为构成。结果表明:发球完成时间最长的为25秒,最短为7秒,平均完成时间为12秒;发球过程行为构成由走到发球区域(11名运动员每次发球都是选择同一位置,时间持续约4秒),站在发球点的行为(持球、两手感受球的重量、将对侧脚移至发球手前一步、注视球网或裁判),拍球(只有5次发球没有拍球,平均拍球次数为4.15次)和注视球或球网(50%的运动员注视球,50%的运动员注视球网)构成。

另一大类研究就是个案研究。即通过对一个或几个被试进行行为程序干预,以提高其运动表现的研究。Cohn等人(1990)[34]采用多重基线设计(不同被试)考察了认知——行为干预对竞赛情境下高尔夫运动员击球前行为程序保持的影响以及认知——行为干预对高尔夫运动员击球成绩的影响。该研究对象为3名,院际高尔夫甲级队成员,两名大一新生、一名大二学生;研究分为3个阶段,即实验阶段、干预后访谈阶段和追踪阶段,实验阶段采用多重基线设计对被试进行干预并观察(其中被试A基线观察5次,干预观察8次,被试B基线观察9次,干预观察4次,被试C基线观察11次,干预观察2次),干预后访谈用于确定运动员对干预的评价,追踪阶段即在最后一次观察后4个月的秋季资格赛中收集数据;动作行为方面采用录像分析,认知或心理方面采用事后访谈评定;实验任务为完成9个洞的首发阵容预选赛。结果表明,经过认知——行为干预后,所有被试在行为动作和认知或心理方面的行为程序的应用的坚持性都有提高;在感觉不好时重新开始行为程序的次数也都增加了;干预后击球的成绩没有立刻得到提高,但在事后访谈中,被试认为干预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运动表现,主要表现在提高注意专注程度、自信心,更容易接受之前糟糕的表现;追踪研究表明,在4个月以后的秋季资格赛中,被试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但作者认为由于时间间隔较长,无法直接判断被试成绩提高的具体原因。国内学者赵大亮(2006)[8]对广东省备战十运会武术南拳运动员的个案研究发现,以自我谈话、呼吸放松、表象组成的系统的赛前行为程序,对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3.3 影响行为程序效果的变量

尽管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行为程序对于提高技能水平,促进运动表现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并没有支持这一点。如Crews和Boutcher(1986a)[35]的研究发现,接受行为程序组的高尔夫运动员有的成绩提高了,有的没有提高。而提高的仅仅是那些技能水平较高的高尔夫运动员。因此,他们认为当技能水平较高时,击球前行为程序训练能够促进运动表现。然而,根据上述运动技能学习阶段理论,处于不同技能水平的运动员,其行为程序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Crews和Boutcher的研究并没有考虑被试技能水平的差异。

显然,性别也是影响行为程序效果的一个变量。Boutcher和Crews(1987)[36]的研究考察了行为程序对高尔夫推杆成绩的影响。该研究中,被试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实验结果表明,男性实验组与女性实验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

时间节律可能是另一个影响行为程序效果的因素。Southard和Blake(1996)[37]考察了不同活动的行为程序是否保持同样的节律。研究的任务活动分别是篮球罚篮、网球发球和高尔夫推杆。这个研究主要考察的两个变量分别是行为程序的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绝对时间是指整个行为程序所消耗的时间,而相对时间则是指行为程序中,每一个动作行为类型所用时间与行为程序总时间的比值,也就是节律。研究结果表明,任务的成功率与行为类型的绝对时间以及总时间不相关,但与相对时间呈中度相关,相对时间越短,成功率越高。因此,Southard和Blake认为稳定的行为程序节律对于成功的运动表现非常重要。

4 建议

基于上述有关行为程序的理论与相关研究介绍,本文从体育运动实践与研究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为从事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以及从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4.1 实践建议

体育教师与教练员应当重视行为程序。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有关行为程序的理论与知识,在技能学习中应当加入行为程序,以此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教练员应向运动员介绍有关行为程序的理论与知识,列举高水平运动员应用行为程序的实例,并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要求运动员始终能够保持行为程序的一致性。

4.2 研究建议

今后的研究应当开拓更多的项目,如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特别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要加强。根据运动项目、运动员特点、运动员偏好设计不同的行为程序研究。既可以开展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个案研究,也可以开展大样本的实验研究;既可以是现场研究,也可以是实验室实验研究;既可以是定量研究,也可以是定性研究。此外,有关行为程序与其他心理因素(自信心、注意指向、思维等)的研究尚显缺乏,有待开拓。总之,有关行为程序的研究应当引起国内运动心理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标签:;  ;  ;  

体育领域行为程序研究综述_心理干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