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流入模式的实证研究_信息素养论文

创新驱动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InFlow模型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模型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大学生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InFlow是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在欧洲iTEC计划支持下,通过对现有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模型的对比分析提出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尽管现有的IL模型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信息素养仍必须不断变化以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的发展。Witek和Grettano认为信息素养正经历范式转移的过程[1]。Kutner和Armstrong通过对各种IL模型标准的分析,提出需要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和标准进行不断反思与改进,以适应全球学习模式的转变。目前的IL模型以技能为基础(Skill-base)的教学方法使信息素养碎片化,搜索信息成为IL模型的主要部分,而忽略信息的利用和创新[2]。Sarah McNicol和Emily Shields在整合现有IL模型的基础上,提出InFlow(Information Flow)的八项元素(Element),将信息素养教育从技能为基础(Skill-base)转变为以协作创新和问题解决为导向[3]。

       1 InFlow模型的基本元素和特征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应用于教育的背景下,新技术不断进入课堂,网络协作学习、自我驱动学习及终身学习成为知识社会学习的主要模式。学生被鼓励更多地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iTEC计划发现,现有信息素养模型与由新技术带动的新教学模式存在差距。InFlow模型正是为解决该差距而提出。InFlow模型提出询问、合作、搜索、想象、制造、思维导图、反思和展示八个元素[4],本文以八个元素的英文首字母进行排序,在表1中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InFlow模型与现有IL模型相比,存在以下三个特征。

       1.1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

       现有IL模型基本涵盖信息意识与获取、信息评估与分析、信息利用与创新三方面。在信息获取方面,现有IL模型大多关注个人的信息搜集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找”的能力[5]。在网络化时代,这些能力大部分指向获取书、网页、期刊、数据库等二次信息资源。但在创新活动中,仅仅依赖二次信息资源是不够的,一手资料的获取,如观察、访谈等对创新实践而言十分重要[6]。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信息素养框架草案(2014)中提出,文本为主(Text-based focus)的信息获取能力标准已不能满足创新活动,信息获取能力概念和范围都应扩大,并把原始信息获取包括在内[7]。在信息评估方面,现有IL模型中提出评估(Evaluation)的对象是信息本身,主要评估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可信性、可获取性及性价比等相关因素。但批判性思维和深层次学习的关键环节是反思能力,反思能力不仅仅是针对信息本身,还包括创新活动的设计、实施和完成的整个过程,对象包括信息、个体自身、相关方、创新设计、流程、产品等因素[8]。在信息利用和创新方面,现有IL模型虽然有提出运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观点,但具体的能力标准仍停留在要求学生决定采用何种形式来展示成果,如写报告或通过网站等工具发布等,这些都不足以支撑一个更为深入的决策活动。深层次决策需要建立在对充足的信息(包括一手资料和二次信息资源)的有效反思上。

       InFlow模型明确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据创新活动的行为特点,设计信息素养元素和教学方案,重点解决现有IL模型原始信息获取能力、反思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信息素养能力,支撑更深入的创新决策,实现从信息消费到信息生产的转变[9]。InFlow模型八个元素覆盖了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契合知识构建和创新的迭代发展特性。

       1.2 多角色合作体系

       合作能力是21世纪个人发展的基本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使合作不再受地域限制[10],跨地域、跨文化的团队合作创新模式成为主流。现有IL模型大多是针对个人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技能为基础(Skill-base)。如在ACRL2000和SCONUL 2011信息素养模型中使用“information literate individual”或“information literate person”来表述,关注个人层面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能力等[11-12],但对合作能力培养则论述不多。ACRL 2000仅提出学生需具备有效运用合适的工具与别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SCONUL 2011则表述为“以多种形式传播、共享信息和新知识”。显然,这种简单的表述不足以指导深层次的信息合作和创新。

       InFlow模型强调合作能力培养。在InFlow模型八个元素中,询问、合作、想象和反思都包含合作理念。InFlow模型构建了一个包括学生、图书馆员、院系教师、行业专家、社区人士、目标受众等相关方组成的多角色合作体系。合作从简单的学生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学生与教师、图书馆员的合作,更进一步扩展至学生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合作,学生的创新活动融入社区,与社区人士之间的合作,学生直接面对创新活动的目标受众,通过沟通合作而实现创新。多角色合作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活动,更符合创新活动的实际需求。

       1.3 非线性模块灵活组合

       信息利用的最终目的是产生新的知识并将新知识融入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以实现创新。知识构建的过程并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一种迭代发展的模式。Branch和Oberg批评目前的IL模型过分强调模块之间的线性排列,这类模型不能准确反映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迭代循环特性,亦不符合知识构建的迭代特性[13]。Hepworth和Walton认为信息素养模型过分追求信息运用的黄金路径会使模型变得僵硬而不符合处理信息的真实情况[14]。McNicol和Shields认为虽然不少信息素养模型提出需要具备灵活性以适应知识构建的迭代性,但采用线性排列的模式则大大降低了模型灵活性的空间[15]。

       InFlow模型与现有IL模型最大的区别在于InFlow模型的八个元素并不是线性排列的,而能灵活地运用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项目中。InFlow模型既不要求八个元素同时出现,也不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这些元素,而是按照项目本身的特点灵活地选取和安排这些元素的出现。灵活组合的特性可以有利于图书馆员和教师按照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安排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教学实践活动,让信息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

       2 InFlow模型在我国的实证研究

       InFlow模型是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在欧洲iTEC计划支持下提出的信息素养新模型,它能否适用于中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分析和论证。

       2.1 研究方法

       暨南大学图书馆通过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程,开展InFlow信息素养模型教学实证研究。图书馆员根据学科专业将学生分为14个团队,要求每个团队完成一项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并列出完成项目的基本要求。每个团队自行选题,按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驱动学习意识,图书馆员在项目开始前不向学生团队介绍相关资源的背景,仅以信息咨询专家角色参与项目,为每个团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记录等方式了解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信息行为和驱动因素,归纳学生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InFlow元素运用流程。根据InFlow模型每个元素的内容细则设置相对应的评分标准,进一步量化InFlow模型的实施绩效。实施绩效由低到高1~5分进行评价。如果某一元素按客观情况可不运用在项目中,则记为×,不影响评分;而某一元素因学生团队主观因素不运用在项目中,则记为0分。InFlow模型的实施绩效评分由图书馆员和学生团队在项目结束后共同完成。项目整体成效按分值由低到高1~5分评价,在项目结束后交由学生团队之间互相评分。在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值,即为该团队项目整体成效评分。将InFlow模型实施绩效评分和项目整体成效评分通过柱状图进行对比,进而分析InFlow模型实施绩效对创新项目整体质量的影响。

       2.2 结果与分析

       学生团队选题情况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InFlow元素运用流程归纳见表2。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选题差异较大,但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运用InFlow适合自身情况的元素。InFlow模型的实施绩效评价和InFlow模型实施绩效对创新项目整体质量的影响度分析结果分别见表3和图1。由图1可见,InFlow模型的实施绩效评分结果与创新团队的表现基本呈现正相关。在创新过程中多次有效运用InFlow相关元素的团队,其项目综合表现亦相对较好。思维导图是各团队运用较少的元素,只有4个团队曾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对信息进行分析,其余团队均没有使用相关工具,显示学生对思维形象化分析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仍存在不足。

      

      

      

       注:项目综合表现由学生团队之间互相按1~5分评价。在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值,即为该团队项目综合表现评分;将InFlow模型实施绩效评分平均值和项目综合表现评分通过柱状图进行对比,分析InFlow模型实施绩效对创新项目整体质量的影响

       图1 项目综合表现与InFlow模型实施绩效评分

       根据实证研究所反映的问题,对InFlow模型在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分析如下:

       2.2.1 反思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InFlow模型嵌入到创新项目,以实践带动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是否愿意积极投身到创新项目中是InFlow模型成败的关键因素。案例研究发现,反思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有效的反思行为能促使团队根据项目实施情况不断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手段,不断灵活运用InFlow相关元素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见表2)。有效运用反思模块的团队在项目的整体成效上也相对获得较高评分。例如,团队2、3、9、10、11在项目中不止一次运用反思模块,其反思模块实施绩效评分和项目整体成效评分亦相对高于其他团队(见表2、表3)。个别团队(如团队7、8、12)选题过大或过于简单,缺乏有效的反思,运用InFlow元素过程中有主观回避情况、对项目投入程度不足的表现。相关团队成员参与创新项目积极性明显不足,信息行为仍处于信息消费的阶段,并没有利用信息进行创新,导致InFlow模型实施绩效评分和项目整体成效评分均较低。

       2.2.2 扁平化多角色合作机制是创新活动的外在驱动力

       在InFlow模型实证研究中,图书馆员不是课程的主讲者,而是以信息咨询专家角色嵌入学生团队的项目中。学生团队自行选定研究项目,主导项目的进程,邀请图书馆员、院系教师、行业专家、社区人士、目标受众等不同角色参与项目。团队内部根据项目需要和个人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多角色合作是根据项目需求由学生直接与相关方建立联系。例如,有的学生团队主动联系图书馆员寻求信息咨询服务,了解如何利用数据库、专利等不同类型资源;有的团队联系院系教师对项目提出专业建议;个别团队主动联系潜在的目标受众,分析其需求,将目标受众的需求融入自己的创新活动中。这些团队(团队2、3、9、10、11)在询问和合作两个模块的实施绩效评分相对较高,其对应的项目整体成效评分也较高。相反,部分团队(团队4、5、7、8、12、13、14)并没有主动向团队以外的相关角色进行询问,合作仅局限在团队内部,合作社会化程度不高,使项目整体成效受到影响。可见,一个扁平化的由图书馆员、院系教师以及项目相关人员组成的多角色合作体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活动和InFlow模型的实施。

       2.2.3 非线性模块化信息素养教育更好地契合学科特性

       不同学科学生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投射在InFlow元素的运用方式和时机上。例如电子与信息科技学科的研究与创新环境偏向数字环境,学生的信息行为能力不仅仅是信息素养能力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工作能力的一部分。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如何获取数据,还需要知道如何处理数据,并将数据转化为新的知识或信息,因此这些专业的学生相对重视InFlow模型中偏向数字环境的元素,如制造和展示。管理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则偏向传统研究环境,学生注重利用信息指导其研究工作以及将原始数据作为研究的材料。这些专业的学生相对重视InFlow模型中偏向传统研究环境的元素,如搜索和反思。INFlow在实际运作中能够更好地契合不同学科学生的需求,展现非线性模块的灵活性。但是,InFlow模型的灵活运用需建立在课程设计者充分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课程设计者需要通过大量调研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信息需求、信息行为特征和信息素养能力水平等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InFlow元素来组织个性化的信息素养课程,契合学生的学科特性。

       3 InFlow模型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3.1 加强个人反思能力和思维形象化能力的训练

       InFlow模型将反思(Reflect)和思维导图(Map)作为基本元素,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相关工具将个人的思维和收集的信息进行形象化展示,在团队内建立评估和分享的平台。思维导图由Tony Buzan在1974年提出,是用于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将个人的思维可视化,协助个人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反思。思维导图已经被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协助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湖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尝试将思维导图与Big6模型结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深层次思维能力[16]。InFlow模型所展示的反思能力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还是一种多角色合作的社会化行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可视化展示促进信息评估的社会化。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把思维导图确定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必备元素,思维导图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一种零散、自发的状态。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建议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要加强个人反思能力和思维形象化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来提升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3.2 逐步完善信息素养教育多角色合作机制,构建社会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圈

       InFlow模型是以协作创新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新信息素养模型,它充分契合21世纪知识社会创新活动的特点,强调多角色的合作。靠图书馆员的“独唱”不能充分发挥InFlow模型的作用,多角色的“合唱”才能有效地推动InFlow模型的运用。从上文分析可以得知,图书馆员、专业导师、行业专家、社区人士的扁平化多角色合作机制是创新活动的外在驱动力,是保障InFlow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1)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稳定合作机制。目前图书馆与院系教师之间的联系相对成熟和稳定,但在联系行业专家、社区人士等方面则参与较少。图书馆员应转变角色,以多角色合作机制联络人的身份与行业专家和社区人士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嵌入点,建立长期的多方合作机制;(2)提倡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学生创新项目,以项目带动多方合作。图书馆可借助创新项目,以嵌入项目的形式,联系项目相关方,在项目过程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合作机制;(3)及时了解Web 2.0工具发展动态,灵活调整合作模式。从大资源角度看,参与多方合作的不同角色都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图书馆可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工具,根据用户需求而灵活调整合作模式,如利用微信、MOOCs等工具进行同步交流,构建社会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圈。

       3.3 建立InFlow模型案例库,推动个性化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InFlow模型信息素养教育以学生为主导,以嵌入实践活动形式,通过InFlow元素的灵活运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对图书馆员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让教师对开展个性化教学信心不足,有所顾虑。然而,正如信息素养教育不是仅让学生掌握检索技巧,而是构建社会化的信息素养学术圈和协同创新平台,在开展个性化信息素养教学中,可通过建立InFlow模型案例库方式,构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的学术圈和协同创新的平台。通过对不同InFlow模型教学案例的收集和分析,协助图书馆员发掘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信息行为特征,按个性化特色设计课程内容,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发展联系起来[17]。此外,案例库也可促进不同学校图书馆员之间开展业务交流和相互学习,提升图书馆员的业务能力。

       4 结语

       面对技术和人文环境的巨大变革,信息素养需要转变已成为共识。信息素养的转变不但要适应技术的创新,还要适应教学法、个人工作技能和生活方式的变化[18]。InFlow模型尝试围绕这些转变提出一种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思路。InFlow信息素养模型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于国内,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制定操作细则。InFlow模型提出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培养、多角色合作机制以及灵活模块组合理念,值得国内信息素养教育从业人员关注和重视。一项新的信息素养模型既参考已有模型的优点,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其内容体系也还在不断发展,因而InFlow模型也应在实践与应用中不断修正与改进,提高模型的适用性。

       引用本文格式 黎景光.创新驱动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InFlow模型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11):92-99.

       收稿日期 2015-05-11

标签:;  ;  ;  ;  ;  

创新驱动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流入模式的实证研究_信息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