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途径_可持续发展论文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途径_可持续发展论文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经济论文,循环经济论文,途径论文,实现可持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20(2002)04-0049-03

一、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实现途径的思考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生产活动长期实践的深刻总结,及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的重要性飞跃已被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认同。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进程中,各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在理论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

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涉及到效率与公平问题,这其实也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话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基础”为前提实现发展。这就意味着自然资源的存量在发展中至少不应该减少,以使未来世代至少能保持与当代人同样的产出。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环境资源资本,以保持代际间的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可持续发展经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经济可持续。从财富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经济,就是社会的总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加,至少不减少,即保持社会总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因此,从社会总体上,保持总资产存量的非减或有所增值,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社会总资本包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的总和。其中,强调生态资本存量保持不减少或有所增值才构成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对此在操作水平上,戴利于1990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若干原则,被称为“戴利三原则”。他认为如果遵循这些原则,一个国家就会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1.再生性资源:所有再生性资源的收获水平小于或等于种群生长率。也就是说,对于某种生物性资源的利用,不应超出这种生物种群的再生能力。

2.污染:要求所有可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低于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

3.非再生性资源:要求将来自非再生资源开采的收益分为收入流和投资流,投资流应投入于替代的再生性资源。

这些原则尽管被称之为“操作水平”的,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还没有在实践中推行的先例。的确,自里约热内卢会议以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是广泛和有力的,人类社会也接受了如果不采取行动就会发生严后果的预测。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上取得一系列的成功,在实践上却进展甚微,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笔者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在行动,贵在创新,哪怕是再小的行动和实践都是可贵的。

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现存纯粹自然状态的维持,或简单地保护目前的资源储备,而是考虑如何在不破坏未来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有限使用自然资源,以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

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其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一种经济模式最能统一思想,便于实施。由于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笔者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的观点。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途径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实施都是不可少的。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其技术载体就是可持续发展技术,或称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友好技术。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从提倡一些废弃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到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工业体系转轨到物质的合理使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从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目前,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有的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如德国1996年就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日本也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的概念。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植田和弦说,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体系曾经是20世纪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但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旧的经济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基础。在废弃型社会里,人们把废弃物在数量上的增加和性质上的恶化,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生活富裕”的结果和经济增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这种经济体系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它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大部分废弃物都是潜在的资源,在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为此,必须推动废弃型社会向循环型社会转变。近几年来,日本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加紧制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念。日本也在2000年召开了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如《推进形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这些法规均已在2001年4月份之前相继付诸实施。

循环经济不仅得到了发达国家政府的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界的积极响应。西方许多企业在微观层次上,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模式。最典型的循环经济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制造法。从区域层次来看,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为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地方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实现途径。在实践中要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来布置新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也存在着“绿化”的问题)和第三产业,调整淘汰老产业,逐步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例如各地在开发兴建工业园区、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时,不能再走老路,而要按照产业生态园区、工业生态园区(以产业生态学为指导,要求工业系统能像生物生态系统那样以完全循环的方式运行。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思路和模式来规划和实施。地方新上项目,从设计的一开始就要按单个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如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企业,生产三大传统化工产品磷胺、硫酸、水泥,其独特的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工艺技术属世界首创,被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刚开始,这家企业在股市上许多股民认为你这老三件,又是工业污染行业,这家公司在配股之后,股份从20多元掉到9元钱左右。但引起德国人的注意,有自己的专利技术,三大产品中,一个产品的废料是另一个产品的原料,没有任何废弃物,形成资源利用的一种良性循环。消息一公布出去,股价一下上升到20元)。同时,地方政府要把各方面科技人员组织起来,协同作战,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技术开发必须保护资源,技术开发必须不破坏生态环境,技术开发必须遵循生态道德。

三、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途径

1.使政府在法制建设方面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

政府应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成为责任主体。可以通过制订、颁布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可使用经济激励和刺激手段,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近年来,国家对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工业制订了一系列优惠和倾斜政策,如“产业发展政策”、“财税优惠政策”、“投资信贷政策”、“行业管理政策”。运用激励政策体系和加大对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使得我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工业发展迅猛,对国民经济产值的贡献率也逐年攀升。目前,全国人大正在起草《清洁生产法》。应该说,这是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在法律方面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国家绿色消费法》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同时,建立具体资源再生行业(如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容器等)法律。

另外,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绿色制度环境,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二是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设离开政府的推动是无能为力的。

2.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DP)统计的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目前,一些国家已采用了新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

目前,应该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E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结果可供各级政府领导部门使用,让他们看到传统国民生产总值和绿色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巨大差异,促使它们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道路。

3.开发绿色技术,使之成为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这一意义下,“绿色技术”体系既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密切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同时,要把清洁生产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4.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例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在办公用品等废弃后主动回收等。

5.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叶文虎所说的,经过工业革命以来近300年的消耗之后,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已经枯竭,因此,人类必须寻求“新”的资源起点,“废物”正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新的文明时代必然伴随着新产业的出现,废物再利用产业的兴起就是人类社会步入环境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循环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的一个起点。“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循环经济日益崛起的今天,这句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在许多国家,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一年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的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制垃圾泛滥,而且要比利用天然原料进行生产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例如,利用1吨废纸,可造纸800公斤,节约木材3立方米、烧碱300公斤、电300度,还可以少排大量造纸污水。国家经贸委已经把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的回收利用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

电池产品作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可以作为进行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我国电池产量于80年代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1999年我国电池总产量为150亿只,当年出口100亿只,进口20亿只,国内实际消费量约70亿只,其中含汞电池约40亿只(主要是低汞电池)。由于废电池中含有汞,如不妥善收集处理,会污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可以通过开展“电池”产品的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废电池循环利用机制,一则取得经验、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制度积累,二则强化公众参与、推动绿色消费。

标签:;  ;  ;  ;  ;  ;  ;  ;  ;  ;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途径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