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说”义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解读论文_王琨

“称说”义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解读论文_王琨

——以动词“叫”为例

王 琨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的百科知识语义观和自主/依存联结理论,提出:“称说”义的双及物构式可以通过自主/依存成分的联结实现给予意。自主成分之间也存在语义关系的结合,其结合能够进一步说明“称说”义双及物构式中的类名词和专有名词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进入构式的。

关键词:百科观;自主/依存联结;“称说”义;双及物构式

一.引言

双及物构式即是传统语法中的双宾句。其构成可以表示为“SVO1O2”。有些动词如“称”、“骂”、“叫”“夸”等也可以带有双宾语,很多研究者将这类结构界定为表示“称说义”的双宾句。(吕叔湘,1980;张伯江,2017)。其中动词“叫”的语言表达形式比较常见,如:

例1: a.他叫我大姐。b.我叫她阿姨。例2: a.人们叫他张三。b.村里人叫哥哥张老三。

上述例句的动词“叫”都表示称谓义,可表示为[某人称呼另外一个人什么]。例1中的O2是表示关系类的名词,例2中的O2是具体的专有名词。

二.理论框架

1.构式语法理论

从构式语法角度研究的研究者(张伯江,1999;成祖堰&刘文红,2016)认为汉语双及物构式的原型义为“有意的给予性转移”。其他类型双及物构式通过隐喻和转喻得到,属原型义的引申类型。张伯江(1999)将“叫”类的双及物构式归类至命名类中,认为这一类是由于给予方式的隐喻而借助构式表示给予的。并认为,这一类的给予物是名称,但动词本身没有明确的给予意义,给予意义是由句式带来的。从构式角度分析,可从整体上把握语义。但用其分析例1和例2的句子,难免有解释不通的地方。如例1-a他叫我大姐。可以分析为“他”给予“我”“大姐”的称号。但称号是抽象概念,“大姐”和“张三”等并不是主语“他”所有,给予意如何完成交予过程?交予的名称又是如何确定的?

2.自主/依存联结理论

牛儒雅(2013)在自主/依存联结模型的框架下指出一个双及物动词即依存成分的语义,凸显一种由1个射体和2个界标组成的关系。句子中其他成分即自主成分的语义凸显能具体阐释动词所凸显的语义关系。通过自主/依存成分关系的建立使句子的语义整合而成。这一分析从语义联结角度对构式中各个语义成分进行分析,自下而上通过整合得出构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构式语义界定所造成的混乱。但该模型强调依存成分语义凸显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忽略了自主成分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利用该模型分析“称说”义双及物构式时需进一步说明自主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3.认知语义百科观

认知语义学家主张语义与人类的知识密切相关,应该运用百科式语义分析法进行分析。语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和接受着的百科知识体系中,不可能仅在语言系统内部的横组和纵聚关系中求得解释,只有在其他认知结构中才能被完全理解。所以语义应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构、背景知识等方面多角度描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研究问题和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称说”义双及物构式的给予意如何实现?即例子中“大姐”和“张三”等并不是主语“他”所拥有,构式的给予意如何实现?

2)为什么关系类名词如大姐、阿姨等以及专有名词类张三、张老三、大老李等可以进入“称说”义的双及物构式中?

“叫”的双及物构式具体分析:首先,依存成分“叫”凸显次结构2个界标和1个射体即实施“叫”的主体、接受叫的主体,以及叫什么的称谓内容。其次,自主成分为“我”、“她”和“阿姨”。例1-b中的“我”是可以实施“叫”动作主体,射体得到自主成分“我”的具体阐释即“我”可以发出称呼别人的动作;界标得到自主成分“她”和“阿姨”的具体阐释即“她”可以接受“阿姨”的称呼。这样,自主依存成分之间就建立了自主/依存联结关系即[我叫她阿姨]。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该分析无法解释大姐、阿姨、张三、张老三等这些称呼从何而来,为什么可以进入该构式。

笔者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补充假设,即根据百科知识,自主成分之间会存在一定关系,这一关系的存在,决定了其他自主成分如“大姐”、“阿姨”等的存在和进入构式。如例1-b中,自主成分“我”和“她”存在某一社会关系,如姨侄关系,这一社会关系决定“我”叫“她”“阿姨”,而不是叫她“叔叔”或者其他称谓,也不是别人叫她阿姨。这就决定了自主成分“阿姨”的存在和进入。同时“阿姨”属于关系类名词,本身语义可以凸显出姨侄关系。这样自主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并更加具体的阐释了射体和界标的语义。这样就更加充分地建立了自主/依存联结关系,即[我叫她阿姨]。

同理,可分析例2-b,依存成分“叫”凸显次结构2个界标和1个射体。自主成分“村里的人”具体阐释了射体可以发出“叫”行为的主体。自主成分“哥哥”和“张老三”具体阐释了界标。依据百科知识,村里人和哥哥之间存在一定社会关系,至少相对村外人来说,村里人和哥哥的关系更加亲密。但是与例1的分析稍有不同,张老三并不是关系名词,而是一个专有名词。这个专有名词通过村里人和哥哥之间的社会关系无法完全激活。因此,还需要其他的百科知识做支撑。村里人相对村外人更了解哥哥,他们在称呼哥哥时,哥哥的某些特征被激活,如哥哥有可能是张家的孩子,排行老三,因此村里人称哥哥为张老三。这样便充分建立了自主/依存联结关系,即[村里的人都叫哥哥张老三]。

四.结论

句子中的自主成分也可以基于百科知识建立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可以帮助说话人激活其他百科知识,从而决定其他自主成分的存在以及可以进入构式中。如例1中“我”和“她”的姨侄关系决定了“阿姨”的出现,与依存成分“叫”凸显的次结构1个射体和2个界标的关系相结合,从而得出[我叫她阿姨]。

此分析方法还可以扩展到其他表示称说义的构式中,如老师夸他好孩子。村里人说小琴妈扫帚星。人们骂他傻瓜等。

参考文献

[1]成祖堰,刘文红(2016)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几个类型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第79-86页。

[2]牛儒雅(2013)双及物动词的语义凸显对双及物构式语义建构的贡献,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4期,第62-65页。

[3]牛保义(2008)自主_依存联结_认知语法的一种分析模型,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第1-5页。

[4]张伯江(1999)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第3期,第175-184页。

作者简介:王琨,1991年3月25日出生,女,蒙古族,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外国学院2016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论文作者:王琨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  ;  ;  ;  ;  ;  ;  ;  

“称说”义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解读论文_王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