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让自闭症儿童“回家”

早期干预:让自闭症儿童“回家”

一、早期干预:让孤独症儿童“回家”(论文文献综述)

刘宗琴[1](2021)在《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受教育权更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但特殊儿童因自身障碍在沟通与交往、生活与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这不仅影响其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而且限制了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随班就读作为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础措施,从早期的探索到发展为教育政策,从普通学校拒绝特殊儿童到提出“全覆盖、零拒绝”的入学要求,现今更是逐渐探索引入社会工作力量帮扶特殊学生等多方联动策略。可见,随班就读不单需要特殊学生处于普校环境,也要通过各种辅助手段保证这一措施高效落实。在当前随班就读“入学难”“融合难”的现实问题下,为发展特殊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建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本文依托社会支持理论开展研究,运用参与式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研究随班就读情况,分析其社会支持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政策发展状况不同,特殊儿童群体庞大,不同省市都开展了颇具在地化色彩的探索。本研究借助在家长支援中心实习实训的经历进行实地调研,以合肥市CY机构的孤独症儿童及其相关支持者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采用改编的调查问卷和自编的访谈提纲,发现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普遍存在社会支持缺乏,他们的入学就读缺乏政策支持、社区生活缺乏包容接纳、学校教育缺乏专业支持、家庭缺乏情感支持,社会关系较为封闭等。综合来看,针对这些挑战,有必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创建社区融合文化,引入社工参与随班就读,加强普校师资的建设,注重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支持。通过社会工作介入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建设,建构多维协同机制,有助于加强政策取向、支持体系的多维性,建立人才培养的多维体系和社工专业素养的多维支持,从而完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促进社会接纳与教育改善。

袁珊珊[2](2021)在《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研究 ——以陕西省L市三个低收入家庭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疾病,患儿在人际互动、言语沟通、兴趣和活动方式上表现出障碍或者独特性。因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差,其难以接受常规的教育融入社会,又由于病症的独特性,家庭要承担儿童高昂的干预费用和的长期照料的责任,这使得家庭在教养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对于孤独症儿童家庭来说家庭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年龄、障碍程度、家庭结构的筛选,选取了三个孤独症儿童家庭进行研究,经过调查发现,其家庭情况都满足国家低收入家庭标准,这些低收入家庭在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教育上有着极大需求,迫切希望通过家庭教育促进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减轻家庭教养压力。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运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分析儿童各项发展能力,并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对儿童的田野观察日记进行分析,总结影响低收入家庭的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能力和其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访谈和观察了解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确定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背景、研究设计的阐述;第二部分是对文献综述的梳理,核心概念的界定、分析低收入家庭的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运用ABC量表分析三个低收入家庭的孤独症儿童发展能力现状,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分析三个低收入家庭的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环境,探讨周围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田野观察确定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和时间、频率地点的需求;第五部分分析和讨论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的需求影响因素;第六部分是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反思。结合田野调查数据,只有在在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为低收入家庭的孤独症儿童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残联、学校、康复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

郭强[3](2021)在《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孤独症作为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在社会交往、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障碍。Baron-Cohen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该群体存在心理理论缺陷有关。心理理论主要涉及个体对自我或他人在意图、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方面的认识,并根据这些认识对他人行为做出推断。已有研究表明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存在密切联系,因为补语句法可以允许一个命题或句子嵌套在另一个句子中,而命题的真假性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de Villiers等研究者认为补语句法为心理理论表征提供了思维框架,有助于儿童理解他人信念。然而另有研究者认为该句法对心理理论理解并无独特作用。补语句法与汉语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关系如何?该句法能否促进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这对揭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表征,理解他人心理状态有重要意义。因而,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成果,通过横断研究方法、干预研究方法来系统探讨补语句法加工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对比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此关系中的异同,揭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的潜在表征方式。本研究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阐释了孤独症和心理理论的概念、相关理论模型以及研究范式。其次,梳理了语言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任务语言形式在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中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研究继续探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共有三个研究。研究一,从句子层面探讨补语句法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了不同结构类型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匹配的正常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动词短语结构补语句法、小句结构补语句法理解能力显着弱于正常儿童。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得分都显着落后于正常儿童。在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下,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动词短语结构补语句法、小句结构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在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下,只有小句结构补语句法能预测心理理论。这表明随着心理理论任务语言要求提高,孤独症儿童对其表征的句法更加复杂。正常儿童仅在语言形式任务中采用小句结构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这表明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在心理理论表征上有不同的表征方式。实验二考察了补语句法句义因素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匹配正常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句义一致补语句法、句义不一致补语句法理解能力弱于正常儿童。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句义不一致补语句法都能显着预测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能通过补语句法的句法知识理解表征心理理论,但仅在语言要求较低的心理理论任务中体现出来。当心理理论任务的语言要求提高时,孤独症儿童需要整合补语句法句义知识来理解表征心理理论。研究一从句子层面支持了de Villiers等人的观点,也为孤独症儿童通过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表征心理理论提供了证据支持。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从谓语动词角度探讨了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同样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三分析了不同类型谓语动词在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中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加工含有交流动词、感官动词补语句法的能力与同语言能力水平的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但显着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含有交流动词的补语句法能够预测孤独症儿童、正常儿童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含有感官动词的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没有显着预测作用。这表明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受到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四考察了谓语动词不同事实性词义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事实性和非事实性补语句法成绩与语言能力匹配正常儿童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显着落后于年龄匹配正常儿童;在反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上显着落后于语言能力匹配、年龄匹配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在理解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上表现最好,反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次之;而两组正常儿童的结果与之相反。这表明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含有三种词义的补语句法理解上存在不同特点。反事实性补语句法能够显着预测孤独儿童语言形式、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当心理理论任务语言要求较小情况下,孤独症儿童还可以通过事实性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正常儿童只能通过反事实补语句法预测语言形式心理理论。研究二从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和词义层面,进一步证实了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心理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表征方式。研究三,基于研究一、二以及已有研究结果,采用干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实验五中,非语言智力及语言理解能力接近的四组孤独症儿童分别接受补语句法的句法结构干预、补语句法句义干预、补语句法反事实动词及句义干预、简单句子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补语句法干预都提升了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成绩;反事实动词结合句义的补语句法干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补语句法句义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要优于句法结构干预;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能力提升需要进行专门干预,无法从一般语言干预中迁移泛化。第三部分为综合讨论,首先从语法成分角度探讨了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的影响。其次,从语义成分角度进一步阐述两者关系,并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在汉语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中的适用性。最后,指出本研究在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方向。本研究创新点:系统探讨了补语句法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表征方式,为心理理论两成分理论模型的社会认知成分提供证据支持。采用干预研究方法进一步考察了补语句法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理解以及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持了补语句法促进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观点,为孤独症儿童语言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石洁[4](2021)在《家庭中心模式下孤独症儿童挑食行为个案干预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兴趣和活动狭隘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综合征。ASD发病率正逐年增长,2020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最新报道ASD儿童的患病率己高达为1/54。除了人们关注较多的性情孤僻、情感淡漠以及社交迟滞等问题,儿童孤独症另一类令家长担忧的问题便是饮食与健康。饮食不仅是涉及营养健康的医学问题,从行为分析的角度,饮食也是一种操作行为,与环境、强化、刺激控制存在密切关系,饮食行为是多学科干预的焦点领域。相关文献表明:约70%的ASD患儿有喂养和(或)饮食行为问题,其中36%问题较为严重。孤独症的饮食行为问题不仅影响ASD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营养情况,也影响其社会交往和生活能力的发展,并对ASD家庭产生巨大压力。因此,作为教育者,站在行为管理的角度对ASD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分析与干预体现了教育者的责任,也反映了家长的迫切需要,对提高ASD儿童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长期入户进行孤独症儿童个别化训练的工作实践,选取了一名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家庭中心模式下,运用积极行为支持介入个案小Q的挑食问题,再通过前事控制策略、行为教导策略和行为后果处理策略针对小Q的挑食问题进行干预,旨在改善个案的挑食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以及减轻家长的照顾压力。本研究采取行动研究模式,研究者和家长共同协作在每日的晚餐时段对个案的挑食行为进行干预,在家庭日常生活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往复的三轮次行动干预过程,探索出在挑食行为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三轮行动干预结束后,对个案挑食行为的干预效果进行了数量变化的视觉化呈现和质性描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中心模式下,实施积极行为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小Q的挑食问题。2.家庭自然情景干预环境对孤独症儿童行为技能的建立、维持和泛化具有明显优势。3.家庭中心模式下,家长参与的干预方式能够提高家长的教养能力。

常鑫[5](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冯梦龙[6](2021)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支持网络研究 ——以上海市意定监护实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病理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行为刻板等。孤独症无法被完全治愈,患者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被长期照料,这给孤独症患者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支持,随着越来越多孤独症患者成年,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大龄孤独症患者的生存问题被广泛忽略,家长既有的社会支持网络难以应对新的困境。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的生存困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系统性风险,而系统性风险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避(2)。2017年10月《民法总则》正式将意定监护制度纳入我国监护体系中来,大龄孤独症家长自发地参与到意定监护实践中去,其行动结果对于破解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生存困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上海市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作为研究内容,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将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正式支持网络、非正式支持网络、准社会支持网络和专业技术支持网络。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了解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和不足,发掘供需失衡的核心所在。采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从社会资本在社会支持网络中的结构、关系、规范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探讨正式支持网络的变化对其他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分析不同类型社会支持网络间的作用关系,尝试提出社会支持网络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型。研究发现,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特殊性,其核心围绕监护需求展开。意定监护制度的出现使大龄孤独症患者监护问题得以解决,并带动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其他类型的社会支持网络发生变化。正式支持网络并非只是其他支持网络的补充,而是对其他支持网络具有先导影响,这种正式支持网络对其他类型社会支持网络的“连带作用”使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社会支持的稳定性与强度得以提升,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经验参考。

项好好[7](2020)在《家庭早期干预下的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自闭症儿童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社会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科学实验证明,及时的采用早期康复干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他们的问题行为、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其中,家庭作为自闭症儿童早期康复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康复治疗效果尤为突出。另外,在早期干预治疗中辅助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在发达国家,自闭症儿童的辅助产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们甚至建立起了针对这些产品的评分机构,引导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辅助产品的选择。相对来说,国内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的设计开发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自闭症儿童的生理、认知、行为特点都存在特殊性,所以在进行辅助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患儿自身的特征以及需要,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家庭早期干预方法作为指导方法,对目前现有的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以及详细介绍,并用问卷调查和用户行为测评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结合家庭早期干预方法提出了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的设计原则及方法,最后进行设计方案实践,方案为一款旨在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社交、认知、合作能力的辅助玩具。产品的使用对象为3-6岁的自闭症儿童,让患儿在与家长的合作互动中,锻炼他们的语言交流以及认知能力。该产品有利于患儿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断的模仿和学习,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通过线下辅助应用软件分享最新康复资讯帮助家长获得最新的知识,交流群能够促进家长与康复训练师、医生、其他患儿家长的交流,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希望本课题能够提高社会对于自闭症儿童群体早期康复干预的重视,同时提供康复干预的新思路,将干预模式从以康复机构为主慢慢转变为以家庭为中心,使得自闭症儿童能够更好更及时的接受康复治疗,从而帮助他们能够及早地融入社会。

李佳芯[8](2020)在《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自闭症发病率呈急速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自闭症这个特殊群体。这种伴随终身的精神疾病对于自闭症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自闭症尚无药可治,但有研究表明,如果在2-4岁自闭症最佳康复期期间,能及时发现孩子有自闭症的症状或倾向,及时就医并采取干预治疗,那么就有极大的可能康复。虽然不能说完全和正常人毫无差异,但正常融入社会生活是没有问题的。自闭症教具,是构建自闭症儿童与外界交往的重要媒介,相对于儿童玩具其干预和治疗的目的更强,可以更好地辅助康复师和家长们改善自闭症儿童生理、心理等问题。我国自闭症研究工作比国外晚40多年,在教具设计上相对于国外成熟稳定的市场尚处于空白阶段,目前国内康复机构所使用的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多为国外进口的特殊玩具或儿童通用型玩具。随着国内自闭症儿童数量的逐渐递增,设计出符合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原创教具呼声也越来越高。课题研究目的是基于自闭症儿童认知、心理和行为特点,结合目前国内外自闭症儿童常用康复干预手段,用最接近自闭症儿童图形语言的扁平化图形设计风格,设计一款针对国内大部分自闭症儿童认知障碍问题的康复辅助教具,为其他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工作者们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实践资料,更好的解决这项科研难题。课题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前期的文献分析法、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学习、生活习惯等长期跟踪调研的社会调查法、以数据为参考标准的问卷调查法、心理学常用的个案研究法和用户访谈法等来进行课题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和实验测试,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他们的图形语言具有简单、直接,有同类、异类的叠加,具有鲜明的视觉表现的特点,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偏向性展开教具设计探索。设计实践部分运用扁平化的图形设计风格,作为整个教具的设计基调进行教具设计。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目标人群进行用户研究,包括目标被试的家庭环境、认知能力、感统能力以及教具喜好的偏向性等,总结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探讨自闭症儿童成长和智力发展过程中对教具的实际需求,提出教具设计方向。通过分析市场认知类教具产品优缺点,提出明确的教具设计定位、设计要素和设计构想、设计流程等完整的教具设计理论体系。设计并制作出立足于认知心理学和扁平化图形设计风格的《动物系列化立体拼图书》。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盐城市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完成,设计完成后在该康复中心康复师的配合下,基于整合干预疗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实验和评测。实验人群分为一个目标被试的长期跟踪测评和百人适用性短期测评两种。通过实验对测试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课题所研究设计的《动物系列化立体拼图书》,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感统能力、专注力、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效果,获得了康复师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郭瑞雪[9](2020)在《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者的困境与成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发展性障碍。自闭症患者的三大核心特征是:社会互动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的行为模式。近年来自闭症的患病率呈增高的趋势。自闭症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考验。但也有一些自闭症家庭,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步得到疗愈。研究选取三个走出困境的的家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其在养育自闭症儿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境、做出的应对以及获得的成长。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如下:首先自闭症孩子的特质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自闭症患者的智力大多落后于同龄人。因为社会交往障碍,很难接受来自家庭的无形影响和塑造。因为语言障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非常有限。父母要花很多努力才能了解孩子。其次,家庭教育者身心压力大。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过程是持续而艰难的,因而自闭症儿童的照护压力大。自闭症父母焦虑、抑郁水平高,生活质量差。第三,家长对自闭症及其康复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关于自闭症的教育资源依旧相对匮乏,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参差不齐,对亲职教育需求整体水平较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面对心理的困境、社会支持的困境、工作与生活的困境。接受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和对孩子的长期照护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来说是一种创伤经历。但自闭症儿童家长具有创伤后成长的能力。家长通过积极应对,可在逆境中成长,会在“欣赏生活、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上有积极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非常重要。家长的成长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正向的影响。

李妍[10](2020)在《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支持研究 ——基于A机构的小组工作实务》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孤独症障碍者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在D市A机构实地学习与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出研究主题。与机构的老师进行沟通,对机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了解D市A机构孤独症障碍者家长的身心状况、生活现状,对调查的状况进行剖析,得出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从抗逆力的三大要素着手,根据孤独症障碍者家长的实际情况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相应的小组活动,将优势视角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实务活动的实施,对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进行支持。对活动进行评估方面,运用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以及社工自评对小组活动内容以及组员进行评估。过程评估主要对七次小组活动组员的表现、社工的表现以及所运用的技巧进行评估。结果评估主要分为四部分评估,第一部分为组员的主观反馈评估,第二部分为抗逆力量表评估,第三部分为组员对小组活动满意度的评估,第四部分为小组活动效果评估。后续跟进服务主要是采取面谈与电话交流的方式跟进组员的活动后期状态。最后根据整个活动效果以及组员抗逆力支持情况,从加强孤独症障碍者家长心理建设、提升孤独症障碍者家长家庭凝聚力、提供孤独症障碍者家长社会支持、加强专业社会工作者入驻机构四个方面提出对孤独症障碍者家长的建议并对本文进行全面总结与反思。使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得以支持,科学有效的应对来自生活的挑战,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早期干预:让孤独症儿童“回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干预:让孤独症儿童“回家”(论文提纲范文)

(1)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支持特殊教育的需要
        1.1.2 推进特殊教育均衡且平等发展的需要
        1.1.3 合肥市随班就读急需社会支持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2.1 特殊儿童与孤独症儿童
        1.2.2 随班就读群体
        1.2.3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教育
        1.3.2 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1.3.3 相关评述小结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现状
    2.1 合肥市随班就读概况
        2.1.1 主要学生分类
        2.1.2 随班就读普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比较分析
    2.2 随班就读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
        2.2.1 不断增加的教学需求
        2.2.2 正在提升的教育质量
        2.2.3 逐步完善中的支持体系
    2.3 随班就读教育面临的困境
        2.3.1 地区发展不平衡
        2.3.2 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2.3.3 缺乏专业教师
    2.4 小结
第3章 折翼:随班就读的社会支持性挑战——以CY孤独症儿童为例
    3.1 访谈者基本信息
    3.2 政府支持
        3.2.1 政策演变的逻辑
        3.2.2 政策制定执行缺乏地方自主性
        3.2.3 财政支持存在差距
        3.2.4 政府残疾工作者职责不清
    3.3 社区支持
        3.3.1 社区支持与安置
        3.3.2 社区大众对孤独症的了解不充分
        3.3.3 社区政策宣传不到位,信息流动不畅
        3.3.4 社区工作者人文关怀机制不健全
    3.4 学校支持
        3.4.1 随班就读入学难
        3.4.2 普校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不高
        3.4.3 学校提供融合教育不足
        3.4.4 普通学生和家长接纳度不够
    3.5 家庭支持
        3.5.1 家长的接纳度不够
        3.5.2 家庭的情感支持不足
    3.6 小结
第4章 振翼:多元主体介入的路径
    4.1 加强社会政策支持
        4.1.1 发挥地方积极性
        4.1.2 完善相关政策
        4.1.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1.4 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
    4.2 创建社区融合文化
        4.2.1 宣传融合文化
        4.2.2 畅通政策信息输送渠道
        4.2.3 明晰职责,加强人文关怀
        4.2.4 发展社区残疾人社会工作
    4.3 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支持
        4.3.1 学校社会工作支持
        4.3.2 家庭社会工作支持
        4.3.3 加强社工课程的针对性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建构多维协同机制
    5.1 加强政策取向的多维性
    5.2 加强支持体系的多维性
    5.3 建立人才培养的多维体系
    5.4 提高专业素养的多维支持
    5.5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融合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问卷(教师)
致谢

(2)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研究 ——以陕西省L市三个低收入家庭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理论
        四、研究方法和路径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内容需求的研究
        二、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实施时间、方式需求的研究
        三、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孤独症儿童
        二、家庭教育
        三、需求
        四、低收入家庭
第三章 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发展现状及特征
    第一节 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发展能力现状
    第二节 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生态系统描述
        一、以孤独症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内微观系统
        二、以家庭为中介的中间生态系统
        三、以发展为轴的外层生态系统
        四、以社会支持为本的宏观系统
第四章 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内容需求现状
        一、专业培训的需求
        二、心理支持的需求
        三、教育资讯的需求
        四、社会和学校支持的需求
        五、儿童教育发展的需求
    第二节 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实施方式的需求现状
        一、公共咨询实施方式的需求
        二、辅导活动实施方式的需求
    第三节 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实施地点、频率和时间的需求状况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现状与分析
        一、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内容需求的现状与分析
        二、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实施方式的需求现状与分析
        三、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实施地点、频率和时间的需求现状与分析
    第二节 影响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家庭生活环境对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影响分析
        二、家庭结构对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影响分析
        三、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实施地点、频率和时间的需求现状与分析
        四、家长受教育程度对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影响分析
        五、儿童的障碍程度对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影响分析
        六、家校沟通服务质量对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建议与思考
    第一节 对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二、构建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支持模型
        三、构建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服务体系
        四、以学校为平台,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五、提供技术支持,构建―专家进入家庭‖模式
        六、促进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
    第二节 对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1.1 引言
    1.2 心理理论概述
        1.2.1 心理理论概念
        1.2.2 心理理论相关理论模型
        1.2.3 心理理论研究范式
        1.2.4 孤独症心理理论相关研究
    1.3 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1.3.1 语言能力与心理理论关系
        1.3.2 任务语言形式对心理理论影响
    1.4 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
        1.4.1 补语句法概念及习得历程
        1.4.2 补语句法句子信息对心理理论影响
        1.4.3 补语句法词语信息对心理理论影响
        1.4.4 补语句法干预对心理理论影响
    1.5 问题提出及研究架构
        1.5.1 问题提出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补语句法类型及句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2.1 实验1 补语句法类型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2.1.1 引言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1.4 讨论
        2.1.5 研究结论
    2.2 实验2 补语句法句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2.2.1 引言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2.4 讨论
        2.2.5 研究结论
第三章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及词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3.1 实验3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3.1.1 引言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1.4 讨论
        3.1.5 研究结论
    3.2 实验4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词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3.2.1 引言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讨论
        3.2.5 研究结论
第四章 补语句法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干预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研究程序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前测结果分析
        4.3.2 心理理论分析:补语句法干预的促进效应
        4.3.3 补语句法训练效应分析
        4.3.4 意外内容增值与补语句法增值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4.1 补语句法干预对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
        4.4.2 补语句法干预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4.5 研究结论
第五章 综合讨论
    5.1 补语句法语法成分与心理理论关系
    5.2 补语句法语义成分与心理理论关系
    5.3 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在心理理论表征中的作用
    5.4 研究创新点
    5.5 研究临床意义
    5.6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家庭中心模式下孤独症儿童挑食行为个案干预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
        1.家庭中心模式
        2.孤独症
        3.挑食行为
    (四)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理论
        2.积极行为支持与应用行为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家庭中心模式的相关研究
        1.家庭中心模式的产生及发展
        2.家庭中心模式的优势
        3.家庭中心模式在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应用
    (二)孤独症儿童挑食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观察法
    (四)研究工具
        1.观察工具
        2.电子设备
    (五)研究场域及参与者
        1.研究场域
        2.研究参与者
四、行动研究实施过程
    (一)发现问题
    (二)前期准备
        1.前期观察
        2.个案小Q饮食行为观察结果分析
        3.目标行为的确定
        4.全面了解个案小Q挑食行为的具体情况
    (三)开展行动
        1.第一轮行动
        2.第二轮行动
        3.第三轮行动
五、干预效果分析
    (一)个案挑食直接行为表现的干预效果分析
        1.个案对食物选择的变化情况
        2.个案对食物耐受性的干预效果
        3.个案吃饭用时上的变化
    (二)个案挑食间接行为表现的干预效果分析
        1.个案“表达不想吃饭”言语行为变化情况
        2.个案吃饭易分心(玩耍、说话)行为变化情况
        3.个案需要喂食行为变化的质性描述
六、研究反思
    (一)餐食时段的局限
    (二)干预场景的局限
    (三)合作参与者的局限
七、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家庭中心模式下,实施积极行为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小Q的挑食问题
        2.家庭自然情景干预环境对孤独症儿童行为技能的建立、维持和泛化具有明显优势
        3.家庭中心模式下,家长参与的干预方式能够提高家长的教养能力
    (二)建议
        1.关于家庭中心模式下实施干预的建议
        2.关于教育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生存教育
        (二)培智学校学生
        (三)智力障碍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六、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工具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一)目标定位
        (二)管理措施
        (三)课程设置
        (四)教材使用
        (五)师资配备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一)资本分配情况
        (二)考试选拔情况
        (三)社会沟通情况
        (四)社会就业情况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二)法律保障弱化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结论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社会资本视角下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支持网络研究 ——以上海市意定监护实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大龄孤独症
        二 社会支持网络
        三 意定监护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访谈样本确定及操作方法
        三 访谈提纲设计
        四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二 社会资本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相关研究
        二 意定监护制度研究综述
        三 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相关研究
        四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需求
    第一节 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一 非正式支持网络现状
        二 准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三 正式支持网络现状
        四 专业技术支持网络现状
    第二节 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的需求
        一 经济支持需求
        二 心理支持需求
        三 核心监护需求
第四章 意定监护背景下大龄孤独症家长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
    第一节 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维度
        一 结构维度
        二 关系维度
        三 规范维度
第五章 大龄孤独症家长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策略——基于社会资本的分析
    第一节 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路径
        一 支持结构的转变与重塑
        二 信任与关系的构建
        三 规范与资源参与模式
    第二节 社会支持网络间的变化模型
        一 社会支持网络间的作用关系
        二 正式支持网络的“连带模式”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访谈提纲
附录Ⅱ 访谈家庭具体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家庭早期干预下的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闭症儿童现状
        1.1.2 设计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的重要性
        1.1.3 家庭早期干预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现状
        1.2.2 自闭症儿童家庭早期干预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框架图
第2章 自闭症概述及其社会行为特征
    2.1 自闭症的定义
    2.2 自闭症儿童的生理特点分析
    2.3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行为特点分析
        2.3.1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特点
        2.3.2 .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表现
    2.4 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表现分析
        2.4.1 社会交往的定义
        2.4.2 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特点
        2.4.3 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社交行为差异
    2.5 自闭症儿童的多元智能分析
        2.5.1 多元智能理论
        2.5.2 自闭症儿童的优弱势智能分析
    2.6 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系统
        2.6.1 自闭症儿童行为系统分类
        2.6.2 自闭症儿童康复干预过程
    2.7 本章总结
第3章 自闭症儿童家庭早期干预方法及需求分析
    3.1 自闭症儿童家庭早期干预概述
        3.1.1 家庭早期干预的概念
        3.1.2 理论基础
    3.2 自闭症儿童家庭早期干预方法
        3.2.1 地板时光游戏干预方法
        3.2.2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方法
        3.2.3 社会故事方法
        3.2.4 结构化教学方法
        3.2.5 关键反应训练方法
        3.2.6 感觉统合方法
        3.2.7 其他新兴辅助干预方法
    3.3 自闭症儿童家庭早期干预方法总结
    3.4 目标用户分析
        3.4.1 目标群体设定
        3.4.2 用户分析
    3.5 自闭症儿童家庭调研
    3.6 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设计调研
    3.7 用户行为测量分析
        3.7.1 目标用户行为测评
        3.7.2 测试结果分析
    3.8 用户需求分析
        3.8.1 自闭症儿童需求分析
        3.8.2 自闭症家长需求分析
        3.8.3 康复训练中用户需求总结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设计分析
    4.1 自闭症儿童对辅助产品的认知
    4.2 辅助产品类别分析
        4.2.1 感觉统合类
        4.2.2 情绪放松类
        4.2.3 认知教育类
        4.2.4 语言社交类
        4.2.5 互动合作类
        4.2.6 生活技能类
    4.3 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总结
    4.4 将家庭早期干预引入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设计的必要性
    4.5 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设计原则
        4.5.1 安全性原则
        4.5.2 混合型参与原则
        4.5.3 兴趣性原则
        4.5.4 易用性原则
        4.5.5 泛化性原则
第5章 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设计方案
    5.1 设计定位
    5.2 确定设计目标
        5.2.1 设计方法
        5.2.2 产品外观设计要素分析
        5.2.3 产品设计要素分析
    5.3 设计方案草图
        5.3.1 产品草图方案展示
        5.3.2 设计方案确定
    5.4 设计提案
        5.4.1 设计介绍
        5.4.2 产品功能
        5.4.3 产品细节说明
        5.4.4 配色方案及尺寸
        5.4.5 材料分析
        5.4.6 产品使用流程
        5.4.7 辅助客户端设计
        5.4.8 产品效果图
        5.4.9 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设计反思
第6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课题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理由
        1.1.2 研究目的
    1.2 学术价值和意义
        1.2.1 研究价值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措施
        1.4.3 可行性分析
        1.4.4 研究思路
第2章自闭症概述
    2.1 自闭症简介
        2.1.1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
        2.1.2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成因
        2.1.3 现代中国大众对自闭症认知度分析
        2.1.4 现代中国自闭症家庭调查
    2.2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
        2.2.1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干预手法
        2.2.2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干预原则
        2.2.3 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
    2.3 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评估
        2.3.1 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选择标准
        2.3.2 评估方法简介
        2.3.3 评估量表简介
第3章图形扁平化与自闭症儿童教具设计
    3.1 图形的概念和发展
        3.1.1 图形定义
        3.1.2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3.2 自闭症儿童的图形语言
        3.2.1 自闭症的“图像式思维”
        3.2.2 自闭症儿童的图形语言
    3.3 扁平化设计
        3.3.1 扁平化设计定义
        3.3.2 扁平化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3.3.3 扁平化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3.3.4 扁平化设计在儿童教育产品上的应用
第4章自闭症儿童教具偏及教具设计策略
    4.1 自闭症儿童教具偏向性
    4.2 教具设计定位
    4.3 自闭症儿童与拼图教具
        4.3.1 拼图教具类别
        4.3.2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认知发展
        4.3.3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小结
    4.4 教具设计原则
    4.5 教具设计流程
第5章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
    5.1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构想
    5.2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草图
    5.3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方案
        5.3.1 设计方案介绍
        5.3.2 设计材质介绍
        5.3.3 人机尺寸说明
    5.4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创新
    5.5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方案及操作说明
第6章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教具实践成果评估
    6.1 教具评估实验方法
        6.1.1 实验方法简介
        6.1.2 实验流程
        6.1.3 数据分析
    6.2 教具设计测试评估
        6.2.1 目标被试教具实践评估分析
        6.2.2 多名被试对比教具评估测试分析
        6.2.3 教具测试评估分析小结
    6.3 教具设计优缺点
        6.3.1 教具设计优点
        6.3.2 教具设计缺点
第7章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教具实践意义和今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1.硕士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2.硕士期间科研项目成果
    3.硕士期间参赛获奖成果
    4.硕士期间其他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A:自闭症儿童观察日志
    附录B: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分管主任采访大纲
    附录C: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分管主任采访稿
    附录D: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康复采访大纲
    附录E: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康复采访稿
    附录F:关于对自闭症儿童的问卷调查
    附录G:关于自闭症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分析
    附录H: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调查问卷
    附录I: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调查问卷报告分析
    附录J:拼图书选购问卷调查
    附录K:拼图书选购问卷调查分析
    附录L:关于自闭症儿童认知情况调查表(家长)
    附录M:关于自闭症儿童认知情况调查表(家长)分析
    附录N:动物系列化拼图书设计方案
    附录O:动物系列化拼图书配套绘本设计方案
    附录P:教具操作示范视频拍摄脚本
    附录Q:自闭症目标被试认知水平评估量表(一)
    附录R:自闭症目标被试认知水平评估计量(二)
    附录S:自闭症目标被试教具使用情况记录量表
    附录T:多名自闭症被试教具对比测试评估表(低阶组)
    附录U:多名自闭症被试教具对比测试评估表(高阶组)

(9)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者的困境与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家庭教育的现实需要
        1.1.2 自闭症患者的康复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充实关于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
        1.2.2 实践意义:为家庭康复模式提供指导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选择
        1.4.2 研究过程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伦理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闭症及核心障碍
        2.1.2 家庭及家庭教育
        2.1.3 创伤后成长
    2.2 关于多种自闭症干预方法的探讨
        2.2.1 应用性行为分析,即ABA
        2.2.2 社会故事
        2.2.3 结构化教学:视觉时间表
        2.2.4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2.2.5 地板时间
        2.2.6 感觉统和训练
        2.2.7 关键反应训练模式
        2.2.8 早期干预丹佛模式
        2.2.9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2.2.10 Son-rise Program
    2.3 关于自闭症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的研究
        2.3.1 自闭症家庭教育的意义
        2.3.2 自闭症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4 关于自闭症青少年家庭教育者的心理研究
        2.4.1 自闭症青少年家庭教育者的心理困境研究
        2.4.2 自闭症青少年家庭教育者的创伤后成长研究
3 访谈与分析
    3.1 家长的心理测评
        3.1.1 家长的抑郁焦虑水平测评
        3.1.2 家长的创伤后成长水平测评
    3.2 三组家庭访谈简述
    3.3 晨晨的家庭经历剖析
        3.3.1 早期诊断
        3.3.2 迷茫期
        3.3.3 父亲带领全家走出迷雾
        3.3.4 开始上学
        3.3.5 父母调整心态,走出封闭状态
        3.3.6 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
        3.3.7 帮助孩子独立,引导孩子参与生活
        3.3.8 对于孩子的工作意识的引导
        3.3.9 孩子的变化
        3.3.10 积极面对新的忧虑
        3.3.11 家长的变化
4 困境与成长分析
    4.1 面临的困境
        4.1.1 心理困境
        4.1.2 社会支持困境
        4.1.3 工作与生活困境
    4.2 应对与支持
        4.2.1 情绪应对和问题应对
        4.2.2 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
    4.3 成长
        4.3.1 孩子和家庭的变化
        4.3.2 受访者的成长体验
    4.4 结论
        4.4.1 接纳是改变的开始
        4.4.2 家庭稳定是基石
        4.4.3 父母的改变动机是关键
5 讨论
    5.1 困境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5.2 成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5.3 家庭教育改变策略
        5.3.1 家长要优先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5.3.2 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家庭幸福
        5.3.3 家长要坚持学习和成长
        5.3.4 家长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并进行正性养育
结语
    研究反思
    关于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1 SAS焦虑自评量表
附录2 SDS抑郁自评量表
附录3 PTGI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
附录4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
致谢

(10)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支持研究 ——基于A机构的小组工作实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关键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孤独症
        2.1.2 孤独症障碍者家长
        2.1.3 抗逆力
    2.2 理论基础
        2.2.1 优势视角理论
        2.2.2 社会支持理论
3 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现状分析
    3.1 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支持存在的问题
        3.1.1 身心健康状态不容乐观
        3.1.2 生活质量降低
        3.1.3 家庭凝聚力不足
        3.1.4 社会资源不足
    3.2 影响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支持的因素
        3.2.1 外部支持因素
        3.2.2 内在优势因素
        3.2.3 效能因素
    3.3 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支持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4 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支持的实施过程
    4.1 小组方案设计
        4.1.1 小组背景
        4.1.2 小组理念
        4.1.3 小组目标
        4.1.4 小组特征
        4.1.5 小组组员的招募
        4.1.6 小组成员抗逆力量表的前测
    4.2 小组活动内容
        4.2.1 第一次小组活动:认识自我
        4.2.2 第二次小组活动:学会沟通
        4.2.3 第三次小组活动:与家同在
        4.2.4 第四次小组活动:相互支持
        4.2.5 第五次小组活动:发现优点
        4.2.6 第六次小组活动:相信未来
        4.2.7 第七次小组活动:感谢有你
    4.3 小组活动评估
        4.3.1 过程评估
        4.3.2 结果评估
        4.3.3 社工自评
    4.4 后续跟进工作
5 建议与总结
    5.1 建议
        5.1.1 加强孤独症障碍者家长心理建设
        5.1.2 提升孤独症障碍者家长家庭凝聚力
        5.1.3 提供孤独症障碍者家长社会支持
        5.1.4 加强社会工作者入驻机构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抗逆力量表
附录C 小组活动评估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早期干预:让孤独症儿童“回家”(论文参考文献)

  • [1]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D]. 刘宗琴.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研究 ——以陕西省L市三个低收入家庭为个案[D]. 袁珊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D]. 郭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1)
  • [4]家庭中心模式下孤独症儿童挑食行为个案干预的行动研究[D]. 石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社会资本视角下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支持网络研究 ——以上海市意定监护实务为例[D]. 冯梦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家庭早期干预下的自闭症儿童辅助产品设计研究[D]. 项好好.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8]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佳芯. 江苏大学, 2020(05)
  • [9]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者的困境与成长研究[D]. 郭瑞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孤独症障碍者家长抗逆力支持研究 ——基于A机构的小组工作实务[D]. 李妍.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早期干预:让自闭症儿童“回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