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分析论文_李敏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分析论文_李敏

梁山县水利局 山东梁山 2726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用水量与日俱增。而水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制约了中国的农业发展。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简要回顾了中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史,分析了其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发展

引言

水利工程对我国农业发展可起到十分有效的促进作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科学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可真正意义上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状况,满足更多农业生产及农户生活用水等方面的需求。由此可见,对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家发展高效节水的背景及重要性

发展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减少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更是农田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批涌现,也对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国家高度重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要求“十三五”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2016年开始,国务院将每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考核指标。同时纳入国务院大督查范围,并建立约谈、通报、问责机制。水利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将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完成情况列入了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分配绩效因子,倒逼各地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节水优先,切实把推进农业节水、发展节水灌溉作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细化实化措施,部门联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节水、节能、节地、省工,促进了农业高产、高效、高品质,有效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农业用水实现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2我国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质量差

节水灌溉较传统灌溉技术含量高,其工程设计和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运行质量。造成节水灌溉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工程设计因素。目前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长期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节水灌溉技术接触少,设计经验不足,没有经过实际地块的现场勘察所设计的图纸难以施工,设计变更大。二是施工建设因素。因节水灌溉行业没有相关的标准,节水工程企业缺乏相应等级认证,工程建设主要由没有节水灌溉工程施工能力和经验的非节水灌溉行业的施工企业施工,项目建设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节水灌溉专业知识,工程建设质量和后期维护工作无保障。三是工程监理因素。目前节水灌溉工程的监理人员基本都是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节水灌溉技术了解不足,对量大、面广及工程分散的节水灌溉工程无经验,也无国家或行业颁布的相关监理规范来指导,难以对工程实行全面监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节水建设管理规划不合理

节水灌溉水利工程不仅要注重其建设环节,还要在开展使用过程中做好管理维护工作,否则将会对节水灌溉水利工程使用效率造成不利影响。一是各地相关部门在做节水建设规划时,往往一味借鉴其它地区的管理方式,忽略了本地实际,尽管投入了较多精力,却始终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计划,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盲目,直接导致节水建设环节出现诸多的纰漏,成效较差。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或者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初就偷工减料,质量无法保证,导致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损坏现象,阻碍了当地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的顺利进行。

2.3节水产品单一,农作物种植结构不科学

因生产科技、工艺、设备等技术水平相差较大,节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品牌多,但产品单一,简陋、低水平的家庭式、作坊式生产厂家较多。调查发现,国内各企业生产的滴灌带的合格率较低,近3年的平均合格率为64%,2011年的合格率仅为53%。受传统灌溉方式及种植观念影响,一些农户依旧采取以往的种植结构,使得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应用效果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分析

3.1实行节水灌溉制度,提升科学用水管理

传统的作物灌溉方式是采取充分灌溉,即在作物全生育期均给予根层土壤充分的水分,充分满足作物需水。控制灌溉技术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农作物仅在其关键需水期,才必须充足或较为充足地供应水分,在非关键期则不必。合理调节土壤水分供应,有效减少作物蒸腾、蒸发量,有利于增产和品质提高。特别是在稻作区改变大水漫灌、淹灌方式,大范围推广“薄、浅、湿、晒”控制灌溉模式,保证作物关键期需水,能实现有效节水、增产。

3.2加强协调配合,贯彻落实政策措施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与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积极建立监督检查协调机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强化对水务项目建设、管理和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运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成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监督检查的效果,使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3.3发展因地制宜的灌溉技术

根据不同地区、灌区及作物种植区实际情况,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确保效益最大化。干旱和山丘地区发展微灌与滴灌技术,干旱、半干旱山丘地区利用雨水收集技术;河灌区发展渠道防渗技术,井灌区推广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经济作物灌区发展微灌与滴灌技术,蔬菜种植区推广渗灌技术。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旱、涝仍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精细农业基地建设首先要保障旱能灌、涝能排、灌排自如,即需加强基地水源工程建设和灌排渠(沟)系配套,提高农业供水灌溉保证率和达到作物排水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避免串灌串排,灌区应实行格田化,并尽量做到灌排分离,排渠要在排涝的同时满足作物排渍要求。

3.4强化节水系统后期运行管理

节水系统后期运行管理是节水灌溉实现高效的关键,是节水系统能够长期运行、发挥长期效益的保证。加强节水系统后期运行管理,建立健全节水工程管理制度,乡镇村协调合作,明确其管理职责,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具体人员,保证节水系统后期运行管理落到实处,确保节水灌溉工程能够长期、高效地发挥其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是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环节,所以唯有逐步创新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方可确保水利工程发挥更好的效果。因而,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提高对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加强对现阶段我国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主要问题深入分析,提高对农户的节水灌溉意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采用科学针对的节水灌溉方式,推进农田节水灌溉方面的科学技术优化改造,积极促进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辛华锋,贾连香.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探析[J].珠江水运,2017,25(1):86-87.

[2]张跃飞.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7(23):56-57.

[3]段建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改造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4):46-48.

[4]韦海群.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的新思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6):200-201.

论文作者:李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  ;  ;  ;  ;  ;  ;  ;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分析论文_李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