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百年历史的学术反思--“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中国美学:百年历史的学术反思--“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中国美学:百年历史的学术反省——“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中国论文,学术论文,学术讨论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当代学科建设层面上深刻总结、反思百年中国美学的历史经验,有必要将美学理论的逻辑演化放到20世纪中国文化的总体语境中加以审视,在学术史层面上确定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建构特性和思想价值。”这是一些学者最近在“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上郑重提出的呼吁。

本次讨论会于1998年4月20日至25日,由中华美学学会、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大学等单位在贵阳市联合发起召开。美学界知名学者胡经之、聂振斌、阎国忠、杜书瀛、滕守尧、王德胜、彭立勋、劳承万及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美学专家,在会上围绕“20世纪中国美学演进与中国社会文化、思想进程的关系”、“西方美学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变异”、“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的现代中国美学理论建构”等多方面的问题,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历程展开了讨论。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由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开启的20世纪中国美学,经由朱光潜、宗白华、吕徵等美学家在30—40年代的创造性努力,以及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的“美学热”,迄已构成了现代中国人文学术史上的一个特定理论景观。今天,对于中国美学界来说,如何能够站在中国学术文化建设的新起点上,深刻审视百年美学的成败得失,是我们在寻求21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依据和有效思想资源之际,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与会学者在多侧面地探讨百年中国美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20世纪中国美学在建构现代中国文化过程中的独特意义,以及对于促进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认为,与中华民族的民主解放运动、社会革命、经济建设、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中国美学百年来的一贯传统。正因此,伴随中国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思想演进的历史,20世纪不仅成为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学者自觉建构美学的现代学科体系的时代,同时也是美学研究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人生改造理想始终保持一致的时代。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美学的百年发展史,既有着可以用一般理论史形式加以叙述的逻辑演化规律,又包含了更为广大深厚的思想文化建构性质。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美学不仅没有以纯逻辑的方式超然于整个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意识之外,相反,它的生成与展开总是同一定时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复杂运动保持着特殊关联。对于“百年中国美学”,我们不仅要从一般理论史的角度来梳理,而且应该从20世纪中国宏观思想文化进程上进行价值阐释,亦即从学术史层面来具体把握其总体思想面貌和学术演变规律,发掘中国美学百年间的学术价值构造,尤其要关注百年中国美学进程本身的“思想整体性”和“文化联系性”,而不单是线性或知识性地描述其客观历史。

提倡“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史研究,对于当前中国美学界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尽管最近几年里,美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并开始了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的研究,但由于这些研究主要还是围绕着概念与概念、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具体逻辑关系来展开的,较少从整体上来把握美学研究过程的学术价值积累形式和规律,因而,有关“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史研究仍然有待于深入。本次讨论会上,大家在强调美学学术史研究的必要性的同时,着重对学术史研究本身的基本规定性进行了探讨。有学者针对学术史与一般理论史的不同特点,认为,学术史研究并不拘泥于某种美学理论命题、理论观念和方法本身自我独善的逻辑行程,它更加集中地关注了美学学术积累过程的思想线索和文化命运,集中思考了一个时代美学活动的学术进步意义;如果说,一般理论史的叙述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必要的、具有史料学意义的研究方式,那么,美学的学术史研究则必须同时对提出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存在性质进行再研究。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我们在从事美学学术史研究的时候,首先必须对它的二个前提问题有所认识,即“百年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的着眼点是什么?其根本目标何在?它的难点又是什么?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就学术史本身而言,“百年中国美学”研究主要应着眼于:(1 )从学术积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出发,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的历史存在根据,把握美学活动在整个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领域的特殊意义及其价值体现方式,尤其应注意考察其与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演进及其规律的历史关系,以便我们在美学的历史形式中,找到其思想发展的深层关系结构和理论发生机制,从整体上揭示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价值。(2 )在文化考察的立场上,整体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历史的结构特性和结构方式,发现美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连续性,以此确定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发展规律及其思想进化价值。(3)充分认识20 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积累的知识性根据,在美学的历史形态中找出学术价值的生成特性,发现美学知识增长的有效方式。(4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术话语之间的交流与冲突,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既看到百年来中国美学吸收乃至变异西方理论的具体过程和特殊文化性质,又从学术积累的意义上发现20世纪中国美学的自身精神取向、内化外来思想的学术依据和能力,把理论的具体演化同美学发展的思想性质联系起来加以探讨。(5 )从美学家群体的知识结构、文化意识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了解20世纪中国美学的知识含量及其对美学学术积累的深刻制约,明确美学活动中主体存在的历史意义。有学者表示,“百年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的目的,是要全面揭示20世纪中国美学形成、发展中的思想持续性特征和意义,把握美学理论、美学观念及各种美学问题的学术建构方式和历史—文化规定性,理解美学历史本身的深层文化蕴涵,以历史阐释方式来领会百年中国美学的价值论图景,并以此反观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运动的特殊面貌。因而,如何从复杂浩繁的理论材料中发现那些直接体现整个时代社会、思想文化运动精神的学术追求,如何从逻辑推演上升到思想意义的把握,如何从整个时代社会、思想文化运动的客观事件中把握美学问题生成与深化的精神实质,将是我们确定美学学术史研究形态时遇到的难点问题,而“百年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的理论突破也正从这里开始。

讨论会上,与会学者还从学术史的研究立场,就20世纪中国美学立足点的历史转变、外来美学的“本土化”进程、百年中国美学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承续和超越、中国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关系,以及21世纪中国美学建构所面临的诸多重要理论概念和命题等,展开了充分讨论。有学者认为,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美学这一概念自从被引入中国以后,在其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语义变异,突出表现为泛美学思潮对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困扰,美学作为一门“显学”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含义,而超功利主义美学和功利主义美学的矛盾运动则成为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些学者指出,作为中西文化和美学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20世纪中国美学本身还显得不够成熟,其独创性特征还不突出和稳定;在经历了多次学术立足点的转变之后,迄今我们还处在一个找不到“体”的时代。为此,我们在思考和借鉴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传统之时,一方面要继续发扬其综合、融会中西美学传统的学术追求,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美学”建构的个性化和民族化问题,在延续中国固有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参照西方文化以实现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转型。还有一些学者特别强调,由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百年中国美学发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与中国的审美实践相结合,已经内化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所以,在我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过程中,有必要重新清理和总结这一传统,进而在当代文化现实基础上实现新的理论综合,在承续与发展之间找到21世纪中国美学的理论生长点,使美学研究能够直面当代人的审美现实,真正“对当代中国说话”。这也正是从学术史层面探讨“百年中国美学”的内在要求。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理性地审视中国美学的百年历程及其学术思想价值,不仅对美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本次讨论会倡导深入开展“百年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无疑具有一种学术上的开启意义,它将为美学未来的发展积累起更多的学术资源,为21世纪中国美学的成熟与深化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标签:;  ;  ;  ;  ;  

中国美学:百年历史的学术反思--“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