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短缺:根本原因、症结与对策--当前资金“分散”、“流失”、“沉淀”的原因分析_银行信贷论文

资金短缺:根本原因、症结与对策--当前资金“分散”、“流失”、“沉淀”的原因分析_银行信贷论文

资金紧张:本质原因、症结与对策——对当前资金“分散”、“流失”、“沉淀”的成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症结论文,成因论文,分散论文,对策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资金:一个焦点问题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我们今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执行的金融政策,由此决定了信贷资金增量的投入是有限度的。在增量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尽量盘活存量资金,同时银行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用好用活资金,即使这样,全社会资金的紧张状况在短时期内也是难以缓解的。资金,已经成为企业界、政界、金融界共同关心的焦点话题。面对这一难题,人们通过多种多样的分析,来寻找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以缓解资金紧张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提出的诸如资金紧张是资金不合理占用过多;经济扩张太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等等原因,为人们所熟知。对此,金融界用“分散”、“流失”、“沉淀”六个字作了很好的归纳。然而这些毕竟是表象、表因。那么蕴含在“分散”、“流失”、“沉淀”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探求的问题,否则以表象来代替本质,然后采取一些措施,无异于唐·诘诃德战风车——和假想的敌人决战,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效应。因此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资金紧张的本质原因找到,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使资金紧张有所缓解。带着这个思考,我们通过对浙江省嘉善县、平湖市的调查分析,试图揭示一些本质问题。

二、本质:二个体制因素

透过资金紧张的表象,不难发现二个体制因素在起作用:一是金融体制;二是企业体制。

(一)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是信贷资金“分散”、“流失”、“沉淀”的质因。

1978年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以来,金融体制改革尽管有所进展,但远远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突出地表现在:信贷资金供给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金融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缓慢,使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专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就此引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陈旧的资金供给制观念,市场化意识的缺乏, 使企业转制大量悬空银行贷款。企业转制悬空银行贷款现象目前已经相当普遍,如平湖市农机公司以“翻牌”的形式实施转制,原专业银行某支行的贷款无以落实。平湖二轻公司所属乍浦轻工机械厂转制后形成3个承包人, 母厂已被架空,由此一专业银行500多万元贷款悬空。表面上看起来, 企业转制悬空银行贷款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实质上暴露了银行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缺陷,以致酿成了在企业转制过程中银行贷款频频被悬空的事实。

2、风险意识的淡薄造成信贷资金集中投放, 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很大。由于银行业商业化和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基本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难以实施,使一些金融机构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出现了集中投放的现象。 如平湖某一专业银行对丝绸行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1/3,近年来由于丝绸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致使该行几千万元贷款无法转动。很显然对照巴塞尔协议,1/3 的贷款额用于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难以想象。

3、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混乱, 使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企业直接融资的债务,造成信贷资金沉淀。一些银行的分支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获取一些额外的收益,介入企业的直接融资——代为企业发行债券。这正中企业下怀,企业为了利用银行的信誉推销债券,迫切希望银行代发债券,投资者以为有银行代发,偿还本息似乎有银行信用作保证。在筹资者和投资者如此信用观念面前,银行一旦代发,只能承担企业到期无法兑付债券的责任。如平湖某一专业银行在不良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代发企业债券,企业到期不能兑付而垫入信贷资金造成的。嘉善某一专业银行代发债券,到期企业无兑付资金,银行本想撒手不管,但投资者持无法兑付的债券迁怒于银行,银行只好垫付一部分信贷资金,这一方面暴露了银行市场化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又暴露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混乱。按理说企业直接融资的介入应该由证券公司、融资公司、投资公司等中介机构承担比较合适。专业银行的介入除了一点手续费收入以外,对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又有多少好处呢?

4、用人机制不健全, 使一些不适应金融工作的人从事实际的金融业务操作,造成了巨大的信贷资金的损失和浪费。且不说震惊全国的李伟民等人挪用1.89亿元公款炒股案造成的资金损失。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实际操作信贷业务的人员连企业财务报表都不会分析,贷款项目的分析报告无从下笔,更无法独立从事企业资信评估和信用等级考核等高难度动作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信贷资金的损失也在情理之中了。不仅如此,一些金融机构的法人代表仅仅是职业的干部,考察者和任用者也仅仅从考察干部这个角度来考核一些金融机构的法人代表,根本谈不上金融业务知识、基本业务操作技能的考核了,从而使由于法人代表的金融知识的贫乏造成信贷资金的损失也不乏其例了。最明显的一个事例就是嘉兴市信托投资公司由于法人代表缺乏起码的金融知识造成几千万元的资金损失。

从以上几方面分析来看,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金融体制改革不深入,信贷资金“分散”、“流失”、“沉淀”难以消除。

(二)企业体制的落后是企业资金“分散”、“流失”、“沉淀”的动因。

日本经济学家在考察了中国的企业以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无企业。此话已是几年以前的事了,现在看来中国企业体制改革几年来进展不大。实质性的问题是对某一个公有企业的资产增值几乎无具体的承担者来承担这个责任,同时企业本身缺乏企业要素,多了行政和社会的职能,缺少活力,以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出了种种浪费资金的举动,资金“分散”、“流失”、“沉淀”现象非常普遍。

1、资产实际上的无人负责,使企业重投入、轻产出, 资金浪费和损失严重。平湖第二造纸厂是一家乡镇企业,应该说其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和法人代表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即使如此,该企业在今年资金非常短缺的情况下仍然抽出900万流动资金上热电厂项目, 结果使今年企业正常生产周转都比较困难。嘉善二轻公司所属的嘉善塑具厂前二年上了一个2000万元的技改项目,一直未形成生产能力,现在回过头来看2000万元的设备引进按照现在的产品生产不需要那么好的设备,即使生产能力达到了设计能力,也无法消化其高投入的固定费用,既浪费了资金又闲置了设备,而法人代表已经更迭,无人对此负责。在嘉善县还出现了连环上项目弥补前一项目资金不足的现象:企业上第一个项目,由于第一个项目资金不足,或者自筹资金不到位,立即上第二个项目,用第二个项目的一部分资金弥补第一个项目运作的资金不足。但第二个项目必须有第三个项目的资金移用才会投产,否则又浪费了一块资金。问题是无人对企业的资产负责,才会出现这种怪现象,而在私营企业则难以见到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现象。

2、传统公有企业的烙印, 使国有企业背上了沉重的社会负担的包袱,大量支出非生产性资金,造成企业资金紧张,进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使企业出现了资金浪费和流失等现象。目前国有企业除生产性支出外,法定的社会性支出有养老保险金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2%,医疗费用占12%,住房基金占5%,失业保险占1%,工会费用占2%, 五项合计的费用占工资总额的42%。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每支出1 元工资,还要承担0.42元法定的社会性负担,这些法定的社会负担还不包括企业必须办的如职工住房支出等内容。同时还有一些非法定的社会负担。据嘉善县工业局反映有41项之多。1995年全县工业局系统职工工资总额为6300万元,而非法定的社会负担如卫生,征兵,河道改造等41项集资支出总计为400万元,占工资总额的7%左右。法定的和非法定的社会负担占工资总额的50%左右。如此大的重负,如何叫企业轻装上阵,步入市场轨道,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先天不足和改革力度小并存,使企业的发展失去了众多机会, 企业运行处于一种低效状态,资金使用效益很低,资金需求量很大,无形之中浪费了资金。1983年起由于实行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应该说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有一份子,但从那以后不仅流动资金而且固定基金财政都几乎没有投入,投资全额由银行贷款解决,包袱之重可想而知。据嘉善县工业局反映,该县国有工业系统1983年以来新开的5 家企业只有1家有24万元的资本金,其余企业无一分资本金。 由于造成了企业运行的先天不足,再加上国有企业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严重,10多年来租赁、拍卖、破产、兼并等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法则又能盘活企业资产存量的有效措施和政策一再擦肩而过,痛失了发展的良机,形成一种产品结构调整困难,市场销路不好,企业相对规模越来越小的局面。如此使企业一直处于低效运行状态,根本谈不上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4、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 使造就一支企业家队伍的机制一直未能形成。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仍未摆脱国家干部的身份,任用者也以国家干部的标准考察厂长、经理,造成的结果是干部符合了上级的考察标准,但却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不仅如此,一些企业法人由于素质低下,利用掌握企业人、财、物的大权之际,大肆挥霍公有财产。平湖地方工业材料公司法人代表杨照根,由于经营不善,公司严重亏损,已资不抵债,但他对公有轿车和大哥大却情有独钟,一直紧随其身后为其所用,33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也无以落实。 更为恶劣的是法人代表尽管经营企业无方,亏损累累,但及时行乐的思想丝毫未改变,东奔西走,吃喝玩乐照行不误,穷庙富和尚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企业体制的落后,使我们在公有企业法人代表的任用上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造成任用的厂长经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经不起市场经济的洗礼,从而极大地浪费了公有资产,降低了资产的利用率和增值能力。

无庸讳言,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浪费严重和企业体制落后有最密切的关系。

三、症结:三对矛盾作用

资金的“分散”“流失”“沉淀”,资金的利用率不高源于金融体制和企业体制。那么其症结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在于以下三对矛盾的作用。

(一)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经济责任无承担主体的矛盾。

目前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还是沿用直接干预的手段。从企业角度观察,政府对企业的立项,产品开发、销售,法人代表的产生,甚至招工几乎全过程地直接干预,使政府领导人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企业投资的决策人,成为厂长的厂长、经理的经理。而一旦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政府领导人却不承担任何经济的或法律的责任,由此使这种干预难以杜绝。企业在过多直接干预下活力不足,效益难以好转,所以公有程度越高的企业受干预的程度越高,活力也越不足,效益也越差,改革的力度也越小。

从金融运行来看,政府领导人可以对银行经营活动予以直接介入,甚至成为信贷员。当信贷资金在这种直接干预下由此而沉淀或损失时,政府领导人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直接干预多半是在正常信贷活动不能进行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干预开始时就意味着后果的严重性,因为如果企业经营效益好,用不着政府领导人出面就能得到贷款,政府领导人出面求贷说明是不该贷的贷款,由行政干预才免去正常的贷款条件而得到贷款。信贷资金的沉淀或损失也就此而发生了。

(二)计划管理和市场运行的矛盾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是优胜劣汰,由此在经济运行中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是正常的,也唯有如此经济才能发展。但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磨合期,计划管理手段仍然起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成为市场经济高效和高速运行的“拦路虎”。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各地政府对本地小规模的企业,当受到市场的冲击应该倒闭的时候,就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和力量力保当地的小企业能够继续运行。如有的地方规定当地宾馆饭店只能用本地产的啤酒,外来的啤酒不能进,以致于啤酒厂不管规模大小遍地开花,浪费大量的资金。又如嘉善电声厂80年代生产比较景气,后来由于电声产品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各地涌现了一大批类似的电声企业,全国上千家。应该说通过市场竞争会优胜劣汰一批企业使供求达到新的基本平衡,但是各地政府都力保本地的企业。结果陷入一种大家都死不了,又大家都活不好的困境。这种反市场经济运行法则的计划管理手段的介入,从某个行业来说,竞争淘汰劣势企业就比较困难, 好一点的结局是3个人的饭5个人吃,大家都吃不饱;差一点的结局是3个人的饭10个人吃大家都半死不活,甚至大家都要死,那是一种自杀性的竞争,破坏性的竞争。最终的结局是既浪费了资金又降低了有效供给的产出率。全国丝绸行业,棉纺行业莫不如此。

(三)规模不经济与规模效益的矛盾

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规模经济取得最佳的规模效益。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计划管理手段的介入等原因规模不经济现象相当普遍,与规模效益的要求相距很大,由此使大量的资金在规模不经济的运行中“分散”“流失”“沉淀”掉。

1、第一产业的规模不经济直接影响到农产品价格的定位, 进而影响到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工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量。当前蚕茧、棉花,甚至大米等主要农产品价格难以下压,关键一点是我们农业生产面临这样一种窘境:农户经营土地一般在3—5亩,如此小的经营规模,即使一亩田收入1000元,全年农业收入也只在3—5千元,更何况一亩田年收入大约在500元左右了。 但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不得不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高了工业企业又承受不了,即使能够承受又要增加大量的资金占用,同样的实物量资金占用量人为地增加了许多。甚至出现了国产农产品比进口农产品价格高得多的怪现象。如棉花从美国进口19000元/吨,而平湖市本地产的要21000元/吨,进口棉的价格已经包括了关税、运杂费等各种费用在内。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如果我们的农户种植上百亩,成千亩棉花,即使每亩赚100元,总量也是笔可观的收入,同时又能大大降低农产品的价格, 我们的收购环节,工业生产经营环节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占用。据平湖棉纺厂测算,如果用进口棉代替地产棉年需2000吨棉花,可节省资金占用400万元。一个平湖棉纺厂如此, 全国棉纺行业应该可以节省占用多少资金呢?丝绸行业的情况是更加严重。

2、第二产业的规模不经济正如前已所述的那样既浪费了资金, 又降低了有效供给的产出率。同时从一个地区来看,第二产业的规模不经济只能形成“小而全”的小工业、小作坊的格局,从而难以形成一个地区的支柱行业,支柱企业,最后是资金供应不规模,效益产出不规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象烧一个汤团和烧一碗汤团所耗费的燃料等相差无几,但产出的效率却低得多,我们一些地区的工业经济运行就象把应该一碗一烧的汤团分散开来而一个一个地烧一样低效,不规模。不仅如此,一个地区经济不规模,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都难以享受。诸如国家对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实行倾斜政策,企业规模小,这些倾斜政策很难享受到。再说规模小了,经不起市场的洗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由此当地政府要扶植这些小企业不至于倒闭所花的代价和成本将会成倍增加。目前整个嘉善县工业经济今年1—3月净亏803万元, 已陷入困境就是一个规模不经济的典型,因为这个县无一企业能进入大型之例。

3、第三产业的规模不经济,使商业等行业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象嘉兴市区1994年以来,喧嚣一时的商战渐渐地为人们所淡忘,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一个只有1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大一点的商场有10来家,再加上上百家小商号,结果大商场竟无一家有较好的效益,大量地浪费了各商场开业的启动资金,使本地本来就比较紧张的资金不得不分散使用,资金使用效益难以提高。如果当初只开一二家大规模的商场其情景不至于象现在这样。

由此看来,规模不经济是全方位的,它包含了所有的产业和行业。

四、对策:出路在于改革

造成当前资金“分散”“流失”“沉淀”的各种本质原因和症结因素无论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还是在改革中新出现的,都必须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决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正因为我们的改革不深入,还没有触及到一些体制因素才会出现上述种种矛盾和困难。因此我们的出路在于改革。

(一)加快企业体制改革步伐,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是还企业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但面对当前的一些困难企业,一些资产存量难以活起来的企业,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定不移地迈开企业转制步伐,以盘活企业资产存量

(1)大胆地实施企业破产办法。 目前实施企业破产的障碍是工人的出路问题,这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但在当前的情况下,在一个地区内选择一二家企业作破产试点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一二家企业工人的消化在一个地区有能力解决。因此必须大胆地实施企业破产办法。企业破产的另一个障碍是金融部门的债务如何落实问题。其实金融部门给企业的贷款如果已经发生了损失,那么在企业破产之前就成了事实,破产只不过将这种事实由暗变明罢了。就这个意义来说,破产的宣告是保护了金融部门的贷款不至于受到全部损失,不宣告破产的话,金融部门的贷款将有可能全部被资不抵债的企业侵蚀掉。因此金融部门要保护好贷款不受损失,关键不在于企业有否宣告破产,而在于提高风险意识,对偿还能力不佳的企业不予贷款,这才是本质问题,否则即使不让企业破产,贷款也已经损失了。

(2)借助名牌产品的效应,以“借鸡生蛋法”盘活资产存量。 嘉善味精厂产品的质量不逊于上海天厨牌味精,但由于产量低,单位产品的成本高,加上非名牌产品,产品市场价格卖不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借助名牌产品以天厨味精的商标推向市场后每吨味精可增加收益800元,企业开始出现转机。

其它诸如兼并、拍卖、租赁也是转制盘活资产存量的方法。

2、以增量挽救存量

嘉善化肥厂1995年前一直处于困境之中,1995年投入400 万元实施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改,从而使该厂走出了困境,1995年底盈利200 万元。因此不管从企业、主管部门还是金融部门来看,有时候看准时机以投入一定的增量来挽救存量也是盘活资产存量的有效措施。

3、实行托管经营以盘活资产存量

托管经营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综合治理国有企业的有效方法。其基本方法是,在成立国有企业资产托管局的基础上采取三类措施:一是对在市场上尚有立足之地,而又有人愿意购买的企业,尽快出售转让,实现民有化;二是对经过改造还能获得市场存在和发展机遇的企业,予以整顿,委托他人管理和经营;三是对那些无法存在又无整顿可能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这些方法可以结合各地实际选择使用。

4、造就一支职业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灵魂,有时候一个企业家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关键一点是我们缺乏产生企业家的机制,把国有企业的厂长和经理当作国家干部来考察和任用,没有用企业家的标准来衡量厂长经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因此必须改革厂长经理产生的方式,实行严格的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和各个企业专业知识的考试和考核,同时鼓励厂长经理成为职业选手,不能一有成绩就让其从政,从而创造一个职业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活化信贷资产存量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当前应抓住两个方面的主要矛盾: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把金融业推向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只有坚持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金融机构对信贷资产才会有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才能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二是造就一支职业的金融家队伍。毫无疑问在金融系统应该造就政治素质好,改革意识强的金融家,所以应该用金融家(至少是职业金融人才)的标准来考核和任用金融工作人员,以提高他们经营金融业务的水平和能力,如此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才会有切实的保证。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的高质量运行要求政府部门对经济运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干预而有所作为。其有所作为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管理企业注册登记,税收以及产业导向;管理手段应该是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这是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转换的基本要求。香港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社会(因为香港以华人为主,有可比性),看看香港政府是怎样管理经济的,香港政府对经济管理采取自由企业,公司成立不受限制;自由贸易,资金、商品、人才的流动不受限制,对经济的调节以经济政策的导向来体现和完成。我们虽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香港政府的管理方式,但有许多方面尤其是间接管理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当前政府职能转换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便使企业在实施破产等转制过程中能够解除后顾之忧。同时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四)营造规模经济的环境和气氛

当前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和我国人口众多有关,如农业的规模不经济涉及到农村劳动力分流问题,如果农业劳动力不分流,土地少人口多的问题难以解决,那么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其次规模不经济还和我们的审批经济有关,我们对企业立项的审批是分级管理,项目越大,基层审批权限越小,就此一些企业为了在审批过程中在当地就能通过项目审批关,一方面是上小项目,另一方面大项目分散报批。就此规模不经济现象就无可避免,所以必须改变审批经济的方式。当然营造规模经济最好的办法是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让企业在市场中自行生存,自行淘汰,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环境,达到这种境界,规模经济就达到了。

标签:;  ;  ;  ;  ;  ;  ;  ;  ;  ;  ;  ;  ;  

资金短缺:根本原因、症结与对策--当前资金“分散”、“流失”、“沉淀”的原因分析_银行信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