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65例的临床特征探讨论文_曾声玲

(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目的:解析心房颤动(房颤)相关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提升房颤相关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65例(住院)心房颤动相关脑栓塞患者设置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65例(住院)患者设置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临床表征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头颅MRI与外周血小板各项指标检查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在发病年龄上,脑栓塞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中女性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比率相对较高(P<0.05);大面积脑梗死及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通常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相关脑卒中患者大面积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相对较高,种种因素的叠加使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致残率、死亡率相对较高。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卒中;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8-0099-01

有研究提示,房颤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无房颤患者,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升高5倍,且随着年龄增加其相关性明显增加,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相比较,其致死率与致残率相对较高[1]。但是房颤患者个体对心源性脑栓塞却缺乏全面认识,而导致房颤治疗依从性下降。本文对心房颤动相关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归纳,以提示积极治疗房颤必要性,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65例(住院)心房颤动相关脑栓塞患者设置为观察组,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各项指标检查结果都满足颤相关脑卒中组纳入标准,其中男26例,女39例;年龄41~85(61.9±3.7)岁。随机选择同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65例(住院)患者设置为对照组,男40例,女25例;年龄43~82(60.8±3.4)岁。所有患者均不合并重要器官异常以及精神病家族史;临床资料完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集患者住院的临床资料,具体是指基本资料、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吸烟、酗酒史)、患者入院时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住院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治疗手段以及转归情况等信息资料,并处理与对比。

1.3 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住院的临床资料,具体是指基本资料、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吸烟、酗酒史)、患者入院时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住院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治疗手段以及转归情况等信息资料,并处理与对比。

相关指标定义标准:(1)心脏病史:存在专科诊疗记录,或有心肌梗塞病史,也可能是过去接受过冠脉造影显示有冠心病;(2)大面积脑梗塞:脑梗塞梗死面积>3cm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当P<0.05时,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房颤相关脑卒中患者临床基本情况

在发病年龄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女性所占比例为60.0%,对照组为38.4%;观察组合并器质性心脏病30例(43.5%),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21.8%)。

2.2 房颤相关脑卒中的头颅影像学特征

观察组大面积脑梗死及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讨论

在脑卒中患者中,大概有20.0~30.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属于心源性卒中,其中大概有70.0%的患者是房颤导致的。房颤患者因为存在心房内血流淤滞、内皮结构损伤或高凝状态等病症,加大了血栓栓塞出现的概率,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该类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平均是5.0%[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年龄上,脑栓塞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中女性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比率相对较高(P<0.05);大面积脑梗死及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生率相对较高(P<0.05)。可见,女性是房颤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即使在抗凝治疗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女性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也相对较高。房颤是大面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伴有房颤,大面积脑梗塞发生率进一步提升,非瓣膜性房颤常见[3]。

总之,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通常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相关脑卒中患者大面积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相对较高,种种因素的叠加使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相对较高。同时,规律地口服华法林或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药能降低明显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因此,尽早对房颤患者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和及时、有效的抗凝治疗,尤其对于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脑卒中风险。通过本观察提示积极治疗房颤、提升抗凝治疗依从性是非常必要的,而相对于女性患者则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周芬芬.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03):20-22.

[2]祝腊香,庞洪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01):32-35.

[3]相久全,汪立君.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21-24+27.

论文作者:曾声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  ;  ;  ;  ;  ;  ;  ;  

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65例的临床特征探讨论文_曾声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