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论文_瞿世华,张新静

心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论文_瞿世华,张新静

瞿世华 张新静

(新疆哈巴河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836700)

【摘要】 目的:介绍学龄前患儿围手术期的心理特征,探讨心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住的240例学龄前患儿围手术期的不良心理分析和实施心理干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80%的患儿在围手术期给予心理干预后能痊愈出院,术后1年随访愈合良好。结论:对学龄前围手术期患儿进行具体心理分析,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提出具体心理护理对策,促进患儿身心健康的恢复。

【关键词】心理干预;学龄前患儿;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18-02

心理护理是促使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通过心理护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善病人接受护理操作所需要的心理状态,以期获得护理操作顺利进行[1]。学龄前期儿童突出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模仿性强。当生病入院时,远离平日熟悉的生活环境、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疾病诊治要求限制了他们的活动,都使他们的情绪受到影响,再加上医护人员身着白大褂,无形中使他们产生恐惧和焦虑。由于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不足,在围手术期易导致很多不良的心理反应,对小儿的身心康复影响甚大,也给临床手术和围手术期护理带来了很多的困难。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护士充分了解学龄前期患儿的心理特征和术前心理变化,给予良好的心理干预,可以减少对患儿身心的创伤,对手术麻醉和术后护理都是大有裨益的。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0例,女60例,年龄3~6岁。腹股沟斜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82例,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术68例,急性阑尾炎切除术70例,精索静脉曲张20例。其中每份半数给予心理干预,半数未给予心理干预,观察患儿术前、术中心理状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随访一年结果。

2.学龄前患儿围手术期的心理变化

2.1 术前心理特征

这一时期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严重不足,尚不能对事物间的关系进行冷静分析,而学龄前期的患儿更存有妄想心理,以为手术是对他们的惩罚,再加上对疾病和手术不了解,比如恐惧与家人分离、恐惧独自面对手术感到术前焦虑。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应激反应,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护士的工作,持反对态度。

2.2 术中心理特征

手术车狭窄不舒适,进入手术室途中患儿的幻想,在手术室里面对各种奇形怪状的手术仪器,听着各种机械发出的奇怪的声音,不知道接下来自己会被怎样处置,加之没有亲人在身边,看不清戴口罩、戴帽子的医护人员的脸,患儿很容易感到孤独、害怕、紧张,很容易出现哭闹不配合的情况。这对接下来的穿刺、麻醉、手术等都极其不利,甚至会由于各种生命体征不平稳而造成手术延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术后心理特征

术后的患儿主要心理问题就是难以平复术前及术中的恐惧。麻醉逐渐清醒,伤口的疼痛让他们觉得惊慌失措,有的腹部手术的患儿由于疼痛而哭闹,伤口出血。部分患儿由于麻醉药会发生呕吐等不良反应,有些患儿术后需要心电监测、吸氧等,护士在身边忙忙碌碌。

3.学龄前患儿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3.1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巡回护士访视患儿时对患儿可采取“扮亲法”。阅读病历,观察病情,及时与病人或家属交流,充分了解病人一般情况、生活习俗、性格特点到病情发展程度,掌握患儿需求及影响因素,为术前扮演“亲戚”角色活动拟定特别内容:家长暗示巡回护士为某种关系比较亲近亲戚,消除患儿紧张情绪[2]。访视时间应避开患儿吃饭及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焦虑感。访视时护士应面带微笑、语气温和、称呼患儿昵称、鼓励患儿做自我介绍、一起玩游戏,增加亲近感,减轻患儿术前焦虑。术前护士也应对患儿家长做好心理护理,为其介绍手术方法、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术后并发症,让其了解他们应该做的事及保持积极态度的重要性。只有家长思想上正视手术、冷静对待手术,才能给患儿精神上的莫大支持。目前,国内外学者正在探索用“音乐疗法”疏导住院患者负性心理的研究[3,4],在术前给学龄前患儿听听熟悉的儿歌、动画里的音乐都是很好的消除其紧张心理的好办法。

3.2 术中心理护理

手术当天不宜让患儿过早进入手术室,应该将各项术前准备做好后在让其进入。进入手术室后不应让患儿独自留在手术床上,以免增加紧张而发生坠床。应陪在患儿身边,用转移、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轻患儿恐惧感。与患儿交流时,视线要与患儿出于同一水平,语言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轻声细语、亲切温柔。各项操作应快捷准备,注意保暖,照顾患儿的自尊心,使患儿有一种安全感[5]。 学龄前患儿想象力丰富,容易受影响。护士可以运用这一特点诱导患儿进入轻松愉快的想象空间:如手术床是一张神奇的床,可自由升降,这些机器是外星人,可以看到你的身体里有些什么等等,使患儿能轻松、愉快地接受麻醉,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3.3 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结束后,护士应擦去患儿身上的血迹,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麻醉未清醒时期是患儿容易发生意外的时期,护士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复苏患儿由于对疼痛越来越明显,会越来越紧张,甚至大声哭闹。护士应以更加和蔼可亲的态度安慰和鼓励患儿,对患儿任何的不适感觉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做各项相关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语言要温和,不可因其不配合而大声斥责。同时告知患儿家属要冷静,不能因看到患儿难受的样子而紧张、哭泣,这样会使患儿更加紧张,引发不良想象,不利于术后身体及心理康复。康复期,可以给患儿它喜爱的玩具,给它看喜欢的动画片,满足其生理及心理需求,转移注意力,使其康复期变得舒适、温馨。

学龄前期的患儿求知欲强、好问,对手术了解不多,因此对手术的顾虑相对来说会比较少,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生理发育、心理特点仔细分析患儿的需求,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干预,从而减少围手术期的不良应激反应,利于患儿日后的康复。对围手术期患儿的心理教育不仅仅单方面的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目前,一种以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参与的、心理支持的护理模式也在逐步建立[6]。临床上从更多元化的角度开展对学龄前期围手术期患儿的心理干预,既是满足患儿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医学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钟秀玲.心理学在护理操作中的作用.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用护理杂志.28.

[2]Faleiros F, Sadala ML, Rocha EM. The rapeutic relation with children in the preoperative period: use of play and dramatization [J]. Rev Esc Enferm USP. 2002 Mar, 36(1):58-65.

[3]王奇 et al. 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7;11(2):101-102.

[4]谢忠 et al.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40.

[5]顾冬梅.学龄前儿童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B].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7(2) : 371-372.

[6]张欣 et al. 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0(7):311-313.

论文作者:瞿世华,张新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2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论文_瞿世华,张新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