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基于DEA方法的评价与仿真_节能减排论文

中国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基于DEA方法的评价与模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节能论文,目标论文,评价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前言

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设置相应的约束性指标,即在未来5年时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要减少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10%。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6、2007两年,单位GDP能耗强度同比下降1.79%和3.66%,2008年尽管能耗强度同比下降4.21%,前三季度的排放量下降了4.2%,但与预期目标仍有很大距离。

进入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国节能减排实施减缓,在波兹南会议上,全球政治决策圈内开始出现诸如“经济不景气情况下讨论气候环境问题太过奢侈”,以及“节能减排应为经济发展让路”等声音。而在国内,各地区也出现了“为保增长而暂缓节能减排”的举措。在经济下滑的特殊时期,节能减排工作是否同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相悖,还是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这无疑是亟待回答的重大问题。

当前对于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几个主要疑惑在于:

第一,对于当前能效水平、节能空间和减排潜力判断的疑惑。尽管从直觉上判断,中国能源效率在全球处于落后水平,但也有一些与经验相悖的数字证据,① 加上在过去几年中,大多省份都未能完成相应的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从而引发了对当前能源效率所处水平以及是否具备20%节能空间、是否具备10%的减排潜力的诸多讨论。

第二,对于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目标之间关系的疑惑。在过去经济高增长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经济增速来缓解能源压力,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地区为了保增长、促稳定,是否会忽略长期改革的目标(张晓晶、常欣,2008)?中短期内,如何协调科学发展观与经济较快增长。

第三,对于节能减排目标分解的疑惑。从本质上来讲,节能减排是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在改革的承载和接受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异(刘树成,2008),其自身的产业发展水平、节能减排空间也不一致,因此在节能减排目标的地区与进度分解问题上,是采用“一刀切”、“齐步走”政策,还是采取“有差别的”、“分而治之”的梯次推进方法?以及目标分解的依据和原则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常兴华等,2007)。

第四,对于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手段的疑惑。目前政府和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促进节能降耗需要通过政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等方式,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性,其推进节能降耗的政策是否应因地制宜?此外是否还有其他有效促进节能降耗的政策手段?

基于当前特殊背景下,本文对节能减排工作目前所存在的困境以及可行性所进行的初步探讨,旨在于回答以下几个迫切而基本的问题:

首先,中国是否存在如“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20%节能空间和10%的减排潜力?其次,如果存在上述设定的节能减排空间,其实施所需的经济增长代价有多大?再次,如果节能减排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不存在冲突,应重点关注哪些地区?最后,在现有政策手段下,是否需要补充其他政策来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基本方法和数据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地区能源效率、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的基本评价;第四部分是对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可行性考察以及对节能减排潜在产出损失的测算;第五部分是对当前节能减排政策的相关讨论及本文的政策含义。

二 基本方法与数据

对于中国能源效率在国际上所处水平,由于比较指标众多,且缺乏统一标准,因此迄今尚未有权威的结论,这里仅考虑国内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评价问题。② 对能源效率进行评价涉及到能源效率指标的选择,目前在《中国统计年鉴》中采用的是能耗强度指标,考虑到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存在着诸多缺陷,③ 本文除继续沿用能耗强度指标外,还将参考Hu和Wang(2006)的思路,采用DEA方法来评价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和节能潜力,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污染物排放,从而构建减排潜力模型。

图1 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模型

(一)基于投入角度的节能模型

考虑如图1的一个基本生产模型。单位化的等产量曲线为SS′,投入要素为能源以及其他要素(包括资本和人力),生产前沿上的点C、D表示有效率,而点A则在生产前沿曲线上方,意味着同样的产出需要耗用更多的资源,也就是存在效率损失。按照Farrell(1957)的定义,A点的效率在几何上可表述为OA′/OA,但C点才是Pareto最优点,因为在A′点可以继续减少能源投入CA′从而到达生产前沿。A点的要素无效损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技术无效率而导致的所有投入资源过量AA′,其中能源要素过度投入量为AA″;另一部分是由于配置不恰当所导致的松弛量A′C,因此(AA″+A′C)即为无效点A参照目标点C所需要调整的能源数量。如果该值越大,意味着在生产中“浪费”的能源越多,表明该点的能源效率越低,如果能源投入不需要调整,则意味着该经济体的能源投入已经处于“最优生产边界”上,此时能源效率为1。

根据对效率的定义以及上述分析,可以定义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为:

该值越高,说明当前能源投入的无效率损耗越大,也表明该地区的节能潜力越大。显然,节能潜力值同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值互为镜像,即。SPE+EE=1。

利用DEA方法,④ 可以计算出式(1)中的目标能源投入TEI,结合实际能源投入E即可得到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值EE、节能量LEI和节能潜力SPE。⑤

(二)基于产出角度的减排模型

经典的生产模型不考虑污染物,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伴随着污染这一非合意性产出。⑥ 如果把污染也当做产出物,显然此时的生产前沿所代表的应是正常产出的最大化,同时污染物的最小化。由于污染治理往往需要成本,这部分污染物应该从产出中扣除以反映出真实的GDP,但污染物价格无法确定,因此传统的核算手段和生产理论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处理。一般可采取间接法,通过单调递减函数形式,将非合意性产出进行转换,从而使转换后的数据可以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包括到正常的产出函数中(Scheel,2001),其具体手段包括:转换为投入要素的INP法(Liu and Sharp,1999),加法逆转换的ADD法(Berg et al,1992)和TRβ法(Ali and Seliford,1990);乘法逆转换的MLT法(Golany and Roll,1989;Lovell et al.,1995)。此外,由Fare等(1989)、Chung等(1997)发展起来的方向距离函数(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则是使用原始产出数据,通过构建环境生产技术来适应于非合意性产出的直接求解。此处限于主题,不在此进行展开,⑦ 仅介绍本文的基本思路:

本文采取MLT法对污染物进行转换,⑧ Scheel(2001)曾对上述多种处理污染物的模型进行比较,

(三)基于产出角度的潜在产出成本模型

通过这样的间接转换方法,可以测度出各地区在保持投入要素不变和实际产出不变的条件下,为满足环境约束而发生的潜在最大产出的变化,对于各地区相对前沿上的潜在目标产出TPO,同样可以利用产出角度的DEA方法求解。(13)

(四)变量与数据

本文以2005~2007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资本、劳动和能源作为投入要素,以各地区CDP和污染物作为产出要素来进行分析。其中:

GDP产出数据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了便于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指标进行比较,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为亿元。污染物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同国家统计局公报口径一致,选择了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作为污染物变量,(14) 单位为万吨。资本存量一般用“永续盘存法”来估计每年的实际资本存量,此处主要参考了张军等人的已有研究成果,并按照其公布的方法将其序列扩展到2007年,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为亿元。(15) 劳动力国外一般采用工作小时数来作为劳动力投入变量,但受限于数据可得性,这里采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当年就业人数,单位为万人。能源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其中西藏由于缺少能源数据,因此没有包括在样本内,单位为万吨标准煤。

上述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见表1。

三 地区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一)地区能源效率评价与比较

根据(1)式计算得到TEI值,(16) 除以各地区的真实能源投入E即可得到相对能源效率值,见表2第(Ⅰ)部分数据,此外我们还报告了能耗强度效率值及排名,见表2第(Ⅱ)部分数据。

通过表2可以发现,如果以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进行考察,在2005~2007年,北京、上海、广东的能效为1,即一直处在最优前沿上,浙江、江苏和海南距离前沿较近;如果以能耗强度考察,则该时期内北京能效最高,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能效较高。对于能效较低的地区两种指标评价相同,均是内蒙古、青海、山西、贵州、宁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看出,两种指标的地区排名基本接近,这也说明,利用全要素框架测算能源效率,同现有的能耗强度指标结论较为一致,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后续的节能潜力等评价分析,并由此转化为能耗强度指标,同现有的规划目标进行比较。

(二)地区节能潜力与重点区域评价

根据式(2),可以计算出各地区的“节能量”、节能潜力以及该地区当年可节约能源量占全国相对比重,见表3。某一地区的“节能量”的真实含义是指:如果该地区经济按照最优前沿上的模式运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实现的能源减少量,实际上也是指该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可节约但没有节约导致的过度能源投入量,或者说能源浪费量。与之相对应的,节能潜力是指该地区的“节能量”占真实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如果该值越高,表明当前无效率利用、低效配置导致的能源浪费越严重,同时也表明该地区通过改进,可获得的节能空间和潜力也越大。处于前沿曲线上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的可节约能源量为零,并不意味着该地区不存在能源效率损失,而是指该地区同其他地区相比,在当前技术条件和产出水平下,无法实现能源投入的进一步节约,也即是该地区目前处于Pareto最优状态,无法在产出不变情况下进一步减少能源投入了。(17)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节能潜力有很大差异,年节能潜力接近和超过50%的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这意味着上述地区同处于前沿的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相比较,由于要素配置、技术水平和管理等因素的差异,导致经济生产中有超过一半的能源资源被“浪费”掉了,其能源综合利用和配置的效率急需进行改善与提升。

从节能量的大小和规模来看,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和四川是“节能大户”地区,因为上述地区的可节省能源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了5%,仅以2007年来看,这7个省的可节能量占全国可节省能源总量的53.8%。

此外,从全国来看,2006、2007年,全国可节约能源投入分别为113931万吨和123529万吨,分别占当年实际能源消费的39.4%和39%,这意味着每年平均有近40%的过度能源消费;按照地区进行比较,西部地区的节能潜力最高(能源效率最低),达到57%以上,依次为中部(47%)和东部(25%),从可节约能源的规模和比重来看,东中西三地较为平均,均占全国当年可节约能源量的1/3左右。

根据国家公布的各地区分解目标,(18) 山西、内蒙古、吉林和山东四个地区的节能目标在20%以上,属于重点节能地区。但通过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吉林尽管节能潜力较高,但是其节能量对于全国的贡献率并不高(不到3%);而且除了上述四省外,河北、辽宁、河南、四川等省的节能潜力和节能规模较大,可以较大拉动全国的节能力度,因此,无论是从挖掘地区节能潜力还是从对全国节能的贡献来看,这些省份理应成为节能重点区域。

(三)地区减排潜力与重点区域评价

根据式(3),可以计算出各地区的目标排放量,并由此计算出各地区的减排潜力以及该地区当年可减排量占全国的比重,如表4所示。处在前沿上的地区的可减排量为0。(19)

从表4可以看出,利用MLT方法的减排潜力接近和超过30%的地区包括:吉林、江苏、浙江、山东、重庆、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说明上述地区的污染排放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可减排量的大小和规模来看,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重庆、四川、贵州和陕西属于“减排大户”地区,可减排量占全国可减排总量比重均超过了3.5%,其中江苏、山东两省对全国的减排贡献和影响最大,其各自可减排量所占比重超过了10%。以2007年来看,上述12个省的可减排量占全国总量的75.4%。

从全国来看,2006、2007年全国共可以实现减排量分别为858.4万吨和853万吨,分别占当年实际排放量的33.2%和34.6%,这表明每年有近1/3的属于过度排放。按照地区进行比较,东部地区减排潜力最高,为40%左右,其次为西部(35%)和中部(25%),从各地区的减排影响来看,东部地区可实现的减排量对全国影响最大,达到了40%以上,其次为西部地区(37%)和中部地区(19%)。这表明东部应是减排的重点区域。

根据国家公布的各地区减排分解目标来看,(20) 北京、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地的减排目标均在10%以上,属于污染物减排的重点地区,这也基本上囊括了本文所列举的相关需重点关注的地区。不过,鉴于内蒙古的节能潜力与可减排规模较大,其可减排量占全国可减排量的近5%,因此也应该成为减排的重点地区。此外,西部的云南、宁夏和新疆等地区有较高的减排潜力与空间,也应给予关注。

四 节能减排目标及潜在成本分析

(一)节能减排预定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利用表3、表4的地区数据,可以加总得到全国的可节能量与可减排量,见表5。

中国2006、2007年的节能与减排潜力

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2006、2007年的平均可节约能源为10亿吨标准煤以上,节能潜力在39%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各地区都以处于前沿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东为参照和学习目标,并按照其效率进行生产,则在保持已有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可节省39%的能源投入。对于减排量和减排潜力,2006、2007每年由于效率损失所导致的过度污染物排放量达到850万吨左右,减排潜力高达3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各地区通过效率改善、追赶前沿来进行生产,则在保持已有投入和经济产出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减少近1/3的排放。

利用表5中的全国可节能总量、可减排总量,可以相应地进行情景预测,从而考察是否能够满足“十一五”规划中的两个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见表6。

GDP和能源消费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同各省加总值之间有偏差,全国可节约能源量是根据表3中各省可节能量加总得到,能耗强度及相对2005年下降幅度为笔者自行计算所得。

按照统计局公布的经济产出、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可以计算得出:2006、2007年能耗强度相对2005年下降了1.83%、5.39%,均未完成年度阶段目标;而2006年污染物总量不降反升,比2005年上升了1.54%,2007年才开始出现总量下降,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了3.19%,同样未能完成阶段目标。(21)

我们分别按照:“实际节能量”、“实际减排量”等于“全国可节能总量”和“全国可减排总量”的10%和20%进行情景假设。以2007年为例,在情景1下,预测2007年能耗强度为1.106吨标准煤/万元,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了9.79%,而污染物排放下降6.53%;如果在情景2下,全国的能耗强度则相对2005年下降了14.19%,污染物排放下降9.88%,均能够达到甚至超过阶段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讲,“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到2010年能耗强度下降20%、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的目标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节能减排的潜在成本分析

根据式(4),可以分别在不同排放标准下计算出各地区的目标产出,对其进行加总即可得到全国的目标产出水平,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2006、2007年,同前沿上的目标产出相比,中国实际产出水平仍有近20%的增长空间,这部分是可以在保持要素投入、污染排放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效率改善、优化配置来获取的产出改进。利用MLT方法计算的潜在产出损失分别为306.5亿元和237.1亿元,分别占当年实际产出的0.14%和0.09%,这表明,即便所有的地区均实现节能减排的阶段性目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潜在的经济损失也并不大,同时考虑到实际产出同前沿上的目标产出之间仍有近20%的增长潜力,这一部分额外的增长空间是可以通过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效率来获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实施节能减排对于经济增速的影响完全在可承受范围内。

五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突出而紧迫的问题: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是否科学?是否可以实现?是否同经济增长目标相冲突?为此,将污染物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利用DEA方法构建出可以考察地区节能潜力、减排潜力与经济成本的模型,结合2005~2007年中国30个省的资本、劳动、能源投入要素和GDP产出、排放两个产出要素数据,对地区的能源效率、节能潜力、减排潜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全国的节能减排潜力、节能减排目标的可行性以及潜在的产出损失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从能源利用效率上看,北京、上海、广东处于生产前沿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能源效率较低,其节能潜力超过50%以上,同时,从可节省能源的规模来看,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和四川是“节能大户”地区,其可节省能源占全国比重超过5%,以2007年数据来看,这7个省的可节能量占全国可节省能总量的53.8%。按照地区进行比较,西部地区的节能潜力最高(能源效率最低),达到57%以上,依次为中部(47%)和东部(25%),从可节约能源的规模和比重来看,东中西三地较为平均,均占全国当年可节约能源量的1/3左右。

(2)考虑了污染物排放后,处于生产前沿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和海南。减排潜力接近和超过30%的地区包括:吉林、江苏、浙江、山东、重庆、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这些地区的污染排放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此外,从可减少的排放规模来看,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重庆、四川、贵州和陕西属于“减排大户”地区,其地区可减排量占全国科减排总量比重均超过了3.5%。以2007年来看,上述12个省的可减排量占全国总量的75.4%。按照地区进行比较,东部地区减排潜力最高,为40%左右,其次为西部(35%)和中部(25%)。从各地区的减排影响来看,东部地区可实现的减排量对全国影响最大,达到了40%以上,其次为西部地区(37%)和中部地区(19%)。这表明东部应是减排的重点区域。

(3)“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到2010年能耗强度下降20%、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的目标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中国2006、2007年的平均可节约能源为10亿吨标准煤以上,节能潜力在40%左右,每年由于效率损失所导致的过度污染物排放达到850万吨左右,减排潜力高达30%以上,如果按照“实际节能量”、“实际减排量”等于“全国可节能总量”和“全国可减排总量”的10%和20%分别进行情景假设,以2007年为例,在情景1下,预测2007年能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下降9.79%、6.53%;如果在情景2下,全国的能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则相对2005年下降14.19%、9.88%,均超过了阶段目标。

(4)实施节能减排对于经济增速的影响完全在可承受范围内。在2006、2007年,由于节能减排所带来的潜在目标产出损失为306.5亿元和237.1亿元,仅占当年实际产出的0.14%和0.09%,对经济增长速度影响并不大,同时考虑到实际产出同前沿上的目标产出之间仍有近20%的增长潜力,这一部分额外的增长空间是可以通过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效率来获取的。

上述分析结论均表明,通过进一步的努力可以实现中国“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目标。之所以在过去三年时间内未完成阶段目标,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政策的出台、执行和落实有一定时滞性。表现在:(1)责任主体和目标落实的滞后,从2005年底中央编制的“十一五”规划出台,到2006年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各省,再进一步分解到县市及行业,经历了较长时间;(2)配套政策出台的滞后,尽管2006、2007年先后发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但直到2007年10月通过、并于2008年4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才标志着节约能源成为中国基本国策,一些重要制度,如节能目标责任制、节能考核评价制度,才真正具备了法律效力,同时也明确了执法主体;(3)政策执行的效力与监督。尽管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需要向本级人大汇报节能工作,但是对于节能减排政策具体实施、执行中的监督主体并不明确,往往是政府充当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从而使得其执行效力有折扣;(4)政策效果显现的滞后。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时,主要依靠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两种手段来实施,但是在尚未建立完善的经济激励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条件下,短期内,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现有产业结构调整收效甚微,而技术也无法短期内有较大提升,加上节能减排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从而使得总体政策的效果显现有一定时滞性。

其次,是政策的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1)现有政策手段的单一性。中国目前推进节能减排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即便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但往往“节能不经济”、“减排不经济”,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耗费大量财政资源和社会交易成本,从长期来看,还需要依靠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长效机制,因此在现有的政策工具箱中,需要增加更多可行的经济手段,从而将节能减排的短期目标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相结合。(2)现有政策手段的激励相容性。由于短期内大量依靠行政、法律等强制性手段,这类强制性政策执行可能存在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的冲突、决策者与执行者目标的冲突、政府与企业和个人目标的冲突,如果原有的政策手段缺乏激励相容,同时缺少新的有效的机制设计与配套措施,其最终实施效果往往与设定目标背道而驰。(3)不同地区政策适用的差异性。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因此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地区其适用性也有差异,譬如同样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是“退二进三”政策,但对于欠发达地区,限于其产业发展所处阶段及水平,强化、优化其地方工业,适度发展、促进服务业可能更有利于其地区发展和效率提升。同样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还可能会出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地区间和时间上的转移,出现当期某些地区约束性指标达标,但总量超标等规避行为。

由于前几年的遗留任务,接下来2009、2010两年的节能减排工作压力可能会非常巨大,综合此前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找准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突破口。对于结构调整而言,不仅意味着二、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还包括了轻/重工业比重调整,国有/非国有经济比重调整,资本密集/劳动密集部门比重调整以及煤炭/非煤炭能源产品比重调整等内容;不仅要对新的增量实施更加严格的准入政策,还要对落后的产能关停并转实施淘汰机制,并对存量进行节能减排评估,促进其升级转型。对于技术进步而言,短期内关注于对有效、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长期则应考虑转变目前的研发模式,将由政府主导的研发行为转变为企业自主的按需的研发行为。

其次,要优化规模效率。中国部分企业的工业产品能效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宏观上的能源效率要远低于其他国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工业产业缺乏规模效率(魏楚、沈满洪,2009),而规模效率低下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场分割所导致的各地区重复建设与国内市场壁垒(郑毓盛、李崇高,2003;师博、沈坤荣,2008),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要促进行业内的跨地区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要注意的是,在“扶大”的同时还要“压小”,要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淘汰小型、落后的产能,避免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规避淘汰落后产能政策(齐建国,2007)。

最后,要建立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机制。节能减排不仅需要中央自上而下的推动,更需要企业和个人的内在行为动机与之相容,这就需要对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进行有效激励,从而使得其行为路径同中央决策者思路相一致,或者说,至少不背道而驰。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存在着GDP锦标赛机制(周黎安,2007),使得其有很强的增长和赶超动机需求。因此,一方面,对于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的中西部而言,需要中央政府设计有效的机制,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地区经济增长行为的变化以及政府职能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完善转移支付的配套制度,缓解欠发达地区的GDP冲动(蔡昉等,2008),从而有效的实施节能减排。对于企业而言,理顺能源价格是引导企业有效利用、配置能源,使得现行经济向低碳经济结构转变的激励机制中的关键经济手段(赵旭,2009)。

本文的政策含义十分明晰,未来一段时间内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应着眼于:各地区要找准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技术进步的突破口,根据本地区特点和发展阶段,采取旨在提高经济效率的政策举措。对中央政府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国内地区间市场壁垒,优化要素的流动配置,提升、整合产业的规模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机制,设计出有利于激励相容的机制以协调地区间经济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限于主题,本文没有对地区节能潜力差异、地区减排潜力差异进行分析,同时也没有对节能减排政策的效应进行定量评价,这也是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截稿:2009年10月

注释:

① 最明显的证据即是在国家发改委、统计局于2007年发布的《千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公报》中,中国的大部分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② 一般来说,如果采用热效率指标,中国落后先进水平10%~20%左右,如果采用汇率法计算的能耗强度指标,则仅为先进水平的1/8左右,如果采用PPP法计算的能耗强度指标,则同先进水平相差不大,相关的比较结果的讨论可参见何祚庥和王亦楠(2004),王庆一(2005),戴彦德和朱跃中(2005)等。

③ 对于单要素能源生产率、多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标的讨论及比较,可参见魏楚和沈满洪(2007)。

④ 关于DEA方法的介绍可参见Cooper等(2000),Coelli(2005)。

⑤ 图1中的松弛部分A′C可以通过在线性规划模型中添加松弛变量即可计算得到,最终的目标能源投入量中包含了技术无效率AA′和配置无效导致的松弛量A′C,具体的目标函数形式可参见Hu and wang(2006)及魏楚,沈满洪(2007)。

⑥ 在国外文献中,也称为“好”产出和“坏”产出,此处沿用胡鞍钢等(2008)学者文献中的用法,称为“合意性”产出和“非合意性”产出。

⑦ 对于上述方法的详细讨论可参见Scheel(2001)的综述,国内对方向距离函数的应用主要见于胡鞍钢等(2008)、涂正革(2008)对中国地区效率的考察。

⑧ 此处不采用方向距离函数方法,主要是考虑该方法较为复杂,无法在本文完成,而MLT法处理更加简单,且能够应用于其后的产出损失分析。

⑨ 根据MLT方法的定义,可以对污染物b[,i]可以采取k阶后取倒数,本文中直接取一阶倒数处理。

⑩ 这也即是最常见的基于产出的BCC模型,其线性规划模型可以表述为:h[k][,y]=maxψ,s.t.λ[,T]X≤x[,k],λ[,T]Y≥ψy[,k],λ[,T]e=1,λ≥0,其中Y包含了转换后的污染物,即Y=(f(B),v)。

(11) 正如审稿人所提到的,此处采用的思路实际上是方向性距离函数的一种特例,即方向向量为(0,-1)。

(12) 作出这样的假设的最大原因是对于真实产出数据的变化无法有效获取。由于环境排放量发生了变化,因此生产前沿也会发生变化,为此我们让原先处在前沿上的参考省份其污染排放不变(此时他们仍满足减排要求),从而使得其最优前沿不发生变化。

(13) 具体做法为:给定某省的各种投入和污染数据,应用基于产出的DEA可以计算出其潜在产出,同样的,当满足节能减排目标时,按照十一五期间在2005年基础上节能20%、减排10%的目标进行年度目标分解(保持GDP产出不变),从而可以得到新的投入和污染数据,应用基于产出的DEA方法可以计算出新的潜在产出,两个不同情境下的潜在产出差值即为机会成本。

(14)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当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其值等于工业排放量加上生活排放量。

(15) 具体方法可参见:张军等(2004)。在张军的数据中,由于重庆在1997年成为直辖市,因此一般将重庆和四川进行合并处理,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时段为2005~2007年,考虑到重庆的经济总量和增速较快,根据审稿人建议,将重庆和四川进行分开计算,具体做法是:根据张军公布的资本存量数据,对1996年四川的资本存量按照当年重庆和四川的GDP规模进行分解,其后根据两地每年的投资序列数据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处理。

(16) 我们主要采用DEAP2.1软件进行计算。

(17) 一旦出现较前沿更“优秀”的样本点,譬如将上海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较,则其相对效率和节能潜力也会发生变化。

(18) 见“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的批复”,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803/t20080328_32000.html。

(19) 可减排量为0,并不意味着该地区已经没有污染或者不需要污染治理,而是指该地区同其他地区相比,在当前技术条件和产出水平下,无法再实现污染物的进一步削减,也即是该地区目前处于Pareto最优状态,如果要削减污染物,其产出也会发生下降。

(20) 见“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http://www.gov.cn/zwgk/2006-08/23/content_368354.htm。

(21) 如果按照每年固定不变的速度,为了使得2010年的能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和10%,则每年相对上一年的平均降幅为4.36%和2.08%。

标签:;  ;  ;  ;  ;  ;  ;  ;  ;  ;  

中国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基于DEA方法的评价与仿真_节能减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